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析

2024-12-31马军陆攀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人才振兴红色文化资源赋能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富矿”,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培养初心人,为助力乡村振兴培育践行者,为建设现代化美好乡村培植实干家。当前,乡村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着乡村振兴。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须用红色思想引领人、红色机制培育人、红色精品吸引人、红色产业招募人,以红色文化的“主引擎”,推动乡村人才的集结号,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人才振兴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07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可见,乡村振兴事关现代化进程、攸关民族复兴。当前乡村振兴正处于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发展阶段,利用好乡村富集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好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软实力,挖掘好红色基因招贤纳士的硬本领,可以为乡村发展凝聚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强本固基。

1"红色文化资源何以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红色文化根植乡村,乡村沃土涵养红色文明。新时代,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库,就是让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共筑乡村振兴新里程。

1.1"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人才振兴凝神聚气

红色文化是我党的政治智慧、思想灵魂的集中体现,是华夏儿女逐梦圆梦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发展乡村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是新时代乡村人才不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的最稳原动力、最强牵引力、最大感召力,也是乡村人才培养的精神动力和价值遵循,有利于构筑乡村人才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增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信心,笃定乡村振兴的决心,追求现代化乡村的恒心,激发乡村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在形成正确思想意识的基础上,让乡村人才思想有深度、干事有力度和创业有高度。

1.2"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教育铸魂育人

我国广袤的乡村沃土孕育出了彪炳史册的红色史事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教育提供了生动、形象、有说服力的鲜活教材。当前,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乡土红色历史,陶冶其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有利于提高乡村学校的育人实效;让学生溯源革命遗迹、解码红色基因、参与乡村振兴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乡村人才储备接续力量,为乡村振兴培根筑基;让红色文化资源涵育乡村文明,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乡村善理水平,有利于构建乡村以文育人的新渠道。

1.3"红色文化产业为乡村人才引“雁”归巢

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经济价值巨大。通过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开创红色品牌,带动文化产业等新业态,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近年来,乡村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擦亮红色文旅品牌,扶持引导餐饮美食、工艺品、伴手礼等旅游新业态,培育特色民宿、文创商品等体验式业态,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引领乡村经济协调发展,并通过践行红色基因代代传,发扬振兴精神,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家乡发展,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建设中。

2"当前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现实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通过厚植“三农”情怀,“选育用”并重,培育了一支知农爱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支撑。当前,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实施“金凤还巢”工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极力打造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及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精细化服务,在招才、引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乡村人才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2.1"乡村人口规模逐年缩小,发展后劲不足

后继少人、乡村落后是我国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乡村人口减少是新常态。乡村人口持续减少,随之出现土地撂荒、养老、孩子教育、农业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使乡村振兴推进乏力。

2.2"人力资源流失常态化,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乡村青年选择在城市定居或长期务工,留守群体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不足凸显。留守群体虽然在乡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技能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承担乡村振兴重任。

2.3"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乡村产业发展受困于人才匮乏

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0."7%,小学文化程度占13."4%,初中文化程度占55."2%,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专及以上占13."7%。显然,乡村高学历人员已流向城市,留守人口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养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乡村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制约着乡村新兴产业的建设发展。

3"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当前,用红色文化做足乡村育人工程,用红色资源做好乡村振兴亮点工程,是新时代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3.1"强化红色文化思想引领,培育乡村人才担当意识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围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红色文化以文育人功能,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推动乡村人才建设,要以红色思想引领为抓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通过锤炼初心、体悟使命,激发投身“三农”、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乡村人民心怀国家,强化“强农有我”的使命担当,树立“以农报国”的志向抱负,听从祖国召唤,响应祖国需要;通过汲取红色涵养,将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宁死不屈、舍生取义、一心为民的价值遵循,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中,以坚贞守诚跟党走、无私奉献为人民,践行促发展、助进步、谋繁荣的乡村振兴新使命之中。

3.2"搭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平台,筑牢乡村人才成长沃土

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重要载体。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铸魂育人功能,是召唤时代新人践行初心的无声战鼓,是唤醒有识之士勇担使命的冲锋号。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完善红色铸魂机制,打造红色育人平台,筑牢红色人才成长根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化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项。当前,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迫在眉睫,事关乡村振兴的亮色和成色。搭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平台,就是为乡村振兴聚集人力资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一是要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师资队伍,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红色育人评价机制,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与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相互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合理规划城乡人口规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适度扩大农村人口规模,优化经济布局、社会资源配置,集聚农业空间生产要素,吸引人口回流。通过传递红色薪火厚植家国情怀,激励乡村内部人才的培育和促进外部人才的回归,以此为契机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三是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库”与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相结合机制。通过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吸引人才回归乡村。进一步完善深入推进“金凤还巢”等工程及招工引才激励措施,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来乡村就业创业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和工作方案,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建立“高校行”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座谈会、洽谈合作、校园招聘、政策宣讲等方式引才聚才,落实按照学历、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等分类给予各项补贴,鼓励人才携资携技返乡就业创业。四是要进一步搭建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平台与强化服务意识相统一。点燃红色基因,强化服务意识,让返乡人才回乡有温度,创业有高度。依托“乡村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平台”等,搭建“互联网+企业+人才”,实现“线上+线下”立体服务,落实好各类人才政策,引来“金凤凰”,用好“金凤凰”,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应,实现人才最大价值。打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和地区双向奔赴、相互成就。通过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各项政策有效衔接的,为“三农”人才蓄新力,为乡村振兴续新篇。

3.3"发挥红色精品齿轮效应,推动乡村人才引凤入巢

红色品牌是金字招牌,也是招贤纳士最亮丽的名片。目前,红色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例如,“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红色+民宿”“红色+交通”“红色+教育”等模式,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红色品牌虽多,但红色精品却不足,为乡村振兴赋能的潜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强化红色品牌效应,扩大红色精品影响力,让懂、专、精的人才运作是关键。为此,一是要聚焦需求招引专业人才。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建筑、规划、经济、法律等急需紧缺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搭建平台凝聚创业人才。创新实施“金鹰联动”工程,以组建在外创业者协会及其党组织为抓手,充分挖掘在外人才人脉资源,鼓励其回乡创业就业或推介引荐人才、项目、技术,推动乡村与先进发达地区深度合作。三是要抢抓机遇培育管理人才。利用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合作的有利契机,成立人才和科创专班,提出干部交流挂职、干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技能人才合作培养等,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要树选先进典型实干人才。通过评选贡献突出、事迹感人、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先进乡村工作者,在乡村战线上掀起“推荐身边榜样、学习榜样事迹、践行榜样精神”的热潮,充分调动乡村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乡村工作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形成开拓进取、见贤思齐的新时代乡村文明。五是要深度合作培养党史专业人才。通过发布研究课题、组织研讨会的形式,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深化乡村革命史和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出谋划策。通过传帮带,培育一批乡村新的党史专家。六是要借助新媒体打造营销人才。乡村红色品牌的推广,不仅需要借助新媒介实现传播途径的创新,而且需要专业人才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借助乡村旅游“两微一抖”和“乡村文旅”等官方新媒体,通过精美的图文短视频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使红色文化更接地气;借助凤凰网、新浪网等媒体的定向推送机制,实施“精准营销”;与携程、芒果、阿里等合作,利用各类OTA营销乡村文旅品牌;举办各类红色主题活动,让更多民众参与其中,感悟红色经典,体验红色之旅,厚植红色情怀,激励其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热潮之中。

3.4"开创“红绿产业”交融模式,促进乡村人才鸿雁回归

乡村产业,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乡村全面繁荣的关键。一是要打造红色文旅精品产业链。例如,发展精品民宿、农家小院、示范家庭农场等旅居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村;依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漂流、山地滑雪、野外航空飞行营地等旅游的体验品质。二是要促进康旅产业加速发展。例如,倾力发展养生、休闲乡村游农家小院、养生小院、茶谷小院,全力打造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合力开发长寿农特产品。三是要开创“红绿交融”新业态。例如,现有乡村茶果、野生动植物、农家养种植等。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大自创农产品、康养食品等开发力度,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经营旅游电商新模式。

乡村产业经济在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面临做大做强的现实之困,补齐乡村产业人才短板是首要问题。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底气。当前,拉动乡村振兴这驾马车,既需要乡村人才发挥前驱制动功能,也需要乡村产业发挥中轴联动作用。一是要发挥“头雁”领航,筑牢堡垒强定力。强化党建引领,必须锻造一批智勇双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通过教育培训、擂台比武、强化管理,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本领超群、作风过硬的乡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二是要打造“强雁”示范,发挥作用激活力。聚焦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有效成果,发挥驻村工作队、农业科技人才、农业产业带头人作用,特别是从事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村手工艺者、民间艺人、技术能手、电商营销人员及其他涉农乡村人才,拉动乡村产业转入变轨,带动农民增收步入快轨,推动乡村振兴迈入新轨。三是要实施“归雁”反哺,助力发展聚合力。大力实施“归雁”反哺家乡,引导乡村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鼎力相助。特别是吸引乡村在外“高精尖”人才回乡创业发展或推介引荐人才、项目、技术,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定期与在外创业者协会联合组织开展招商项目推介会、人才招聘会,围绕重点产业建设,柔性引进一批乡村在外人才,助力老区乡村振兴。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培养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种田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爱农村的“新农人”,特别是积极吸引大量德才兼备的高校毕业生、更多有为愿为敢为的青年,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投身于乡村经济建设之中,扎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伟大实践中,为乡村人才注入活水,为乡村振兴赋新能。

参考文献

[1]徐明.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理论来源、逻辑理路与当代启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4):2634.

[2]隋牧蓉,张志静,邓谨,等.“三农”认同:乡村人才振兴的思想保障——兼论增进青年“三农”认同的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23,(06):5058.

[3]方世南,马婧,罗玉,等.乡村人才振兴的紧迫性和路径选择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05):9298.

[4]欧阳佳杰,任静,夏小华,等.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及超越路径[J].绥化学院学报,2023,(06):4649.

[5]解进飞.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3,(17):215218+223.

[6]何鲲,孙家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索及建议[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0825.

[7]蒋兆雷,徐小满,庆跃先,等.合肥乡村产业振兴对策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01015.

[8]刘畅.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N].滨州日报,20231214.

猜你喜欢

人才振兴红色文化资源赋能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机制与路径
长三角地区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振兴的探究
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背景下北京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环境的生态化研究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