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青年道德培育向度研究
2024-12-31孙钰玉李敏张建军
摘"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正掀起一场全新的革命,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道德素养的正向培育至关重要。聚焦道德价值观,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建设对青年成长成才的作用,针对数智化时代下数字分割、主体缺失、信息过载等问题,剖视和分析青年道德精神培育的必然逻辑,以明确自我认知、构筑良好环境、提升精神境界,深刻把握时代嬗变为青年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培育青年奋进、激昂的道德精神,促其转化为强大驱动力。
关键词:数智时代;青年教育;道德培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45
数据互联、智能应用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的变革,深刻影响着数智时代的青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而道德是社会正面价值取向的代表,站在时代交汇点上,以数智背景下的道德培育为思考,找寻培育青年道德路径,匡正新兴技术的正向使用,并不断推动新时代青年精神走实走深,促进青年道德素养持续加强,精神风貌显效提升、责任担当充分彰显,助力青年道德素养的“加速度”,引领青年在数智时代中树立强大信仰、培养过硬科技素养,在新征程上以青春之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1"数智时代青年道德培育境况分析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并结合,实践场景的应用正快速普及到日常生活中。青年活跃、开放、创新的特点为科技应用带来新的机遇,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重塑青年的行为和心理结构,促使其思考科技对青年道德精神的影响。
1.1"现状与发展:数智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新兴技术价值提炼并结合应用实现
“数智化”最早是对“数字智商”的阐释,数智时代是指数据和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由蓬勃发展的“大智移云”和快速到来的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等构成的新兴智能技术群,正以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力量广泛渗透、辐射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随着将数据作为核心驱动力,我国进入了向信息化3.0转型的关键期,数据成为重点研究并在实践中普遍推广,数智技术得到应用。医疗领域,对医疗记录、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帮助疾病诊断和智能预测;金融领域,对金融市场的预测与分析,制定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城市管理领域,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传感技术,实现设备间互通互联、实时监测,优化资源分配和服务;文化领域,数字共享与创新的不断发展让尊古不复古的中华文化重焕光彩。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效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的强国目标。总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智时代,各个国家及领域认识到数智人才的重要性,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培养这一类人才,寻求人才培育转型的载体与方向,以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目标,顺应在数智背景下青年道德培育的大潮。
1.2"重塑与适应:数智技术对青年道德精神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而人才是科技现代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代青年是伴随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被形象地描述为“AO一代”(always-on"generation),即“永远在线的一代,数智时代,新一代青年面临不同于过去的挑战和机遇。网络为新的社会模式的产生和青年社会化的转型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源泉,数智技术以数据挖掘和深层次的分析引用,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青年在接受、融入网络的时代推进中,切实感受到数智技术创新和应用所带来的红利。拥有积极、开放态度的新时代青年,主动、积极尝试新的科技产品与应用,推动了数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然而,数智化的乘数效应巨大,加速更新工作职位和机会,要求青年一代需主动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时刻对时代的异动保持警惕,保持旺盛和持续的精力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活力。在这种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现代性所催生的社会原子化也加剧了个体强烈的不确定性生存体验,甚至使个体产生精神世界的失落与无意义感,相应地,青年常常被社会期望和他人眼光所困扰,我国18—34岁的国民焦虑量表均值与抑郁量表均值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阶段,抑郁和焦虑水平随年龄增大而大幅降低,表明数字技术的发展可能促发青年的心理问题,影响着青年健康道的德培育。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更新,使得信息获取、传播、交流愈发便捷,当代青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因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缺乏有效建构,甚至会因为情绪管理缺失而对他人造成伤害,还有信息的滥用和盗用、虚假信息的制造与传播、数据鸿沟及道德定力被消解等问题的频繁出现,数字技术的异化症候容易让青年陷入不自知而默认的情况,进一步妨害青年良好道德精神的养成。
2"数智时代青年道德培育的必然逻辑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蓬勃动力,在数智化浪潮中找寻培育青年道德的重要性,以凸显青春价值,才能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益、对青年成长有益。
2.1"与时偕行:数智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道德契合时代要求
青年的道德水平决定着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对新时代下青年的道德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第一项即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因此,要建设我国以人为本的数智科技社会,不仅要壮大、储备人才队伍,还需积极的道德精神加持,培育具有高尚道德标准和正向价值精神的人才。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多元化造成了青年价值观多样化的趋势,主流价值观肇始消解,在提升青年数字技术素养过程中,深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有利于对新的道德挑战、伦理问题以及信息过载、混淆、分化等保持高度重视和警惕,引导青年深谙时代发展的新规律,对新技术、新发展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塑造良好的社会风貌,促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提升,锻造青年精神富矿,以昂扬斗志勇担时代使命,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2.2"敢勇当先:数智时代培育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有利青年应变社会变革
当代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数据、算法和算力的飞跃带来了互联网普及的大数据爆发、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机器学习更加成熟,使人们在信息与通信、经济与就业、教育与学习、健康与医疗等领域都享受数智技术发展带来的便捷与效率。但数智技术在赋能经济、政治、文化产业,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数智伦理智慧亟须提升和重视。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数字伦理的规范与矫正需要依托社会公德支持与认可。青年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学会尊重他人、倡导公平正义,陶冶道德情感和提升社会责任感,凸显社会公德的强化与普及需借助数字伦理的引导与推动。另一方面,处于数字变革期的青年,思想活跃积极、精神多元开放,在科技的应用和实践中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热衷于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而青年在数智化时代探索、构建自己的观点和信仰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处理和分辨信息爆炸所带来的难题,产生数字沉迷与依赖、网络欺凌与犯罪、隐私泄露以及真实自我与虚拟身份的混淆等问题。家庭美德是青年价值观养成的基础,以家庭美德教育培养青年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强调家庭的作用与责任,以美德行为榜样提醒青年谨慎对待沉溺虚拟世界、道德评判和行为失范等繁难问题,重点关注青年保持对自我真实性的审视和保持理性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科学认识义与利的关系,倡导正义、弘扬正气,训练和发展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数字素养,塑造青年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格魅力。
2.3"切合实际:数智时代涵养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相宜青年个人成长和发展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面对数智时代的多元冲击和复杂的世界变局,需要当代青年明辨是非、保持定力、坚守原则,作出符合人类利益、社会需要、个人提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方面,数智时代涵养青年职业道德建设对改善新时代社会精神风貌具有重要作用。数智时代为青年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和机遇,对各职业人群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通过涵养职业道德,要求个体在职业领域恪守承诺、履行责任,积极追求人生目标,营造向善的社会氛围,通过履行责任、回馈社会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精神风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数智时代以涵养个人品德培育青年道德,是青年赢得广阔发展机遇、实现生动青春梦想的需要。青年是国家和人民事业的重要力量,只有青年的力量和价值观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需要高度契合时,才能最大发挥个人价值。通过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英雄楷模中汲取道德滋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道德风尚,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洗练情操,蓄养家国情怀,厚植人类关怀,培养诚信、自律、尊重、宽容的品德及社会伦理,应对数字化道德挑战,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和人类文明发展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青春价值。
3"数智时代提升青年道德的路径构建
以数智时代为背景,厚植青年思想的“营养土”,以提升自我认知、创设良好环境、加强思想引领为着眼点,促使青年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成员,搭乘时代的快车,展现新时代青年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3.1"自我认知为先:增强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体悟自我价值
数智技术的疾速发展,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渗透青年思想。青年体验到在虚拟世界人人都能为自己披上一件遮蔽本来面目的外衣,伪装成想被外界感知的样子,以此实现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达成的目的。异质社会思潮也通过构建符号影像实现传播话语的日常生活化转向,并采取文化寄生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直接交锋、鲜明对抗的传播方式,将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主体意识的构建,青年数字身份还具有多元性、可伪性、超域性、流变性和可变性的特征,表现为价值的碎片化和身份异质化。因此,重塑青年主体意识,增强自我认知、强化思想和行为自律刻不容缓。一方面,引导青年增强道德感知力与敏感性,认识自我与认知世界,以涵养正向道德观培育青年主体价值。首先要明确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道德、规范行为,结合自身人生目标,标定价值信仰,以信仰魅力激发青年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活力,并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武装,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化,厚植新时代道德精神根基的沃土。另一方面,数智技术、人工智能正重构着当下的一切,青年正面临“思维器化”“行为器化”的难题。在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类重要帮手的背景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引导青年正确认知智媒技术,关注数字伦理,通过价值观教育、伦理规范、积极的对话与讨论、榜样示范与引导等柔性调节手段,提升数字伦理素养,对虚拟与现实、网络成瘾、隐私保护、知识碎片化以及社交障碍等问题,让青年有效感知和判别是否被数字和算法驱使,以斡旋不当定位,正确调适自我价值,以新时代道德提升青年数字伦理智慧。
3.2"营造环境为辅:发挥多元主体合力,创设培育青年良好道德精神氛围
青年在数智技术变革中扮演着先锋的作用,作为数智时代的原住民,青年的学习和生活无法脱离数字技术,因而容易触发负面开关。规避技术风险,除了引导青年体悟自我认知,还应发挥家庭、学校乃至相关企业等外在综合性安全体系的作用,防范并减少技术风险对青年的妨害。在家庭方面,父母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青年养成良好品行,关注其网络使用,培养其自律能力,通过经常讨论与分享不同观点的案例,培养青年道德感和同理心、自律感与责任心,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并通过培养青年的家庭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学校方面,应建立善用网络、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校园文化,发挥青年道德榜样模范的标杆作用,让青年接受向上向善的道德熏陶。应根据时代背景,创新培育青年道德的途径,如利用虚拟实境技术,模拟道德决策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的道德困境自主抉择,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还可通过建立在线讨论平台,促进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提高其对个人、对社会问题的道德思考,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在企业、各大网络平台的等社会层面,应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下,建设企业的意识形态,让全体员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道德理念紧紧地联合在一起。企业还可建立道德咨询或热线,为员工提供匿名的道德咨询和举报渠道。引导青年在职业生涯中保持诚信、专业和负责的态度。作为信息传递的主渠道之一,各大网站对良性网络环境的营造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政府应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与严格网站运行准则,促使各网络站点承担社会责任,在信息筛选、推荐算法与内容展示方面,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秩序,特别是对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塑造与引导。
3.3"思想保障为主:引领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精神境界
数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把握文化多样性和思维交流发散性的同时,应警惕技术对个人精神安全感、健康思维培养等方面的影响,明确内化优秀文化的道德价值观,激励青年秉持正义、诚实、自信、仁义的优秀美德的作用。一方面,在网络时代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下,要对青年的消费叙事空间与方式保持在场状态,针对其偏好与特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融合数字科技和现代审美,如数字艺术、国潮文创,使青年领悟中华文化魅力和感受现代理性之美,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道德观念和文化模式。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展示了文化事业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也给予青年新的文化使命。青年的文化自信关乎国之发展、青年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感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青年应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领悟文化时代价值,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在数智时代科技理性中保持文化主体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对抗中赢得“主动权”、守住“磐石魂”。还要坚持守正创新,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同时把握数智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全新机遇,发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和表现形式,掌握数字大潮中对精神生活与文化发展的主动性,理性审视、科学看待世界文明成果,达成满足高质量精神需求的目标。
4"结语
数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把握技术作为“可用之器”与青年德性培育的“向善之道”的内在逻辑,适应青年适应技术发展的情景变革,内化技术理性,以多方位的道德培育,关注技术嬗变对青年价值选择和精神文化需求等层面的影响,引导其超越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以及克服技术的负面钳制,构建丰富的主体世界,在数智时代中准确定位、实现个体价值,从而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2]刁生富,吴选红.重塑与适应:智能社会青年发展的素养向度[J].青年探索,2023,(01):2333.
[3]周锦.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3,(05):106114.
[4]伊莱恩·卡斯凯特.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M].张淼,译.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20:35.
[5]李小豹,徐建军.网络文化与青年道德社会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9,(02):100103.
[6]阎国华,何珍.道德定力的科学内涵、现实价值与培育路径[J].伦理学研究,2023,(02):2634.
[7]郑小雪.时间的过度道德化——一个理解青年时间焦虑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3,(02):3138.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张怀承,周鸾飞.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23,(05):916.
[10]王华.青年网络道德的示范与引导[J].人民论坛,2018,(11):116117.
[11]董军,程昊.大数据时代个人的数字身份及其伦理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12):7681.
[12]白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1):179182.
[13]李戈,王俊鸿.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嬗变探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2,31(03):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