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12-31刘苏周丽君董永成高超李茂业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2期
关键词:昆虫研究生思政

摘 "要: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是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全面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该文探讨在研究生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合理设置课程目标、高效整合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研究生;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157-04

Abstract: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th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By digg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asonably setting course objectives,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ld be deeply integrated. In this wa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ru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alent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will be enhanced, and high-level talents will be develop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alent training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1]。研究生教育位于教育体系的顶层,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并且正在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2]。在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跨越的过程中,我国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3]。课程思政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4]。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5]。将思政理论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教育,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育人的功能[6-7]。

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是高等农林院校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课程从当前昆虫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前沿及热门领域出发,充分考虑其与植物保护学科的密切关系,强调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既能获得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和了解最新进展,还有助于确立未来的科研方向及培养创新科研思维。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课程的受众主要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未来大多从事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通过在课程学习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突出专业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思政案例,能够让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在思政教育的熏陶和启迪下,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励学生脚踏实地、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同时,思政教育也能增强学生对科研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在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年在此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思政元素融入的尝试,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思政元素挖掘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构建一套适用于研究生课程的思政育人模式,以期为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 "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对于专业课程来说,知识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而思政教育的目标则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构成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理论框架[8-9]。因此,在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课程教学中,课程组精心设置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线,将知识学习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合,将“爱国精神”、“三农”情怀、“一懂两爱”、“四个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图1)。同时,在设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时,也注重按照知识学习的需要,确定合适且紧扣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主题,将思政主题融入教学内容,使得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2 "在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挖掘上,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0]。在新农科视野下,结合植物保护和农业昆虫学科特色,更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突出“价值引领、学农爱农、生态文明、人文教育”等关键内容,通过将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1-13]。因此,在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主要从以下4个领域深入挖掘。

2.1 "使命担当

通过介绍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政策法规和重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例如,在讲解农业害虫基因组相关内容时,引出“中储粮大战国际四大粮商”和“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明确“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意义,同时展现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使学生愿意成为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先驱楷模

通过介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根植家国情怀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光辉事迹,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例如,在讲解昆虫抗药性分子机制相关内容时,将“华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和“杀虫植物开山鼻祖”赵善欢院士的先进事迹融入其中,激励学生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不畏困难、勇于探索。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担当强农兴农使命,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懈奋斗的决心。

2.3 "进展前沿

通过介绍相关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解美国和欧洲出现的“蜂群崩溃失调症”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时,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4 "精神文化

通过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例如,在讲解昆虫演化史时,通过昆虫数亿年来不断进化才能繁衍至今,阐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历史渊源;在讲解昆虫与共生微生物相关内容时,通过“昆虫与微生物的合作共赢”,引导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学习,培育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样化教学手段的高效结合

在开设初期,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课程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增加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课程组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改革,采用了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法,充分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思政教学成效,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启发式教学法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获取蕴藏在相关知识后面的思政元素[14]。例如,在讲解“水平基因转移”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外源基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入昆虫基因组的?为什么这些外源基因能够在昆虫基因组中扎根?昆虫为什么没有将这些外源基因清理掉?学生在思考这些科学问题的同时,能够逐渐意识到从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义,从而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并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又如,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发生大实蝇危害,但由于网络媒体的不实传播引发群众恐慌,使得柑橘销售受阻,果农蒙受重大经济损失[15]。借助这一话题,可以引导学生辨别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养成科学思维,不信谣、不传谣,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3.2 "案例式教学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讲解“昆虫长寿基因[16]”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细胞会衰老?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怎样延缓衰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会认识到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从而规律作息、积极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如,讲解“昆虫嗅觉分子机制”时,从昆虫如何识别“气味密码”引申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密码,再引导学生意识到信息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塑造学生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3 "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课余时间情况等的基础上,提前布置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自学。如在讲解“基因编辑”之前,教师会提前通知学生探究基因编辑的方法有哪些?原理分别是什么?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有哪些突破?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做的科研自主创新,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同时,学生也会关注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而对生物技术涉及的伦理道德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进行思考,由此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尊重生命,遵纪守法。

4 "在教学评价体系上,注重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有效整合

本课程注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把思政教育作为非技术性指标进行评价,并与专业知识的考核无缝衔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从而达到加速学生德育与智育共成长的目的。具体的思政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包括:①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对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关联的认知深度;②在开展小组讨论时,小组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互评,通过学生自评和老师对学生的总评,全面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表达和创新能力;③在课后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思政教学内容整合到在线平台上,通过后台记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度。同时,本课程还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学生的反馈以及与同行教师的交流,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反思,及时更新、调整和优化。

5 "引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考察在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效果,课程组从出勤率、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及学生评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半数以上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结果表明,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后,学生出勤率有明显上升,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也有显著提高,表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得到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也有明显改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学生评教打分和问卷调查结果也都表明学生高度认可在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思政元素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对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也进一步增强。这些反馈信息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6 "结束语

昆虫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是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思政教学实践中,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线,以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目标,以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运用为根本,以教师和学生多元协同为突破,切实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在思政元素挖掘方面,应当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结合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4-06-2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2]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4-06-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3] 曹镇玺,孙志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6):54-60.

[4] 杨鹏,王淑娟.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问题及应对[J].中国大学教学,2024(5):74-80.

[5] 石国亮,张敬文.思政课建设需把握的几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与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2):28-33.

[6] 张晓洁,张雨晴.学科思政:高校研究生德育实践的新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132-137.

[7] 蔡圳阳,陈志永,周驿然,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策略探赜[J].高教学刊,2024,10(9):30-33,37.

[8] 郭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内涵、实践偏差与经验检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6):52-60.

[9] 李若凡,王海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23,41(4):17-22.

[10]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6-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11] 张拥军.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Z2):35-37.

[12] 易鹏,吴能表,王进军.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价值、遵循及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3):78-87.

[13] 张娟,王芷娴.高校思政课服务“三农”的逻辑理路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4):129-132.

[14] 蒋磊,鞠玉亮,羊国根,等.新农科视域下植物病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3):134-137.

[15] 张林,李志平,鲍华斌.柑橘大实蝇事件引起消费恐慌的思考[J].浙江柑桔,2009,26(2):7-9.

[16] 张蕾.新的长寿基因被发现[N].光明日报,2024-06-06(第8版).

猜你喜欢

昆虫研究生思政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借昆虫上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