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SWOT分析与优化策略

2024-12-31何翠梅邹太龙全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新乡贤青年人才SWOT分析

摘" 要: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凝聚一批有学识、有技能的青年人才至关重要。基于SWOT分析发现,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既具备“现代智库”的独特优势,也面临身份迷失的内在痛点,既拥有各类资源协同发展的外在机遇,也遭遇城乡之间需求关系不断偏离的严峻挑战。为进一步推进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需要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理解认同;优化工作机制,释放青年人才活力;丰富产业结构,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完善管理体系,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关键词: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新乡贤;现代智库;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D43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77-04

Abstract: Talents are the basis and key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ather a group of young talent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young talent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not only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modern think-tanks\", but also faces the internal pain point of identity loss, not only the extern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resources, but also the severe challenge of constantly deviating dem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young talent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promote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ptimize the working mechanism, release the vitality of young talents, enric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xtend the rural industrial chai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expand marketing channel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young talents; new rural talent; modern think-tanks; SWOT analysis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1]。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 220万人[2]。青年人才以其开阔的视野格局、丰富的储备知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推动着乡村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学界从多个视角探讨了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但基于SWOT理论系统分析青年人才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内在痛点、外在机遇和严峻挑战,进而提出促进青年人才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

1" 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当前战略管理与资源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成熟分析方法,它是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竞争因素与环境中的态势构成,对研究对象进行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全方面考查,从而做出相应决策。青年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本身就是一种显性资源。只有对青年人才及其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让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

1.1" 独特优势:现代智库的角色定位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之一,青年人才能否在乡村振兴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对于乡村振兴影响巨大。本文所探讨的青年人才,主要是指18~45岁的在城市务工、求学或经商的新乡贤,他们拥有宽阔的视野格局、海量的知识储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因而具有使用诸如大数据、线上销售、现代营销和价值链等创新方法的能力,来帮助农村农民增产提收。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青年人才以“现代智库”的独特身份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对乡村产业升级、乡风文明建设、乡村基层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青年人才凭借自身技能优势、管理经验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动力。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尤其是劳动工具的迭代更新、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产销理念的思维革新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升级转型。与此同时,倚靠新乡贤的身份优势,特别是青年俊杰回馈乡梓时,青年人才日益成为乡风文明的涵育者和践行者,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基于对大数据等算力工具的熟练使用,青年人才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将市场监控和农业生产相互结合,能够将农民的私人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能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平台新工具快速获取信息,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与老龄化长期影响下,拥有先进管理方法与科学治理之策的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当其嵌入乡村场域时,能够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能有效改善当地人才结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1.2" 内在痛点:身份迷失的现实状态

身份迷失是指“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感的丧失”[3],其表现形式有三:一是个人语言感染力的丧失,即自我语言的单调性与群体语言的孤立性;二是“‘我是谁’的身份认同丢失”,主要包括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丢失;三是“‘我为何在这’的动力缺失”以及“‘我将前往何处’的目标停滞”。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关系到青年人才乡村社会的嵌入和融合,一旦青年人才身份认同感缺失,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成效。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极大促进了乡村社会发展,但由于由远及近的“差序格局”人际关系在村落中广泛存在,城乡二元格局的现实窘境已然客观存在,尤其是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青年仍有逃离乡村转投其他行业的意愿。因此,青年人才既面临城市教育与乡村社会传统文化割裂之感,也受困于“候鸟型”的生活方式与“孤岛式”的活动空间。一方面,受传统“优则仕”观念的影响,老一辈习惯地认为只有“没有出息”的人才会留在乡村,这导致青年人才“现代智库”的身份难以得到认同。加之乡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为青年人才提供高薪而体面的工作岗位,因此,部分青年身份认同危机明显;另一方面,部分青年人才深受城市文化的渲染,更为认同城市文化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其迈入以“慢”为基调的乡村时,可能难以适应乡村文化、乡土人情。长久如此,“混日子”的生活方式可能逐渐消磨青年人才的意志,从而使其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得不到强化。而且,受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影响,城市以其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的显著优势不断虹吸青年人才离开乡村。

1.3" 外在机遇:资源协调的发展空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农”问题持续改善,各类资源不断向农村倾斜,青年人才参与乡村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从政策保障来看,政策覆盖范围与参与主体不断扩大。2021年通过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5个维度出发,为城乡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人才、教育、科技”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大基础。由此可见,青年人才干事创业的外在政策保障正在不断完善。从财力资源来看,农业保险持续发力,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 192亿元,同比增长23%[4]。多层级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业务范围不断拓宽,对全国县域范围的业务覆盖率达到97%。从人力资源来看,返乡创业就业青年数量与日俱增,“青年智库”群体不断扩大。青年人才涌入乡村场域,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能够提升引才效能,激发乡村创新活力。近年来,为了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入乡,社会与医疗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从经济发展态势来看,部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经营模式发生变化,一些地区采用先进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数字化、多样化发展。例如,随着数字化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化农业的稳步推进,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到达25.4%,数字育种、智慧农机和智慧农场等生产模式逐渐在乡村普遍开花[5]。从文化环境来看,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得力于各方资源不断协调促进,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1.4" 严峻挑战:需求关系的现实偏离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场域相对封闭的环境被打破,其内在的需求关系得到充分释放。然而,学界关于乡村振兴却存在2种不同的声音:一是将乡村视为满足城市中产阶级“乡愁”情结的旅游场所;二是将其当作承担城市过剩资本转移的市场[6]。其实,不论是释放乡愁的自然场所,还是城市资本的转移市场,都不能完全解释乡村振兴的内在本意。乡村振兴的本意并非单纯改变乡村环境或居住条件,而是通过全方面分析需求关系,激发乡村的巨大潜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这也就意味着乡村振兴需要依据当地自然特点、特色人文形成“村-县-镇”三位一体协同共进,进而形成区域间发展网络格局,最终释放生态经济发展潜力与活力。而城乡区域间生态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依托整个生态的资源力量,其中人才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着城乡需求关系的现实偏离。一方面,城市化浪潮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诱使大量乡村青年劳动力奔赴城市,乡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原有的社会结构逐渐消解。尽管近几年乡村得到了巨大发展,但人才外流的困局依旧未被破解;另一方面,纵使拥有先进管理技术、资本和经验的返乡青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鲶鱼效应”,但囿于心理、认知与文化隔膜,部分返乡青年并不被乡村社会所接受和认可。而且,乡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都素质不高,部分地区机械化生产普及率有待提升,农产品结构单一化,这导致很多乡镇难以实现资源转化,青年人才施展身手的空间受限。相反,大量优质资源向城市倾斜,此时身处乡村的青年人才为满足自身需求可能选择逃离乡村。

2" 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

要发挥青年人才“现代智库”的显著优势,使其下得去、留得住、发展得好,既要青年找回自我价值观、重塑自我意义感,也需要社会各界勠力同心为青年人才下乡驻乡提供后台保障。从SWOT分析的角度,该研究从社会理解、工作机制、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4个维度探索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从而助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

2.1" 社会理解:营造文化氛围转变乡村场域的世俗偏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理解属于成长性需要,最终指向自我价值的实现。青年人才自我价值感的形成与自我意义感的建立,需要群体间的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尚未有所建树的返乡青年,即使他们懂得乡土文化、身怀技能,但因“权威性”和“号召力”不足,难以有效组织和动员乡村居民[7]。由于部分青年不谙乡俗,不懂乡事,鲜有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也就难免使其与乡村环境产生隔离。当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时,逃离乡村再次入城的情绪就随之而来。确实,社会舆论和社会理解是把“双刃剑”,积极向上的舆论能够激发个体的斗志,唤醒青年人才“回乡立业”的初心,反之也能击垮青年人才的抱负。因此,打破传统世俗偏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各大媒体和信息传播平台应利用自身优势,全方位展现乡村振兴中催人奋进的青年人才形象。通过讲述真实、有趣、生动的“振兴”故事,为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宣传工作引流,加大其事迹影响力度,逐渐使社会对青年人才的“现代智库”身份产生认同。其次,作为乡村事务管理者的村支两委,应当与青年人才保持融洽关系,积极构建“青年人才-村支两委-村民”沟通桥梁,这不仅能够促使入乡青年尽快嵌入乡村社会,在短时间内消除关系隔阂,而且还能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加深村民对返乡入乡青年的理解。最后,应当赋予青年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话语权,鼓励其参与乡村事务,如果青年人才不能参与实际乡村治理事务,仅仅作为智库摆在乡村,青年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价值感与身份认同感依然无从实现。

2.2" 减会放时:优化工作机制释放青年人才的工作活力

青年人才在参与乡村事务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很多繁杂冗余的工作,这限制了青年人才利用自己专长助力乡村发展与自我成长。为激发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以及创造性,各部门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需要建立青年参与机制,发挥青年智库优势,推动构建结构清晰、工作明了的组织制度。其次,建立人才智库,建构完善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最后,构建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的工作制度。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更是青年人才返乡下乡的工作重点。但是目前很多“面子工程”“形式会议”占据了入乡青年的大量时间,而“减会放时”释放青年人才的工作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减会放时”并不意味着青年人才不参加会议,而是要求其将涉及民生问题的工作放在首位。实现“减会放时”需要多方共治,既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撑,也要村支两委加强支部管理。一方面,国家应该重新审视现有工作制度,砍除不必要的工作会议,建立“合作社+服务公司+涉农企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简化工作流程、优化工作制度,进而释放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力;另一方面,基层组织需要优化村干部队伍,解决“领头雁”弱化的问题,提高乡村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乡村社会需要培养新乡贤新村民,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巩固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根基,让多元组织协同起来,释放青年人才工作活力。

2.3" 链条延伸:丰富产业结构扩展乡村经济的增值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人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振兴的创新人才成长机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而壮大乡村产业链条,可以为创新人才成长夯实发展根基[8]。首先,地方政府要因势利导,大力营造优渥的返乡创业土壤。通过提供相应的扶持措施,鼓励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积极培育一批爱乡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引导青年参与乡村运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其次,丰富乡村产业结构,推动构建城乡融合新发展格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主要集中于种植业或养殖业等下游产业链,鲜有机会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上游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各级政府应加快拓宽乡村产业结构,促使乡村各要素同频发展,实现农林渔副牧业共同繁荣[9]。与此同时,“互联网+土特产”模式与“电销”模式的出现,让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成为可能,也为青年人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创业空间。返乡青年应结合村庄本土特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产品,借助电商打造的“产销一体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既扩展了乡村经济的增值空间,又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轨”模式。最后,拓展乡村经济业态。针对特定群体的需求特质,基层政府应统筹考虑乡村经营结构、产业模式、店铺心态、价格政策、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推进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形成以城镇为中心,乡村为腹地的特别经济发展格局,采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法,把乡村产品、服务与潜能充分释放,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全产业链的链条延伸。

2.4" 扩展市场:优化经营体系构建资源互换的销售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从局部试点到多地推广,从单一领域到全面部署,为乡村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政策背景下,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历史文化依托型”“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民俗文化依托型”等乡村振兴之路。但是,也有部分地区因无经验,未能根据本地市场需求与经济规律进行部署,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不仅未能改变传统乡村土地碎片化、经营效率低等困境,还造成了乡村同质化开发,致使乡村失去了“土”的特性。要把乡村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改变传统的农业困境,除了引进或培育专业人才、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外,还要优化经营体系使各地资源进行高效互换,带动要素有序流通。对乡村自身来说,这不仅有利于青年人才对资源的开发与统一运营,优化经营体系,而且将智力外流人员的人脉、技术资源与其在乡村场域可获得利益互换,以此达到吸引人才、扩宽销售渠道的目的。构建资源互换的销售渠道,需要利用本有资源和外来资源确定乡村发展特色。需要在保存乡村特色的基础上,依据市场需求与乡村资源优势,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统一经营、利益共享是优化经营体系的关键点。统一经营的目的是为资产收益做链接,在实践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把握乡村的整体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政务云等信息资源,使村集体、政府、企业形成合力,打造一个资源互换、利益共享的乡村经营体系。提高对平台经济的掌握程度,提高乡村平台经济业务水平,扩宽销售渠道。以上种种,都需要作为“现代智库”的青年人才以参与者和推广者的身份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开展数字化生活、进行数字化生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社会现代化乡村转型。

3" 结束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是一个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系统过程,需要多方面协作贯彻落实,而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耦合关系。青年人才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满足青年人才的内在需求,激发和放大其巨大潜力,这就需要从需求角度分析影响其助力乡村振兴的多重因素。基于个人需求理论与社会需求理论,全面分析现实问题,为推动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逻辑理路。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对不同地区如何制定制度并贯彻落实,各个层面如何具体协同等问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2] 常钦.栽下梧桐树引回“金凤凰”[N].人民日报,2023-02-17(18).

[3] 罗洛·梅.人寻找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 李忠峰.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逾五万亿元[N].中国财经报,2023-02-09(1).

[5] 张玉刚,宋育薇.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EB/OL].(2023-11-28)[2024-03-20].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1128/c1004-40127152.html.

[6] 桂华.东中西部乡村振兴的重点有何不同[J].人民论坛,2018(12):76-77.

[7] 阙明坤,许佳宾,李维.身体离场与身份迷失:乡村振兴中青年人才身份重构及嵌入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3(4):155-160.

[8] 蒋军成,陈显友.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人才成长的“五链”融合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3):45-51.

[9] 孙绍勇,周伟.多元共生:乡村经济振兴的业态发展与结构优化[J].理论学刊,2023(2):24-34.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支持领域项目(202210517001);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2Q141)

*通信作者:邹太龙(198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教育。

猜你喜欢

新乡贤青年人才SWOT分析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思考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德润永川“新乡贤”
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动趋向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