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情韵
2024-12-31潘剑
长江,这条亚洲最长的河流,它的源头隐匿在雪域高原的冰川之中,那里的雪山之巅犹如天地间的一颗明珠,晶莹剔透,静谧而神秘。从那里开始,长江踏上了漫长的旅程,穿越峡谷,跨越平原,流经山岭,最终汇入东海的怀抱。这一路,它见证了四季的更迭,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滋养了广袤的土地,赋予了生命无尽的活力。
在上游,长江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翻滚在崇山峻岭之间,雕刻出深邃的峡谷和壮丽的瀑布。中游,它变得宽广而平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天空的蓝和大地的绿。而到了下游,长江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轻轻拥抱着长三角经济带,带来了丰富的水源,也孕育了繁茂的田地和繁华的城市。
作为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特大型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这座连接南北的雄伟建筑,是长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跨度”和民族气概的具体体现,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坐标。
长江的旅程,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时间的见证。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起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江苏儿女,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传承着长江精神,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绿色与和谐。
长江,这条东方巨龙,自雪山之巅蜿蜒东流,穿越崇山峻岭,横贯广袤平原,最终汇入浩瀚东海。它的每一足迹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波涛都在诉说着文明的故事。在江苏段,长江如一条绿色的丝带,串联起一座座美丽的城市,滋养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吴越文化、长江文化。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南京,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城市,“六朝古都”,创造了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长江文明,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南京长江大桥,这座时代的丰碑,不仅连接南北,更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它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江苏儿女如何在长江的滋养下,传承和发扬华夏文明。
长江沿岸的古城、古迹,如南京的明孝陵、中山陵,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讲述着过去的辉煌,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而那些古老的遗址——薛城,它们静默无声,却在每一块石头、每一粒泥土中,封存着先民的智慧与勇气,诉说着长江流域文明的源远流长。
江苏儿女,如同长江水般坚韧不屈,他们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长江的文化。无论是对古迹的保护,还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展现出新时代的担当和决心。在他们的努力下,长江沿岸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一座座文化公园悄然而生,一条条生态环保的绿色长廊随着线路延伸,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了解历史的新窗口。
长江,这条伟大的母亲河,她的恩泽如同甘露,滋润着大地,孕育着文明。江苏儿女在她的怀抱中成长,他们的故事与长江的传说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生动的长江情韵。
如今,一座座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桥的每一钢每一石,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它不仅是新中国工业技术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当火车轰鸣、汽车穿梭,人们在桥上驻足,无不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长江赋予的坚韧与活力,也是江苏儿女在新时代征程中勇往直前的决心。
在这里,长江的情韵与江苏儿女的精神风貌相互映照,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无论是日出时分的金色霞光,还是夜幕降临时的璀璨灯火,都在讲述着长江的深远情韵,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励着江苏儿女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场场文艺活动,如“大美长江”“长江文化”等主题采风在长江之畔悄然绽放。这是一场属于长江的视觉礼赞,来自江苏文艺家们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出长江的壮丽与柔情。作品中,雪山的冰晶与江水的波光交相辉映,仿佛诉说着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不朽传奇。每一部作品都是对长江情韵的深刻解读,是对母亲河的崇高敬意,也是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从南京到南通,文艺家们尤其钟情于南京长江大桥这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地标。桥头堡上的眺望,既是回溯过往的瞬间,也是展望未来的起点。画面中,大桥如巨龙横卧,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承载着江苏儿女的希望与梦想。他们用画笔记录下长江沿岸的新貌,从南京的山水到瓜洲的古渡,从狼山的峻岭到启东圆陀角的海天一色,每一片风景都渗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展示着江苏在长江大保护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的决心与成就。
这一场场文艺盛宴不仅是对长江的颂歌,更是江苏儿女向世界宣告:他们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不仅守护着长江的生态环境,也传承着长江的文化血脉。他们用艺术的力量,让长江的情韵穿越时空,感动每一位读者,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这是长江的深情礼赞,也是江苏儿女对新时代的深情告白。
江苏儿女,沐浴着长江的恩泽,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同长江水般深沉而宽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他们不仅是长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传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母亲河的敬意,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长江新篇章。
文艺工作者们以一场场艺术盛宴回应长江的呼唤。他们将长江的壮丽风光、深厚历史和独特人文融入笔端,每一篇作品都是对长江文化的深情礼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这些作品不仅仅润物无声,更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展现,它们唤起人们对长江的敬畏,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江苏儿女的守护,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呵护上。他们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行动,从南京的江心洲到启东的圆陀角,从南京鱼嘴湿地公园到南通滨江观光带,每一寸土地的绿色变化都是他们辛勤努力的见证。他们深知,只有保护好长江的生态环境,才能让这滔滔江水永葆生机,让长江文化得以绵延。
传承,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将历史的烙印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他们守护着南京的老山、栖霞山,以及那些沉淀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址,如薛城、象墩、祁头山,让这些地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他们也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将长江的文化魅力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让更多人通过旅游了解长江,热爱长江,从而自觉成为长江故事的传播者。
江苏儿女,如同长江水一样,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活力。他们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以守护与传承为己任,用行动描绘出一幅幅长江情韵的美丽画卷,展现出江苏儿女在新征程上的奋发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长江的绿色篇章中,江苏儿女奋楫扬帆,勇立潮头,致力于长江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让长江母亲河重焕生机。昔日繁忙的码头、工厂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翠绿的湿地公园和生态保护区。南京栖霞的滨江风光带,曾经的工业遗迹如今已成为鸟类的天堂、生态修复的典范;新济洲、绿水湾等地,曾经的农田、渔村如今已化身为市民休闲的绿色乐园。
新济洲、绿水湾、天星洲等地,不仅见证了长江的潮起潮落,更见证了生态转型的奇迹。绿色植被覆盖的洲头,如同镶嵌在江面上的翡翠,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双山岛、开沙岛等岛屿,通过植树造林,恢复了原有的自然风貌,成为长江中的一颗颗绿色明珠。栖霞山、鹅鼻山、狼山等地,山林茂密,江风拂面,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胜地。
长江沿岸的绿色变迁,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南京薛城到寺墩、草鞋山等遗址,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在保护中焕发新生,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景观。每一处绿色的脉动,都是江苏儿女对长江的守护与关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母亲河的热爱与敬畏,展现出新时代的长江情韵。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它将历史、文化与生态融为一体,打造出集展示、运动、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平台,让人们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长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长江的情韵在绿色的变迁中得以延续,长江的故事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书写。
党的十八大以来奏响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篇章,明确提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赋予了长江新的历史使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是对自然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是一场宏大的文化工程,将通过整合长江沿线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一个集研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让古老的长江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意味着江苏儿女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将长江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艺术创作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落、每一片湿地,都将在这场文化复兴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讲述属于自己的长江故事。从南京的老山到南通的狼山,从长江大桥南堡公园到春江湿地公园,再到三江营绿地修复,无不将成为人们感受长江文化、体验绿色发展的重要节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将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长江沿岸的风景名胜,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长江的壮美,感受江苏儿女的匠心独运。同时,它也将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向世界传达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稳步前行,江苏儿女以饱满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将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美好画卷,为长江的情韵增添新时代的色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更是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江苏段长江两岸,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名胜古迹,如南京的薛城以及诸多文化遗址,如寺墩、祁头山、草鞋山,都将在新时代的脉络中焕发新的生机。
旅游不再仅仅是观光,而是成为体验和学习文化的过程。人们在游览长江沿线的同时,可以深入了解每一片土地的历史故事,感受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文化公园的建设,使得这些文化瑰宝得以妥善保护,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使他们在游历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也将融入旅游体验中,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触摸历史,感知文化。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再现古战场的壮烈场景,或是让游客穿越时空,亲历古代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这样的创新方式使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更为紧密,也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增添无尽的活力。
长江的情韵,在新时代的篇章中继续流淌,文化的传承与旅游的繁荣相得益彰,共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江苏儿女在保护长江、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长江新篇章,他们的努力与进取,正是长江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这是一幅描绘新时代长江文化的宏伟画卷,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美好期许。它不仅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更是江苏儿女对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决心体现。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对话,每一寸土地都讲述着独特的故事,每一片水域都荡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设想中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如同一条璀璨的绿宝石项链,串联起南京长江大桥至沿江各地的名胜古迹和生态保护区。从南京的薛城,到草鞋山遗址,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公园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游客在领略长江风光的同时,感受中华文明的脉动。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愿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串联,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这里将成为人们追溯历史、体验文化、享受自然的圣地,也是教育下一代关于保护环境、珍爱历史的重要课堂。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江苏儿女还是远方的客人,都能在长江的涛声中听到历史的回响,在绿色的怀抱里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它将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一幅生动的生态图景、一座开放的文化殿堂,承载着长江的过去,塑造着长江的未来,传递着江苏儿女在新时代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潘剑,曾在部队服役过,历任站长、连长、军务股长、军械股长,后转业到地方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版权协会常务理事,版权协会文字作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