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24-12-31蓝小梅李向红刘勇陈吉萍韦梦媚
摘" 要:为深化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该文通过对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构想,旨在为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措施和路径,促进其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优质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农类应用型大学在“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指导下,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实践平台建设及聚合社会支撑力量等。
关键词: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04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ed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1358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ed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measures and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ed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ed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1358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ed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actice platform and aggregation of social support forces.
Keywords: agricultur alapplied university;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358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educational reform
农类应用型大学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培育农业科技精英、助力农业现代化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既是农类应用型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也是其力促产业革新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在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显成效,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其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以及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2]。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如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不够健全、专创融合度不够、实践平台缺乏优质资源、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效不显著等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 “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理论分析
1.1" “1”指的是精心策划一套顶层设计规划书,全面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规划书,犹如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明灯与罗盘,其不仅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更是激发领导层深度参与和提供坚实支持的关键所在。顶层设计规划书若能得到主管领导的认可与采纳,其对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无可估量。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制定一套详尽的顶层设计规划书,内容覆盖广泛,涵括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剖析、背景环境分析、指导思想确立、总体要求设定、主要目标规划、教育改革方向指引、教育改革内容细化、教育改革责任单位明确、激励机制构建、宣传形式创新、实施计划制定、保障措施落实及评估与调整机制等,力求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石,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引,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1.2" “3”指的是构建“三元”激励机制,激发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的创新创业活力
《道德经》中指出:“……三生万物。”这里所指的“三元”激励机制实则是大于等于3的多元激励机制。很多的工作,如果缺少了激励机制,将会缺乏活力,或效率减半。因此,一套科学、合理的多元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学校、老师、学生三方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力至关重要。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项目“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职业本科协同育人推进双创教育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组,通过深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切实了解了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等各方在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需求与痛点。基于这些调研结果,致力于构建一个能够真正激发学校、老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的多元激励机制。例如,在构建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时,综合考虑了精神、物质和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激励。对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将颁发荣誉证书以表达精神层面的认可,同时给予相应的奖金或者课时课酬作为物质激励。此外,还创新性地提出,根据教师的贡献值,可以兑换成5至15天不等的企业实践锻炼经历证明,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为他们在职称晋升、行政职务晋级、培训、考证、出国深造及福利积分计算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在学生的激励方面,也同样注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奖励或换算学分等。同时,也考虑将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先、综合素质测评、入党入团、升本及保研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1.3" “5”是指深化5种发展形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3.1" 拓展课程育人的广度与深度,改革促创新创业文化
一是推出系列创新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课、创业基础概论、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基础与实践等核心必修课。开设创业模拟实训课、创业营销课、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创业机会识别及创业管理、创业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创业法律指南、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与实践、电子商务创业实训课、“互联网+”大学创新创业和大学生创业比赛模拟实训课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是实行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在农类应用型大学的涉农专业课中,把创新创业的知识嵌入到专业课的授课环节中。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授课计划时,明确每门涉农专业课安排四分之一以上的课时比例讲授该专业的创业政策、创业必备条件、创业所需技能、创业成果案例等知识。
三是实行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深化改革。积极推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训练营、大讲堂及创客素拓等,形成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积累学分及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创新创业知识与经验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效[3]。
四是深入探索创新创业课程评价考核的改革路径。针对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知识运用、技法应用、创业素养、机会识别与风险评估、“互联网+”创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目标,制定一套全面而科学的考评指标。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办法,力求构建一个更加健全、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4]。
1.3.2" 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精心孵化创业项目,营造活力创新氛围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致力于创业项目的孵化, 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将具备创业潜能的学生吸纳到学校的创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项目指导及创业服务保障[3],从而构建品牌化、 特色化的学生创新创业综合“众创空间”。
1.3.3" 校企合作打造特色众创城,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打造农业众创城,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进驻众创城,并在学校招募学生合伙人创业,为学生提供0成本直播带货创业服务,来营造人人想创业、能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3.4" 依托网媒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氛围
通过校园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群和抖音视频号等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优秀校友、创新创业赛事及最美知农爱农创业人等。
1.3.5" 借助多元化平台开展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辩论赛、主题交流会、沙龙活动等多元互动平台,深入交流创新创业经验,深入解读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此外,还要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宣讲会,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创业者的激情与智慧,从而增强对创业实践的感性认知,进一步启发其创业思路与激发热情。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优势, 将学生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起来, 促进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整合。
1.4" “8”是指聚合8种社会支撑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台
在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中,需要聚合8种社会支撑力量来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
一是聚合农业农村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上级政府机构的创业典型评选活动,并为这些单位的评选活动提供线索与素材,为已经成功开展创业的毕业生构建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平台。
二是聚合农业产业行业协会、农产品市场协会、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构建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互惠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创业机会,更有效地利用创业资源。
三是聚合各地的农业示范园、种养基地、农业合作社等示范实践基地,为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搭建实践平台。
四是聚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主办单位,力求获得赛事的承办或协办权,通过赛事推动教学和改革。同时,利用这一平台邀请创业经验丰富的校友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和心得,为学生提供项目撰写参赛材料的指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灵感[4],进一步提升师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投入。
五是聚合农业龙头企业,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且,可以邀请企业一起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当代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更加快速地了解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规划就业创业目标,推进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双赢。
六是聚合地方政府创业力量,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要求,与地方政府紧密对接,举办知农爱农型人才、创业拔尖人才特训班,对坚定返乡创业信念的学生,由各地乡村振兴局出资委托,由学校对签订了协议的学生开展订单培养。
七是聚合农业行业的相关学术机构,与学术机构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学生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
八是聚合各地的创业园、创客园,为孵化成功的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
2" 实证研究
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简称“我校”)为实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深入调研、访谈交流及案例分析等多元方法,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指导下,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强化顶层设计,精心编制了《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规划书》
我校高度重视并精心规划顶层设计,党政领导亲自指导编制《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规划书》,旨在从多个维度全面引领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书不仅涵盖了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背景环境、指导思想、总体要求,还明确了主要目标、教育改革方向、内容及责任单位。此外,还特别关注了激励机制、宣传形式、实施计划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确保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与推进。
2.2" 构建了多元激励机制,激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
我校陆续出台和完善了创新创业导师选聘管理办法、创新创业类竞赛管理办法、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保障制度,从体制机制层面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且,在竞赛认定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2]。
2.3" 深化5种发展形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不断深化5种发展形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独具特色的“1+X”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在学校层面设创业基础通识必修课,二级学院开设互联网+产品营销、休闲农业开发与经营、创业项目分析、创业实践、直播运营、旅游策划与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乡村振兴创业实践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1]。根据专创融合的思路,探索开发与农业产业结构适配度高的特色创新创业课程群,将工匠精神[1]、创新思维、职业标准、岗位职责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5]。二是我校成立了由专家教授担任院长的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翼四全四化”工作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保障和项目指导。(其中,“一体”即知识、技能、素养和视野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两翼”即聚焦课程建设健全育人体系、聚焦条件建设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四全”即“全方位”特色教育平台、“全覆盖”创新训练平台、“全天候”创业实践平台、“全过程“文化引领平台;“四化”即课程体系模块化、师资队伍导师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过程项目化。)三是着力打造具有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综合中心。我校正在建设的创新综合楼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将会吸纳优质创业校友、龙头企业进驻,校企合作带动在校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人人想创业、能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四是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和微信群等媒体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创新创业优秀校友、创新创业赛事和创新创业成果等,在《光明日报》《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最美知农爱农创业人等。五是借助学校团委、学生会、就业创业协会和二级学院等载体,通过主题交流会、沙龙活动、技能比赛、创新创业训练营和电商直播活动等学生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二级学院常态化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到学校举办创业经验分享会,增强大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感性认知,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思路。同时,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邀请专家召开创新创业政策宣讲会,解读国家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将学生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起来,促进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整合。
2.4" 聚合8种社会支撑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平台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聚合8种社会支撑力量方面多点发力,打造形式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育人平台[6]。
一是聚合政府机构支撑力量,分别协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政府机构举办了第七届广西农民工技能大赛决赛、2023年南宁市西乡塘区创业大赛,为已经成功开展创业的毕业生构建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二是聚合协会力量,与广西养猪协会、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等20多个行业协会搭建合作关系,整合资源,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搭建更多了解创业机会、共享创业资源的互惠互利平台。三是聚合各地示范实践基地,与广西各地的沃柑种植示范园、中草药示范点、母猪场示范点等合作,为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搭建实践平台。四是聚合赛事主办单位,分别协助赛事主办单位举办了第七届广西农民工技能大赛决赛、2023年南宁市西乡塘区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五是聚合农业龙头企业,校企合作共建金穗产业学院、家禽养殖产业学院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共建7个校级产业学院。学校邀请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和新标准引入课堂、社团、创新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融汇创新精神[5];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6]。六是聚合地方政府力量,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要求,学校承办了2022年广西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承办了各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七是聚合农业行业的相关研究机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海南农业科学院和广西蔬菜等研究机构强强联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学生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八是聚合各地的创业园、创客园,与海信创孵化基地、广西创青春众创空间等紧密合作,为孵化成功的毕业生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
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但课程体系尚待完善,导师队伍需强化,专创融合需深化,个性化成长需关注,服务区域经济需紧密。应针对问题,采取有效举措,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
3" 结论
本文深入剖析了农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1358高质量发展路径”构想,经实证检验证实其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实施中仍存在问题,需持续改进。建议农类应用型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实践平台建设及聚合社会支撑力量等;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共促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勇,商译彤.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构建的意义、取向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8):68-73.
[2] 郭广军,刘兰明,龙伟,等.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定位与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5):22-28.
[3] 尚悦.创新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完善路径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8):19-21.
[4] 金蓉家,谭建刚.“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1):18-20.
[5] 周勇,仇志海.产教融合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5):1-5.
[6] 肖卓霖.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