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失败的原因
2024-12-31艾如娜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以其被广为阅读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而闻名。1946年,塞林格在接受杂志采访时曾表示:“我几乎总是写非常年轻的人。”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塞林格的信条。《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不例外,该小说写于1951年,彼时美国刚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巨大胜利,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及军事大国。在战后年代,纽约是美国功利主义社会的一个繁华缩影。在那个繁荣的社会里,人们享受着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泡影,物质主义的思想潮流下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贫瘠直至一片荒芜。年轻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寻求着不同寻常的发泄方式,因此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在这个时代创作的。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广受青少年欢迎,也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很难不承认它已成为美国当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公认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16岁的霍尔登从一所精英大学预科学校退学后在纽约市的流浪经历。该书以霍尔登·考菲尔德为第一人称叙述,他扮演了一个不可靠但富有洞察力的叙述者,揭露了成年后的虚伪。他对青少年疏离和丧失童真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角色引起了当时美国年轻人的共鸣。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及作品的简介;第二部分为核心问题的分析;第三部分为结语。核心问题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主人公自身原因几方面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学校原因:背离初衷的教育环境
学校的作用是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塑造个性。学校在人的自由和综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我们可以看到霍尔登所就读的潘西中学的教育是极其功利和物质化的,完全背离了正确的教育原则。例如,他们在一千多本杂志上刊登了关于这所学校的广告,而且总是有一个骑着马跳过栅栏的好人——即便学校附近并没有马。学校的做法只是由于马是中产阶级地位的象征。由于潘西中学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校方轻而易举开除“坏”学生便不足为奇,而这样不成文的规矩只是为了给外界一个“好学校”的印象——以证明学生的高质量。潘西中学的学生只是帮助学校获得名声的工具,这所学校已经失去了“教育”功能。除此之外,潘西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也虚伪而粗俗。当校长遇到社会地位高的父母时,他只会对所谓“下流社会”的家庭虚伪地微笑。霍尔登因四门课程不及格而被开除,但究其根本,他失败的原因是绩效评估的简化和程式化。在功利目的的指引下,校长和教师背离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也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而教育失去了一视同仁的纯粹的本质,这最终导致了霍尔登对学校的极度厌恶。
在小说中,安东内利是一个重要线索人物。霍尔登曾试图与纽约市的其他人交流,实现一名学生的初步社会化,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霍尔登带着满满的希望来到了安东内利的公寓,并期望得到理解。安东内利曾经是霍尔登心目中有史以来最好的教师——因为他以正义和勇敢的行为赢得了霍尔登的尊重。但在学生满怀希望找上门来的时刻,安东内利是这样回答的:“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想为一项事业高尚地死去,而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要为一项目标谦卑地活着。”安东内利认为,霍尔登是他口中“不成熟的人”,而自己却是一个“成熟人”的象征,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顺应了时代潮流。他给霍尔登的建议可能对成年人的世界富有意义,但并不能解决青少年心中的困惑。不仅如此,霍尔登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在此时增强了。基于霍尔登性格设定的敏感和孤独,他不愿意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得卑微。他感到困惑和失望的是,他最尊敬的老师竟然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带给他对人生的印象和教导。更令他幻灭的是,他幡然醒悟,发现老师可能是同性恋——而对于一个从未离开过象牙塔的青少年来说,他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整个世界给他带来的只是铺天盖地的绝望。
家庭原因:漠不关心的情感缺失
在个人塑造和性格养成方面,家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便霍尔登寄宿于学校,但家庭是作为他出生后所有世界观建构的起始地。他虽然在16岁时离开了家,但他对回家的渴望并未减少。一方面,他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他希望得到他们的爱,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但在小说中,霍尔登的父亲从未出现过,而母亲的唯一一次出现只是从黑暗的房间里传来了声音。霍尔登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得到过父母在精神成长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甚至缺乏了最基础的人身陪伴。
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律师,他把儿子送到了一所“上等”学校,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致在未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的父亲自诩为孩子带来了最好的物质环境,但从未给予任何精神层面的关注和爱。对待孩子身上表现的异常,他甚至并未试图理解。霍尔登的父亲对儿子无视和严厉的程度极高,从霍尔登姐姐的话语中能够体现:如果再次被学校开除,“爸爸会杀了你(霍尔登)的”。
霍尔登的母亲是个情绪极其不稳定的人。她很容易激动,经常歇斯底里。一个“精神失常”的母亲没有办法给予孩子应得的正常的母爱,因为她甚至难以照料自己。父母的原因导致霍尔登不敢回家,更加不敢与其谈论自己的变化和心理问题——主观来讲,他没有勇气向父母寻求任何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即便霍尔登即将步入成年,但他的父亲曾评论说他看起来像一个“12岁的男孩”,由于父亲的评价,霍尔登赋予自己心理暗示,尽量表现得成熟一些。但结果是没有人意识到他的改变和努力,包括他的父亲。由此可见,霍尔登的父亲很少关注他的成长,这直接影响了霍尔登的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家庭关系不仅影响着孩子与他人之间的相处方式,还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学术成就以及同伴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霍尔登对于父母的描绘却显得极为稀缺。尽管整部小说都充斥着霍尔登的内心世界,但他对于父母的情感却鲜有提及。即使偶尔触及,也只是以“嘘声和嘶嘶声”的抽象表达来暗示他与父母之间的疏远和隔阂。这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种家庭环境的缺失,使得霍尔登在面对外界时显得敏感而脆弱,难以与他人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最让他心寒的是,家庭无法成为他的避风港。面对这样的困境,霍尔登选择了逃离。
社会原因:离散扭曲的道德观念
综合看来,社会层面是霍尔登失败的最终诱因。首先,小说设定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中叶的美国,正值社会转型期,传统价值观与新兴思潮冲突激烈,导致青少年普遍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当霍尔登在格林威治村喝酒时,他遇到了哥哥的前女友。小说交代,他的哥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曾出版了优质的短篇小说,但也曾为了钱向好莱坞提供一些粗俗的剧本。当哥哥的前女友为了与其重归于好而讨好自己时,霍尔登感到沮丧和厌恶。他才华横溢的哥哥屈服于金钱的诱惑,这证明了纯粹的艺术已经被陈腐的物质主义氛围所包围。在霍尔登看来,无论是哥哥的前女友——普通人,还是他的哥哥——艺术家都是受金钱驱使的。这使他对深深陷入物欲泥潭的成人世界产生了无以复加的蔑视和悲哀。
除此之外,在旅途中的一个夜晚,霍尔登遇到了一个妓女。面对为了谋生而堕落的女性,霍尔登产生了怜悯和同情,但换来的却是她的困惑、愤怒,甚至演变为殴打和抢劫。妓女被塑造为社会受害者的形象,霍尔登的同理心在彼时的伦理环境中似乎一文不值,甚至会换来背离价值观的冲击和伤害。妓女为代表的边缘群体已经接受了那个社会的规则——人们只为自己着想,充满共情能力的人似乎成为笑柄和讽刺。
霍尔登再次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这导致其与他人的每一次互动都像是对牛弹琴,他几乎无法与任何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在霍尔登看来,难以进行真正交流的主要原因是虚伪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物质主义占据了每个人的思想。他凭直觉意识到虚伪的普遍性。由于物欲的膨胀,人性受到压迫。这种现象会促使人们追求物质财富,最终使人们成为物质的依赖者。而一旦如此,人们就无法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霍尔登曾责怪自己是一个可怕的“骗子、疯子、傻瓜”,因为他看到了成年人的世界和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扭曲。在拒绝这个世界之前,他就已经被放逐,所以他只能用一种扭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于是霍尔登自甘堕落,成为一个胡言乱语、冷嘲热讽,甚至侮辱人的人。逃跑是霍尔登唯一的选择。但现实告诉他,他永远找不到一个舒适、宁静的地方——因为那里根本不存在。
自身原因:懦弱矛盾的纠结心理
霍尔登是个懦弱胆小的人——他也承认了这一点。正因如此,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克制自己,害怕与人争论。就连他的室友,一个极其自私和肆无忌惮的人,也公开和霍尔登喜欢的人约会,并要求他为自己做家庭作业。霍尔登非常痛苦,但他的软弱使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反叛者。当他遇到一系列挫折,发现自己的理想世界不存在时,他放弃与“虚假”作斗争,甚至变成了伪君子。他意识到,如果他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撒谎。因此,为了不被病态的社会吞噬,有理想却无力反抗社会的霍尔登不得不做出这样无奈的选择。
霍尔登拒绝接受成人游戏的规则,这也是他人生屡败屡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离开学校之前,历史老师告诉他,生活是一场游戏,他在玩游戏时必须接受某些规则。他难以接受这种观念,在老师讲完之前就离开了。而这种拒绝影响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霍尔登看来,循规蹈矩的人远离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总是给自己以架子和风度。他们只是生活在幻觉的魔咒下,而不是过着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在霍尔登的观念中,孩童象征着纯真与美好,而成年人的世界则充斥着平庸与邪恶。他深感自己难以与成年人进行深入的沟通,因为他们只关注表面、功利的事物,而忽视了那些更为深刻的思想。在他们看来,这些思想显得幼稚而愚蠢。霍尔登对纯真怀有深深的渴望,并拒绝成长。对他而言,成长意味着自我丧失、灵魂的失落、童真的消逝,最终沦为一个沉溺于名利追求的平庸之人。小说的开篇描绘了他身处精神病院的场景,这隐喻性地展现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犹如一所精神医院,每个人都按照既定的社会规则机械地生活。
综上所述,一方面,霍尔登对虚伪、庸俗、肮脏、冷漠的成人社会感到厌恶,因而想要逃离;另一方面,为了找到自己,他必须融入社会并与他人交流。因此,他陷入了严重的矛盾之中。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霍尔登的探索过程中,他确实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了身边的人,但得到的只是冷漠、自私和侮辱。所以,单打独斗的霍尔登在这样一个自私、冷酷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事实上,在这个虚伪、残酷、腐败、堕落的社会里,一切纯粹而美好的探索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悲剧性的失败。以霍尔登为代表的群体无法找到一个舒适、宁静的地方。因此,霍尔登探索的失败也无法幸免。除此之外,他的探索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人能永远是个孩子。面对消极的结果,霍尔登仍然勇敢,无论多么痛苦和孤独,他都坚持寻找纯粹的理想。他追求美好理想的勇气至今仍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作者简介:
艾如娜,女,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人,1998年1月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