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情
2024-12-31杨雅童
共情,又叫同理心,即一种站在对方的角度,倾听、理解、体验、尊重,以及包容其处境、情绪、情感与需求,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力所能及为别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情分为认知、情感、行动三大层面,真正的共情是为了凝聚共识,建立良好关系,从而减少阻力,汇聚多方力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指导人们更好地付出行动。
自古以来,共情就被视为一种美德。《论语》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表现出深刻的共情互助能力。孟子提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认为与人为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他主张“性善论”,还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提道,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人的天性向善,使我们能够将心比心,深切地理解和关怀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共情是个体之间搭建的一座情感桥梁,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理解包容。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强调人与人之间有真实而具体的关切;鲁迅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强调我们要做有温度的人。不只是陌生人之间要有共情,朋友之间也需要共情。譬如,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在一曲《高山流水》中,钟子期将自己带入音乐当中,想伯牙之心所想,能够真正地理解伯牙所弹,在相通、共情中成就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管仲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管鲍之间的深情厚谊正是建立在双方能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共情之上。
在公民素养层面,共情还可以让我们绽放人性之光,点亮彼此的世界,促进社会和谐美好。
正如哲人所说“做人要像火,给人以光明,以温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至少应该像一支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我们要在暗夜中发出爱之光、共情之光。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主火炬手——李瑞,是一位视障运动员,生命力顽强,凭借触觉,花了近一分钟的时间才完成点火仪式。在这漫长的一分钟里,全场观众发挥强大的共情能力,静默着,凝视与守望,让理解、关爱、尊重等人性之光熠熠生辉,保护着他的人格尊严。可见,真正的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与施舍,而是予人平等和尊重。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吾辈青年都应该采掇人类认知的鲜花,开共情之繁花,结共情之硕果。
作者简介:
杨雅童,女,作者单位:北京汇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