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旋转木马上的追寻

2016-05-09陈金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陈金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为了寻求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平衡,一共经历了对精神栖息地的三次追寻,从潘西到纽约旅馆,从纽约旅馆到家,从家到安托里尼先生家,然而他的悲剧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逃脱当时的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弊病,他内心的纯洁与真诚永远无法与肮脏的外部世界达到平衡,以致他最后精神崩溃,放弃追寻。

关键词: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精神追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

平衡能带给人安全感,赋予我们内心的稳定。因平衡而产生的美必然会放射出持久的魅力,平衡美带来的艺术必然是永恒的艺术。然而当我们在社会中失去这种平衡时,不仅会失去美,失去和谐,还会失去生命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平静。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是一部惊世之作,其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典型的因内心净土与外部世界严重失衡而陷于迷茫与痛苦的挣扎之中的少年。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二战中,美国获取渔翁之利,战争横财使其社会一时富足,然而这种未经耕耘的不义之财虽使人们物质上满足,却无法逃离战争给人内心留下的恐惧,迷茫和无措。生活上的满足反而使人们丧失斗志,精神世界无比空虚。在这个充斥着金钱、性、与暴力的堕落社会里,象牙塔里也无法免除各种欲望的诱惑,一时间虚伪与虚荣在校园里泛滥。在这种环境中,追求真爱,寻求真情的霍尔顿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无所适从。最终,他决定离开自己的学校潘西,前往纽约寻求精神净土,使自己紧张的精神得到栖息。在《麦》中,霍尔顿一共经历了三次追寻,从潘西到纽约旅馆,从纽约旅馆到家,从家到安托里尼先生家,然而他的悲剧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逃脱当时的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弊病,他内心的纯洁与真诚永远无法与肮脏的外部世界达到平衡,以致他最后精神崩溃,放弃追寻。

一、逃离潘西

潘西是塞林格笔下当时美国校园的一个缩影。表面上是名校,“人人都应当遵守比赛规则”,实际上遍布校园色情与暴力。霍尔顿的室友斯特拉雷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出的一个学生典型。他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让霍尔顿忍无可忍的堕落。表里不一,与女生约会随意且毫无感情付出,尤其因为约了霍尔顿心仪的姑娘简而让霍尔顿恶心又痛心。历史老师斯潘塞口口声声说要与霍尔顿换位思考,却丝毫不体谅霍尔顿的感受,只顾堂而皇之地揭开霍尔顿的伤疤还问他痛不痛,这赤裸裸的虚伪让霍尔顿痛苦又无奈。在潘西,霍尔顿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不明白为什么参加击剑比赛回来的路上整队人对不理他;也不参加令全潘西都惊天动地的橄榄球比赛。所有这一切都令霍尔顿对潘西绝望,死心。

作为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霍尔顿渴望真诚,真爱,真情,他内心的净土在这个肮脏而喧嚣的环境中无法栖息,无法平静。尽管他也试图随波逐流,像身边的人一样骂人、打架、搞女人,可他嘴上说着脏话,骂的却是他内心厌恶的虚伪;主动挑动与室友打架,捍卫的却是心中想保护的真情。在内心与外部世界这对天平上,他无法背叛自己,无法从良心上减去砝码,只能试图逃离这个将他死死套住的牢笼,追寻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尽管他从未“用功过”,却觉得生活“很紧张”。于是,他决定不等潘西将他正式开除就将潘西抛弃,去纽约给自己放两天假。

二、纽约之行

在霍尔顿的心中,纽约曾是希望的象征,他认为在那里他能够“休息充分,容光焕发”,可以“优哉游哉”地过到星期三。但是纽约并没有给精神极度空虚的霍尔顿带来食粮,也不能让神经极端疲劳的霍尔顿得到休息,它反而使寂寞难耐的霍尔顿更加孤独。在潘西时,尽管瞧不起同学,时间尚可在他对同学的鄙视中逝去。此刻,孤身一人的他一下车就想找人聊天,需求精神的倾诉对象,但是在电话亭里呆上20分钟却不知能打给谁,只得无功而返。他想象旅馆里的变态佬一样找个女伴互相喷水取乐,琢磨后又发现这“主意很馊”,因为他认为“如果你并非真的喜欢一个女孩儿,就不该跟她瞎胡闹。真的喜欢她,就应该喜欢他的脸。” 他曾经对性充满了各种期待和渴望,可面对旅馆里妓女的投怀送抱,他却不能激起任何欲望。他无法背叛自己的内心的真诚,不愿与他不肖之徒苟延残喘。

他不得已地约了自己并不怎么喜欢的萨莉去看戏,不由自主地跟萨莉聊了很多内心的烦闷与迷茫,甚至邀请萨莉同他一起逃走。如果说在潘西时,霍尔顿仍能辨明是非,控制自己的选择;此时的霍尔顿已经无法驾驭自己的思想,只要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不管这对象是否合意,他都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全盘托出,并为此懊恼不已。霍尔顿以为离开潘西,到了纽约这个文明的中心就能远离堕落,摆脱虚伪,找到有真爱真情的栖身之地,却发现这里其实与潘西一样,淫秽丑恶、金钱至上。

内心与外界失去平衡的霍尔顿不仅没有找到他精神的栖息地,反而走到一个极限,卢斯甚至暗示霍尔顿,他应该看看心理医生。极度绝望之际,霍尔顿非常想念他的妹妹菲比,她是一剂可以救治霍尔顿精神创伤的良药,一个总能让霍尔顿感到愉悦的天使。与菲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霍尔顿的父母和“家”对霍尔顿所产生的意义。家是能够见到菲比的地方,也是会碰到父母的地方,但是霍尔顿想见菲比却不愿回家,因为他害怕碰到父母,害怕父亲会“干掉”他。对于霍尔顿来说,家不是港湾,父母不是他精神守护者,而是阻碍他精神交流的屏障。因此他只能偷偷回家。然而这一次与菲比的交流却不能像平时一样愉悦,一是因为霍尔顿害怕被父母发现,二是菲比一直担心霍尔顿会因为开除的事而被父亲干掉。这些都让霍尔顿与菲比谈话时无法集中精力,失去很多乐趣。更糟糕的是这里虽是他的家,却让他无法平静。因此他必须继续追寻,寻找他可以栖身的地方。

安托里尼先生是霍尔顿能想到的最后一位可以投靠的人。霍尔顿将他视为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幽默又不失尊严。可是这位令他尊敬的长辈竟然是一个同性恋者,这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被社会唾弃的。如果说在发现这个事实之前霍尔顿遭受的仅仅是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失衡,那么此刻他完全迷失了。在第五大道上他感到自己不停地走,却“走不到街对面”。他无法与这个成人世界抗争,那么消失的只能是他自己。但是他不愿消失,他虽然对肮脏堕落的成人世界厌倦至极,却仍然留恋以他妹妹菲比为代表的儿童世界。于是它祈求不要被这世界所吞没。

对话的结果是他要放弃这个把他摧残得遍体鳞伤的成人世界,“决定再也不回家了,永远不再上另外一所学校”。无法战胜,那么只能逃离。他决定去西部,扮成一个聋哑人,免去与周围人交流的麻烦,如果“有了小孩儿,就把他们藏起来”,以防他们也受到这世界的侵扰。这个决定让霍尔顿无比激动,这是他独特的报复这个成人世界的方式。

三、西部逃离计划

去西部的想法并没有让霍尔顿高兴太久,他很快发现麻烦无处不在,“你永远找不到一个不错而且安静的地方”。这使他对逃往西部的想法产生动摇。但是真正让霍尔顿放弃西部逃离计划的是他的妹妹菲比。菲比打算与霍尔顿一起离开的决定让霍尔顿气愤不堪,他吃惊地发现自己不同意菲比离开的原因竟是菲比将参加一个演出,他希望菲比做一个好学生。他离开家,不愿上学的原因是他厌恶这个体制,厌恶遵循这个体制的人;菲比是他最爱的亲人,可他却要菲比遵守这个体制的规定,这与他对自己的要求背道而驰。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最后霍尔顿在游乐场找到了答案,他看到菲比在旋转木马上一圈一圈地旋转,感到无比地开心。这个世界就好像菲比坐的旋转木马,无论你追寻到哪里,最终还是会回到原地;无论你逃到哪里,依旧是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无论是纽约还是西部,斯特拉雷德和阿克利这样的混蛋无处不在。

结语:

当霍尔顿认清这一切的时候,他答应菲比回家,放弃自己的西部计划。保护他的是那顶从潘西开始他就一直觉得与众不同的红色帽子,这帽子饱含着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反叛,对自己精神净土的守卫。霍尔顿寻求精神栖息地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认清成人世界的过程,从潘西到纽约到西部,这个世界就像如来佛的五指山,无论他翻多远的跟斗,始终不能逃离它。

参考文献:

[1]塞林格著,孙仲旭译. 麦田里的守望者〔M〕. 北京:译林出版社, 2014

[2]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叛和妥协主题探析
反叛与抉择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脏话标记看“垮掉的一代”的价值观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艺术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禅宗思想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