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悲剧中喜剧情节衬托的艺术手法

2024-12-31郭宁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李尔王莎翁小丑

莎士比亚是英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他所作的悲剧、喜剧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在悲剧创作方面,他巧妙地运用了以喜剧衬托悲剧的手法,打破了喜剧和悲剧之间的界限,形成一种笑中有泪、哭中有笑的艺术效果,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特质,充实了矛盾冲突,这是莎翁悲剧创作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手法。

莎翁悲剧中喜剧情节衬托手法的作用

一、丰富了人物性格

悲剧中的各出场人物对于推动剧情发展都有着一定作用,他们的性格刻画、情感刻画也都十分重要。在同一个悲剧的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也不尽相同,莎翁就会通过喜剧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或是机敏,或是丑陋猥琐的形象,使人物更加饱满、生动。

二、衬托悲剧的氛围

在悲剧中加入喜剧元素,其效果在于以喜来衬托悲,使悲剧内核被凸显得更加深刻。比如《李尔王》中,李尔被自己的女儿遗弃,与自己的忠臣和弄人一起在风暴肆虐的荒原上游荡,联想到他原本凄惨的生活,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悲伤。莎翁以李尔悲泣的话语和戏谑的话语交替出现,缓和了场景的悲剧色彩,苦中作乐,希望让观众不至于太过压抑,但在被诙谐的语言逗笑之后,回味下来则更多的是苦涩,更能凸显本剧的悲剧内核。

三、增强抒情效果

“情感”是戏剧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没有了它,就起不到任何感染效果。莎士比亚的剧作极富情感,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莎士比亚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所以他在情感拿捏方面非常出色。他的很多悲剧作品都利用人物来抒发感情,特别是利用女性人物。例如朱丽叶看到罗密欧以后,她站在窗户边的一段独白,流露出了爱情的美好,观众们立刻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是一段令人嘴角上扬的话,看到这里仿佛本剧是个喜剧,这里的美好和后面的凄惨结局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让人惋惜这对苦命的有情人。

四、调剂了悲剧节奏

由于悲剧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强烈矛盾和冲突,节奏感始终都是比较紧张的,氛围也比较压抑。莎翁在悲剧中插入喜剧,这种处理方法就能很好地调剂节奏,使悲剧不会太紧张压抑,掺入一些喜剧带来的欢快节奏,使戏剧的剧情与情感变得节奏松紧有序、张弛有度。莎翁喜欢用这种融入喜剧的方式来调节悲剧的节奏,使戏剧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哈姆雷特》里奥菲利娅掉到水中被溺死的悲伤情绪下,有两个掘墓者插科打诨;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在被冷落忽视的时候,农人还会唱歌。这些都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调节悲剧的节奏,让不同基调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苦中作乐的悲剧氛围。

五、使用喜剧情节创造间离效应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与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起波动。由于大多数的悲剧都是以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为中心,这样的情节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与情感共鸣。但这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读者或观众彻底融入了艺术作品之中,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难以从中跳脱出来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作品的艺术性。这就需要通过间离效应,帮助读者或观众在深陷作品之中时跳脱出来。

间离效应是引导受众进行理性审美的一种手法,需要受众与剧中的人物、剧情保持一段合理的间隔,削弱受众在观看过程中过于沉溺其中,与人物产生共情心理而无法自拔,引导受众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审视作品,让受众与戏剧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看不清真谛的局面,要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视角去体验剧中的情绪和内容。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幽默的喜剧手法,不仅能够瞬间淡化悲痛的情感,还能打破悲剧的连贯性,帮助观众跳脱出来。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在奥菲利娅死去之后,掘墓人的滑稽动作和嘲讽,这些都是在唤醒观众,不要深陷其中,不需要为剧中人物悲惨的故事而无法自拔。

莎翁悲剧中喜剧情节衬托的艺术手法

一、从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融入喜剧

以人物伪善为载体构成讽刺性的喜剧情节。莎士比亚的许多悲剧创作,对特定的历史背景及阴暗的社会现状都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尤其运用某些具有讽刺性的喜剧剧情,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讽刺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虚伪与自吹自擂的人是莎士比亚最常讽刺的对象,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有很多角色就是这种反面形象。例如,丹麦国王克劳迪斯在《哈姆雷特》中就是一个很虚伪的角色,他用残酷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上一任的国王,并且迎娶了自己的嫂子,以掩盖自己的罪行,并以一副正义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看似冠冕堂皇、温文尔雅,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就像是在“掩耳盗铃”,而戏剧中的当事人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就形成了一种荒谬的讽刺效果。此外,《奥赛罗》中的伊阿古由于得不到提拔,心中充满了仇恨,他想要报仇雪恨,想要伤害无辜的人,这显然是一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在这个进程中,各人物或相互攻击或相互恭维,构成了一种非常滑稽的情节,不管是伊阿古与罗德里哥的同谋,或是《李尔王》中两个王女的争斗,都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和幽默效果。可见,莎士比亚在悲剧艺术创作中,巧妙地插入喜剧元素,讽刺一些虚伪的角色,将嘲讽式的情节引入其中,是一次革新性的尝试,也让悲剧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

以烘托人物的机敏为载体赞美正面人物。在戏剧角色的正面个性中,角色的机敏与智慧是观众们非常喜闻乐见的,戏剧中许多角色正是凭借其灵敏、机智引入了喜剧的情节,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可以调节戏剧节奏,还能够使人物更加饱满,并对正面人物起到一定的赞美作用。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叔叔在哈姆雷特父亲去世之后,很快就迎娶了他的母亲,主人公哈姆雷特对此非常生气。哈姆雷特假装关切地说:“陛下,这太阳太大,受不了这热。”就是借用了“SON”与“SUN”两个字的谐音,来嘲讽叔叔的无良行为,既体现了主人公的智慧与敏感,又突出了主人公爱憎分明的个性。此外,莎士比亚在其他的一些著作中也运用了一些双关语的喜剧手法,它们的主旨都是为了表现角色的机智与聪慧。另外,《雅典的泰门》里最后的宴会上,就加入了这种虚假褒奖,实则贬低的手法来体现了泰门的机智,这一点既烘托出了其曲折的故事情节,又赋予了人物其鲜明的个性与精神内涵。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运用了很多“假赞虚扬”“明贬实褒”等修辞手段,形成了一种非常幽默的效果。莎士比亚对人物的这种刻画手法,可以有效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在很多戏剧中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二、在情节设置中插入喜剧

莎翁在故事情节设置上也常使用悲喜交加的方法,比如莎翁在《李尔王》中有意地设置了两条线索并行,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反衬对比,来深化悲剧主题。在《李尔王》中,主线就是李尔的地位身份不断地改变,在这条故事线中,就是一个穿插着喜剧讽刺手法的悲剧,李尔王这位年迈、跋扈的君王,是非不分,愚蠢到了极点,相信了另外两个阴险狡诈的女儿。他如同傻瓜一意孤行,仗着自己的权势,将心地善良的三女儿和明辨是非的忠臣都撵走了,最后自己一无所有,这种愚蠢而幼稚的行为,既滑稽又可怜。另外一条副线,则是葛罗斯特伯爵悲惨的人生,这条故事线充斥着黑色幽默的残忍悲剧。葛罗斯特的两只眼睛都被抠了出来,无处可去,这一切都是他那个曾让他洋洋自得的私生子的背叛所致。葛罗斯特曾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对人讲这个私生子的来历,殊不知这个儿子将是他所有苦难的根源。通过前面介绍私生子的戏谑讽刺喜剧手法,与后面悲惨的结局相对比,能感受到一种残酷的嘲讽。葛罗斯特在痛苦中走到了悬崖边上,试图自杀,但他只是从仅有几英尺高的地方掉了下来,这种反转也是一种喜剧手法,这种手法也讽刺了葛罗斯特连自己体面地死去都做不到,只能这样不人不鬼的苟活。这两个故事彼此独立,却又相互结合,将莎翁悲喜交加的匠心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尔的主题和葛罗斯特的主题交相辉映,一个描绘了灵魂上的酷刑,一个描绘了身体上的痛苦,这两个主题的结合,更是将故事的悲剧内核推到了高潮。

三、在悲剧的主题中融入喜剧情节

一般认为,悲剧这种题材的主题通常都应该是严肃的。但是,莎翁的戏剧创作手法却打破了这种常规设定,在严肃的悲剧中,他穿插了喜剧的情节,对悲剧进行烘托。他挖掘悲剧中隐藏的喜剧幽默,并在恰当的地方表现出来,形成这种悲中有喜、以喜托悲的独特手法。再以《李尔王》为例,本剧的主题就是身份的反转,剧中每一个自称是贵族的人,最后都是悲剧收场,李尔从国之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疯子,葛罗斯特从高高在上的伯爵变成了苟活的盲人,爱德伽也从不可一世的贵族成了地位低下的乡野农民。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权势和财富,不正是害他们被亲友陷害,最后一无所有的根源吗?反而成为低贱的人,一无所有后,才让他们脱离了迫害。这个主题充满了讽刺意味,前后的反转和反差对比,讽刺意味浓厚,强烈对比之下,隐含着辛酸和反讽的喜剧意味,仿佛是个喜剧般的主题,正如人们常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四、利用“小丑”的角色插入喜剧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常使用小丑的角色,这些小丑幽默风趣,但时常会发人深省,增强了戏剧的喜剧氛围和矛盾冲突。这些“小丑”并不是不明事理的“跳梁小丑”,而是能够明辨是非,甚至比戏剧中一些道貌岸然的角色要可爱得多的角色。比如《奥赛罗》里的小丑、《李尔王》里的弄人等,都有着这一特点。莎翁还巧妙地塑造了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来作为小丑的角色,比如《雅典的泰门》中的性格古怪的哲学家。莎士比亚将一些看似不应当成为“小丑”的角色,塑造为“小丑”,或是让本来应当脑袋空空的“小丑”道出发人深省、极富哲理的警示箴言,或是让“小丑”的人格崇高,这种极大的反差设计,非常具有喜剧效果,在整体的悲剧发展中适时地穿插几个小角色,可以缓和过于压抑的悲剧剧情,比如《哈姆雷特》里的掘墓者,一边挖坟,一边戏谑,又哼着小曲,给悲剧的气氛增加了几分滑稽的色彩,还能够烘托戏剧的主旨,反衬人物的可悲。比如,《李尔王》中的弄人就是个“小丑”的角色,李尔王对弄人说:“你叫我傻瓜吗?”弄人用一种嘲讽的语气说道:“你把所有尊号都给别人了,只剩这个名字(傻瓜)是从你娘胎带来的。”这里的小丑不仅在悲剧中穿插了喜剧气氛,还能够让人在回味时感受到哲理,而在此刻舞台上,那个“小丑”仿佛才是最清醒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刻的李尔王不如一个小丑,凸显了李尔王的悲剧色彩。

综上,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深受世人的喜爱,他在悲剧创作时,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将讽刺、幽默的喜剧情节穿插到他的悲剧故事之中,构成了一种对比鲜明、错落有致的独特戏剧结构,显示出其鲜明的审美特征及卓越的编剧才能。莎士比亚这种艺术手法在很多悲剧作品中都有体现。他在运用喜剧情节时不仅是为了插科打趣,缓解观者的压抑情绪,还在丰富人物、烘托悲剧情节、渲染情感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一些喜剧情节的运用还成了点睛之笔,莎翁还常用“小丑”这类角色,将富有哲理、引人深思的台词借由小丑的嘴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反而更能让人醍醐灌顶、引发深入的思考。总之,莎士比亚这种悲中有喜、借喜托悲的独特创作手法,使悲剧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创作思路,使其文学作品得以在世界文坛上永垂不朽,同时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丰富了创作思路,值得后世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郭宁,1992年4月生,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助教,从事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育研究。本文系开封市社科联项目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科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ZXSKGH-2023-0672)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李尔王莎翁小丑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幽默的小丑
莎翁故居梦游记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453
小丑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