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旅行合记

2024-12-31陈国清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二郎山海螺沟康定

2009年11月13日,我们一共五十人,乘坐一辆加大客车,从阆中出发到成都。我们的行程路线:阆中—成都;成都—彭州—洛带;成都—泸定—康定;康定—海螺沟,然后返回成都;成都—都江堰—映秀。五天时间,行程两千多公里,除了从阆中来的那一天不算外,在三天的行程中,我将所见所闻写了出来,与大家共赏。

二郎山

十一月十四日八点,我们从成都出发,两个小时后来到了雅安市的天全县。车子一开到天全县境内,就跟都江堰到九寨沟那样:顺江而上,两边全是陡峻的大山。我们在天全县一家酒店吃的午饭,酒店院内有一块碑文和一些雕像。从碑文上看,是清朝道光年间留下的。这里曾是茶马古道,记载的是四川茶叶、丝绸由马帮运往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以及俄罗斯、西欧等国,然后把那里的特产,如西藏的盐巴,新疆、内蒙古的毛皮,俄罗斯、西欧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回内地。不仅促进了中国西南、西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还促进了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我在此浏览了片刻,导游喊走了,我来不及多看,便匆忙上了车。

车子开了约一个半小时,到了二郎山。听说是二郎山,车里面的老同志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二郎啊,二郎山,高啊高万丈,解放军是铁打的汉,不怕风来吹,不怕雨来打……”这首歌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是当年解放军修二郎山公路时唱的歌。不仅部队在唱,全国人民都会唱。二郎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和山下温差二三十摄氏度。山下下雨,山上就在下雪,遇到天气不好,如吹风下雨,身体素质差的是很难翻过去的。千年茶马古道,正是从这山上通过的,当年红军也是从这座山翻过的。无论是千年茶马古道的商人,还是当年的红军,当他们翻过这座高大险峻的雪山时,不知经历过多少磨难,吃尽了多少苦头!过二郎山要穿过四千一百米的二郎山隧道。导游说,这二郎山隧道是当地最长的。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那时没有公路,人要翻越二郎山,需要一整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通了川藏公路,只需三四个小时,现在二郎山隧道打通了,只需十几分钟。二郎山隧道,不仅是川藏公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全国公路史上的奇迹,同时更是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从二郎山隧道里出来几百米处,前方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远远地出现了一座雪山。在太阳的照射下,随着云雾的弥漫,雪山时而明显,时而模糊,犹如海市蜃楼,它就是贡嘎雪山,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泸定桥

穿过二郎山,沿着惊险、陡峭的盘山公路,一直下到大渡河岸。浪涛滚滚的大渡河,涛声在两岸险峻、陡峭的峡谷中回荡,河水湍急地向东流去……我由此感慨:这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啊!

顺着大渡河,车开了几十公里路,便来到了泸定县城。

泸定县城,真是狭哉!险哉!壮哉!

一下车,我们陆陆续续向河边奔去,那里有一个巨大的红军纪念碑,下几级石梯就是铁索桥。

据史料记载:“泸定桥,又称铁索桥,始建于一七〇五年,建成于一七〇六年。长一百〇三米,宽三米,十三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九根作底链,四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一万二千一百六十四个铁环相扣,全桥重四十吨。”建这个铁索桥的主要用途,就是沟通汉藏的政治、经济、文化。

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上,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虽然已到十一月份了,天气也逐渐冷了,但铁索桥下面的大渡河仍然是波涛滚滚。我们好奇而又小心翼翼地走在铁索桥上。桥上没有解说员,只有铁索桥两端壁上刻的文字。上面说,一九三五年五月份,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川滇一带,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给一方面军下达命令,命令他们派一个团一天一夜赶到大渡河的泸定桥,并且要夺回之!二师四团接到任务后,翻山越岭,沿途还要与国民党军队打仗,日夜兼程一百二十公里,终于到达了指定地点。一昼夜行军一百二十公里,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没有先例,即便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没有先例。他们到了那里,国民党军队已经有一个营架着机枪,守候在对面的桥头上,枪口对准了泸定桥,铁索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取了。

四团官兵们,在附近找来门板,将门板搭在几根铁索上,他们组成了十八勇士,在机关枪的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边与敌人还击,边铺门板,最后以极少的牺牲夺回来了泸定桥。泸定桥回到了红军的手中,中央红军安然无恙地从上面过去了。

康定

在泸定城只待了一个多小时,车子又转头向康定方向驶去。

在去康定的途中,山还是那么高大、险峻。公路是沿河修建的,车子行驶了五六十公里,仍然是在深山峡谷中穿行,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才到达康定县城。我看到的康定县城是在一条夹皮沟里,面积有两三个泸定县城那么大。康定城原来是省城,那时叫康定省。

我们到康定是想去看看举世闻名的跑马山,也是《康定情歌》的诞生地。到了康定城,时间不早了,车子直接把我们拉到了跑马山上的索道旁。

我是第一次坐缆车。前几年到过不少地方,有些地方也有缆车,为了节约钱便放弃了。上几次坐不坐缆车可以选择,因为时间还早,路也好走,今天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一是时间不早了,二是说上山的路极不好走,看来就只有坐缆车走索道了。

索道长两千多米,由低向高,由近向远,由平稳到险处。初期只能看见近处的建筑物和坡上的树木,渐渐地越升越高,越走越远,越走越险,建筑物和坡上的树木在脚下,一会儿整个康定城都在下面了。大约坐了二十分钟,索道终于走完了。我走着走着,当看到前面高约五米、直径在三四米大的一块方圆尖石上刻了几行字,那些字用朱漆涂得非常鲜艳,落名是朱镕基,时间是二〇〇六年。由于当时坐缆车惊恐未定,记不得总理的原话了,我估摸着大概说的是这个地方原来是神仙居住过的。我没有浏览多久,有同事给我留影,留了影便匆忙地上了跑马山。

到了跑马山上,好多同事都认为上了当。遐迩闻名的跑马山,原来还没有一个大足球场那么大,一个类似圆形的跑马场,有三匹白马供游客骑。一进跑马场,人眼看到那不远的山坡上塑了几个仙女像。除了几个塑像外,什么也没有。但不要怪导游,来时她早已说明了,那只不过是个地名罢了,并没有多少值得看的,也没有多少留念的,然而,我并不这样想。

别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抢马骑,我却利用时间上了仙女山。此时我才惊奇地发觉,几个用白玉雕塑的仙女前面和右侧的石壁上,刻了大量的诗词,这是未来之前导游没有告诉的。那些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有的我在有些书上读到过,但更多的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别有天地,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我只浏览了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看完。领导和同志们已经下山往索道处走去,我无奈,也只好依依不舍地跟随大队人马下山去了。我发誓,总有一天我会带着家眷来这里看个够!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爱上溜溜的她哟……”

当我们正往山下走时,忽然听到藏族姑娘用她那优美动人的歌声唱起了《康定情歌》来。

海螺沟

十一月十五日,我们在康定住了一夜,第二天行程是海螺沟,去观光冰川和泡温泉。

到海螺沟又要返回泸定,沿大渡河岸,过二郎山脚下,向左走才能到达海螺沟(我们去泸定是向右的方向)。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了海螺沟的磨西镇。磨西镇,是由一个故事得名而来的。说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汉族小伙子,在冬天里走了许多天山路,又冷又饿,迷路晕倒了。一位善良的藏族老大娘,端来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将小伙子从昏迷中救活过来。当小伙子苏醒后,朦朦胧胧地问老大娘他在什么地方时,老大娘不懂汉语,也不知小伙子说的什么,连连摇头说:“磨西,磨西!”藏语意译是“不知道”的意思。于是,磨西的地名就这样传开了。到了磨西镇,大客车进不了山,我们一行五十人,又租了两辆中型客车才进山。

导游介绍说,海螺沟的冰川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也是海拔最低(有五千米左右),最年轻的冰川(形成了1600万年)。车子向上爬,转了上百个弯才到地点。在海螺沟,看冰川是很幸运的,我们带着好奇,来到了这里。

车子把我们带到了海拔两千六百多米高地,但在这里看不见冰川,要坐缆车走索道才能看到。海螺沟的索道长四千两百米,比康定的跑马山还要长两千多米。

我们在好奇、惊险、寒冷、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坐上了缆车。大约半小时后走完了索道,上了两三个台阶,我们在一个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平台上,隔着一道邃壑,看到了壮丽、灿烂的冰川!

导游说,我们运气好,昨天和前天这里都在下雪,天气很冷,冰川模模糊糊的。今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看得清清楚楚。

看完了冰川,就去看冰库和冰瀑布。我们顺着稍滑、坚硬陡壁的小路,步履艰难地来到五百米的天坑里。天坑长七八百米、宽四五百米,面积四五万平方米。那里到处是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密密麻麻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冰库和冰瀑布。一眼看去,犹如一块乱石堆和沙滩。其实那并不是乱石堆和沙滩,而是几百万年以前,由于地壳的变化,海洋干涸,高山寒冷凝结而成。冰库和冰瀑布里面还有大大小小的冰窖、冰壕沟,在远处是看不到的,只有走近才能看见。岁数大的人不敢下去,但大部分人还是下去了。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也下去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是冰库啊!冷得出奇,冷得刺骨,怕是上万年都未融化过。我在沙与冰凝结的路上好奇而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一不小心掉到冰窖和冰壕沟里去。在那里,我与同事们留了影。

下去时没有什么感觉,当返回到原来的平台时,由于空气稀薄,出现了高原反应,我一阵眩晕,几乎昏倒了。不仅是我,大多数同事都是如此。

我们看了冰川、冰库及冰瀑布,坐缆车,下索道,在景区吃了一半是藏族饭,一半是汉族饭的午餐。

午餐后,我们就去泡温泉。泡温泉的价格每人一百元,因我们在这里有熟人,讲的是每人六十五元。

温泉有四个池子,上面两个,下面两个。先说下面两个,一个水温在三十四五摄氏度,一个水温在三十七八摄氏度。上面两个,一个四十摄氏度,一个四十二摄氏度。每个池子的大小在三百立方米至五百立方米,深度在一米五至一米八,每个池子可容纳三十至五十人,男女不分。我先来到了三十四五摄氏度的那个池子,那里面稀稀拉拉几个人,因为泡温泉不分男女,开始有点窘迫,见别人都那样,也就见怪不怪无所谓了。我在里面泡了几分钟,觉得水温不行,便到了另外一个池子。第二个池子里的水温比第一个池子里的温度稍微高点,人也比较多,有二十四五人。我在第二个池子里泡了半个多小时,见人们都往上面两个池子走,我也跟着上去了。上面两个池子比下面两个池子大多了,水温也比那两个池子高得多。我在上面两个池子里分别泡了有一个多小时,真是舒服极了!泡温泉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还有益身体健康。经常泡温泉不仅可以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泡温泉有那么多好处,我自然也要多泡一会儿。

下午没有去什么地方,晚上我们住宿磨西镇。

都江堰

十一月十六日,从磨西镇返回成都,在成都住了一夜,第二天七点吃了早饭,我们又出发了,今天的行程是都江堰—映秀。

都江堰,我来过几次,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少的收获,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今天,我无论如何要写点,不然对不起自己的腿脚。

我们一到了都江堰,与上几次一样,导游先购票发给我们,我们第一站进的是神庙。说起进神庙,我记起二〇〇二年市农业局组织乡镇农技站出来旅游,那次人数没有这次多,只有三十来个,年龄最大的不超过五十岁,自然他们活跃多了,风趣多了。一走进神庙,当一名站长看到瘟神赵公明时,大惑不解,问导游、解说员和同事,人世间有瘟人,动物中有瘟狗、瘟猪、瘟牛,飞禽群中有瘟鸡、瘟鸭、瘟鹅,怎么神仙中也有瘟神呢?导游回答不了,解说员回答不了,自然,同事也回答不了。这次一走进神庙,几个上了年纪的同事看到瘟神赵公明时,也感到好奇,突然有个同事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惊奇地说:“呃,瘟神赵公明在这里!”他这一声惊呼,来往的游客都不看赵公明了,转眼去看他了。

我们从神庙里出来,过木板楼,底下是白浪滔滔的江水。走过木板楼,顺着大道,从桥上走过,下面这条河叫内河。内河灌溉着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别称就是这么来的。顺着内河左面往上走七八百米,到达的地方便是鱼嘴。

鱼嘴上面是岷江大桥,在大桥上看,鱼嘴把岷江分成了两条河,即外河与内河。外河约占岷江的百分之六十,内河占百分之四十,外河主要用来分洪,内河主要用来灌溉。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在两千多年前,利用岷江的水资源,垒鱼嘴,分河流,那么浩大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都在利用,为人类造福,真是奇迹,令后人感叹不已,叹为观止!

上一次来到这里,那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我记得是九月份,天气不冷不热,我和几位同事在桥底下鱼嘴处玩过水,不过那次的岷江水比这次的大多了、壮观多了。今天来这里已经是十一月份了,水小了,然而看起来还是那么壮观,令人称奇!

我慢步往回走,大家都走了,以为同事们过去看二王庙。七年前我没有机会看成,说是时间来不及,过桥上山来回要个把小时,怕耽误去看青城山,同事们也没有在那里,二王庙由于受地震的影响,正在维修。维修期间,谢绝参观,真是太失望了。我没有看成二王庙,又没有同事们的踪影,很着急,掉头就往回跑。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原来出发的地方时,导游和两个同事在那里等我。

映秀

映秀是一个镇,在未发生地震以前,默默无闻,是从成都方向往九寨沟走的唯一途径。映秀,在发生地震以前是汶川人文、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乡镇,在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中,映秀镇这个地方,永远地消失了!由此,它也就出名了。

我们吃了午饭,这也是最后一个行程了。前两次,2002年和2005年,我曾两次到九寨沟,都是走的这条路线。

车子沿着岷江公路向映秀开去。一个小时后,车子在泥泞的路上,穿过两条隧道,一个一百多米,另一个四百来米,开过隧道就到了映秀镇对面。

我记得,我们曾到九寨沟过映秀镇时,没有隧道,我们走过的那两条隧道,是地震后才打通的,导游介绍说,这是一条生命线。

导游姓朱,成都人,一路上她用那娓娓动听的成都口音、广博的知识,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人物景观,细致入微地介绍给了游客,令游客无不为之感动。这在无数次的旅游中,我认为她是最棒的。

本来,我很少说导游好的,不过这次是例外。导游在我心目中是没有好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伙同驾驶员把游客带到各个购物点,让游客高价购物,他们得丰厚的回扣。

朱导游不是这样,当驾驶员把车开到购物点时,既不打招呼,也不怎么吹嘘,任游客自由选择,这在我经历的多次旅游中,实属少见,所以我对她有点敬佩。这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一路上她从未提起过她在去年“5·12”地震中的事。当车子要到映秀镇时,她用她那柔美而富有感情的语调对游客说:“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到映秀镇了,说起映秀镇,我想把我去年‘5·12’地震时,亲身经历过的事给大家讲讲!”她这句话,把我们几天来疲惫不堪的情绪顿时打掉了,精神提起来了。“本来,我是不想提起这件事的,鉴于你们阆中的旅客同志极有素质,几天来与我愉快地合作,我不得不把我去年在那次地震中,亲身经历过的事讲给你们听听。首先说明,我预先没做准备,现在边在脑海里搜索,边给大家讲,讲得不好,或讲错了,敬请大家多多包涵。”

她说,她在九寨沟这条线路上跑了三年。三年来,一路顺风。那是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她带着一车游客,穿过映秀,离汶川县城不远,大家正在欢声笑语中,忽然车子颠簸起来,其中有位游客对驾驶员说:“师傅你开的什么车,怎么这么颠簸呢?”这位游客刚说完,车子又猛烈地颠簸起来了,于是满车的游客吆喝了起来。司机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突然,山上的石头不间断地掉了下来,一会儿前面的公路就被山上掉下的石头堆满了,这时他们才意识到是地震了!幸好,车子刚开到这里,地势比较宽阔,山上掉下来的石头也打不着他们。听说是地震了,骤然间,满车的游客惊慌了,有的在大声呼叫,有的歇斯底里地哭泣着,车子里乱成一团。在这个时候,朱导游作为导游,倍感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一个女孩子,在危难之际,在游客最需要、最关键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了,十分沉着地对车上人说:“大家不要慌,这是地震,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挺安全,只要有我在,就有大家在,在关键时刻大家要鼓起勇气,渡过难关!”在她满怀信心、镇定自若的鼓励下,满车的游客这才慢慢地安定了下来。

大地暂时没有摇动了,朱导游与车上的游客商量,大家原地不动,她先出去打听一下消息。听说她要出去打听消息,游客们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出去,是冒着极大生命危险的,于是大家便将随身携带的饼干、糖果给她收拾了一大包,她就像临阵前上战场一样整装待发。

她背了大包食物,带着大家生存的希望出发了。她穿过因地震掉下来的石堆,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向外面走去。

当她走了约五公里时,遇到了一个村的乡亲们。乡亲们也正从家中慌忙地逃了出来,其中有一个村支书。他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房屋都震垮了,已有村民伤亡,他们正在组织自救!这时,小朱把她的游客被困的情况告诉了村支书。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当村支书听小朱说有一车游客被困时,他吩咐留下一部分人抢救被困的村民,自己带领一部分村民去援助。一个多小时后,村民们把四十多名游客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不过,此时与外界的所有联系都中断了。

余震时而发生,伤员不断增加,游客和村民们好不容易等到晚上七点,才从一位游客的一个小收音机里,听到了这里发生了大地震,地震中心是汶川,大家听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温家宝总理说,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派部队连夜打通去汶川的生命通道!

这真是令人欣喜!他们此时才感觉到有救了,不会孤单无助,有党中央的支援,党中央派解放军来救他们了!

村支书把游客连同他们受灾的村民安排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村民把他们的腊肉、大米等,所有好吃的、好喝的,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不分你我,不分民族,一起共同享用。晚上拿出最好的被子给大家盖,这样他们才度过了惊恐而不安的一夜。

当天晚上,都江堰的生命通道并没有打通,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这条路打通该有多难!

那是在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中午,他们才看到天上的直升机,随后几天里,才知道解放军到了汶川县城了。

他们与村民们在山上被围困了几天几夜,在他们与村民们同吃同住的第三天才知道,与他们同去九寨沟的两辆客车上共计一百多人,在地震中由于山体滑坡全部遇难了。

听了朱导游的解说,我们所有游客对她格外尊敬了,她还说自从那次以后,她回来休息了好几个月,为了避免伤痛,不再回忆起那些伤心的往事,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跑九寨沟这条路线了,今天来映秀是地震后的第一次。

朱导游说完了,我们也就到了。一出洞口,下面的路上停了许多大客车。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岷江对面就是原来的映秀镇,其他客车没法去,自然我们的客车也是如此,要去看映秀地震遗址,就要坐小轿车,一辆只坐四人,每人二十元,要坐一公里路过桥才能到达那里。

映秀镇岷江大桥是地震后才修通的,这一公里多路,虽然是水泥路,但很窄,一边通车,一边还在检修,即便是现在山上不时还掉下飞石。因为施工,来往的车辆在这里也比较危险。路上的淤泥足有二寸厚。小轿车直接把我们送到了映秀镇小学。那些建筑物全都七零八落、横七竖八倒在那里,听说党中央领导人在地震发生后都曾来过这里。映秀除汶川外,也是那次地震发生的重灾区之一,这里有许多地震发生的中心点。原映秀镇小学是一个,我们来时原旧桥(与现在新桥只隔一百来米)是一个,另外离旧桥上面那个坦湾处还有一个。

说起坦湾,据小车司机说,那里原来住了三十多户人家,地震发生后,三十多户人家除少部分人逃出来外,绝大多数人、财物和房子都埋在了里面。

他们在那里买了香烛,虔诚地祭拜着。我的心里早已是沉甸甸的了,我想在那次大地震中,也就是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在那瞬间,在汶川,在映秀……八万多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地被葬送了……我不敢想,也没有时间想,只是看,仔细地看,也没来得及给他们烧上一支香:每个点,每一处,每个山头……

导游招呼我们上路了,在回来的路上,车子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无限的悲哀中……

作者简介:

陈国清,四川阆中人,现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郫都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多篇文章见于《四川日报》《西南商报》《四川农民报》《青春》等报刊,作品多次获奖。著有长篇小说《乡村情怀》《采购员安顺儿》《百年沧桑》,中篇小说集《野棉花》等。

猜你喜欢

二郎山海螺沟康定
Three New Species of Diploderma Hallowell,1861 (Reptilia: Squamata:Agamidae) from the Shaluli Mountains in Western Sichuan,China
美丽的海螺沟
《二郎山》一山之名 续文之脉
2014年四川康定MS6.3和MS5.8地震的应力触发研究
康定:作家们的原乡记忆和故乡神话——以“康定七箭”的乡土小说为例
二郎山·花儿会
我家住在二郎山上
海螺沟
——冰川上的厕所革命
最高山峰
走进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