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传播实践

2024-12-31史帅康蔡爱芳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自2019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至2022年,陆续提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共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至此,国家层面对国家文化公园的构想和规划已初步完成,各地纷纷展开实践。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我国的大运河自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首批提出的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的价值深植于中华文明的运动肌理中,对于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构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近年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各地展开生动实践,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先后建成,前者的接待量为日均一万人,后者的预约人数也常常爆满,成为网红博物馆。借助这些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展示区,大运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范围明显扩大。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2020年4月洛阳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开工建设,总投资12.2亿元,占地面积750亩。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的重要讲话指引下,洛阳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把握住数字化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重构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格局。

洛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数字化实践

作为洛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展区,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洛运博”)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之初就设定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定位。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存储、展现、传播等环节进行创新发展,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文化空间体系,让古老的隋唐大运河在洛阳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风貌。

一、数字化存储与展示——促进大运河文化活态传播

学者英尼斯将媒介分为两类:时间偏向型媒介(如石刻、壁画、羊皮卷)、空间偏向型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他认为时间偏向型的媒介便于知识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而偏向空间型的媒介便于知识文化在空间上的大范围传播与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达到了平衡。数字技术利用计算机识别功能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进行编码、压缩、解码,使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的“0”和“1”存储进互联网数据库中,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长期存贮。同时,借助4G/5G通信、互联网技术,这些被数字化的内容超越时空限制,实现快速、大范围传播。

洛运博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对馆内珍藏文物进行扫描测量,完整的记录、保存博物馆内的数据信息,将这些物质内容转换为数字的形式整理归档,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数字化记录存储。在存储记录的同时,洛运博将数据内容整理归类并上传至线上博物馆平台,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上展现。人们登录洛运博的微信小程序,便可以参观整个洛运博。其小程序的基本陈列部分,涵盖了博物馆的四大主题展厅,数十件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在虚拟展览部分,将整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以全景的形式搬到了手机上。大运河文化的展示不再受制于地理空间的限制,延展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打开小程序,不但可以近距离观看博物馆的全景,还可以通过小程序的3D展示全方位观摩各个文物的细节。

互联网的数字化展示为不同地区的文化圈层了解各个地域的大运河文化,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让不同地区的文化在大运河文化这个统一又宏大的文化符号下交流交融,以达成集体认同的结构升级。大运河文化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宽传播渠道达成活态传播,使大运河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的今天生动再现。

二、数字化内容交互——增强受众文化认知

大运河文化所包含的民族、历史、国家等尺度太大,因此在既往的传播中习惯于采用宏大叙事的传播手段。但由于其与受众的距离较远,与受众的实际生活关联度较低,并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洛运博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定位下,对大运河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数字化的设计,将晦涩的信息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性转化,使大运河宏大的文化内涵以内容交互的形式进行降维传播,受众在交互体验中强化了自身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

例如,在洛运博中陈列的粮仓前放置投影设备,在粮仓背后的墙上投射出该粮仓结构的动画展示,让参观者以清晰可见的画面,了解粮仓复杂的营造原理,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其三楼的数字化互动大厅“一粒米的漕运”,运用大量智能语音、雷达感应投影互动、半造景三维数字剧场、拉力传感器等数字化的体感、视听技术,让游客们沉浸式感受一粒米从收获到被运往皇帝餐桌上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雷达感应投影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各个地区盛产的物资、通过传感器体验古代纤夫们拉纤的辛苦、通过互动大屏在皇帝的餐桌环节为皇帝选择菜品。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使游客与大运河文化相联结。以“知识性+体验感”的方式拉近了人们与大运河文化的距离。通过将古代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要道,沟通南北经济文化重要作用的亲身体验,加深了人们对大运河的文化认知。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文化内容填鸭式的被动倾泻,让人们在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的体验与表达中渐入文化佳境。

通过数字化的降维传播的交流互动,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必将更为深入,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得以唤醒,个人的文化自觉在对文化基因认识的深入中将得到加强。

三、虚拟场景搭建——塑造文化认同感

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绵延两千多年,河道贯穿中国南北,有效解决了我国南北自然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连接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力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而宏大的历史时间跨度和地理空间跨度,造成了人们的历史的“不在场”和生活的“不在场”,大运河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肌理,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不同于以往博物馆静态的文物陈列,经由数字化赋能的洛运博在文化传播中更加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感官体验来达成受众对大运河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洛运博三楼的沉浸式环幕影片——“城与运”,在其场馆四周墙壁上安装360度的荧幕,将千年来大运河沿岸的繁华都市画面、来往船只在大运河上通航的壮观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复现,并搭配裸眼3D技术在荧幕上播放。游客站在船头,仿佛置身于画面展示的场景之中,在光与影的氛围中,沉浸式地游历隋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短短五分钟的影片,让人们以第一视角穿越了1400多年的历史,走完了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文化自豪感在仿真的场景体验中油然而生。

“城与运”展馆利用数字化的场景搭建将人们置身于当时的历史和生活的场景之中,拉近了自身与大运河的时空距离感,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在场感”和生活的“在场感”,沉浸式感受到了隋唐大运河千百年来博大、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及沿岸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气息。在虚拟场景中,数字技术营造的“在场感”会对人体造成感官刺激,人们对大运河文化将会产生感性认知,而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人们将对大运河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知识编码不断学习探索大运河文化,人们的感官与认知将同时得到满足,由这种满足感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在无形中塑造了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传播展望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对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应用,为人们认识并认同大运河文化,提供了更新颖、更有趣的学习方式。但在数字化传播技术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一、加强数字化新媒体传播

数字文化是在“技术连接”中实现传播媒介的功能的。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不应固守传统的传播模式,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实时性、广泛性、交互性的传播特点,积极布局新媒体数字化传播。打造出一个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数字化传播新格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实现数字技术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一是统筹构建洛运博融媒体中心,划分独立部门运营管理。二是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发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信息,包括展馆介绍、线下活动等,同时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强用户对大运河的关注和认知。三是运用数字媒介的广告投放提高大运河文化的曝光度,充分利用电梯、公交车、地铁、商场等场所的数字影像荧幕,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频繁接触大运河文化。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以及数字化人流监测设备、网络视频技术,对线上线下浏览参观的用户进行行为模式的分析,根据得出数据,不断优化创新,提升服务。通过数字技术对传播力的赋能,让大运河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完善线上数字博物馆表现力

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许多的博物馆都开通了线上参观博物馆的功能,但由于掌握数字化的人才缺失、博物馆资源整合不充分、品牌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线上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并不算多。以洛运博为例,其数字化的文物展览数量较少,页面搭建也不具有大运河文化的鲜明特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线上展馆的建设,需要广泛吸纳数字科学、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相关人才,发挥人才的创新动能,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数字展示的新模态;提升信息技术的展示水平,积极整合大运河博物馆线下各种优质资源,运用三维数字化测绘技术不断完善线上博物馆的内容;同时不能只注重信息的呈现,也要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的品牌特色,将大运河“千年运河”IP形象生动展现。不断提高其线上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让更多人更轻松更便利地学习、感受大运河文化。

三、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即过于追求数字化的光影呈现,而忽视最根本的文化内涵的呈现。例如在洛运博三楼的诗词馆,游客可以通过显示器选择一些有关大运河的诗歌,选中后这些诗歌会通过投影技术将诗歌的文本投影到面前的墙上。这种光影的效果美化了呈现方式,但这种呈现仅仅是对诗歌文本内容的呈现。这种浮于表面的数字化创新,并不能更好地帮助游客们去理解诗词的意境,去了解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的本意,是为了以更生动、更形象、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传递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而这样只注重光影呈现而忽视文化内涵表达的行为无疑本末倒置。泛滥的数字化场景不但消解了文化的核心传达,受众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入理解也被繁杂的感官刺激冲淡。我们的目的是传播大运河文化,因此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阐释才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运用与文化相适配的数字化表达手段对文化的内涵进行动态活态的数字化变现,才是数字化赋能大运河文化传播的正确路径。

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流淌千年,其蕴含的精神文化早已深入我们民族的血脉深处。相信在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各地对大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积极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会成为增强民众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凝聚力、塑造国家精神的精神文化家园。

本文系河南省兴文化工程项目“大运河河南段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与保护、传承”(项目编号:2022XWH226)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运河博物馆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博物馆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放歌大运河
露天博物馆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