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4-12-31陆日琨

大医生 2024年23期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隆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置换术组和髓内钉组,每组32例。置换术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髓内钉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置换术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置换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术组(均Plt;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降低,且髓内钉组均低于置换术组(均Plt;0.05)。髓内钉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置换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置换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置换术组(均Plt;0.05)。结论 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更好,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23.006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3.02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由外力撞击引起的常见骨折类型,普遍发生于老年人群,该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受限、骨折处剧烈疼痛等[1]。此类型的骨折易发生肿胀、疼痛、内翻畸形等并发症,且骨折后长期卧床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压疮及肺部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目前,手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案,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易增加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因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髋关节功能至关重要[3-4]。基于此,本研究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隆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置换术组和髓内钉组,每组32例。置换术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35±5.12)岁;骨折原因:摔伤8例,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14例。髓内钉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5.63±5.23)岁;骨折原因:摔伤9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隆安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5]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且经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⑵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控制良好;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有股骨手术史者;⑵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⑶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⑷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健侧卧位,行常规腰麻-硬膜外阻滞。

置换术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采用后外侧入路在股骨小粗隆上方1 cm处行股骨颈截骨术,移除股骨头,调整大粗隆至正常位置。若小粗隆呈现游离状态,则复位小粗隆部位后进行固定,使用钢丝进行环扎。随后进行扩髓和冲洗,将骨水泥注入髓腔,并选择合适的假体植入(需确保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大粗隆顶端位于同一平面)。安装双动股骨头,复位髋关节。通过牵引肢体、推压人工股骨头并外旋下肢,使股骨头进入髋臼,复位人工股骨头。复位完成后,清除髋臼内的碎骨和残留骨水泥,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放置负压引流装置,逐层缝合创口,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髓内钉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于患侧股骨大粗隆顶点近端外侧作4~6 cm纵行切口。于大粗隆顶端进行穿刺,将导引针插入股骨髓腔内,使用软钻头对股骨干进行扩髓处理。扩髓完成后,沿导针顺行插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装置。取出导针,通过股骨瞄准器(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吉械注准20222040423,型号:GJK0502)置入并锁定螺旋刀片,随后固定远端的锁定螺钉,旋紧尾帽。通过移动式C形臂X线机(北京唯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械注准20242060433,型号:Phoenix210)确认骨折位置固定无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放置负压引流装置,分层缝合创口,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⑴手术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⑵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术前及术后7 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渝械注准20192220102,型号: MVIS-2015),应用毛细管黏度计法检测患者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⑶临床疗效。参考髋关节功能量表[6]评估患者临床疗效,主要包含疼痛、功能、畸形及关节活动度,满分100分,分值≥90分为优秀,分值80~lt;90分为良好,分值70~lt;80分为较好,分值lt;70分为较差。治疗总有效率=[(优秀+良好+较好)例数/总例数]×100%。⑷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压疮、深静脉血栓、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述,行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述,行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置换术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置换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降低,且髓内钉组均低于置换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髓内钉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置换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置换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髓内钉组患者并发率总发生率低于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4。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囊外骨折,主要症状为髋部组织肿胀、髋部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站立和行走功能[7]。老年群体因自身机体功能衰退,骨密度逐渐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较高,且长时间卧床会出现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情况,通常不采取保守治疗[8]。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常用手术方式,通过分散应力可解决因无支持物而导致的机械强度不足的问题。该术式采用骨水泥修复可提高手术的稳定性,其具有高强度,固定牢固的优势,对破碎的骨块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9-10]。但该方法存在创伤大等缺点,必要时需使用钢丝对骨折端进行环绕捆扎固定,以避免发生骨折移位、骨水泥渗漏等情况,临床治疗具有局限性[1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属于闭合复位髓内钉系统,利用螺旋刀片锁定技术取代螺钉进行固定,当未锁定螺旋刀片置入时,会自行转动到骨内,对骨起到的压制作用,且刀片置入骨质后,与骨牢固接合,不易产生松脱和位移等现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置换术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置换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术组。这提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分析原因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通过髓内中轴固定技术可减少应力遮挡效应,与股骨近端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相匹配,且主钉可有效支撑股骨头,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促进患者恢复[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降低,且髓内钉组均低于置换术组。这提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原因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抑制应激反应,进而降低抗凝血因子活性,解除血液高凝状态,加快血液流速[14]。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髓内钉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置换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置换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置换术组。这提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更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分析原因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虽然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但易导致骨折移位,影响愈合过程[1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通过调整锁定螺钉和主钉末端距离,远端可屈曲性设计可防止股骨远端应力集中,有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提升髋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从而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16]。

综上所述,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更显著,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裴少新,海啸,张金星. PFNA内固定治疗术与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 44(9): 1535-1537, 1559.

温洪鹏,韩成龙,钟燕,等.骨化三醇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ALP、OPG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21, 32(10): 1260-1263.

郭培霞,张朔.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环泊酚麻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 30(5): 152-154.

王海虎,邓杰林,倪进荣,等. LPFP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不同类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性能对比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2, 28(2): 375-380.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70.

代淑影,吴志萍,曹亚君.协同护理团队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应用效果[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38): 89-90.

庄永,陈锡中,陈健桂,等.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23, 30(1): 51-52.

陈冲.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 2022, 30(2): 44-45.

梁志红.手术室整体护理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 33(19): 2993-2995.

陶文.手术室整体护理配合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21, 43(23): 3675-3677.

苏博.探究手术室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21, 29(17): 65-66.

吴新铖,牛海明,毛青.不同手术时机行PFNA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髋关节活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20, 44(10): 1379-1381.

朱自强,王云清,王斌,等.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展开PFNA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20, 36(27): 88-89.

郭子龙,郝晓芳,杨春燕,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3, 26(6): 795-798.

朴占才,高芳.不同时机PFNA手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Harris评分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 2023, 30(3): 323-324.

王伟.改良PFNA器械在基层医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效果的观察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8, 26(17): 12-13.

猜你喜欢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DHS与PFNA治疗探讨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股骨颈新鲜骨折治疗的临床观察
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23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