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在,红旗就不倒!
2024-12-31朱奕南杨璐袁芳
国兴村是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所辖的村,这里是革命烈士刘国兴的家乡,曾经留下了革命先烈生活和战斗的足迹,具有很深的红色烙印。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启了载入人类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还有许许多多红军队伍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牵制大量国民党军,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行动,同时在华中、华南地区播撒革命的火种。他们抱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不断遭受挫折的形势下,始终坚韧不屈。刘国兴就是其中一个。他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被群众誉为“打不死的刘司令”;他临危受命,多次完成了上级组织交办的任务;他信念坚定,不惧敌人酷刑,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生命。
出身贫寒" 胸怀大志
刘国兴,原名刘煌英,字荣昌。1899年冬出生在瑞金县武阳镇马荠塘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虽然都是农民没文化,但给他取了一个文雅却不失大气的名字——煌英。8岁那年,父母四处筹钱让他上了私塾,读书之后的刘国兴有着比同龄人更大的理想和抱负。这个抱负最突出表现在他给自己改了名字,他觉得“煌英”代表不了他的性格,成不了他为人处世的标志,所以改名为“国兴”,希望可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让国家早日振兴起来。父母没有反对他改名,老师更是称赞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由于家境贫寒,没过几年刘国兴不得不辍学在家。后来,他跟随父亲在本地一位地主家当长工。在繁重的长工生涯中,刘国兴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目睹了封建主义和军阀反动统治的黑暗,以及地主欺压农民的残酷现实,便开始向往社会变革。虽然没有机会上学了,但刘国兴对知识和进步思想的追求却没有停止,他总是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渠道接触新文化新思想,期待有朝一日真的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坚定入党" 一展抱负
1927年8月,南昌起义部队攻打会昌途经武阳,刘国兴受到革命的启蒙。1927年底,刘国兴在武阳自发地组织了一次长工暴动,要求地主增加工钱。1929年,刘国兴主动找到瑞金党组织,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坚决要求向组织靠拢。经过党组织的帮助和培养,刘国兴在马荠塘村一片树林里,举起了宣誓入党的拳头,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根据工作需要,党组织让刘国兴继续留在地主家,利用长工身份作为革命宣传的有效掩护。平日里,他练武艺、打大刀、做火药、集鸟铳,在农友中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长工参加暴动。
一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1930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刘国兴组建了农民暴动队。在刘国兴的组织领导下,一支100余人、20余支枪的农民暴动队伍组建完毕。4月29日,刘国兴组织领导了武阳农民武装暴动。经过激战,暴动取得了胜利,并成立了农民协会。刘国兴任新中区贫农团主席。从此,他结束了漫长的长工生活。同年9月,他率领的暴动队编入红二十六纵队。不久,他调任瑞金模范营连指导员。到1934年1月,他先后担任了武阳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政治干事、部长等职。
英勇斗争" 宁死不屈
红军主力长征后,刘国兴被任命为武阳区游击司令员。当时,国民党攻占了瑞金县城,开始烧杀抢掠。大批地方干部、红军家属惨遭杀害。敌人抓不到刘国兴,就把他的妻子、儿子抓来做人质。为了逼出刘国兴,让他带队伍下山投降。数日得不到回应,敌人恼羞成怒,把屠刀对向了他的儿子,竟惨无人道地把他不满八岁的儿子活生生地砍成了四块,丢到螺石庙角的深潭中。敌人又一刺刀将刘国兴的妻子挑入潭中……家园被毁,亲人遭屠。刘国兴忍着悲痛,强压着复仇的火焰,以更加坚强的意志继续战斗。
由于战斗频繁,生活艰苦,致使游击队减员时有发生,到1935年6月,100多人的武阳游击队打到最后只剩下刘国兴几个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国兴并没有因此而悲观绝望,而是抱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继续工作。为避敌锋芒,游击队开始从铜钵山区分路向闽赣相接的武夷山脉突围。刘国兴率武阳游击队寻敌缝隙,抵白竹寨、猪仔岽一带,回旋于武阳、四都一线,开展游击战。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合作。经过多方努力,游击队终于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12月,武阳游击队与瑞金、陶古等三支游击队正式合并,命名为“汀瑞边抗日游击支队”。支队下设三个大队,刘国兴任第三大队大队长。次年2月,支队编入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二营。3月,刘国兴随部队入皖,奔赴抗日前线。
到达安徽后,受组织安排,刘国兴到新四军军部教导营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训练结束后,刘国兴奉命返回瑞金。临行前,新四军军部负责人为他送行,叮嘱道:“刘国兴同志,瑞金地区的工作便交给你了,今后的任务更艰巨。”刘国兴坚定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刘国兴将自己这100多斤搭上去了。只要人在,红旗就不倒!”回到瑞金后,刘国兴立即着手恢复党组织,并在岭背山正式组建了汀瑞游击队。刘国兴任书记兼游击队政委。在刘国兴的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到1939年上半年,仅在瑞金就建立了6个区委、41个支部,发展了300多名党员;汀瑞游击队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100余人,近百支枪。
1942年,刘国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特务想利用他去诱骗其他几个边境地区拥有武装的党组织,劝他自首投降。刘国兴受尽酷刑,始终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在狱中,他更是与原中共南方局领导廖承志等,组织绝食和越狱暴动。1944年冬,刘国兴在马家洲集中营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5岁。1956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烈士的家乡马荠塘村成立国兴初级农业合作社,并为他建造了一座烈士陵墓,墓碑上刻着“刘国兴烈士永垂不朽”。
刘国兴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至今依然感动和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朱奕南,女,江西瑞金干部学院苏区精神研究中心讲师;杨璐,女,汉族,江西瑞金人,硕士研究生,江西瑞金干部学院党建理论研究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袁芳,女,江西瑞金干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