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新农科下“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12-31丛建民黄威剑
摘" 要:新农科建设为农科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旨在推动高等教育由传统农业教育向现代农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同时促进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涉农高职院校需积极响应,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该文深入分析新农科的发展历程,对比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现状,并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引领、提升竞争力等维度,探讨在新农科背景下,高职农科专业应如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同时,该文也指出当前新农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强调创新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与引领作用,提出构建“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包括重立新农科教改理念、重塑新农科课程体系、重构新农科课程结构、重组新农科教学内容、重建新农科实践体系和重培新农科教师能力等方面,力求打造一种全面、系统、注重实践与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农+”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领域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及实践经验的人才,推动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农科;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25-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reform measure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o mod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other disciplines. Fac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new era,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respond positively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pa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field, and discusses how to relocate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under the new agri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and leading role of innovative new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griculture plus\" talent training mode. It includes re-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form, reshap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curriculum system, reconstruct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curriculum structure, reorganiz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teaching content, rebuild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practice system, re-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new agricultural teachers, and so on. Strive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practice-oriented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plus\" talent training model, we can train mor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agricultural field,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agricultural field.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ternet Plus;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在“四新”建设的推动下,新农科建设正在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变革,同时,农业高等教育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为了推动新农科分类建设,涉农高职院校应以多学科专业交叉为突破口,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融入农业相关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内涵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涉农高职院校需要以多学科专业交叉为着力点,基于新农科建设下的高职专业开展专业建设改革。
新农科建设旨在推动对传统涉农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并促进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适应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涉农高职院校需要顺应农科融合发展趋势,农理工医等多学科交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岗位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农科专业从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变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开设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探索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建设依次交互的新农科职业教育课程群,构建与之配合的新农科课程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综合型全面性的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目标符合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涉农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1" 新农科建设历程
科技进步与生活水平提升推动农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传统农耕被规模化农业生产逐渐取代。这些进程对高素质农业人才和高科技的农业成果的需求愈发迫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为推动“四新”建设,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新农科作为“四新”之一,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之高度契合,重点聚焦在新“三农”和新生态的全面发展上。通过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实现农科与理、工、文和管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背景下,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方式也将与时俱进。农业类高职专业必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新农科建设的源头
党的十九大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8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为了推动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教育部于2019年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工作组,通过“安吉共识”落实理念、“北大仓行动”实施计划、“北京指南”制定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通知,该通知旨在引导涉农高校推进农林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加快布局前瞻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以培养急需的农林人才,提升其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 新农科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日本农业注重科技,建立特色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重视技术普及与开发,注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韩国注重农民职业培养,完善培育思路,重视培育过程,注重培育公益,排除功利,社会认可度高[2]。澳大利亚的农业院校注重多样化授课与教学模式,调动自主学习性,实现跨学科和角色分工,积累专业化经验,提升动手能力,促进就业[3]。美国实施4H农业教育,秉承“行中求知”理念,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激发青少年对学习农业技术的热情和科学态度,对传统农民转型起到关键作用[4]。
国内关注新农科视角下,涉农类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旨在提升素质和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热切需求[5]。同时,涉农学科应与理、工、文学科深度交叉,推动改革[6]。地方高校应突出特色,注重培养本科生职业技能,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7]。此外,涉农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间存在割裂,导致学生存在综合能力不强、通用知识不足、适应性不高和视野不宽等问题,需要推进农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8]。高职院校探索新农科建设,如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路径[9]、农业专业群建设[10]、农业类高职教育的“三教”改革等[11]。此研究展示了新农科视角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揭示了农业类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2" 新农科视域下高职农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新农科视域的引入,高职农科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农科视域,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农业领域的发展更加注重科技与创新的结合,对农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职农科专业在新农科视域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应该高度重视高职农科专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高职农科专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适应新农科视域下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农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1" 高素质技能型农业领域人才的需要
新农科视域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农科专业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农业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农科视域强调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高职农科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农业领域提供了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创新方法,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通过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 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创新引领
在新农科的背景下,高职农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这种创新引领不仅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设了更宽广的道路。同时,高职农科专业的教师亦通过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为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未来高职农科专业将继续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及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3" 高职新农科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
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和多样。首先,高职农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以满足农业领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此外,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对高职农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同时,随着农业领域竞争的加剧,高职农科专业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农科专业在新农科背景下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专业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高职农科专业的支持力度,共同推动其健康发展,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新农科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当前,国内农林高校积极开展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实践,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实践探索,研究深度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尤其缺乏新农科视角下针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的相关研究。
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内容,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也相对较少,缺乏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无法将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融入到教学中。此外,师资力量也显得不足,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指导。最后,缺乏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需求,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以顺应新农科下农业教育领域迭代发展,农业高职专业应重新梳理目标、定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新农科视野下,高职农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目标包括培养具备农业知识、技能、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实现目标,高职农科专业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探索与本科院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3.2" 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领
随着高职学校农科类专业的升级转型,引入新农科建设理念,推动专业的转型升级、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体系重建及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转型升级方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协同,力争使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了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引入传统农学领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实践体系重建方面,注重实践环节的建设和实践体系的完善,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注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培训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农+”专业建设作为新农科建设理念的重要实践者,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农林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4" “农+”高职新农科人才培养构建策略
农业产业已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产业类别多元化、产业融合多元化的格局。在此背景下,新农科的提出要求高等教育对农业教育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以适应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需求。涉农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对接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开展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同时,开设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人才新机制,构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农科课程体系,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涉农高职院校还应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4.1" 更新教改理念
“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及“北京指南”已经明确了各层次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新农科建设的出现为高等农林教育揭示了新的方向。因此,涉农高校应当把握这一契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农科专业应深入挖掘并彰显其独特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积极推动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优秀人才。目标是培育出融合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的综合素养,兼具创新精神、复合知识、应用技能的农林人才。鉴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新农业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只有那些既具备扎实知识,又富有情怀与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同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更多具备文化素养、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热爱农业农村的应用型人才。
农业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新农科不仅改造传统农科,还倡导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以适应产业融合趋势。转型旨在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农科建设与高职涉农专业对接,是农业职业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这将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为国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4.2" 重构课程体系
园艺专业稳健前行需构建“T型”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推动专业技能发展。同时,与新工科领域紧密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跨越农科界限,融合新农科、新文科、农学与管理学,创新开设前沿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实践教学基地和紧密合作关系。引进和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政府需提供稳定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园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综上,构建“T型”课程体系,融合新工科、新文科、强化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加强师资建设和政策保障,是园艺专业发展核心路径,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园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3" 重构课程结构
要正确处理通识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构建以“通识为基础、专业为核心、实践为重点、课程思政为指导”的课程教育体系。通过深入改革和灵活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限制,推动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和课程。为切实推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融合,紧密契合新农科建设的核心目标,将农业类专业课程作为落实“课程育人”理念的关键环节。需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思维水平3个维度出发,对教学体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设计,确保课程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以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同时,应结合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论证每一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保留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增设专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加强过程控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客观需求,形成一套适用于高职农学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农学类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4.4" 重组教学内容
新农科建设倡导深入交叉学科知识,推动农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和专业壁垒。课程内容的设置紧密结合学科前沿与当下热点,并采用创新性的模块化设计。同时,致力于深入探索那些象征着英勇形象、道德楷模及卓越典范的人物特性、品质与精神,以此进一步传承并提升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农业乃国家之基石,粮食为治国安邦之首要。此举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培育他们坚韧不屈的品质与精神。这种全方位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学生打造更为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的学习经历。
4.5" 重建实践体系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就业岗位与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紧密衔接,企业资源与人才培养高效融合。加强师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全面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挥校企合作独特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宏伟目标,共创美好未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等主体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育人新生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匹配和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深化产教、科教、政教和用教融合,促进农工、农理、农医和农文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致力于优化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多元主体机制。透过构建产业技术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等协作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4.6" 重塑教师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指导原则,作为引领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向。同时,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持续培养并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确保他们在政治、道德及职业方面均达到高标准。教师应秉持正确的职业观念,积累丰富的职业知识,并展现卓越的职业素养,从而向学生传授恰当的行为规范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塑造既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又拥有精湛专业技能的创新应用型人才,致力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业务能力,推动“三教”改革。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人才培养任务的主阵地,对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详尽且周全的课程教学大纲,组建起高效协作的教学团队,以确保教学进度得以科学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循教学环节的各项规范,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并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亦需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职教数字化素养,以适应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
5" “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保障
农业人才的培养,须建立于坚实的农业教育体系之上,此体系应涵盖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农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并注重实践教学与农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为有效推进农业人才培养进程,需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及农业企业等各方资源之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同时,亦须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保障。
此外,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亦至关重要。该体系应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与评估,并定期追踪调查毕业生情况,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以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开设涉农专业,为培养具备跨界能力的农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6" 结束语
“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面、系统且注重实践与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其核心目标是为农业领域的发展输送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该策略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如农业科技竞赛、实践活动、农业生产环节及与农民的交流合作等,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构建在线教育平台,并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应高度重视国际化合作培养,与国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以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总之,“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面、系统且注重实践与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实施这一策略,将能够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支持,进而推动农业领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娟,李国杰,王丹丹.日本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4(4):124-127.
[2] 李毅,龚丁.日本和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对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10):59-64.
[3] 邓祥丰,李成彬.浅谈发达国家农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现代化农业,2020(1):43-46.
[4] 李金龙,修长柏.美国4H教育对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12):243-247.
[5] 吕新,张泽,侯彤瑜.“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6-18,51.
[6] 刘燕,旦艺豪,王春.“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建设路径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9(11):115-117.
[7] 关晓溪,隋常玲.地方高校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4):111-114.
[8] 张炜.新农科建设中一流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1-3.
[9] 邹建华,卢文凤.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7):50-54.
[10] 邰连春,姜桂娟,童淑媛.“新农科”视野下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数智化升级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3):81-82,121.
[11] 汪慧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类高职教育的“三教”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169-170,173.
基金项目: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丛建民(197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