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4-12-31苏莎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2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摘 "要: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目标、方向、要素与生态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当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农业生产要素落后、农业体制机制弊端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等问题,可以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方面来探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来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现实路径;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2-0064-05

Abstract: The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dvance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Chinese-styl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re consistent in terms of goals, directions, elements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At presen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s Chinese-styl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t faces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shortcomings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ex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We can explore 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model innovation. Empowering Chinese-styl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Chinese-styl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new production relations; realistic path; development path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将新质生产力规定为“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新质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将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二者具有高度耦合性。

1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在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目标、方向、要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1.1 "目标一致: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根本动力,后者则为前者指明了发展方向[5]。换言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一方面是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是把“蛋糕”分好。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有助于推进城乡共同富裕,保障在做大做优“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数智化方向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共同富裕的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做大财富“蛋糕”。二是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带动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激活农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共同富裕的“蛋糕”做优做好。三是新质生产力将衍生新型生产关系,将促进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确保农民的基本权益、机会与收益的平等[6],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使全体农民享有发展成果,分好“蛋糕”。

1.2 "方向一致: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大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在马克思看来,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现代大农业必然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社会主义大农业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内在关系表现在:一是土地要素的国有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土地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土地制度的变革并未改变土地的公有属性,这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二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我国“近5亿农民居住于中国乡村,近2亿人就业于农业产业,同时全国98%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仍是小农户”[7],集体经济的特征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业规模化经营产生影响。现阶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关系,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的出场奠定基础,使中国式农业农村化朝着社会主义大农业方向发展。

1.3 "要素一致: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先进生产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一定规模的劳动者,还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没有科学技术的质的突破,即使人口规模再大,也很难催生先进生产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全体农民的现代化,是超大规模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其主体是农民这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者与享有者。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共通性:一方面,超大规模农村人口向高素质高技能农业人才的转型,将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水平,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这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鉴于此,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符合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才能发挥新质生产力凝聚人力资本的效能,促进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农村超大规模“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1.4 "生态理念一致: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绿色基底支撑

与资本主义以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来发展生产力不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农村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来发展以绿色生产力为表征的新质生产力。在过去,物质生产力表现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物质力量,本质上是以劳动生产率为衡量标尺的单向度经济活动,由于缺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的评估,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扬弃了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农业发展方式,走绿色融合、共建共享之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追求的是资源环境友好与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化途径”[9],深度契合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发展要求,二者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为指引。

2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当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体现在缺乏先进农业生产要素、农业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业生产方式亟待绿色转型等方面。

2.1 "缺乏先进农业生产要素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土地构成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我国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

第一,在农村劳动力方面存在“老龄化”“空心化”与“专业知识技能较低”等问题。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大多数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很多村庄都以中老年人为主。同时,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小学文化占比为37%,初中文化占比为48.4%[10],农村缺乏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较高,部分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接受程度和熟练使用程度则较低,不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二,在农业科技方面存在科技投入和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虽然已经达到了60.5%,但这一数字距离全民普及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11],东中西部间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覆盖度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依然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202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为25.33%,农业劳动生产率为5 243美元;而中国以外其他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占比的平均水平则为14.23%,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 706美元;高收入国家农业劳动力占比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更是分别达到3.06%和33 727美元[12]。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导致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缺乏新动能。

第三,在土地资源方面存在撂荒、丢荒现象。一是农村机械化程度水平不高、劳动力流失严重等导致部分农村地区耕地撂荒现象频发;二是西部偏远地区受地形、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土壤肥力不高,出现丢荒现象;三是生产农产品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出现不对称现象,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投入周期长、风险高、土地收益较低,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弃耕;四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和统一开放的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改造劳动对象,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制约着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2.2 "不完善的农业体制机制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当下,要进一步完善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的体制机制,形成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第一,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确立“三权分置”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稳定农户承包权有效保障进城农户的农地权益,强化放活经营权提高稀缺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速土地流转并引导农业朝着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实际上,一些地区没有积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保护农民权益相关的制度上存在不足:如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导致集体经济的“空壳化”,集体组织未能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再如土地细碎化问题也未能充分解决,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以上问题影响着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影响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导致新质生产力无法快速在农业领域形成发展。

第二,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健全。一方面,过去单纯发挥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计功能已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要更多注重发挥农业产业的市场经济效能,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向高端化、精深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农村产业体系功能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农业产业体系与工业、服务业产业体系联系不够紧密,农业生产的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市场竞争不占优势。

第三,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地区人才培养制度落后,不能及时更新农民生产理念与技术,使农民较少了解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的最新成果。一些地区的政府没有积极宣传新质生产力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先进知识的学习,不能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此外,还有与农业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如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健全,政府、金融与社会投入未形成有效联动;现有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难以与现存的各种农业风险完全匹配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的分配制度尚不健全等。

2.3 "粗放型发展模式未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

我国正处于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转变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以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农业农村发展空间。

第一,部分农村地区未形成完备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以农业生产为主,通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乡村特色旅游经济等多元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分散的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单一产业结构,加之有些地区产业分布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无法与其他行业形成协同效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也影响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充分释放与发展。

第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技术投入和科技应用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发展相对缓慢,使得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协同作用不强,导致农业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市场的资源配置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农村地区受客观因素影响,无法及时接收到最新的市场信息,也无法及时了解农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收入。加之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影响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升级,阻碍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造成了土壤污染、水污染,影响农作物种植。据统计,2022年,东部地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乡村达到73.3%,中部地区则为54.5%,西部地区只有37.7%[13],这一不平衡的污染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3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

3.1 "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生产要素全面升级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全面升级,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第一,培育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一是加强高科技农业尖端人才培养。坚持一手抓农业科技研发的“实验室人才”,一手抓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田间人才”,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培育适合数字农业发展的“中坚农民”。“‘中坚农民’是农村中最年富力强、专业化程度高和政治素质高的群体,也是农村社会中的精英群体”[14],通过科技提高他们的数字化运用能力,使其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当主力军。三是完善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人才体系,扩大复合型农业人才队伍,培育适合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第二,培育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化农业劳动对象。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深化了农民对农业劳动对象的改造深度和广度,数据成为农民改造的主要劳动对象之一。一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引入数字化大数据支撑平台,如在生产环节引入农作物长势、产量、病虫害等数据监控平台,在销售环节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电商直播数据分析平台等,实现对传统农业劳动对象的变革。二是依托“人工智能+”,深化对传统农业劳动对象的改造,不断挖掘农业的数据价值,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劳动对象。如在土地、动植物等传统农业劳动对象上引入智能化的GPS与GIS系统或安装智能芯片等,实时监控劳动对象的发展状况,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三,培育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化农业劳动工具。一是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最新成果融入农业领域,提升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全面升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如对于部分农村水利、电力等生活保障性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有序推进农村无线电信网、5G网络的全覆盖建设项目,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三是政府可通过不同政策吸引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下乡,促进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在农业农村地区的充分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2 "制度创新: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改善农业生产关系,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能。

第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制度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一是强化土地集体所有权,贯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原则,强化集体对于土地的基本配置权力,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土地资源的优势。二是国家要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5],坚持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拓展农村与城市的发展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防范资本下乡对经营权的损害,优化涉农惠农政策,发挥以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优势。

第二,完善农业市场化相关的体制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起着塑形和扩容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是完善各类企业融入农业发展的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在农业生产、育种、销售等环节的参与度,促进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二是构建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体系,引领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农民的市场化参与度。三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保障农业安全稳定发展,为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发展环境。

第三,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深化对农村土地的改良和保护,以耕地保护效果评价机制强化对耕地保护相关补贴机制的监督。二是完善农业多元化发展的制度,形成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相关的制度,健全财政支农惠农体制机制、农业保险制度,解决农户及各类经营主体融资难等问题。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收益上的合法权益,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以避免科研成果同质化。

3.3 "模式创新:探索农业现代化新样态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6]。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农业农村产业模式、生态模式、组织模式的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第一,创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模式。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撑的先进生产力。要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创新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和创新民宿经济、乡村直播电商等“农业+”新产业,发展认养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业态,优化农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二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推动农村产业体系的高端化转型。三是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农业产业链发展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与共享的数据平台,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朝着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第二,创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态模式。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绿色发展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色。一是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遏制耕地“非农化”,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二是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17],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广有机肥以降低土壤污染,同时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双赢”。三是完善绿色农业激励约束机制,“以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和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等为重点,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区域有别、标准合理、规范统一的农业绿色发展激励政策体系”[18],强化制度约束力,培养农民养成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三,创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组织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19]”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来促进数字乡村治理:一是加强党对农村治理的全面领导,发挥好中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复合型人才等新型农业劳动者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凝心聚智的乡村治理优势。二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数字化治理能力,积极利用数字化政务平台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三是激发新质农业劳动者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激发广大农民发自内心地支持与拥护党的领导的热情,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20],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

4 "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来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奋斗,2023(18):4-13.

[2] 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领导科学,2024(3):2.

[3]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2024-03-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6752.htm?_refluxos=a10.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 杨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4(4):27-35.

[6] 侯冠宇,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3):93-100.

[7] 林万龙,董心意.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18-27.

[8]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3.

[9] 高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意涵[J].农业经济问题,2023(4):28-40.

[10]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7 -12-16).https://www.stats.gov.cn/sj/tjgb/nypcgb/qgnypcgb/202302/

t20230206_1902105.html.

[11] 陈健,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2):99-107.

[12] 解安.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J].河北学刊,2024,44(1):1-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162.

[14] 邢中先,牛海.中坚农民:中国式乡村振兴的范式重构[J].现代经济探讨,2024(1):116-123,132.

[15] 祝之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转向、体系定位与法律保障——以新《农村土地承包法》为论证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2020(3):40-48.

[16]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4-17.

[1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J].现代农村科技,2024(3):158.

[18] 李明贤,彭晏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4(1):23-30.

[19]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

[20] 王静华,刘人境.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及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2):16-24.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