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有意方能笔下成骨

2024-12-31孙昕珂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瘦金体赵佶仙鹤

最早的“瘦金体”这个名词出现在南宋时期,由周密在他的作品《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集》中首次提及,书中描绘了“徽宗定鼎碑的瘦金书写法”。而瘦金书的特点可以被概括为:笔势壮健、线条严谨、广泛开展、呈现出独特的瘦劲之美。

《千字文》为宋徽宗于崇宁三年所书,整体匀整挺拔,清秀飘逸,可谓是“铁画银钩”。宋朝皇帝赵佶的瘦金体楷书风格“天骨流畅,别致神韵”,最初称为“瘦筋体”,后将“筋”替换成“金”,每一个字都笔直修长,呈现出了“曲金断铁”的美感。“天骨遒美,逸趣蔼然”,也正是说他的字体飘逸秀润,瘦直挺拔,当然其中不乏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

赵佶的创新字形瘦金体,有着鲜明的风格,排在书法历史的鲜明章节。他的这种创新是在综合并优化了众多书法大家的优良因素后创作出来的,也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批判性遗产。瘦金体的独特性使其在书法历史中独领风骚,其大量作品广为人知,并对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颜真卿的楷书在后人中有无数的传承者,而瘦金体可以被看作中国艺术史上的稀书,字体含有人的特质。人的形象,皮肤糙细和体态胖瘦仅仅是表层,最关键的是骨骼的支撑,骨骼使皮肤和肉体有了存在的意义,每次下笔都需要呼吸连贯,才能一气呵成。

瘦金体的笔法迅速而灵活,笔迹充满张力,瘦而不薄。瘦硬的笔触清晰地展示了其书法风格,提笔、顿笔、转笔等笔法痕迹显而易见。瘦金体以创新的字形出现,特色是纤细的笔尖,与传统追求圆润美感的中国书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线条纤细,每一笔都露出锐利的笔尖,构造紧密,充满趣味。赵佶在收笔时喜欢顿挫,其小脚的形状也颇有特色,每一笔都顺畅而磅礴,真正做到了将锐利运用到极致。瘦金体书法起笔稳重,行笔灵活,收笔有情节,整个创作过程充满了活力。

观察作品的风格和用笔特色,宋徽宗的绘画技巧显然是源自并沿袭了薛氏两兄弟的独特画风。薛稷的杰作之一《信行禅师碑》展现了其挺拔强健的笔势,而赵佶的瘦金体书法与此碑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瘦金体形似仙鹤,散发出仙风道骨之感,刚劲神采,气势如虹且富有生动意趣。其亦犹如秋水长天,分外有落寞之意。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就是如此吧!柔和刚结合,柔弱中透出刚强,两者虽各自存在但又互为依赖,这正是对瘦金体基本特点的最好诠释。“鹤体”是指鹤的造型线条端庄,而又不乏高贵,撇和捺仿若匕首般锐利,相互衔接,既流畅又多变。喜爱瘦金体的人都喜欢写“鹤”字,可能是因为仙鹤本身就带着一点古韵的味道,比如梅兰竹菊,虽然也具古韵,却没有鹤的那种潇洒自如。另外我认为还有个原因,可能是这个字笔画比较多,写完后整体看起来就不会有奇怪之感。瘦金体的字,笔画越少越难写,其中的神韵意趣也难以把握。宋徽宗尤喜仙鹤。他在书法与绘画作品中融入仙鹤,将其表现得栩栩如生,可以看出他高超的控笔能力。

瘦金体的字虽然骨瘦如柴却分量十足,其特色明显并且别具一格。不过,这种书法风格也有其固有的缺点,比如:笔画过于薄弱、坚硬和锐利,再大一些的字体便无法应对,墨迹与留白的对比也会上下颠倒,易让人觉得过于疏离,无法呈现出那种精细入微的感觉,显得过于纤细乏力。现在的情况是,瘦金体备受大众喜爱,有一部分模仿者过分追求字形的细瘦,结果反而只得其肉而失其骨,字体骨架四分五裂,可谓是欠缺灵性。可能是因为瘦金体在沉寂许久之后,宋徽宗笔法的精髓也逐渐让人难以掌握,而且书法本来就不可速成。瘦金书中的帝王之气,凡夫俗子岂能轻易学来?其中刀枪剑戟、银钩铁画让人看得清楚又胆战心惊,但又有几人能真正懂得呢?学习者不可急于求成,没有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沉淀,根本写不出其独有的魅力,书写连贯性中的精、气、神更无从谈起。所以说,心中有意方能笔下成骨,方能下笔有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猜你喜欢

瘦金体赵佶仙鹤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莲花上的“不老”仙鹤
试论瘦金体的渊源及其美学韵味
赵佶画《瑞鹤图》后15年,北宋大厦将倾……
《瑞鹤图》传说
名画遗珍
赵佶书法
——瘦金体
《瑞鹤图》传说
赵佶书法
美丽的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