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杨慎的云南民间传说

2013-04-12

关键词:杨慎永昌状元

杨 春 梅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出生于书香门第。杨慎从小就十分聪颖,五岁能记诵父亲口授李育的《飞骑桥诗》,七岁便习读唐人绝句,八岁正式跟从老师学习,十一岁时开始学写近体诗,二十四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六年(1521),荒淫无度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但他无子嗣。朱厚熜以皇室子孙入继帝位。按照明朝例律,朱厚熜应当尊称朱厚照之父为“皇考”。但朱厚熜有意要提高自己支系的地位,坚持继统不继嗣,硬要将自己的生父奉为“皇考”,并强迫群臣“议大礼”。杨慎多次上疏劝谏表示抗议,均未能奏效。朱厚熜在张璁、桂萼等奸臣的支持下,于嘉靖三年(1524)正式下诏,尊其生父为“恭穆皇帝”,并将“议大礼”的二百二十余人杖责贬谪于庭外。其中,杨慎被谪戍云南永昌卫,永远充军。杨慎的后半生就是在云南度过的,绝大部分著作也是在云南完成的。

在云南,尤其是在大理、昆明、保山等区域,有关杨慎的民间传说很多,且版本也很多。人们说起杨慎,语气里总是充满了尊敬、热情与爱戴。云南人民敬仰杨慎,纪念杨慎,把云南很多的山山水水、虫鸟鱼兽都印上了杨慎的痕迹,赋予了很多美丽的传说。根据张锡禄、吴崇仁等搜集整理的《杨升庵在云南的传说》,杨忠实、郭朝庭主编的《永昌夜谭》,金齿张力的《古城情韵》和在保山的社会调查,杨慎在云南民间的传说主要有:

1 关于杨慎神奇的出身的传说

在云南民间传说《大理点苍山的怪猿》中,杨慎是大理感通寺中一只怪猿投胎转世的。流传中的《大理点苍山的怪猿》讲述的是杨慎的父亲杨廷和被贬谪到云南大理,住在大理感通寺内,这时期其夫人正怀孕。感通寺紧靠后院的楼房经常闹鬼,世人都不敢接近,而杨廷和偏偏选中这间楼房住下来,说它清净。晚上楼房果然“闹鬼”,杨廷和也着实被吓了一跳,可经细细考察,原来是一只猿猴在闹。此后,杨廷和经常给猿猴吃的,猿猴也经常陪伴杨廷和读书,还会听杨廷和讲故事,他们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杨廷和给猿猴讲《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折子戏,感叹如果猿猴是当年孙悟空就好了,可以惩恶扶善,为黎民百姓营造清明盛世。猿猴居然点点头,跪在杨廷和面前,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杨廷和开玩笑似的在猿猴的左手心写了一个“走”字,猿猴居然化作一缕清烟飘走了。三年后,杨廷和回家省亲,夫人抱出孩子,孩子左手心上居然就写着杨廷和在大理感通寺猿猴手心写的“走”字。原来,这孩子就是大理感通寺内的猿猴投胎转世的。杨廷和当心孩子长大以后像孙悟空一样惹是生非,于是为其取名“慎”,要孩子一辈子小心谨慎之意;又因为杨廷和在大理感通寺的际遇,这孩子是猿猴化作一缕清烟所投胎转世的,所以孩子的号取作“升庵”。在《老佛爷都敬佩的学生》传说中,故事讲述的是杨慎少小不懂事时,有一段时间在四川老家寺庙里上学,杨慎每天最早到寺庙,寺庙里的泥菩萨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欢迎杨慎。杨慎和奶奶说泥菩萨会站起来,奶奶不信,反而说杨慎说胡话。有一天早晨,奶奶偷偷跟在杨慎后面,在寺庙外的窗户上偷看,真的看见所有泥菩萨站起来欢迎杨慎。由此,奶奶断定杨慎长大以后一定是个人才,因为连老佛爷都站起来欢迎杨慎。

2 关于杨慎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的传说

在云南保山关于杨慎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的民间传说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江彬吃屎》《智惩佞臣》《扫与嫂》《奇联妙对》《巧计谪保山》《题扇诗》和《铁楼》。

保山传说中的杨慎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江彬吃屎》的故事中,杨慎用巧计让江彬这个只知道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在众人面前吃了屎,一泄众人对朝中奸佞小人的愤恨。传说,江彬、于经这帮小人经常在皇帝面前讨好卖乖。有一天,杨慎趁人不注意,在皇上的龙骑上放了一个烤红薯(貌似一坨屎)。上朝时,杨慎主动上前为皇上解难,将烤红薯一口吃了,皇上夸赞了杨慎。第二天,杨慎又趁人不注意,在龙椅上放了一坨真正的干屎。上朝时,皇上龙骑上又出现了一个相似的东西。江彬急忙上前,唯恐机会被其他人抢去,将屎放进嘴里,以想邀功。但还没等皇上说话,江彬就到后院呕吐去了。众人看到江彬的狼狈相,都笑得前俯后仰。在《智惩佞臣》中,杨慎巧妙地让江彬、于经落入自己的圈套,故意让他们有机会在皇上面前阿谀奉承、陷害自己,皇上听信小人谗言,最后落入尴尬境地。传说,杨慎被永远充军云南永昌卫,在离开京城时,故意雇一百多匹驮马,声势浩大地托运东西。江彬、于经见此情形,飞速启奏皇上,说杨慎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集聚了大量金银财宝要运回老家。皇帝派人拦下驮马检查,却都是杨慎平时所用衣物和书,还有几驮黄土。当皇上问及为什么要驮运黄土时,杨慎说要用京城的黄土塑皇上金身跪拜,众人哑口无言,皇上和江彬、于经一党尴尬离去。在《奇联妙对》中,欺上瞒下的林知县到保山光尊寺迎接杨慎,杨慎有意回避不见,林知县便戏弄寺里的和尚,出了上联:“风吹铁马留(刘)和尚”,要求和尚对下联,忠厚老实的和尚对不上。于是把对联拿给杨慎,杨慎巧妙地联系眼前之景,吟出了颇具讽刺意义的下联:“雨打金刚淋(林)大人”,既替和尚解了围,又讽刺了欺上瞒下的林知县,真是大快人心。在《扫与嫂》中,杨慎巧妙地运用“扫”与“嫂”谐音,大胆讽刺明武宗强占嫂子荒淫无耻的行为。传说,明武宗荒淫无耻,强占民女,连自己的嫂子也霸占了,各种流言蜚语沸沸扬扬。有一天,杨慎抱着一大扫把去上朝,当皇上问及为什么要抱那么大扫把时,杨慎回答:“我要抱着扫(嫂),搂着扫(嫂)”。皇上也心知肚明,最后把杨慎贬回老家做官去了。在《巧计谪保山》中,讲述杨慎用激将法巧让皇上把他充军永昌,因为他对云南迷人的风土人情仰慕已久。传说,杨慎对嘉靖皇帝说不要将他充军永昌,因为永昌是荒凉、瘴毒之地,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嘉靖让钦差到永昌调查实情。钦差到永昌后,遇上了诸多不幸之事,加上不通方言俚语,钦差被吓回京城,回京城后将所遇之事如实禀报皇上。嘉靖皇帝有意要折磨杨慎,便将杨慎贬到永昌卫,其实是落入了杨慎的圈套,原来永昌是杨慎心仪已久的故地。在《题扇诗》中,讲述的是杨慎和永昌小桥西的几个秀才斗诗。杨慎口气不凡,出语不凡,提笔一挥而就,在扇子上题:“太阳一出万树低,大船撑过小桥西。山高还有天在外,梧桐只属金凤栖。”[1]85吓得几个秀才目瞪口呆。在《铁楼》的传说中,讲述的是杨慎和老朋友张含相互嘲弄的故事。张含为丽江土司写文章,收取了费用,并用此费用建盖了一间书房,请杨慎为此书房题书匾额。杨慎题书:“銕楼。”銕为铁的异体字,以夷金两字组合,讽刺张含不该收取少数民族钱财,张含笑纳。过了几天,张含回访杨慎,杨慎请张含为其茅庐题匾额,张含挥笔写下“蜀犬居”。“蜀犬”乃独的异体字,以“蜀犬”二字组合而成。

在昆明、大理、红河一带关于杨慎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的民间传说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初露锋芒》《巧计犯龙颜》《杨状元充军碧鸡关》《正塔池的传说》《魏宝山遇险记》《死也要出口气》。

在《初露锋芒》中,传说杨慎当时只有九岁,便能吟诗作对联,背诵四书五经,既聪明又能干。有一天,杨慎跟随父亲的好友去上朝,故意打碎了皇上的珍爱之物——玉桶。随后,杨慎用机智的语言解释自己打碎玉桶的原因乃是想让皇帝一桶天下,若是二统(桶)则天下不安宁,为保皇帝一统(桶)江山,才打碎了另外一只桶。皇帝暗叹杨慎是一个神童。在《巧计犯龙颜》中,杨慎巧计痛打嘉靖皇帝一个耳光(结果是打蚊子),想要打醒嘉靖皇帝,同时惩罚祸害百姓的奸佞小人。传说,有一天上朝时,杨慎一巴掌打在嘉靖皇帝的脸上,人人心惊胆战,为杨慎捏一把汗。没想到杨慎是为皇上除恶,打的是叮在皇帝脸上的蚊子。当嘉靖皇帝怒气平息时,杨慎进一步又说想害皇上的蚊子是死了,可想祸害皇上的小人仍在,然后历数江彬一党的恶迹,要求处死江彬一党。杨慎智慧、勇气非凡,令朝中诸官员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杨状元充军碧鸡关》中,故事情节和《巧计谪保山》差不多,只是充军地由永昌变成了昆明的碧鸡关。在《正塔池的传说》中,杨慎和李中溪游三塔,发现三塔塔身朝北倾斜了。随后和寺内和尚打赌,和尚誓言说杨慎如果能正塔成功,则甘愿变成山楂树;杨慎也誓言,如果不能正塔则变成水池。杨慎在南面挖池以正塔,和尚不理解。最后,杨慎正塔成功,和尚圆寂后变成了山楂树。在《魏宝山遇险记》中,讲述的是杨慎为了撰修《南诏野史》而深入魏宝山彝族村寨进行调查,彝族村民错把杨慎当作奸商关进了石牢。石牢里白骨累累,杨慎却觉得这使他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后来,彝族人民要将杨慎处死,杨慎临死之前说了一句:“不想我杨慎今日死于此地!”[1]55没想到彝族人民听到“杨慎”二字之后,便赶紧给杨慎松绑,盛情款待,解释彝族村民这样做的原因,请求杨慎的原谅。一场虚惊之后,彝族村民带杨慎参观了他们祖先的诸多遗址,并给杨慎讲述了很多流传在他们中的故事,杨慎满载而归。在《死也要出口气》中,杨慎巧妙地为自己安排后事,穿朝廷的官服、官帽等入殓,同时把棺材做成抽底的,下葬前换成平民服饰。杨慎故意要让和他作对的朝中小人在皇帝面前告发他的行为。皇帝听后大怒,后掘墓开棺,见杨慎以平民服饰入殓,所有造谣生事的奸佞和皇帝都尴尬而归。

3 关于杨慎傲岸气节的传说

在云南,关于杨慎傲岸气节的民间传说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对联讽豪绅》《状元公讥讽钦差》《元觉寺九碑文》《过年》《石屏小酒店的故事》《石牛诗的传说》和《真不见面》。

在《对联讽豪绅》的故事中,地方豪绅刘斑豹的公子请人代做试题,考中了秀才,便在大街上奏乐鸣炮庆贺,并邀请杨慎赴宴。杨慎恼怒至极,提笔写道:“做人有气节,如松要高洁。一生直不弯,凛凛笑霜雪。”[1]22对刘斑豹家的佣童说:“可耻”,佣童偏偏听成“可吃”,还要求杨慎赐一副对联。杨慎赐对联一副:“犬耳耷拉难戴官帽,枕头绣花仍是草包。”横批是“可知廉耻”。杨慎不但不赴宴,还痛骂地方豪绅。到刘斑豹自吹自擂拿出对联让众人欣赏时,在场人都目瞪口呆,刘斑豹自己气得暴跳如雷,一场宴会不欢而散。在《状元公讥讽钦差》中,讲述的是钦差到云南考察,云南有个姓杨的老倌儿和杨慎是同科进士,和钦差交情也很深。杨老倌儿想帮助杨慎逃离苦海,便请钦差帮忙。当三人在一起喝酒时,杨老倌儿不断地为杨慎说情,钦差却得意洋洋、推三阻四,杨慎看不惯此情形,用辛辣的语言加以讽刺,钦差起身悻悻而去。杨慎傲骨铮铮,云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元觉寺九碑文》中,讲述的是大理巍山县元觉寺有一块墓碑,碑文的上半篇与下半篇风格、书体都迥然不同的原因。传说,巍山县有个进士左世瑞和杨慎交好。当地大户人家都慕名杨慎书法学问了得,都梦想得到杨状元的墨宝。其中孟氏族人想请杨慎为祖坟题碑文,又知道杨慎不畏权贵、清正廉洁,求情也无用,便请左世瑞帮忙。左世瑞了解杨慎为人,便用激将法让孟氏族人装可怜取得杨慎的同情。杨慎答应书写碑文,书写至一半时,恍然大悟上了左世瑞的当,便弃笔愤然离去,下半篇碑文只得由左世瑞书写,所以现在看到的这块碑文书体风格不一致。在《过年》中,讲述的是杨慎被贬在云南,只知道埋头苦读、伏案写作,到过年连米都没有了。书童作了一首童谣:“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不过杨状元。孤身独人居破庙,缺米无柴过新年。”[1]61后来,杨慎写了一个“米”字,让书童给左世瑞送去。左世瑞几经推敲方识得杨慎之意,派人送一担大米给杨慎,杨慎才不至于在过年时节饿肚子。在《石屏小酒店的故事》中,讲述的是杨慎不畏强暴,从蛮横强抢民财的土司管家手下救出石屏一家小酒店的主人,小酒店主人知恩图报,在负责调查杨慎行迹的钦差面前替杨慎说情,并千方百计地为杨慎解围,可杨慎自己却从不为自己求情,一身正气傲然于众人面前。最后钦差被感动,回京报告说杨慎在云南著书赎罪、歌颂皇恩,杨慎才得以平平安安在云南度过二十多年。在《石牛诗的传说》中,讲述杨慎和李中溪、杨士云一帮好友游石宝山,月色下欣赏了石钟寺北面的牛状石头。这时,正有钦差禀报嘉靖皇帝驾崩,太子登基,欲招杨慎回京任职。大家都恭贺杨慎终有出头之日了,可杨慎不愿意再受官场的羁绊,绕着石牛走了几圈,在宣纸在写下:“怪石生来恰似牛,不知经历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牧童吹笛岂入耳,耕夫任鞭不回头。只因鼻孔无绳索,天地为牢夜不收。”[1]90钦差拿着诗回京复旨,皇帝才罢休。在《真不见面》中,讲述的是杨慎的父母双亡后,其妻子黄娥来永昌找杨慎,要与杨慎共患难。杨慎不忍心让妻子跟他过漂泊不定、担惊受怕的日子。于是,杨慎让寺内的和尚将一钢针和一小袋面粉分别交给黄娥的两只手上,黄娥理解其意“针(真)不见面”,大哭直至昏厥。杨慎只在寺门外偷偷看妻子,独自伤心流泪,最后终于怀揣着不忍和悲痛离开了寺庙,并在住处用笔墨给黄娥留下自己的心声,黄娥也了解杨慎“真不见面”的想法,最终回老家去了。

4 关于杨慎促进云南民族团结、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传说

在云南,关于杨慎促进云南民族团结、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传说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彝汉两族结亲家》《白族种香椿的来历》《洱海竹钉鱼》《学“隐士”》《石林“状元峰”》《状元公显灵》。

在《彝汉两族结亲家》的故事中,昆明营盘村的汉族和尖山寨的彝族因为争水而打成冤家。杨慎在骂声震耳欲聋、刀枪相向的两寨人中间进行调解,并提出开沟引滇池水解决两寨用水问题。经过杨慎亲自勘探、指挥,两寨人共同的努力,水渠顺利竣工。在杨慎的撮合下,两寨领头的一男青年和一女青年结成夫妻,两寨人成了儿女亲家。在《白族种香椿的来历》中,故事讲述了杨慎在大理移植和栽培香椿树,并将香椿分给乡亲们,可乡亲们都不敢吃。后来,杨慎和买树头菜的农妇攀谈,讲述吃香椿菜对人的好处,并称香椿为香椿树头菜,是树头菜的一个种类。后来人们慢慢接受香椿菜,喜欢吃香椿菜,种植香椿菜。在《洱海竹钉鱼》中,故事讲述了洱海边的渔民都因为打不到鱼而愁眉苦脸、一言不发。杨慎采摘了一把一把的嫩竹叶放入洱海,嫩竹叶变成了一尾一尾的小鱼儿,人们美其名曰“竹钉鱼”。这种鱼繁殖特别快、特别多,味道鲜美,所以渔民们有打不完、吃不完的鱼。在《学“隐士”》中,故事讲述了永平县一个好吃懒做的青年人去找杨慎,想和杨慎一起过隐居的生活。杨慎躬身垂范,挖地种庄稼,早出晚归,晚上还看书、著书。最后,杨慎以实际行动感动了青年,青年从此改过自新、勤劳耕作,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在《石林“状元峰”》中,故事讲述了昆明路南地区的民族摔跤比赛场上,一个撒尼青年小伙子战胜了土司的儿子,而这个撒尼小伙子是土司家的奴隶。土司要将这个撒尼小伙子打死,杨慎出来阻止。土司要杨慎走进石林石壁中间的飞蝠洞,再走出来,方可放过撒尼小伙子。根据当地人的经验,飞蝠洞路途曲折,惊险异常,还有妖孽魔鬼,外地人根本走不出来。杨慎为了救撒尼小伙子,铤而走险,历经艰险,最后走进并走出了飞蝠洞,解救了撒尼小伙子。当地人为了纪念杨慎,给杨慎走过的奇洞山峰更名为“状元峰”。《状元公显灵》讲述的是洱海边海印村有个渔民叫段五,家里穷得叮当响,经常只能在洱海边抠螺丝肉充饥。偏偏他的母亲久病不愈,又没有钱抓药。有一天,段五遇到一个白发老人给了他一片树叶子和一块鹅卵石,说把树叶煨水喝就能治其母亲的病。段五依照白发老人交代,母亲的病果然很快就好了,鹅卵石原来也是“生金石”,生出很多金子。段五把金子分给乡亲们,让大家都有钱吃饭。后来,恶霸董达富强抢“生金石”,并把段五丢进洱海,“生金石”和段五都沉入洱海。段五在海底遇到白发老人,得到老人的帮助而生还,并得知白发老人就是家喻户晓的杨慎。段五生还后,驾着杨慎送他的帆船在洱海上打渔,到处叙说杨慎对他的恩情。

5 关于杨慎的风物传说

钟敬文对风物传说的概念曾做过如下解释:“地方风物传说叙说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等的由来。”[2]与杨慎有关的风物传说在云南广为流传,最有影响力的是《铁楼街》《状元楼》《明诗台》《洗马池的传说》《成都的坝子为什么那样宽阔》《洱海竹钉鱼》和《石林“状元峰”》。

《铁楼街》讲述的是永昌的张含和杨慎相互嘲弄。杨慎给张含的书房取名“銕楼”,因为两人都是永昌文坛上的巨匠,友谊笃厚,经常在“銕楼”上一起论诗、吟诗唱和,对当时永昌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这里的街被称为“铁楼街”。“铁楼街”即今日保山上巷街西段,陆家街南口至清真街中段。自明代经清朝、民国及保山解放后的八十年代,一直都被称为“铁楼街”。20世纪80年代地名大普查后,铁楼街名被废弃[3]。“状元楼”位于今保山太保山东麓,起初建立者是当时在永昌做生意的四川商人,后几经修复保存至今。根据尹家正老师的考证,状元楼并非当时杨慎的住所。杨慎被贬“永远充军永昌卫”,他的住所是旧中军署贴近看山楼的“甲杖库”,即现在的易乐上苑居民区。所以,状元楼并非杨慎真正的居所,而是人们为了感念杨慎在永昌的功绩和对永昌所作的贡献而修建的。《明诗台》讲述的是杨慎贬谪永昌后,经常在张含家,和张含在看山楼内喝酒吟诗写对。后张含在楼前砌石为台,台上建小亭,亭内立“明诗台”石碑,见证二人深厚的友谊。看山楼和明诗台遗址位处现今保山青少年文化宫内。历经百年沧桑,看山楼和明诗台石碑都已付与苍烟落照,但关于杨慎和张含吟诗酬唱、深厚友谊的佳话却一直在保山流传。《洗马池的传说》讲述的是鹤庆西山脚下有一个清明如镜的池子,古时候是一个无名水塘,自从杨慎在这里洗过千里马后,该塘便赫赫有名,被称作“洗马池”。传说杨慎到鹤庆漫游,路过一白族贫寒人家,想要在白族人家住下。白族人家只有一老一少,老人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孙子给人家放羊,每天依靠着孙子捡些野菜回来充饥。杨慎看到此情形,说要骑着千里马去永昌买米给老倌。老倌见杨慎跃身上马,一道白光闪过,人便不见了。一会的功夫,杨慎的千里马驮着两大袋米回来了。第二天,杨慎去池塘边玩,顺便洗了他的千里马,这个池塘从此被称作“洗马池”。《成都的坝子为什么那样宽阔》讲述的是杨慎劝家人割让土地的故事。传说杨慎高中状元后,皇帝赏赐给他成都华西坝很大一块地盘。杨慎清正廉洁,没有多余的钱盖高楼大厦,只是随便建了几间屋给家人住着。不久后,附近一家三兄弟都前后高中,被任命在本地做官。三兄弟都爱财如命,搜刮老百姓,做官几年便家财万贯。三兄弟有钱后,便大兴土木,争相圈围土地,眼看整个华西坝都被他们圈围,杨慎家的很多土地也被霸占了。杨慎家人写信要杨慎想办法处理一下,杨慎却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几丈又何妨。万里长城今何在,莫学当年秦始皇。”[1]11后来家人拆墙一让再让,三兄弟不好意思,也拆墙相让,越让越宽,所以有了现在宽敞的成都华西坝。《洱海竹钉鱼》和《石林“状元峰”》的传说上文已有叙说,主要讲述的是“竹钉鱼”和“状元峰”的来历。

在和云南各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杨慎体恤老百姓,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替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在杨慎足迹所到之处,甚至有些没有到过的地方,当地各民族都流传着他的故事传说。民间传说是历史和生活的一面变形的镜子。透过这种镜子反映出来的事物,常常是对历史和生活的特殊的凸现和补充[1]3。杨慎在云南民间的传说是云南各族人民根据他在云南的经历和生活所创作的故事,老百姓将自己的愿望和爱憎都赋予了这个特殊的人物。透过这些传说,可以窥见云南老百姓对杨慎的尊敬与热爱,也可以看出杨慎在云南民间的巨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锡禄,吴崇仁,等搜集整理.杨升庵在云南的传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张紫晨.中国古代传说[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10.

[3]金齿张力.古城情韵[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2000:7.

猜你喜欢

杨慎永昌状元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energy on magnetically tuned 6Li–6Li Feshbach resonance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书画作品鉴赏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书画作品赏析
国画作品赏析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