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荆轲刺秦王》中秦武阳的新价值

2015-09-10吴婧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期
关键词:荆轲世人英雄

吴婧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被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中。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有位学生对秦武阳很感兴趣。在这篇文章学完之后,他还特意写了一篇作文《我心中的“英雄”——秦武阳》。那个不起眼的副手秦武阳,被世人耻笑的十二岁少年,成了这位同学心中的英雄。读完他的文章,我解除了心中的疑问。他站在同龄人的立场去分析秦武阳的心理活动,歌颂了秦武阳的牺牲精神。他说:“历史为荆轲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却为秦武阳设计了后人唾骂的结局。”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深刻反思。在一位高中生的心中,秦武阳是值得同情的。

《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无疑是荆轲。无论是易水诀别还是廷刺秦王,都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场面。而对于秦武阳只有两处提及。第一次写秦武阳是在第六段:“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这一段所写燕太子丹为荆轲刺秦王配备了副手;第二次描写秦武阳是在第十三段:“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荆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秦武阳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他犹如“绿叶衬红花,群星拱明月”般地追随着荆轲,为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秦武阳看来,或许成名比生存更重要。就这点而言,他丝毫不比荆轲差,也找到了自己的途径。所以,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过程中,有何理由不提一提这位年少的秦武阳呢?

秦武阳十二岁杀人,常人不敢正眼看他。在他随荆轲出使秦国完成重大使命时,也不过是个十五岁左右的少年。据史书记载,秦武阳是燕国贤将秦开之孙。这位名将之后遗传了先辈优良的血统,敢于随荆轲前去刺杀秦王。至于《战国策》中写到秦武阳色变振恐,大概是为了衬托荆轲的机智从容吧。就算当时秦武阳真的害怕了,也很正常。毕竟他才是个少年,心理尚未成熟。

我在语文课堂上,表扬了这位为秦武阳鸣不平同学的创新精神。其他同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问我:“老师,秦武阳被荆轲取走地图后并没有揭穿真相,是不是证明了他的正义感?”我本来是想回答这是作者行文的需要,但是转念一想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于是,我这样回答他们:“是啊,秦武阳还在为自己的害怕而自责。同时他也希望荆轲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在这堂课上,同学们多次响起敬佩的掌声。这不只是证明我上课成功了,而是他们的想法得到了认可,激发了他们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秦武阳,以他微不足道的事迹走进了学生心中。学生们把秦武阳当作是朋友,允许他出现失误,肯定他的功绩。这一点使我想到了,其实学生心中也是渴望被老师和家长认可的。他们不停地学习,多想超越他人,争夺全班第一的宝座。可是,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本来就光彩夺目的优异学生。有时候,世人歌颂的正面人物确实值得同学们作为学习榜样。但是,真正打动学生心灵的还是这些无名的英雄。只不过,我们在教学中把所有的目光和精力都集中在荆轲这位大英雄身上了。

这位同学在结尾提到:“同为少年,我们要像平时的秦武阳一样努力学习,要像他走向秦廷那样去迎接高考。纵然我们心中也有害怕,但我们会证明自己尽力了。”他能做到联系高考,释放了心中的压力。我要鼓励这群可爱的学生,只要尽力了就成功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明白了不能强迫学生按我们预想的轨道前行。他们是一个个有自己思想的少年,也是曾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努力的人。现在,他们的首要任务自然还是学习。为什么不给他们学习一些更感兴趣的内容呢?那些主流思想是应该灌输的,只要他们在考试中发挥正常就好了。语文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所以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秦武阳,这位被世人忽视甚至即将淡忘的人物,给了我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也给了我语文教学新的灵感。我想,这就是秦武阳的新价值。

(作者单位:怀仁一中云东校区)

猜你喜欢

荆轲世人英雄
互动平台
英雄
图说·“梅”开二度
路以奇葩惊天下,名以怪诞动世人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