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4-12-31张紫亭孙宏亮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医学生

摘" 要:开展志愿服务,是有效治理基层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形成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突出价值引领,开展义诊宣教;开设相关课程,完善激励机制;组织建立爱心学生诊所。其次,社会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改变传统家庭观念,创新服务模式,互联网赋能传播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最后,政府应完善各项志愿服务制度,强化农村社会治理理念,拓展志愿服务平台,聚焦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参与路径;基层医疗

中图分类号:D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077-05

Abstract: Carrying out voluntary servi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ffectively govern the grassroots society, 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a new pattern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First of all, universities should highlight value guidance and carry out voluntary diagnosis and health education, set up relevant courses,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organ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caring clinics for student. Secondly, socie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amily, innovate the service model, and use the empowerment of the Interne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voluntary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expand the voluntary service platform, focus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 voluntary servic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path; grass-roots health care

为了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旨在培养出更多具有高水平教育、扎实能力的青年才俊,应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同时,志愿服务作为党的社会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承担“为党育人”的重要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是有效治理基层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形成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医学生们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的洪流之中。他们不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忠实传播者和坚定实践者,还是满足群众需求、传递温暖与爱心的先锋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弘扬社会正气,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每一位医学生都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可以在投身农村社会发展,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为谱写乡村治理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1]。

1" 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优势

1.1" 为乡村社会发展助力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缺乏,医疗水平低下、资源短缺,卫生条件不达标,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群体之一,医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术培养,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高校的思政教育对于加强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教育背景和个人素养的提升,为医学生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素养保障。同时这一代医学生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展现出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定期组织医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持续地动员青年学子投身农村社会,这对于农村而言是一种适宜可行的实践方式;同时也能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服务机会。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强化医学生服务农村的责任感,使其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中,能够解决部分地区乡村社会治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为当地医务人员减轻负担。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引进人才。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反映农村招不来、留不住优秀医生[2]。为解决这一问题,要积极推动医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当医学生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后,选择留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时,这将有助于优化基层干部和人才队伍的结构,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乡村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为基层人民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让农村居民享受更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3]。除此之外,医学生志愿服务还可以跨专业合作,与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一起工作,利用双方优势,共同研究与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拓宽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知识互补和交流,激发群体动力,共同实现更好的便民服务,从而活跃社会生活,繁荣社会经济,改变隔绝状态,形成相互依赖的整体,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为个人发展提供成效

医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压力管理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调节心情,发现新的情绪价值,获得满足感,在被需要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能力,进一步发展成长。在职业方面可以学习关于医学的知识和有效技能,创造了学习的机会,积累宝贵的实习经验,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在社交方面与他人建立联系,促进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可以拓宽人际关系网,提高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参与志愿服务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谓以南丁格尔灯光为信,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医学的火炬心手交替,真正做到以责任敬奉医学,以理想砥砺学术,彰显个人价值。志愿服务不仅能为个人带来新的成长机遇,而且对于医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参与志愿服务能够让人掌握医疗知识、提升技能、积累经验,这些都是在专业领域内难以获得的宝贵财富。

2" 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2.1" 高校贯彻落实志愿服务,助力乡村社会发展

2.1.1" 突出价值引领,开展义诊宣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关注健康、促进健康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及家庭的共同责任与行动。高校要积极组建医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百姓健康的义诊宣教活动,如在老年人身上最常见的脑卒中疾病,可以通过医学生服务队进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地为老年人测量血压,示范防卒中保健操,并为老人们详细讲解关于脑卒中的病因以及如何预防与治疗等知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知与识别,加强心脑血管等慢性病防治宣传引导。医学生们在此类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得到成长,充分展现奉献精神,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感悟到了医患沟通时亲和的态度和有技巧的对话的重要性,更增强了心中那份刻苦学习医学知识,回报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梦想。义诊宣教活动的开展践行着医学生们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积极展现了团队严谨负责,热心服务的光辉形象,真正为农村群众办了实事、做了好事,也可以为乡村社会居民医疗服务提供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居民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2.1.2" 开设相关课程,完善激励机制

医者仁心,是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赞美,也是对医生品德和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关爱患者的身心健康,了解医生的使命就是医学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高校应当在教学中融入志愿服务精神,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到专业教育之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在推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必须综合考虑医学生的个人特点、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领域的专业性以及服务条件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创新乡村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打造出具有个性化和品牌化的志愿者项目,从而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此外,高校还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与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相契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医德医风教育等与医学结合起来,强化医学生在志愿服务的精神、技能以及思想方面的教育。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率,还能进一步推动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实现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传播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人生态度,抵制不良行为,坚守医德底线,不为名利所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乡村社会服务。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比如通过给予学分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给予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促进学生在实践服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践行医者仁心的精神,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人民生命健康之火,更好地推动乡村社会治理。

2.1.3" 组织建立爱心学生诊所

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压力和医院医务人员短缺,顾及不上小疾病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不愿意去医院检查身体,抑或是导致疾病发现晚,早期没有及时治疗,恶化程度高等。学生诊所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农村建立学生诊所,同时面向医院和广大医学生们招募志愿服务人员,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医学生参与此类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在患者临床照护方面的教育经验,学生诊所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在独特的临床环境中看病人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与病人更好沟通。医学生志愿者通过免费测量血压、体温、听诊等操作为居民提供一个大致的身体检查,专业的志愿者医师也可为居民身体状况做一个更加细致的判断,能够为患者开具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此志愿服务使医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巩固,也可近距离具体观察操作,了解病人诉求,学到不同医生的小窍门。像感冒、咳嗽等不适情况可以在学生诊所里咨询,这对于居民来说是一种简单的查体,也会增强他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更容易在病变早期发现情况并及时就医就诊,增强从医性。同时这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实际锻炼,是他们运用课本所学真正投入到社会服务中,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实际所面临的患者巩固所学,对其未来发展也大有帮助,社区人民也会感到更加幸福快乐。爱心学生诊所的建立是通过乡村医疗去接触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也最接近医学本身,医学生不仅仅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还充当着心灵的医者。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对医学生的满意度和认同度显著提升。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医学生的实践经验,而且促进了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保障。

2.2" 加强重视志愿服务,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2.2.1"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为了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和体系的创新建设,需要积极吸纳医学生志愿者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通过乡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部门紧密合作,搭建起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为医学生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渠道、资源和培训机会[4]。同时,也可建立乡村志愿服务基地,为志愿者们提供监督与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高效、规范地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在推动实体化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应用范围。利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睦邻中心等多个地点,积极推出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岗位。医学生在接受了全面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后,不仅具备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拥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意愿。这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为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医学生的参与也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为农村民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2.2.2" 创新服务模式,互联网赋能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农村人口数量开始逐渐下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等因素限制,很多优质的农产品无法及时地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因此,高校学生们参与电商助农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而医学生志愿者们可以通过直播为人群讲述对身体有益的蔬果、农副产品,科普健康食物、均衡饮食的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相关手段,借助新时代的创新服务机制,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电商助农,医学生志愿者针对宣传的商品制定详细的宣传推广方案,采集商品素材,也可邀请医学专家进行详细讲解,编辑推广文案,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进行推广,通过电商的方式帮助乡村打开销售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2.2.3" 改变传统家庭观念

积极推动家庭志愿服务,要加强家长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增强意识,有效消除固有的偏见和误解,有不少中国式家长认为孩子要以课业为重,只专注于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对除了学习之外的活动秉承反对态度,但其实志愿服务可以给医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使其不仅仅只是明白理论,而是通过实践加强了解认识。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多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样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支持与关怀,也让学生在做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更有依靠,心情不佳时也可以向家长倾诉,使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始终是自愿的,而不受任何外部、正式或非正式压力的影响,从而才能提高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在家长的支持下通过参与乡村志愿服务,医学生可以学习换位思考,形成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帮助社会弱小群体,通过志愿服务的开展,改善邻里关系,增强彼此的信任与沟通,促进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进而增强民众凝聚力,改善乡村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

2.3" 政府健全组织机构,维持乡村治理稳定

2.3.1" 完善各项志愿服务制度

高质量乡村社会治理的开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设立志愿服务基金,出台志愿服务发展政策,合理制定志愿工作在就业创业、职称评聘、工资绩效等方面奖励标准,鼓励团队协作、专兼结合,增强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可以将在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医学生留下,为其提供合同聘任,给予发展机会与证明机会,形成学习—志愿服务—工作一体化,在志愿服务中学习,亦是一种实习过程。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为根本,激活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增强社会治理的实效性。通过增加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政策支持,深化对其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培训、记录、管理和使用等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活力。同时,政府也要探索实施第三方独立评估和星级评定制度,以此提升注册志愿者的社会知晓度和美誉度。此外,还可以建立人才培养与组织孵化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培育一批领军式的组织和个人[5]。

2.3.2" 强化乡村社会治理理念

乡村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担负着重要责任。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基层治理成为了工作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农村地区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于乡村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加强乡村治理的认识仍然不足。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与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以达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不仅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治理。因此,除了必须重新审视并改进现有的治理机制,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外,还应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机制,推动医学生参与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中来。他们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样既可以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医远的问题,又能激发医学人才服务基层的积极性,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2.3.3" 拓展志愿服务平台

乡村社会治理的深化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多主体参与的共治体系。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应当紧跟社会治理的“共治自治”导向,构建与之衔接的志愿服务体系。首先,应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柔性治理中的作用。通过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将社会发展与居民需求进行对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以此来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其次是打造枢纽型平台。以志愿者协会为核心,引导其扮演组织协调角色,推动志愿服务现代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库和人才库,搭建供需两端信息互通平台,实现志愿服务需求、项目和人才的有效匹配。最后,以乡村治理创新为契机,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来。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志愿服务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深化与发展,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2.3.4" 聚焦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不断深化。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高校应成立志愿服务理论宣讲团进行绿色发展普及。大部分高龄居民对理论宣讲活动并不予以重视,理论宣讲在农村老年人身上很难有所成效,但医学生志愿者有所优势,一是身份不同,村民更愿意相信医生的话,二是可以在进行义诊、科普医学知识的志愿服务的同时讲述保护环境的一些措施,与村民在检查身体状况聊天中将绿色理念普及下去,也可提供一些建议和实际操作方法,帮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树立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会进一步加深村民们对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将生产力的理解从“改造自然”上升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境界。医学生志愿者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可以扮演关键角色,他们通过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致力于提升农村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重要性的深刻理解,让“新质生产力”在绿水青山中竞相奔涌,也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6]。

3" 结束语

志愿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乡村社会治理永葆活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中国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创新、社会进步的基石,是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生作为志愿服务发展主力军之一,必须担负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崇高使命,深入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投身于具体的实践中。这不仅需要医学生们扎根于土地,更需要他们用知识和力量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服务人民,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医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手段,也是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思洁,周晓荷.“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探究[J].国际公关,2023(13):147-149.

[2] 人民时评: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J].临床研究,2023,31(11):21.

[3] 董晓绒,彭志荣.浅谈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势、困境与出路——以广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14-16.

[4] 邢永亮,雷永阔,章敏,等.基层治理视阈下对习俗和村规民约的分析与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22(6):71-76.

[5] 范新琦,韩虹谷.新时代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4(2):47-54.

[6] 张三元.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4(4):27-34.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医学生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