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2024-12-31孙蒙蒙于忠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15期
关键词: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深度融合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促进健康中国的实施。现实困境:(1)群众健身意识不强;(2)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偏差;(4)融合产业业态不成熟。解决对策:(1)持续诱导,强化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2)转变职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及政策性文件;(3)精准供给,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4)产业创新,优化业态发展模式。

关键词:全民健身" 全民健康" 健康中国"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8-001-4-ZL

1、研究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一度重视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开展一系列活动及提出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人民健康发展。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出现,更是说明了人们只有在不满于当前的生活条件时,高层次需求成为一种激励因素刺激人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不再满足于生理需求,对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高层次需求的渴望程度也大幅度提升。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也转变为更直观的“体质健康是生活的根本”,换言之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2013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全民健康覆盖”的概念被明确阐述,它的执行也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这有助于促进全球公众的身心健康。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提出“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意见。10月,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促进国民健康指数、人均寿命、医疗保障、体医结合的发展,同时也为实现国民身体健康的普及,构建一个完整的健康服务网络,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健康权益。随着“治未病”理念的不断深入,改变了以往“以治疗为中心”的理念,进而形成以健康促进为主的理念,全民健身毅然成为“健康中国”的“使者”。然而,在现阶段的融合过程中,由于诸多现实困境,导致两者融合过程履步维艰。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分析两者融合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的需要,以“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深度融合”为逻辑检索词组配,采用主题和篇名检索在中国知网(CNKI)和EBSCOhost全文数据库检索大量有关中外文献进行阅读,并对这些相关论著、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归纳、整理和分析,对该论题当下所涉及的相关成果和学术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理,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相关论述

在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们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不断深入,对健康的了解也在不断转变。在传统的认知中,健康仅是身体无疾病,身体机能正常。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健康定义为是一种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由此,在判断人们是否健康时不仅要判断身体是否有疾病,还应判断是否存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负面状态。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加速全民健身的实现进程,并将全民健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促进健康中国的发展。在《纲要》中也着重突出了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这两个着力点。全人群泛指全体国民,包括男女老少幼,而全生命周期泛指从出生到终老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将受到国家的健康管理与监督。卢文云(2018)认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可以为我国带来一条更加有效的健康之路,从而有助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刘红建(2019)认为,要想真正推动这一进程,必须充分了解国民对于这一融合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经过对以往学者关于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研究整理,作者发现胡鞍钢(2016)、李龙(2019)、黄清迎(2020)、李娟(2021)等学者以全民健身的内涵为基础,试图从根本上探索这种融合的概念、方式和手段;而钟秉枢(2015)、黄亚茹(2015)、徐博(2017)、李志刚(2018)等学者则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过程为基础,深入探讨了这一课题的深层次含义。通过从理论、发展、保障机制、法制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构建出一套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研究体系,以期达到实现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目标。

3.2、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

(1)健身与健康理念认知偏差,缺乏理念先行。

由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建国初期实施“举国体制”,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建设,直接导致了国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和认知程度下降。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国民体质,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绝大多数国民都对体育存在偏见,对健康与健身的认知也是如此。伴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善,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在体育健身方面,依旧存在认知偏差,存在使用不科学的训练方式进行健身,对身体造成运动性损伤;在健康认知方面依旧认为身体无疾病即为健康,没有意识到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方面的健康也是健康中重要的一部分。李振(2021)在对“居民健康意识和行为不同步”的研究中发现,从2008年开展第一次国民健康素质监测至今,我国的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并未出现理想中的同步上升,反而出现健康素养在上升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在下降的现象。由于认知的偏差,导致人体大脑对体育健身的兴趣和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无法形成记忆回路,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养成就成为一大问题。如今虽有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支持,但依旧无法改变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大部分群众仍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现象,日常奔波于工作与家庭、学校与家庭和工作与学校之间,背负着房子、车子、孩子教育等重担,占用其时间、空间,同时加上认知的局限性使健身理念逐渐被淡化,导致健身休闲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奢求,从而进一步诱发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无法深度融合的现象。

(2)政策与法规体系不完善,深度融合无保障。

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认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却无相关法规与政策对其实施进行保障。通过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纲要》等相关文件进行研读,并在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整理发现,现阶段我国仅有《全民健身条例》这一条法规是相关与全民健身的法规,且其落实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没有相关的规定,使得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愈加困难。只有通过完善《全国人民健身计划总纲》《运动大国创建纲领》乃至《“身心健康国家2030”行动计划大纲》,才能够激励经济社会势力参与到两种运动的融合中来,以促进它们的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然而,仅仅依靠《运动大国创建纲领》《“身心健康国家2030”行动计划大纲》,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要通过其他相关的立法来规范运动的开展,才能真正促进它们的资源共享。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和卫生融合还处在萌芽状态,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还不够密切,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由一个部门来控制和限制。此外,我国的体育运动法律制定也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育运动法律和政策,这使得它难以实现有效的管控和实现。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落实偏差,群众健身困难。

全民健康立足于全民健身,两者的深度融合真正意义上是两者在不同的层面上相互交融,通过健身最终实现身体无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全面健康。现阶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落实偏差,群众健身较为困难。据2014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占1.43%,军队系统占3.08%,其他系统占56.51%,而教育系统占38.98%,学校体育场地的封闭导致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更是供不应求。在复合型人才的供需方面,供不应求现象依旧严重。在我国的体育类院校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类专业学生,其培养目的倾向于科研和专业教学,广泛缺乏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且在临床实践和科学指导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而医学类院校学生主要以医学实践为主,缺乏对体育运动以及运动过程的实现的认知基础。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健身基础、供需差异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需求。

(4)融合产业业态发展不成熟,市场开发度不足。

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产业不仅可以推动体育消费转型,还能够为全民健身提供环境保障。然而,根据数据显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关产业仍然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1)经营模式单一,大多数企业只参与某些环节,少数企业则采取联合经营的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健身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除了正常的健身私教课和有氧团操课以外,还开设运动康复、运动营养、产后康复等多样化课程,在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解决了俱乐部单一的经营结构问题;(2)产业管理机制运作缺乏章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有序的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得到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监督。然而,目前许多行业仍未建立起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存在困难。

3.3、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解决措施

(1)持续诱导,强化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

动机是驱使人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因素,由此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决定行动。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强化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一方面,需要鼎力宣扬体育文化。为实现全民健身,使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必须强化其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和广电宣传部门协同办公,以拍摄和投放公益广告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样化宣传方式,向社会群体广泛宣传体育文化以及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作用,先从思想上纠正国民对体育的错误认知,以建立群众的“大健康”观念。另一方面,由社区牵头,家庭和学校协同,共同组成“社区—家庭—学校”三线模式。社区以举办趣味运动会的形式,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家庭以家长带头,鼓励家庭成员以全民健身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体育活动;学校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见图1)。建立由政府牵头,社区、学校、家庭为主要成员的监察体系,以确保全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由持续诱导向主动参与的形式转变,以实现全民健身。

(2)转变职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及政策性文件。

《管子》一书中曾提及,“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和“今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正业”。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年轮的沉淀下此治国理政思想得以正名,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颁布民之所向、行之有效的法规及政策文件是尤为重要。为此,政府行政部门急需完善顶层设计。一方面,破除旧体制机制障碍,以法律为依据,实现有法可依。原有的体制机制是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设计与落实的,在新发展趋势下,为使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顺利开展,在原有的体育法规基础上重新进行立法和执法工作,完善体育法规体系。由于事关多部门、多领域协同治理,因此还需要通过明文规定来明确各部门权利、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加速政府职能转变过程。简政放权,进一步落实“放—管—服”,以政府为主导,牵头社会力量参与融合,并鼓舞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过程,建立“主人翁”意识和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了解民众真实所需,为群众提供均等的基本健康保障,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避免懒政、庸政的情况发生,切实实现跨领域协同立法和共同管理执法监督机制的构建。

(3)精准供给,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条例》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表示,在群众体育领域,以服务全体国民为核心,以打造15min健身圈、完善体育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等具体形式,为实现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目标而努力。然而就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看,不论是在城乡差距、东西部城市差距,还是在同等级别的城市间差距,都是供需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了解区域间的供需差值。首先,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行政部门正确认识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地域之间的差距,通过实际调查,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手段调整两者之间的供需问题,矫正体育健身要素配置扭曲,扩大全民健身有效供给;其次,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和大型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政策。由于学校体育场地以及大型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比较完善且面积较大,各类型体育项目所需大部分都能得到满足,场地的对外开放在满足群众体育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还促进体育人口的不断增长。但是,在实行场地对外开放的同时,需要考虑场地的维护成本。因此,实行有偿性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和大型体育场馆,不仅可以实现体育场地的高效利用和满足场地的日常维护开销,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并且,由于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体育专业类院系,体育氛围浓厚,体育指导任务可由体育类专业学生以校内实习的方式进行,实现高校对社会的贡献输出;最后,完善社区周边体育设施建设。社区作为我国基层服务组织,直接面向群众,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程度直接反映我国政策实施情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参与体育休闲的群众剧增。为满足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以《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建设社区“15min健身圈”,覆盖跑道、球场等多样化运动场所。

(4)产业创新,优化业态发展模式。

实现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并向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优化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产业业态发展,首先需要对现阶段时代发展有足够的认知。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导致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体育+互联网”模式已经不再陌生。通过利用“体育+互联网”和“健康+互联网”新模式,进行线上资源整合,以此提高互联网的利用效率。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互联网+”更是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线上私人教练、线上体育课等多种形式的出现,进一步促进健身与健康的深度融合;其次,完善产业业态相关政策。政策性文件作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往往引领着产业的发展趋势,政策、法规的出台更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涌入产业链,刺激经济,激活市场活力;最后,科技引领产业创新。以创新活力为基本动力,鼓励各大企业运用可视化、远程操控的技术发展技术创新。刺激医疗、保健、养生、休闲、旅游等行业进行产业融合,吸引多方资金融入,形成多方协同管理监督机制。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它旨在帮助普及大众体育,增强公共卫生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公义、公平、文明,同时也可能引起社会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发展大众体育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发展的质量,并对全民体育发展中暴露的失衡问题进行校正,对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两者融合,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又要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两者产业融合不仅仅是在体育方面的融合,还包括医疗、教育、旅游、休闲等多方产业的融合。基于外部因素,需要通过政府为导线,牵手多方行政部门进行多方协同配合,在法律法规、政策方面共同制定与实施监督,明确各方职责,各司其职。内部因素,需要以体育本身为框架,为多产业融合构建平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S].全民健康覆盖研究,2013.

[2]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彭国强,舒盛芳.美国运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6,37(05).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5]董传升,汪毅,郑松波.体育融入大健康:健康中国治理的“双轨并行”战略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2).

[6]卢文云,陈佩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涵、路径与体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05).

[7]刘红建,张航,沈晓莲.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价值、理念与框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3).

[8]胡鞍钢,方旭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03).

[9]李龙.从“运动”到“活动”:新时代全民健身理念的重大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5).

[10]黄清迎.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J].理论导刊,2020(06).

[11]李娟,刘紫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涵、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1).

[12]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35(11).

[13]黄亚茹,梅涛,郭静.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基于对美国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平台的考察[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06).

[14]徐博.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管理上深度融合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8).

[15]李志刚,李江,王正伦,蔡明明.动态与展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法制保障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8,1(03).

[16]李振,孙宇飞.为何需要助推型政策:理解居民健康意识和行为的不同步[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10(01).

[17]全芷萱,肖夕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9).

[18]黄娅.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4).

[19]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3895927/n4119307/7153937.html.

[20]沈圳,胡孝乾.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07).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3WTSC190)。

作者简介:孙蒙蒙(1994-),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体育教师,初级;

通讯作者:于忠涛(1987-),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深度融合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竞技体育娱乐节目对全民健身的影响研究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开展研究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