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唱在博南古道上的诗魂

2024-12-31宋炳龙

大理文化 2024年8期
关键词:杨慎

走在博南古道上的杨慎

博南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比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还要早。公元前122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尔赫附近)看到有四川出产的蜀锦与邛竹杖,认为南方必定有一条从成都通往南亚、西亚的道路。这条路即历史上的“蜀·身毒道”,“身毒”就是今天的印度。经考古发现,早在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时期,这条路就是从古蜀(四川)通往西方的古道,比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还要早1000多年,蜀锦就是在这条路上流通到中亚、西亚国家的。

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它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博南古道不仅仅是商业物资流通古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古道。不论哪一处的人文景观都充满文化内涵,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玉门关与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是重要的屯兵之地。是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必经的两道关隘,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经过这里。

比如甘肃的阳关,是以王维诗《渭城曲》而驰名。再如玉门关,因为有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成为旅游的热点。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历史上留下的人文景观,只有与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千古传承永不衰败。如果没有崔浩的《黄鹤楼》、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词支撑,黄鹤楼也不会成为著名的名胜景点。但凡是著名景点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文化是各景点的灵魂。

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博南古道,其历史久远。是“蜀·身毒道”到西南亚的必经之路,历史书籍记载里的“博南”,在《续汉书》:“汉明帝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博南县是永平县的前身,县址在今天永平县城南方的花桥。在东汉明帝永平12年(公元69年)就已经立县。《华阳国志》记载:“行人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仓,为他人。’”说明了博南古道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然而博南古道上的历史文化,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被开发,是最大的遗憾。谈到博南古道上的历史文化最有价值的莫过于杨升庵留下的诗文,它至今还闪耀在这条古道上。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他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在武宗皇帝要微服私访到居庸关以外时,杨慎上疏抗谏就已经引起了皇帝对他的不满。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领家奴帮助平息了寻甸地方的安铨与武定县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最后终老于永昌卫博南山戍所。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一。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博南山上杨慎的戍所

杨慎谪戍永昌后,长期居住的戍所没有明确记载,至今也是个谜。他的四个名号博南逸史、博南戍史、博南山人、杨博南都与博南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博南山成为杨慎生命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后半生的36年都与博南山分割不开。

以杨慎的名号以及“升庵祠”结合在一起推断,他的戍所是在博南山。民国时期的云南著名文化人物赵藩,1912年经过博南山,在博南古道旁的升庵祠留下了一副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证明了杨慎的戍所就是升庵祠。因为杨慎长期居住在这里,他死后将此戍所改成升庵祠也是合情合理的。杨慎与生死好友张含之间相互唱酬的诗《侨坐怀博南山人二首》之类直呼杨慎“博南山人”。

赵藩在联中撇开了杨慎众多号称,直接把他叫做博南山人。如果细探升庵祠里这副对联,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赵藩在上联提到的“张公子”指的是张含,下联提到的“李晋王”指的是永历皇帝的部将李定国,以“博南山人”与“宁西禅寺”相对,每一个人物、地点,以及对应所指向,杨慎的戍所就是升庵祠。对联道出了杨慎与张含之间的友谊,也道出了永历帝与李定国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们都在博南山上发生了生死聚离的故事。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书于四川《跋贵精集》署款为“博南山人杨慎跋”。《四川总志序》校勘记,按此文实为嘉靖总志艺文志序,又单刻为《全蜀艺文志》,亦冠以此文,后题“嘉靖辛丑九月十五日,博南山戍史成都杨慎序”。《仙楼琼华序》款署为“嘉靖丙午五月三日,博南逸史成都杨慎书”。《古音骈字题辞》署款为“嘉靖戊戌秋八月丙寅,久雨新霁,博南山人书于蛰窟”。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年)十二月一日书于云南昆明西山高《记古滇说原集》一卷,题张道宗撰,前有嘉靖己酉钦差镇守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沐朝弼序。后有杨慎跋文,题“嘉靖己酉十二月朔日,治属博南戍史杨升庵跋”。已经准确说出了他的戍所的所在地在“治属在(永平)博南山”,是不可置疑的。

虽然有关杨慎充军到云南保山的戍所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但是按杨慎众多题款中,证明他的戍所就在博南山上,即今天能够见到的升庵祠遗址。再没有其他间接或者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戍所在其他地方。所以说杨慎充军到永昌(保山),他的戍所就在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博南山上。

杨慎的《博南谣》,也说明了他住在博南山上的见闻:

澜沧自失姜兵备,白日公然劫行李。

博南行商丛怨歌,黄金失手泪滂沱。

铁索箐边山嵯峨,金沙江头足风波。

为客从来辛苦多,嗟我行商奈若何?

诗中的大概意思是:博南古道的澜沧江一带,自从姜兵备离任以后,社会治安相当混乱,光天化日之下有土匪出没,明目张胆地抢劫商人的物资,致使在博南古道上经过的商人失去了安全保障。被土匪抢劫了的商人没有申冤之处,怨声载道。长途奔波,披星戴月赚取的辛苦钱被土匪抢去,只有流下悲伤的泪水。澜沧江上的铁索桥(指霁虹桥)边,两岸群山高矗,金沙江(借指澜沧江)上风波险恶,就像当时的社会治安一样随时遭遇不测。“客”指在外行商的人,他们本来就辛苦劳累,可叹这些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莫奈其何。

“兵备”全称“整饬兵备道”,明朝时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按察司分道。兵备道的道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佥事充任,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是明朝时期一项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姜兵备是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市)人姜梦宾,他曾经被提拔为云南副史,饬备澜沧,他与杨慎是朋友。杨慎有《兵备姜公去思记》(《升庵丛书》卷四·记类145页),较详细地介绍他整治地方要塞关隘的功绩。文中记载当时从云南省城往西到永昌(保山)一带的社会治安非常混乱,所经过的地方有很多土匪的窝巢。这些土匪大多是山民,他们不种田不养蚕,以抢劫为生。他们居住在偏僻的山箐里,以抢劫的财物多少来互相评价谁是英雄。当时有朝廷派遣的官员到地方巡查,遇到土匪拦路抢劫,他们恐慌着急。土匪叫他们下车,立刻把他们摔倒,便把他们杀了,抢去了行囊与货物。像这样的事情经常听到。嘉靖初年,云南行省管理军队的副史姜梦宾在任期间,为了整治博南山到澜沧江的治安,抓来了道路沿线的土司,警告说:“如果土匪抢来的物资,隐藏不报,你是否与土匪分赃?你们抓获不到土匪,你们就是不作为,严重的失职。”姜梦宾便把匪患严重地方的土司抓来治罪。其他的土司官听到了这个消息,惧怕受到治罪,互相争着愿为姜兵备效命,按期捕贼,到春节也不敢回家,没有多久就捕获了巨寇尼龙。然后姜兵备又独自一人到山民居住的山箐,找来翻译对山民传法令:“如果土司不安抚百姓,把百姓逼上了当土匪的道路。要土司把以抢劫为生的人招抚回来,让他们自耕自食,任随他们发展,山民才安居乐业。”姜兵备问百姓:“若是你们的妻子与母亲,你们的儿子与女儿被土匪抢劫遭到杀害,你们是如何想法?如果你们当土匪被官兵抓住,把你们杀了,你们所爱的父母、妻子、儿女也不是你们所有了。”他给山民们讲道理,并且说出了做土匪的利害关系。山民们听了姜兵备晓以道理的话以后,发誓不再做土匪了。从此山民们便从深山里移居出来,接受安置,参加集市。山民们得到姜兵备的优抚,说道:“以前我们下山就被诬赖是土匪,如果不下山,封闭的山箐里,又难以得到生活物品,没有生活的来源,不抢劫就无法生存。从来没有见到过当官的到我们这里,对我们讲这些道理,我们有苦也无处申冤。今天你(姜兵备)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又关心我们的生活。从今以后,我们不再为非作歹了。”众山民便带领妻子,解下身上的利刃弓弩,向姜兵备跪拜。

因为有了姜兵备在沿路关隘设立了哨所,博南山一带才没有了匪患。到姜兵备解官还乡,博南山一带又有了匪患,所以才有“澜沧自失姜兵备,白日公然劫行李”的诗句。说明了姜兵备解官以后,博南山上的匪患又死灰复燃,抢劫过往的商人。证明姜兵备是一个勤于政务的好官,杨慎在博南山写了这首《博南谣》来表述对姜兵备的敬意。

杨慎从大理到永平霁虹桥的行吟

杨慎1524年秋离开北京赴云南戍边,充军到永昌卫。他的行程在《滇程记》里有详细的记载。当他走过今天西洱河边的下关,这里一年四季海风激荡,空气中湿度很大,吹到人身上凉悠悠的。特别在人们长途跋涉疲劳之时到达这里,吹着这样的海风,便是一种享受。身上的鞍马劳顿,就会被风吹走。但是到了龙尾关的天生桥地段,风又有所不同了,这里两岸悬崖壁立,北边是点苍山,南边是哀牢山,两座山在这里明明断了筋骨,偏偏天生桥又将他们气脉接续起来,江水从天生桥下面流过。谷底不过十几丈宽,是海风出入的紧风口。杨慎到达这里时正遇到大风刮来,便吟诗记录了当时的状况:

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

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

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

这首诗气势很大,它将天生桥的自然险峻,以及如雷霆之力的风势展现笔下。起句从点苍山与哀牢山之间撕开一条口,说苍山峡谷是绑扎着江口的袋口,风从这里放出来。而这个江口是洱海流出之口,即今天的西洱河,但是西洱河流入漾濞江以后到了云县汇入澜沧江,所以把洱海的出口——西洱河比喻为沧江口。巍峨的苍山来到这里就如晴空一个雷声把它震断了,所以有狂风不断地从这个峡口里无休无止地吹来,冲破了树林组成的墙,摇撼着树林,飞沙走石。即使是相隔数尺之外的悬崖也看不清楚,座下的马匹被风吹得长声嘶鸣,马背上的远方来客,为了抵御风沙,只能弯腰低头俯首马背上,抵御着迎面而来的狂风。诗人借以天生桥的狂风来比喻自己的遭遇,在人生的峡谷里顶着逆风艰难地前行。

杨慎不仅以诗抒怀写了这首诗,还在《滇程记》里写下了从天生桥到漾濞行程:“下关八亭而达样备(漾濞)。关西为天生桥口,石梁中横,下临无极,当苍山之冲,多暴风,贯四序不息,偃树走石,人骑辟易,至碗水哨,籁乃平。又西为四十里桥。”

当他走过了西洱河经过四十里桥从平坡溯漾江北上,这是古时到永昌走博南古道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今天漾濞县境内的漾江属于永平县管辖。到了今天漾濞县的金牛村,见路边有一巨石拟像石牛,触景生情写了一首《石牛诗》:

怪石生来恰是牛,不知经历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洒周身似汗流。

绿草如茵难下嘴,圣人施鞭不回头。

只因鼻上无绳线,天地为牢夜不收。

诗里把自己比成石牛,牛对主人是忠心不二的,这种忠心的秉性是从几千年就遗传下来的了,任凭风吹雨打都坚定不移。虽然眼前绿草遍地,但是非分之物不食,比喻自己清廉不贪,只要是自己坚定了信念,一直就往前走下去,即使皇帝怎么鞭打我,我也不会改变初衷。现在充军到边塞,就像牛鼻子上拴着的绳线已经没有了,将天地作为牛圈,任我畅游,夜里也没有必要回到圈里。这首诗与杨慎的倔强性格十分吻合,如果我们不与他的遭遇处境联想,停于诗的表层去理解,那么这首诗仅仅只是一首写景咏物的诗。

在金牛东方一公里左右,就是漾濞有名的石门关。石门关位于苍山玉局峰与龙泉峰西麓,是大理风光最险奇的旅游胜地。杨慎几经博南古道去永昌(保山),多次从石门关脚下经过。他游石门关时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为爱石门关,归途日已斜。

隔江闻犬吠,灯火两三家。

从这一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到,杨慎的内心世界是多么恬淡。心里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压力了。不像他之前经过这里时的心情,应该是后来移居大理时写的。

再说杨慎经过漾濞,吟了《石牛诗》以后,沿着博南古道,继续前行。从漾濞到永昌逐日记录所经过的驿亭历程,其中包括沿途的地名、山川、气候、民风、物产等。他在《滇程记》里写道:“下关八亭而达样备……又西为四十里桥,又西为响水涧桥。循涧行,巨石峭崿,鸣若轰霆,类嘉陵、散关。迩关有花桥,桥皆架木飞梯,横悬度,人上之慄。”“样备驿九亭而达打牛坪,途经横岭,其高侵云,纬箐以升,树多松,花多杜鹃(又名映山红)。鸟多鹦鹉,群飞蔽林,若朔方鸦然。又西为云龙桥(今天漾濞县西边,该桥还在),又西为大陡坡,相传武侯南征驻师兹坪,辰值立春,鞭土牛以训夷,遂以名驿也。打牛坪十亭而奇达永平县。永平县七亭而奇达沙木和。途经铁场坡、花桥哨(今永平县花桥镇)、蒲蛮哨、玎当山。其高倍观音叫狗山,蒲蛮实孟获之遗种也。”“沙木和十亭而奇至永昌府,途经澜沧,江桥即澜沧之委。后汉永平中,通道于博南,澜沧行者怨之。谣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逾兰津,渡澜沧,为他人’是也。土人呼为浪沧江。建枋书曰:‘霁虹’,益失古始矣,仍汉之旧,为兰津桥可也。越有大瘴,淋雨始旭,草玄叶脱时,行旅忌之。江流介二山之趾,两岸壁峙,截若墉起,因为桥基。桥缆梯木,悬跨千尺,束马以度。又西为江波,有径路新辟,爰捷一亭。”到了过澜沧江时,他写了首《兰津桥》。这首诗里读到他的心情还在沉重着、矛盾着。《兰津桥》是这样写的:

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

腾蛇游雾瘴氛恶,孔雀饮江烟濑清。

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

中原回首踰万里,怀故思归何限情。

兰津桥就是霁虹桥,它为什么叫做兰津桥呢?因为《后汉书》的记载里有“兰津”二字。在这首诗里,我们还不难看出,杨慎在此时还有壮志凌云之心,把江上横渡的铁索桥比作到达云霄的梯子,更体现出兰津桥之高。在兰津桥上走过,自己好像独立在缥缈的青云之上,下看人世间,鱼龙混杂,善恶混在一起。毒蛇在云雾中翻腾,吐出口中瘴气,孔雀在江岸沙滩上饮水,勾画出了一幅原始生态的画面。过了兰津桥就是古哀牢国的地界了,汉朝时候在哀牢区域内设置了哀牢(云龙县漕涧)、博南(永平)二县,澜沧江从两县之间流过。那些江边的蒲草掩埋了道路,一直连接到遥远的诸葛营。诸葛营遗址位于保山城南四公里的诸葛营村(又名汉营),为云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汉代建筑遗址。站在兰津桥上,回望中原大地已经远隔万里之遥了,怀念亲人,思念家乡,那种想回家的心情真的是无边无际啊!

杨慎在澜沧江边作《夜谣吟》:

明发叶榆城,暝逗兰津渡。超忽类飞翰,往来如织路。仆痛马亦黄,辔短带腹长。天高行谁问,日暮坐自伤。飞鸿畏逢罗,虎饥正出柙。寒流泚玄冠,凉风吹白帢。子有负俗累,予乃投荒人。睽形而此影,异习仍同尘。晤言能几朝,契阔还叠夕。浪迹苦难并,嘉会良易掷。翻忆在滇海,翻思在连然。嬥歌花馆醉,清焚云房眠。丹荧耿遥夜,鸟臼聒五晓。相望不可晨,咫尺限云杪。

他在诗中说,早上从叶榆(大理)出发,黄昏时候在澜沧江的兰津渡口逗留,惆怅迷惘的心情如传送家书的飞鸟,在天空穿梭编织无数的道路。在这样的苦旅中身体劳累疼痛,骑着瘦马前行,嚼子和缰绳感觉变短了,因为马瘦,马肚带也变得松弛固定不稳马鞍。虚无的苍天遥不可及,心中的郁闷向谁倾诉,只有坐在黄昏里独自伤感。天空飞翔的大雁畏惧落网,饥饿的老虎从木笼中出来。寒冷的气流无形地侵袭深黑色的帽子,凉风吹拂着白色的便帽。因为没有摆脱世俗的牵累,他才奔走于荒野。孤独得只有自己的身影,已经习惯混杂在俗尘里面。与张含相见能有多少时间!久别的情怀朝暮重叠起来。他流浪的足迹是多么地辛苦艰难,与张含欢乐的相聚不能空闲在那里。几番回忆他们在滇池,几番回忆他们在连然的美好时间,唱着民间小调在伎院沉醉,早上呼吸着燃烧清香,在隐士居住的地方睡眠。在微弱灯光里通宵达旦,还没有天亮,乌桕树上的鸟声音嘈杂使人厌烦。互相观望还没有天亮,不到数尺的距离,好似相隔云霄那般遥远。

这首诗表达出了杨慎从大理到永昌的路上在澜沧江边,感到惆怅孤独,急切盼望与张含相见的心情,并且回忆他与张含以前在昆明与连然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到达澜沧江边,与永昌距离不远,但是像隔着云霄那般遥远。

杨慎吟咏永平的诗

杨慎住在博南山上的戍所,随时在保山与永平之间来往。有一年冬天,他在澜沧江的路边看到梅花开放,便写了一首《赋得江路野梅香》:

秀色已堪餐,清香更结欢。

博山笼晓雾,沈水熨春寒。

东阁仙郎笔,南枝玉女阑。

气氲还惹梦,落寞认江干。

他把梅花比喻成美女,“秀色已堪餐”是借用晋朝诗人陆机“鲜肤一何润,秀色若何餐”一句演化而来。梅花的清香与我结下了情缘使我欢喜。看到了梅花艳姿,笼罩在博南山上清晨的纱雾里,就像隐约倒映在春水中得到了温暖,消除了寒气。“东阁仙郎”句,是杨慎自喻。好像是自己笔下画出来的,在南面的山上花朵,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斜倚在栏杆上,在云烟弥漫里,惹起了美梦,怎忍(认与忍相通)心冷落在这寂寞的江边。诗的结尾两句,把梅花与杨慎自己的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道出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一首《银江夜》,道出了杨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西行长夜步河滨,忽见桥东水月明。

皎皎冰轮辉两岸,团团金镜朗三更。

佳人笑指银河边,学士频惊玉汉横。

莫是今宵逢七八,嫦娥对对出江城。

漫长的夜里在河西岸散步,忽然看见桥东边月亮从水中升起。明亮如冰做的轮子发出的光辉普照在河两岸,像圆圆的金子做成的明镜照亮三更的原野。美女笑着手指天上的银河,学士(杨慎)抬头突然吃惊如玉的银河横在霄汉。莫非今天晚上是(七加八)十五之夜,月中的嫦娥成双成对来到银江两岸。

据《永昌府志》载:“即银龙江每月中时,江底忽见满月一轮,明晃动荡,经一二时许,然见之不易。”银龙江即今天永平县城中流过的银江河。杨慎在十五的夜里在银江河边散步,突然看见月亮升起投映到银江里。月亮的光辉普照在河的两岸,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金色的镜子悬空在三更的时候。在河边游玩赏月的美女手指着天上的银河,寓意银河边上的牛郎织女在隔河相望不能团聚。诗人频频叹息自己与妻子之间也像银河一样隔着一条九霄的河汉。突然想到莫非今夜是八月十五家人团聚的日子,才有银江边上美女双双对对从城里出来赏月。诗里道出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淡淡愁绪。

永平县境内多古梅,据考证,现在还枝繁叶茂的有唐梅、宋梅、元梅、明梅。这些古梅树似乎在杨慎的诗句里绽放过绚丽的花朵,也曾经散发出清香,至今它们依然绽放出杨慎笔下英姿。

《见梅花》

一辞青锁沧江卧,山城三见梅花破。

正爱家家临水开,还愁树树和烟堕。

清樽欲醉不成欢,雪调空歌有谁和。

小院回廊日又斜,高楼短笛风前过。

杨慎的这首诗应该是在永平县城写的。意思是说,他从紫禁城到澜沧江的山城已经三年了,三次见到梅花开放。看到山城的人家门前流水潺潺梅花盛开,勾引起了诗人的乡愁,致使情绪低落,以酒消愁也高兴不起来,吟唱起阳春白雪高雅的曲调也没有人相和。眼看小院里阳光斜照在回廊上面,高楼上吹起了《落梅花》笛声引起了愁绪,也无法向人诉说。

《山茶花》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叶绿花红的山茶花在高山上的雪地里争芳斗艳,却没有蜜蜂蝴蝶飞来采蜜。低矮地方树木在盛开的茶花面前显得逊色,不好意思把琼枝玉叶展现在诗人的眼里。

这首咏物诗杨慎借喻山茶花,不惧风雪摧残展现出绚丽的风姿,寄寓诗人的情怀以及高尚的人格,不愿意让蜜蜂与蝴蝶来打扰,道出了诗人追求脱俗高雅的境界。因为茶花不畏严寒披风冒雪地盛开,那些生长在低矮海边的树木也显得逊色,不好意思把它们面容展现出来。

杨慎写给张含的诗

只要涉及杨慎在博南山与永昌之间的往来,就必须涉及到张含。

张含(1479—1565年),字愈光,又字用光,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举人。他仕途坎坷,七次赴京会试不中。号禺山外史,又号坞月山人、禺同山人、白龙山人、潏艇钓翁、霞村逸叟、半谷闲人、九池放客、三桥野老、明台真逸、铁楼到任、板松山人,永昌府(今保山市)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当时在永昌被称为“小杜甫”。他一生著有《春园诗》《张子小言》《乙未鸣》《贵精集》《艰征集》《愈光近稿》《张愈光诗文选》《张禺山戊己吟》等,《四库全书总目》录有《禺山文集》1卷,《禺山诗集》4卷,现代有《张愈光诗文选》《张禺山戊己吟》及附作诗行世,共录诗870首,是云南明代著作颇丰的作家。他的父亲张志淳1480年中云南乡试,1484年进京赶考,试礼部,及第廷试第二甲第四名,从此开始步入仕途,历任文选主事、吏部主事、承德郎、稽勋署员外郎、考功郎中、南京工部右侍郎等职。张含幼年随父亲在京,当时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在朝任东阁大学士,为此他与杨慎相识,成为了莫逆之交。后来,张含返回永昌,以诗文自娱。

1525年,杨慎拖着病体,疲惫不堪地来到云南永昌。他幼时在京的挚友张含知道杨慎被充军到了永昌,便及时前来看望他。杨慎在博南山上留下了几多的哀叹,留下了几多豪吟,都与张含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总的来说博南山与杨慎的后半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与张含唱和的诗词至今还流淌在博南古道上……

《怀张禺山》

一刻一折礼,一日一款襟。

大荒有晤语,空石多好音。

已鼓江上楼,复命丘中琴。

欢剧恨别促,景落悲年侵。

昨瞑宿重馆,今晨陟层嵚。

悁脰望天末,消魂向滇阴。

翔鹄响长阜,鸣雁影清浔。

辛苦博南歌,憔悴连然吟。

孤旅转浮泊,久容益滞淫。

愿还南飞翼,逝动西驾心。

燕谷兰可佩,澄沦萍如簪。

曾是交臂诺,永言携手寻。

诗里诉说了杨慎与张含分别以后,回想起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里,互相尊敬敞开襟怀畅谈。现在眼前一派荒漠,只有与风共语,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暮鼓晨钟里消磨时光。即使是弹起古琴,还是遗憾他们分别得急促,美好的时光如树叶一般飘落,悲叹年纪已经衰老,就像一只孤雁在荒丘鸣叫,左顾右盼只有自己的影子,以前博南古道上奔走吟诗是多么辛苦,而今憔悴地在连然吟唱。孤单一人辗转在旅途中,如无根的浮萍四处漂泊,久而久之致使心情混乱。但愿像大雁有飞翔的翅膀,飞向西边你的身边。采幽谷的兰花佩戴,采撷水里浮萍做发簪。我们曾经承诺永远在一起,永远携手行乐。

《江干行答禺山》

吴娃江干采芙蓉,陈王洛浦赋游龙。

忽惊绣带香风起,渐觉罗裳珠露浓。

不缘织女星边见,定是嫦娥月下逢。

逢君荐枕对襄王,别君解珮悲交甫。

青云窈窕曼声歌,绿水回环垂手舞。

鸾歌凤舞无双人,燕岁莺年二八春。

百末兰生延夕漏,九华彩灯烂晴昼。

金屏花里活秦宮,宝帐香中隐韩寿。

回黄转紫反复间,得新捐旧须臾后。

旧人颜色昔曾新,新人恩爱行当旧。

旧人红袖泣前鱼,新人翠羽缀燕裙。

阿娇怨赋金难买,苏惠回文锦不如。

浊水清尘坐长叹,空留可怜准相于?

吴娃泛指江南一带的美女。江南的美女在江边采撷芙蓉花,陈王(曹子建)在洛水边上写的《洛神赋》。瞿佑 (1341-1427年),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有诗句“长使德言藏破镜,终教子健赋游龙。”忽然吃惊腰间的绣带飘出了香风,渐渐感觉到绫罗的衣裳上沾满了很多晶莹的露珠。莫不是有缘在织女星的光辉下见到,一定是与嫦娥在月亮下面相逢。就像巫山神女与楚襄王同席共枕,相别重逢解下了腰间的佩带,悲喜纠结在一起。青云一般的衣服,窈窕的身躯跳起妙曼的歌舞,就像绿水蜿蜒回环垂下的双手起舞。犹如青鸾在歌唱凤凰在起舞,天下找不到第二个人,如燕似莺一般轻盈的少女正值青春年华。如美酒兰花的香气蔓延的傍晚,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着就像晴天一样明亮。刺绣着金色花朵的屏风里谈论秦朝宫里的故事,在珠光香帐中隐藏着美丽的姑娘。变化无常在反复之间,得到了新人抛弃了旧人是片刻的事情。旧人以前也曾经美丽漂亮,新人的容颜也会衰老。旧人红色衣袖上沾满泪水遭到遗弃,新人翠绿色的衣服下面穿着飞燕裙子。刘禹锡《阿娇怨》这首诗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晋前秦才女苏惠被丈夫窦涛遗弃,她织就的“璇玑图”寄给窦涛,锦上织入八百余字的回文诗也诉说不完其中的悲情。浊水清尘这个词汇,是“清尘浊水”颠倒使用,清尘比喻自己,浊水以喻张含,比喻相隔很远,没有会面的机会只有坐着仰天叹息,只留下怜悯之心深厚的友谊。

这首答《江干行答禺山》的诗,在前面有好多的铺垫,书写了一些绮丽的风光与好多典故似乎与主题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抒发了一些男女之间欢愉与感情失落的爱情故事,用来铺垫杨慎与张含的感情像他们一样有着悲欢离合,到了后面“阿娇怨赋金难买,苏惠回文锦不如。”借以婉转地透露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金钱买不到,即使像苏惠写给窦涛八百多字的回文诗也诉说不完,表达出了他们的感情之深厚。

《龙编行答禺山》

北极军书一羽过,南交氛祲九真多。

金潾铜柱天王地,象渚龙编瘴海波。

渭曲屯田愁葛亮,关中馈饷急萧何。

岚开比景鸢低水,风度鸣沙马歕陀。

自许将军回白日,准凭壮士挽银河?

腾峰浴铁朝乘瘴,下濑楼船夜戢戈。

翡翠越裳近消息,麒麟汉阁远嵯峨。

婆婆横吹惊杨柳,晔晔商声响薜萝。

隐豹文韬须雾泽,荒鸡舞困且渔簑。

欣闻幕府收才彦,伫立衡门听凯歌。

“龙编”,越南古代地名,在今越南河内东面,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趾郡。诗的内容是杨慎借喻了在越南的战争来表达对祖国安危的担忧、展示士兵的惨状,以及参战将军在战场的愿望与筹谋的场面。但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窘境就像诸葛亮在渭水屯田等待战机,也像萧何为关中筹备粮草。战争的环境比较艰苦,人困马乏。战士们在峰峦河谷中的瘴气里行军,在江边的战船里枕戈待旦。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胜利的消息被遥远的山川阻隔传不到朝廷。母亲在家里盼望远在千里之外参战的儿子回来,把《折杨柳》这支曲子吹了一遍又一遍,传送不到远在越南的儿子耳边。他们依然在蛮烟瘴气里、在荒野里等待回家的命令。杨慎在诗的后面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境,只有站在门前等待凯旋的消息。整首诗在前面做了许多的铺垫,到了最后两句才借以盼望战争胜利归来的将士来回答张含。

《光尊寺别禺山》

万里炎荒万里身,销魂何事别离频。

光尊寺里桃应笑,回首东风九度春。

诗里,杨慎表达了与张含别离时淡淡的伤感,别离的频繁,转眼度过九个春天。因为有开放的桃花含笑开放,赋予了靓丽的色彩,才使这首诗不至于情绪黯然。

《石云寺见山茶梅忆愈光》

江梅山茶早争新,点苍逢春忆滇春。

金碧同游似昨日,红素两芳如故人。

此山见花还载酒,醉歌激越喧林薮。

莫看华鬓惊客心,且喜风光入吾手。

看到石云寺的山茶花与梅花在争奇斗艳地开放,勾引了对张含的思恋。在大理苍山遇到了春天,便想起了滇池的春天。与张含同游金马碧鸡坊的昔日仿佛还是在昨天,那时候红色的茶花与白色的梅花就像我们老朋友一样心情绽放。那时我们在茶花树下饮酒,酒醉以后放声歌唱,歌声喧哗在林间飞翔。不要看到双鬓斑白而吃惊,最高兴的是春光抓在我们手里。

《题五老图遥寿张禺山八十》

遐筭谁论魏罗结,著书居似范长生。

九龄天赐言非梦,五老星飞兆久成。

玄韵松风时静听,仙聆花露日频倾。

永昌不数睢阳社,一鹤南飞寄此情。

“遐筭”比喻高寿,诗的内容是杨慎题《五老图》时想起张含而写的。《五老图》即《睢阳五老图》,是北宋时期著名人物画,画里有五位告老还乡的朝廷官员杜衍、王涣、毕世长、朱贯、冯平,他们集社于睢阳,其中年龄最高活到94岁,借以预祝张含长寿。诗中用“魏罗”来表达杨慎与张含之间的友谊,以著书立说来陶怡性情可以长寿而不是梦,像“睢阳五老”一样可以长寿,在山水间享受自然,得到大自然的眷顾很多。虽然他们没有随时相聚在一起,但是他们的感情是相连在一起的。所以杨慎在题《五老图》的时候便想起了张含,让大雁寄给书信来表达对张含的思念之情。

《寿张愈光》

炎炎红镜开,照君明诗台。

台中逍遥叟,天上神仙才。

神仙中人不易得,早岁声名动京国。

开元天宝若有神,嘉祐熙宁忽无色。

月月邮筒寄我诗,时时倩梦说相思。

清谈玉露知何日,解渴琼枝未有期。

柱下相君齿重作,不须更炼长生药。

墨池飞出北溟鱼,寿词为寄南天鹤。

这首诗的大意是,明媚的阳光照到你写诗台案,你逍遥自在地在写诗,就像天上的神仙一样才气横溢。像张含这样的人即使在神仙中也不容易找到,他的诗才早已经惊动京城。唐朝的开元、天宝的诗人犹如神仙在世,叹息到元朝、宋朝已经没有了唐朝的风采了。随之邮寄给我你写的诗,好像在梦里诉说我们的相思。何时我们才能促膝谈心到夜露降临,我们期盼见面就像口渴时想吃到解渴的水果,要到什么时间?我希望你返老还童生出新的牙齿,不需要再去炼长生不老之药来延年益寿。你笔下诗句如飞出大鹏鸟,我寄给你的祝寿词给南飞的大雁送到你身边。

《长生歌寿张禺山》

寿君十载前,合樽促席在连然。

寿君十载后,问月停云遥举酒。

畴昔京华縂角时,通家兄弟好襟期。

即墨蓝子破万卷,申台何郎工四诗。

倒海声名共葱蒨,过都意气相追随。

不数雕虫童子篆,宁论黄娟外孙碑。

行空天马属公等,跃汉云龙非子谁。

我下承明来荒戍,梦中忽到兰津路。

海燕欣逢王谢家,华馆春风起烟雾。

万里故人还旧游,廿载穷栖忘旅愁。

驰晖催人若逝水,览镜何言俱白头。

我病摧颓滇海上,羡君头白神犹王。

散帙眸回岩电光,挥毫句挟江涛壮。

翻忆连然共醉年,欲往从之空怅望。

空怅望,皆奈何,一掇金光草,再折琼枝柯。

桃竹书简付赪鲤,请公听我长生歌。

富贵一朝石火灭,文章千古声名多。

听我歌,再进当年金叵罗。

十年前我给你祝寿,同席饮酒在连然这个地方。十年以后给你祝寿,问天上的月亮,我在遥远的地方向你举杯祝寿。从前在京都少年的时候,如同世代相交的弟兄有着共同的情趣。像即墨蓝玉读了很多书,如申台何郎熟读《诗经》里的《风》《大雅》《小雅》《颂》。我们名声沸腾、才华横溢,走过京城街道意气昂扬,不乏人们追随。其实我们写的辞赋是雕虫小技,就像曹操看到一个女子墓碑上面写着8 个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文理不通。当时浮躁得就像奔腾在天上的骏马,认为飞跃在云霄之上腾云驾雾的不是自己还是哪一个。我从承明殿被谪贬到荒郊野地来充军,在梦里忽然梦到走在兰津路上。就像燕子欣然到了高楼大厦,华丽庭堂春风袅袅烟雾蒙蒙。我被贬到万里之外来回奔走,回想起二十多年贫穷潦倒忘记旅途的哀愁。时光流逝催人老就像逝去的流水,照着镜子看到满头白发有什么可以说呢。我生病的时候失意在云南,羡慕你头发白了还精神旺盛。打开书卷你还目光炯炯有神,提笔写字还带波澜壮阔气韵。回忆在连然酒醉的当年,现在想回到当时的场景怅然若失,只是空想了。怅然若失,也没奈其何啊!采一束金光仙草,再折玉树琼枝。用桃竹做的书简托付给赤色的鲤鱼寄给你,请你听我为你唱的长生歌曲。富贵荣华随时像敲打燧石溅起的火星一闪就灭,只有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留下美好名声。听我歌,再送给你金杯斟满的一杯酒,遥遥地祝福你长寿!

张含的年纪比杨慎大9岁。虽然没有考证在什么时间杨慎开始给张含写祝寿诗。但是按常规来说,达到60岁才能称之为寿。今天在书籍里发现的有4首,这篇文章摘录了3首。我们仅从这3首诗中可以了解到杨慎与张含的感情是如此地深厚,是杨慎在博南古道上与张含的重要片段。

结" 语

在杨慎的《悲酸行》里读到了他在云南悲痛辛酸的历程:

少日多欢悰,老境足悲酸。

悲酸一何易,欢悰一何难。

游子久不归,憔悴羁南冠。

亲庭隔千里,梦中路漫漫。

年来转漂泊,居处无恒安。

征马常苦瘦,旅席常苦寒。

有客过我门,劝我常加餐。

春阳正发育,覆载本自宽。

穷途谢好音,白意于青翰。

从这首诗里,杨慎说出了他少年时期的优越生活,到老来过上令人悲酸的晚景。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悲酸也改变不了他的处境,欢乐更是难得寻求。家里的亲人在千里之外,只能在梦里才可以回到家乡。多年来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在外的日子实在煎熬。过路的人看到我身体消瘦,劝我多吃点饭,其意包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连过路的人也对我安慰。杨慎作为一个明代的状元,被充军到了云南,与很多云南的名人交往,有时花天酒地,有时穷迫潦倒是常有的事。

杨慎在37岁到71岁的时间里,一直颠沛流离在云南各地,最终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8月6日,病殁于博南山戍所,可以看出《悲酸行》是他在云南的真实写照。

杨慎是明朝时期对云南文化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人。他在云南的30几年里,不仅与张含有着深厚的友谊,还与大理的文化名人李元阳、杨南金,丽江的土司木公都有着频繁的交往,好多诗中都记下他们之间的友谊。

杨慎在云南著述有《滇程记》《南诏备考》《云南山川志》《滇载记》《滇候记》《滇产记》,参与编纂的《大理府志》《南诏野史》等。特别是《南诏野史》记述了大理南诏时期的概貌,是给后人留下对南诏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还有大量诗歌,记载他所到之处的足迹,抒发了云南自然山川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他在永平与大理时期,构建了洱海流域历史文化的科目体系,梳理了以洱海流域为代表的云南人类文明来龙去脉。其中的《滇候记》《滇产记》虽然已经失传,但是这两篇《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可忽略的文章。

《明史·杨慎传》云:“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故被后人推崇为明朝第一才子。清代纪昀称誉杨慎道:“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民国时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总结杨慎一生,博物洽闻,才高德昭,著述繁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巨人。《庄子·人间世》:“圣人成焉,以身殉道而成功,圣人生焉,以生殉道而全生也。”所以说杨慎留下的文学遗产,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博南古道上的诗魂,至今还在中国文坛上闪发出磨灭不了的光辉。

有感于升庵祠的残颓凄凉,在此写《浪淘沙:谒拜博南山升庵祠遗址》一首:

古道梦阑珊,曲折缠绵。林荫缥缈探根源。徒步攀登寻觅处,谒拜先贤。入眼恸心寒,戍所残垣。风霜往事叹流年。欲问博南千古事,默对荒山。

猜你喜欢

杨慎
情深何处不相逢
浅谈明代官员书法
中国文学史杨慎书写评议
一方素帕寄相思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杨慎的文学史价值再思考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近十几年来杨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于杨慎的云南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