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的体现和意义

2024-12-31黄泽辰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典狱长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

本文旨在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第一部分试图从人性与独裁统治、自由与监禁、希望与恐惧三个角度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哥特式冲突,第二部分尝试讨论哥特式特征对于渲染小说的环境以及强调小说的主题有何作用。

《肖申克的救赎》中哥特式冲突的体现

一、人性与独裁统治

《肖申克的救赎》中,正义遭到了邪恶的压制,原本应该维护法律和正义的监狱管理人员却化身成为了一个内心黑暗的人,他作恶多端,毫无人性可言。当人们进入这座监狱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被当作畜牲对待,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耗尽他们在监狱当中的所有日子,冒着生命危险来摸清怎样才能在监狱中平安无事地存活下去。而安迪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折磨,为了在监狱中生存下去,他不得不为典狱长洗钱记账。但后来当安迪找到了可能证明他无罪的证据,这是他能证明自己、重获新生的极佳机会,典狱长却以越狱为由秘密谋杀了证人,以此让安迪死心。他还威胁安迪如果他决定辞职,监狱里没有人会继续保护他,安迪全身心投入建造的图书馆会遭到封锁,而馆里面的书也会被烧毁殆尽。可即使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安迪仍然保持着他善良的天性。他在肖申克监狱建了一个图书馆,还利用自己的经验教狱中的囚犯如何阅读和学习。他试图把囚犯们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让他们重拾人性光明的一面,让这座监狱变得更美好。但是独裁的典狱长试图扼杀他所有的努力,他只是希望利用安迪的价值,也希望监狱里的每个人都对他绝对的服从。整篇小说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当典狱长做尽了所有这些不道德的事情时,却口口声声地宣称自己坚信律令和《圣经》,这无疑是又一次对黑白的颠倒。典狱长的邪恶、没有底线与安迪的善良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突,突出了人性的阴暗。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粗鲁和残暴的典狱长的统治下,监狱里形成了一套专制的体制。监狱里的所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警卫的命令,无论这个命令有多么的荒唐,他们不允许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否则就会受到各种严厉的惩罚。超市打包员是监狱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的人们为数不多能做的职业,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许多实践技能,甚至丧失了学习这些技能的能力。瑞德出狱后在超市工作,想上厕所时便有意识地请示报告。尽管经理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没有必要向自己请示,但四十多年来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这已成为瑞德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假释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在外面的世界生活无比艰难,他也曾有过再次犯下一些罪行的想法,这样他就可以回到那个让他无比厌恶却又离不开的监狱里。这就是独裁统治给人带来的伤害,也可以说是制度化带人进入的牢笼。这些囚犯们本应该跟随自己内心的本性,痛改前非后像其他公民一样过上正常的生活。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与折磨下,他们只能像被驯服的动物一样苟且偷生,甚至余生都将生活在这个阴影中。

二、自由和监禁

照常理而言,人在受到囚禁时对于自由总是充满憧憬与渴望的。但斯蒂芬·金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情况,一位名为布鲁克斯的囚犯在这个监狱里被关押了整整五十多年后,当他被批准离开这个监狱以重新获得自由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尽快逃离那黑暗而肮脏的地方,他甚至把小刀架在了狱友的脖子上作为威胁想要留在监狱里。在最终被释放后,老布鲁克斯感到十分的无助,他无法适应外面迅速变化的世界。在他进入监狱时,车辆还属于罕见之物,但现在的大街上早已车水马龙。他无法与别人正常的交流,也无法忍受别人当面时虚假的礼貌和背后冷淡的表情,他甚至不能处理最简单的在杂货店包装的体力工作,而他唯一能倾诉的对象是在监狱里收养的一只小乌鸦。由于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世界的节奏,他最终做出了自杀的决定,自缢于一家出租屋的阁楼之上。人们一旦被监禁足够长的时间后,他们可能就真的不想再获得自由了。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般,自由对于他们已经成为一种奢望,他们已经失去了获得自由、享受自由的能力,并将监禁视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面临监禁时就无能为力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为自由而奋斗。不管安迪受到何种程度的折磨,他都从未放弃过他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从不相信自己会一辈子被关在肖申克监狱之中。他的毅力和坚韧帮助他最后以胜利者的姿态逃出了监狱,他对生活的精神和激情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安迪就像一只在火中重生的凤凰,他知道自己不是为进监狱而生的,他不属于那里,他应该有他自己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他大展身手。因此,他对于重获自由的坚定的意志征服了监禁生活对于他的奴役,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安迪从监狱里成功出逃,再一次能自由畅快地大口地呼吸监狱外的新鲜空气。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能用手指大小的石锤在墙上挖出一个能供成人爬行的洞口,也不会有人知道他每天悄悄付出了多少,但有一件事人们可以肯定:监禁的生活从来没有抹去他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受到了残酷的监禁和虐待,但他仍然渴望获得自由,而他最终也没有辜负自己那颗炽热而滚烫的心。

三、希望与恐惧

安迪在这部小说中象征着希望和救赎。虽然肖申克监狱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但它无法抑制安迪对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他心中抱有着重获新生的希望,勇敢地面对监狱中遇到的所有的困难,一直以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在监狱里的生活。此外,他不仅让自己内心希望永驻,更试图给周围那些深陷绝望的狱友带去生命里的光束。在他来到典狱长的办公室汇报工作时,安迪趁着典狱长上厕所时萌生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他锁上了办公室的门,用办公室里的广播扩音器播放了一首意大利歌曲,歌声婉转悠扬,在整个肖申克监狱的上空回荡。尽管愤怒的典狱长在门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威胁着他,对他大声咆哮,强迫他关掉音乐打开房门,但安迪却从未有任何的退缩,甚至当着典狱长的面调高了广播的音量。在那一瞬间,对幸福与自由的渴望战胜了他内心对惩罚的恐惧。也许监狱里很少有人能明白广播中的意大利女人在唱些什么,但这并不那么重要。有些事物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歌曲中有一种非常美妙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那就是对于重获新生的希望,也正是这种希望让囚犯们心跳加速,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希望匮乏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囚犯亦是如此。他们成天在狱警的阴影下苟活,害怕被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惩罚,不敢对生活抱有一丝的幻想。但安迪正是那个重新把希望播撒到监狱里的人,他重新让监狱当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希望的美好,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对于生活的憧憬。

希望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消除人们内心的恐惧,可以完全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给人们以继续生活的动力。在监狱中,瑞德曾经叮嘱安迪希望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能把一个人逼疯,他希望安迪不要惦记这虚无缥缈的东西。他认为当一个人在监狱里时,对一切事物抱有希望都只是纸上谈兵,人们在监狱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命运。但这种消极的想法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瑞德自身,肖申克监狱里的大多数囚犯害怕权威和暴力,他们只想保全自己而苟活着,所以他们决定容忍和妥协,这也无可厚非。但这让安迪感到十分震惊,他无法接受这样悲观的念头,虽然他也可能会对狱警的残暴感到害怕,也曾对接受各种各样的惩罚而感到沮丧甚至绝望,但这些都不是他就此放弃希望的理由,他仍然相信希望的力量。在小说的结尾,安迪开着一辆红色的汽车高速向着他心中的希望之地行驶而去。至于瑞德,他也在安迪的激励下重新认识到了自我,他终于再次感受到了希望的意义。他希望自己能穿过地域的边界,去与他的老友重逢相拥。瑞德再次拥抱了他的生活,他对生活再一次有了各式各样的念想,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这就是希望的力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都需要希望,这样才有动力、有劲头去克服那些看似不可能克服的苦难,度过那些至暗的时刻。

哥特式冲突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意义

一、增强小说恐怖氛围和艺术性

小说的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监狱里,这是一个人们一听到它的名字就已经会不寒而栗的地方,而肖申克监狱更是比一般的监狱还要阴暗。在这个地方没有对错可言,所有人除了严格遵守典狱长的命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否则他们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会被乱棍抽打,甚至可能遭到枪决。除了残忍的典狱长,监狱里还有一些囚犯也因长期的折磨失去了良心和人性。他们欺负自己的囚犯同胞,尤其是那些刚刚进入监狱的新人,并引以为傲、乐此不疲。小说开始的背景描述就已经充满了一种极为压抑和扭曲的氛围,让读者们都胆战心惊。而在小说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哥特式冲突的运用也将这种气氛推向了顶峰。哥特式冲突的运用在小说中呈现出了很多强烈的对比,让读者不禁开始担心善良之人该何去何从,此外也正是囚犯们的悲惨处境反衬出了典狱长的阴暗嘴脸,在这场巨大的善恶冲突下,读者会对典狱长的所作所为感到更加害怕和憎恶。以上文提及过的一幕为例,当安迪锁上门在典狱长的办公室里播放音乐时,他只是悠然地躺在椅子上,眼里充满了对希望和自由的憧憬。而典狱长在办公室外大喊大叫,暴躁地以各种言语威胁安迪,让他关掉音乐打开房门。尽管典狱长无所不用其极,但安迪还是选择对其视而不见,最后典狱长不得不强制把办公室门的玻璃打碎,冲进房间将安迪制服。典狱长和安迪之间的对抗创造了一个可怕的环境,读者也会因二者间的冲突而倍感紧张,一方面读者会受惊于典狱长可怕的言语和行为,另一方面读者也会为安迪的命运感到担忧。后者也同时证明冲突的产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人们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安迪选择无视典狱长的命令,也可能会想知道落在如此残忍的典狱长手上的安迪将面临何种严酷的惩罚。当读者感受到这种冲突时,内心也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压迫,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通过对这种阴暗环境的描述,作者还想证明:象征着希望和爱的安迪拥有在逆境中不屈生长的特质。

二、突出小说主题

在该小说中,作者正是借助于对哥特式冲突的运用,刻画出了几对鲜明的冲突,既让小说的主题更为显而易见,又使读者能更具象、深入地领会理解。通过人性与独裁统治的冲突,作者论证了体制化的系统给人们造成的不可逆的伤害,反映了作者对于独裁的憎恶。而安迪不忘初心,坚定地与霸权作斗争,也表现出作者想要唤醒当时麻木的人们的强烈决心。小说的主旨在这些对比中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生活中充满了困境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人们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只要一个人坚持不懈,怀抱着希望一步步前进,哪怕他生活在最底层甚至是地狱,他也可以在希望之光的照耀下点燃对重生的渴望,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文从人性与专制统治、自由与监禁、希望与恐惧三个角度分析了小说中表现出的哥特式冲突。在第一对冲突中,本文以安迪和瑞德为例,表明了专制统治可能对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并可能摧毁人的内心。但人们不应该屈服于逆境,相反,应该要有对抗困难的精神。在第二对冲突中,本文列举了布鲁克斯和安迪的不同人生态度来证明人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对自由的追求。面对监禁,布鲁克斯选择了永远的妥协,而安迪却意志坚定,他们因此也获得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在第三对冲突中,安迪凭借着内心希望的力量勇敢地与典狱长作斗争,而瑞德也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重拾信心过上了崭新的生活。小说的主题也通过哥特式冲突得到了更好的表达,由于作者所塑造的对比冲突,希望和自由的主旨得以清晰地展现出来。因此,《肖申克的救赎》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小说,而哥特式冲突的应用更是其画龙点睛之笔,它为这部小说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黄泽辰,2001年生,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典狱长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
复活(十四)
肖申克的救赎
长颈鹿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