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集体主义精神重塑研究

2024-12-31卓玛措更藏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重塑乡村振兴农民

摘" 要: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中华各民族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新时代新矛盾、适应新型农村的战略要求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社会经济呈现逐渐由弱变强的趋势发展,然而其集体主义精神有待加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加强农民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内在精神力量,极为重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农民;集体主义精神;重塑

中图分类号:G812.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85-04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i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spiritual strength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o concentrate their efforts on doing great things and then to realiz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ural social econom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weak to strong. However, its spirit of collectivism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farmers' collectivism spirit and improve their inner spiritual strength.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areas; farmers; collectivism spirit; reshaping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源。为加快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党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实现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一场伟大斗争,实现农民、农村、农业现代化,需要在物质层面和精神文明层面都得到提升和完善。要持续继承和弘扬集体主义主义原则。乡村振兴的一个基本向度就是乡村共同体的复兴,其中就体现了农民集体主义的精神引领①。现今在乡村社会,农民的集体意识趋于弱化状态,对此,乡村振兴过程中重塑农民集体主义意识,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对保障农民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建设乡村文明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我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极其重视“三农”问题。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农民个体化意识的兴起逐渐削弱了农村社会历来的互助精神与团队意识,因此,增强农民的组织性,促进农村集体生活更加民主化、现代化是发展乡村社会经济关键。

1.1" 时代背景和国内矛盾

为了进一步巩固全面小康的成果和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作出的伟大抉择,是总结以往的社会建设经验,立足于本国具体实际,基于新时代、新矛盾、新要求适应国内乡村经济社会的重大方针政策。

“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且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方面,从发展不平衡的层面来说,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居民收入差异等方面。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位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农民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制约,造成乡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1.2"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层面看,主要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新的变化,对生活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及过度依赖国家扶持等问题;在教育上出现教育资源稀缺。此外,诸多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也亟待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步,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兴业态,构建新发展理念。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三农”问题仍是现代化的难题

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也相继取得了一些历史性成就,为后期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相关论述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行的理论依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立足于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节点、站在全局高度,共同探讨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为新时期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果,为我国乡村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物质以及制度上的保障。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困难所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民经济得到大幅改善和提高,应继续努力,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 乡村振兴战略的寓意及其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根据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型农村的意义重大。它是把握基本国情和社会历史的走向,紧紧围绕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局势而提出的,是加强农村团结互助,共同走向美好生活之路的有效措施。

2.1" 乡村振兴的内在寓意

有关乡村振兴的相关论述,社会各领域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依据党中央颁布的一些相关文件,可将乡村振兴的寓意总结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基本内涵之间是辩证的关系,是一套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产业结构失衡是农村地区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时代,产业结构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状态,要坚持在保护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多种产业并存,共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从生态层面来说,坚持“两山”理念、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实现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关系到我国生态强国的建设,也是留住乡愁的必然要求。再次,从文化层面来讲,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良好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③。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讲,有效的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治理乡村需要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意义

乡村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源泉,是我党执政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乡村振兴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综合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三农”建设是一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典范。乡村振兴也是抵御国内外重大风险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盘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状态,谱写乡村新篇章。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发性的公共危机时有发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危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国人民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④。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发展全面小康的重大成果,立足新时代,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继续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

3" 重塑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养成是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集体主义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其作为思想理论和行动要求,是个人与集体辩证统一关系在道德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科学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⑤。人类的精神理念可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3.1" 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也是动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有强大精神力量支持,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精神文化反作用于我们对物质的追求,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价值内核。重塑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凝心聚力。农民生活幸福美满是乡村振兴最直接的体现,乡村振兴需要依靠集体共同的力量来实现,该特征决定着它的实现必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马克思指出,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⑥。乡村社会的发展更是如此,人口众多是乡村社会的特点,应合理利用这一特点,发挥集体的作用,在集体中产生特有的精神动力,形成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并将其注入农村发展的事业中,推动乡村经济繁荣昌盛。村集体和合作社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主要载体,个体力量转化为集体力量,集体精神倡导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这种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美丽的乡村生活。

第二,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可以起到先导性作用,可以凝聚人心、整合思想观念,为提高生活水平起到显著作用。精神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是迫使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最大驱动力,在事物发展过程总是处于第一位。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的支撑,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将公共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可对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层面的保障。

第三,集体主义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体现,有利于提升农民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精神有利于邻里互助、待人真诚的乡村情怀,有利于把集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首要准则去实行,使得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2" 以良好价值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农村稳则农村定,农村定则天下安⑦。乡村社会的发展需要集体主义的价值规范来保障。集体主义通过利益整合,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个人利益,促进个体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利益的协调,达到各利益主体实现“共赢”,以促进社会和谐⑧。集体主义的思想状态是有效管理乡村事务的必要准则,是有效治理乡村社会的思想基础。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农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农民集体主义精神是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对于共同的生活、习俗、情感的群体性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是乡村文化的根基,是融入到农民血脉中的浓厚的精神文化。

然而,近年来,乡村人口流动大,大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农民集体意识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兴起。加强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可增强农民对集体事务的情感。农民集体主义是建立在村民之间彼此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是互相之间的精神纽带,为村民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稳定人心,打破农民之间的隔阂与冷漠,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信任,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相互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等积极作用,有利于更有效地治理乡村事务。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伴一起休戚与共,共甘共苦⑨。物质基础决定思想观念,农民在长期的共同体生活环境下,形成了相同的习惯和符号,增进了彼此的情感和信任,这种共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正是维护乡村社区生活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团体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然而,近年来,乡村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个人主义思想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团结互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状态。合理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重塑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农民主体意识,以此恢复先前的农村精神面貌。农村社区强烈的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取决于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在社区共同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农民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实践上始终保持一致原则,以此形成一个目的明确、组织合理、计划妥当的社区共同体,积极参与共同事物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意志、法律规范,加强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村集体。农民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引导农民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提高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进而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建设。

3.3" 以共同的精神理念涵养乡村社区共同体的乡风文明

乡风,一般是指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的道德规范、伦理礼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通常以乡规民约及家风民风的形式呈现⑩。乡风文明的内涵极其丰富,由乡风和民风组成,是农民的精神源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筑牢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以集体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给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的氛围,以崇高的精神理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第一,共同性意识从家庭这个最小单位入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文化的是乡风文明的源头活水,家是人心灵的归宿和避风的港湾,家风影响着个人的最初的思想观念,家对我们成长影响无可代替,家具有社会管理功能和精神文明传播等诸多功能。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乡村文化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个体意识转化为集体意识的纽带,起到联结作用。家风家规当中的公共性意识教育助推社区共同体的廉洁风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土社会正向现代社会转变,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苦恼的、不利于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的现象,如家庭成员分散,凝聚力逐渐弱化,对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缺乏等情况,因此,通过家风建设,积极在家庭中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使得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乡风文化中,形成有利于乡村社会向上、向善的村规民约。

第二,重塑农民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教化群众。农民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遵守村规民约,形成良好的民俗民风,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治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开展多元化的带有乡村特色的共同体活动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来源于乡村传统的规章制度,它与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村规民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伦理道德,且主要是以口头表述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更易于被当地农民所接受并实施。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村规民约的历史最为久远,而且村规民约总是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乡村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农民是无法轻易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别说切断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在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关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能够激发农民的共同体价值理念,始终成为个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进而更好地建设乡村社会。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农民生活富裕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而集体主义就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重塑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农村集体利益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乡村社会,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迈上新台阶,逐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释:

① 李旭.新集体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引领——以浙江为例[J].观察与思考,2018(1):106-112.

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③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1.

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38.

⑤ 蔡志强,袁美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维度审视集体主义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2022(7):39-47.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14.

⑦ 李冉.命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84.

⑧ 陈书纪.意识形态下集体主义的历史演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19.

⑨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

⑩ 蒙象飞.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状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11):17-24,10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9.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论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的对立[J].中国高等教育,1990 (10):10-14.

[2] 金德楠.何为“集体主义道德”——走出“虚假集体主义道德”与个人主义道德的理论遮蔽[J].甘肃社会科学,2020(2):95-102.

[3] 吴春梅,林星.村庄治理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J].学习与实践,2014(11):92-98.

[4] 胡宇南.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及时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42-45.

[5]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3-7.

[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N].人民日报,2023-2-14.

[7]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9-27.

基金项目:2023年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38M2023014)

第一作者简介:卓玛措(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重塑乡村振兴农民
重塑未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重塑灵魂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