APP下载

新时代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挑战与对策

2024-12-31苏跃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现实挑战价值意蕴应对措施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承载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它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关键策略,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指明前进方向,为继承和发展党的农村政策提供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依然面临艰巨挑战,农村发展人才供给不足,农村宜居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精神富足重视不够等诸多现实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以激活农村优秀人才引擎为内生动力,以补齐农村民生领域短板为核心任务,以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供给为价值依托,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关键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087-05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hich carries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It provides a key strategy for solv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society in the new era, points out the way forwar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Party's rural policies. However, at present,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is still facing arduous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supply of rural development talents, low quality of livable life in rural are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farmers' spiritual wealth, and so on. With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requires overall planning and systematic promotion, with activating the engine of outstanding talents in rural areas as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and making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field of rural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core task. to enhance the supply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s the value support, help farmer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and let farmers share the fruits of modernization, so a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Keywords: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al challenges; counter measures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了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的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2],并且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时代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只有正确认识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困境,才能更好地解决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对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1" 新时代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深入研究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不仅是对我国国情农情的科学把握,也是对世界范围内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的关键所在。

1.1" 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关键策略

理清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确立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农村地区共同富裕不仅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一是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其中,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是这一矛盾的重要体现。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式,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是通过强化农村产业支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使农村能够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有效缓解并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意味着要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让广大农民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冲突,更是在制度层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力维护社会公平的实现。总的来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步骤。它既体现了对农民群体民生福祉的高度关注,也彰显了我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通过实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战略,将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1.2" 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农村地区共同富裕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一战略不仅关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5]。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6]”一是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等多元手段,从而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时,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也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进步,尤其是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打破地域性贫困循环,确保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维护社会稳定。总的来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关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它以解决农民民生问题为核心,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为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1.3" 为继承和发展党的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农村政策的核心目标,为继承和发展党的农村政策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战略指引。一是有利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持续深化。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无不体现了党对农民权益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村发展的持续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下农村政策的核心目标,即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对党的农村政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生动诠释。二是有利于为农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在推进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以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村繁荣为目标导向,为党的农村政策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三是有利于确保党的农村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并取得实效。通过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可以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保障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有力推动党的农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检验党的农村政策是否科学合理、能否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标尺。总结来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是对党的农村政策精神实质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新时代农村发展任务的精准定位和战略部署。它既是对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的坚守,又是对农村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对推动党的农村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新时代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挑战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对于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美化乡村环境以及提升农民福祉具有核心作用,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和保障国家长期稳定繁荣也至关重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2.1" 农村发展人才供给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7]。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乡村作为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不管从农业科技还是事务管理上,只有大量的优质人才支撑,乡村才能真正在脱贫后迎来新一轮振兴。而人才短缺是大部分地区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桎梏,导致乡村发展失去核心竞争力。一是人才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国家和地方在制定人才政策时,可能对农村地区的人才发展重视程度不足,或者相关政策的导向性、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且有力的政策体系来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和扎根;现有的针对农村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落地难、执行弱的问题。例如对于愿意投身农村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实质性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激励措施。二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薪资待遇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往往无法提供与城市同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相对狭窄,缺乏足够多样的岗位和发展平台供人才选择和提升,导致人才看不到长远的职业发展前景,从而影响其在农村长期发展的意愿。三是人才服务保障不完善。现行的人才政策体系可能在设计上未能全面覆盖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键生活保障环节,以及科研经费、项目申报、成果转换等职业发展支持措施,导致人才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缺失,使得人才在特定区域或领域内无法得到充分的服务保障,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尽管相关政策已出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政策红利难以有效转化为人才实际获得的服务保障,进一步制约了人才的发展环境优化和服务水平提升。

2.2" 农村宜居生活质量不高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宜居生活质量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此外,由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增收渠道,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社区自我发展和改善生活环境的能力。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滞后。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薄弱,如道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供水供电系统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率低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同时,乡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也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难以覆盖到每一个乡村角落,导致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从而限制了乡村宜居生活水平的提升。三是农村生态环境脆弱。乡村宜居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和生活质量上,更包括生态环境的优良与否。然而,在实际发展中,乡村地区往往面临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压力。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使得土壤、水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乡村建设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下降。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乡村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还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降低了乡村的宜居属性。

2.3" 农民精神富足重视不够

相较于以往时期,农民群体在物质财富积累方面已取得显著跃升,其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大多数群体依然存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匮乏问题,呈现出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严重失衡状态。这种现象揭示了在农村地区,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精神文化层面的富裕并未同步跟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突出的矛盾点。一是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低教育水平意味着农民接触和理解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无法及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科学管理方法,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收入提升,也限制了他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科技发展的认知。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农民的精神世界相对封闭,难以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社交技巧的重要途径。同时,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往往较少有机会参与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中,缺乏足够的文化娱乐资源和场所,导致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二是思想价值观念落后。由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一些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在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如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等观念难以迅速转变,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一定阻碍。同时,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且滞后,导致先进的科学文化、法制观念等难以有效渗透到农村社会各个层面,影响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换代。三是乡村文化设施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城市发展倾斜,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由于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实际使用文化设施的人群规模和需求被低估,进一步影响了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改造的动力。同时,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加之农民群体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意识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难度,降低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加剧了乡村文化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

3" 新时代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应对策略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赋予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在迈向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探寻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之路,成为我们的紧急任务。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方针,扎实有效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1" 以激活农村优秀人才引擎为内生动力

在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而激活农村优秀人才引擎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内生动力。农村优秀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经济转型以及农村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是加强人才引进政策扶持。一方面完善和优化人才引进的法规制度体系,明确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认定标准,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加大对科研设施、教育资源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创新项目等方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同时,鼓励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二是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根据人才的专业技能、工作绩效以及对组织的贡献度设计灵活多样的薪酬结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股权激励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确保人才价值得到合理回报,从而提升其内在工作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公正公平的晋升制度,让各类人才看到自身在组织中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激发人才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同时,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如荣誉表彰、学术头衔、项目主持权等非货币性激励方式,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支持,让人才感受到尊重与认同,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分类标准和评价指标,确保各类人才的价值得到公正体现;同时,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科研资助、住房补贴等物质条件,以及解决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生活问题,为人才创造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实施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人才的知识更新与技能迭代。同时,建立动态跟踪与反馈机制,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人才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3.2" 以补齐农村民生领域短板为核心任务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补齐农村民生领域短板作为核心任务,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我国城乡差距的缩小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引导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通过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如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民生活便利,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同时,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农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其在设施建设与服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确保设施建得好、用得上、管得住,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通过上述举措,旨在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方面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障农田土壤健康。另一方面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确保农村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倡导节能、节水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3.3" 以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供给为价值依托

在国家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的宏观背景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不仅聚焦于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深层次的核心价值依托在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一是增强农民学习意识。通过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让农民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家庭致富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会等活动,分享成功案例,展示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激发农民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内在需求和积极性。同时,注重自我提升的机会和方式,通过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在线教育等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二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道德讲堂、法治宣传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新风尚。让农民在参与中接受正面熏陶,逐步摒弃落后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另外,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封建迷信、重男轻女、赌博陋习等问题,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引导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规范行为,以法治精神引领价值观念更新。同时,创新农村治理模式,鼓励农民参与村务管理,通过村民自治等方式,培养农民的责任意识和公民素质,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并认同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现代价值理念。三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一方面立足本土,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域历史、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融入各类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文化节庆、艺术展览、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让参与者在体验中感知和传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例如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阅读、云展览、网络直播音乐会等活动,以更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方式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参与。

4" 结束语

新时代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不仅关乎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稳固,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面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勇毅前行,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致力于破解制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难题,让广大农民在共享国家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绘就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2]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02).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5] 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71-76.

[6] 习近平论“三农”[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72879.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

猜你喜欢

现实挑战价值意蕴应对措施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让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起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试述税收代位权的现实挑战
华文出版的再定义、全球视野及基本主题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