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12-31彭姿叶黎覃洋钟春英郭松凌茂焕
摘" 要:在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趋势下,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是高校党建重点工作之一。该文以花卉栽培与鉴赏课程为例,从教师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和课堂实施3个方面介绍党建引领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党建+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党建引领;课程思政;花卉栽培与鉴赏;高校;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36-05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implementing the \"three-complete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ne of the key tasks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flower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mining and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work mode of \"Party building +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word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lower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当代大学培养学生最重要不是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课程思政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3]。新征程,应着力强化党建引领理念,创新课程思政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工作模式,激活党建工作体系的基层细胞,强化党建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贯彻通才教育理念、实现综合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4]。开展文化素质类课程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5]。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已突显出来,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日益重要。授课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计划的推进拥有较大的自由,教学活动安排更为灵活与机动,因此更加容易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教学工作[6]。
花卉栽培与鉴赏作为高校一门公共选修课,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和亲近花卉,基本掌握花卉栽培的技术,对花卉的鉴赏有自己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度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三农”情怀的同时,让学生理解花卉产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7]。当代社会人们特别注重交际的作用,通过花卉文化精神的传递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更健康、更和谐、更有情趣[8]。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关注自己内心体验,平衡心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具有良好社交礼仪。基于此,花卉栽培与鉴赏是顺应时代需要而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意义非凡。
1" 党建引领下花卉栽培与鉴赏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路径
1.1" 以基层党支部联建为桥梁,组建教学队伍
花卉栽培与鉴赏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来自不同的部门,迫切需要组建一个教学团队进行课程的建设和打造。
通过建立在教研室上的基层党支部联建,从组织的角度,从机制上打通了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沟通联系的桥梁,拓宽了教师之间在教学研讨、听课、磨课和学术探讨等方面的交流渠道,老带新、传帮带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教研室内,培养提升不局限在教研室专业中,给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将基层党组织联建活动与课程研讨、磨课融合在一起,让基础党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探索出基层党组织联建学习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合的新模式。在教学团队负责人选贤任能上以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实施“以老带新”的带徒制度,对团队教师实施思想引领、专业引领,发挥优秀教师的先进性,强化价值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团队健康的发展。
1.2" 提升队伍综合素养
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系统的基本细胞,以党建引领加强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发挥了党建引领对课程思政的思想保障作用,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通过接收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将思政融入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既进一步加深课程教师对所授课程的理解和领悟,又促进教师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赋予教师“立德之能”。
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利用好“三会一课”的制度,有效开展基层党支部联建活动。基层党支部联建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专业领域大,党课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来开展,党课的内容能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定期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党日活动,增加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挖掘、课程思政的融入等方面的交流研讨,提升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党建引领下课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党建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联建,开展集中学习,帮助教师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更好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和党性修养。同时,鼓励教师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多参加校外组织的关于党建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对党建前沿信息的掌握能力,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提升课程教师队伍的党建引领意识。
2" 党建引领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
以赛促进教学,加强赛教交融。以学校组织的思政案例比赛为契机,基层党支部联建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元素大讨论”活动,动员课程教师团队对课程进行研究,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确定了“生态文明”“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关注‘三农’助力乡村振兴”3条课程思政主线,每条主线对应课程内容载体挖掘思政元素。
3" 花卉栽培与鉴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3.1" 花卉的识别与生态文明相融合
在花卉识别的教学过程中,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出发点,融入课程思政。在花卉识别的理论教学中以兰科植物为例,兰科是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药用、观赏、科研、文化和生态价值[9]。我国兰花的栽培历史已经有2 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兰科人工杂交属将近500个,品种达4万个,每年还以1 000个及以上的速度在增长[10]。我国的野生兰花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长期的乱采乱挖,使兰科植物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织,导致目前兰科植物整体处于濒危状态。如大理铠兰、丽江杓兰,对生存环境要求很苛刻,一旦离开原生环境就很难成活。保护野生兰科资源,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态多样性。在花卉识别实践教学中,以校园作为实践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对容易混淆花卉植物进行现场讲解,如校园常见的棕榈科植物大王椰子和假槟榔的共同点和区别。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一起讨论,共同思考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哪里,最后由老师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校园植物识别,能加深学生对花卉植物的认识,掌握花卉识别的基本方式。学校校园有丰富的园林植物,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的同时,学生对园林植物的种植和搭配要达到怎么样的绿化效果,以及对花卉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喜阴湿的植物喜欢大树下生长,附生植物附着在其他树干上生长,向日葵能随着太阳旋转方向,植物用自己的“智慧”与不同品种的植物和谐相处,相辅相成,人与自然的相处需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1]。学习植物智慧,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在花卉识别的教学中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原生态植物花卉的识别与保护,诠释绿色发展理念,在欣赏美丽花卉的同时,激励学生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3.2" 花卉的栽培与关注“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相融合
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培养一批愿意为“三农”谋福祉,热爱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建设者。通过案例:云南开远市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一县一业”发展为契机,规模化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让学生了解目前花卉栽培产业在农村的发展情况。花卉栽培生产在农村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结合电商的快速发展,花农精心栽培的花卉能向全国各地销售甚至是远销国外。如一年四季都非常畅销蝴蝶兰,花期长、花型独特、花色丰富,在各大喜庆的场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目前我国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很多培育基地都在农村,所以在农村也可以大有所为。结合现在高效花卉种植产业发展,在农村还兴起了花卉观光旅游与花卉生产销售一体的休闲农业。在花卉栽培的实践教学中,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行花卉的繁殖实验,把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花卉的播种、花卉的扦插、花卉的分株等实验,学生掌握花卉繁殖的种类、技术要领和花苗养护的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植物生命的力量。花卉的繁殖技术是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这小小的生命要经过精细的管理,它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所以不仅要学会繁殖的技巧,更要做好管理养护,才能提高花卉的繁殖率。目前花卉的栽培技术日新月异,花卉的高效繁殖技术,离不开花农辛勤的努力,也离不开扎根生产一线的研究者付出的心血。通过这章节的教学思政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国家的全局战略出发,培养新时代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人才。
3.3" 花卉的鉴赏与人生品格相融合
提到美好的事物,首先进入我脑海的就是花卉,花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不管是凌寒独自开的“寒梅”,还是大地回春时盛开的“桃花”,还是炎炎夏日的“荷花”,还是金秋十月的“桂花”,花开时刻,都是其生命的美好状态的直接呈现,各花入各眼,每个品种的花卉都有其观赏的特点,赏花也是对美的欣赏。中国人对花的欣赏有别于西方人,首先是对花的物质形态的欣赏。这是最直观的欣赏,欣赏花卉自然的形态美,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给人带来感官的愉悦。但是对花卉的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花的形、色、姿、味等植物特性的赏玩,更看重赏花的意境创设和花卉的寓意。文人对花卉的鉴赏,许多都是由于这些花卉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这种借花喻人的方式正是将花卉人格化的表达。花卉作为日常生活点缀装饰之物,当被赋予特殊的寓意或是人格特征时,就被引入到了精神层面,因此花卉变成了精神品格的象征。当花卉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赏花活动就从感官的愉悦进入悦心悦意的心理层面。人们对花卉的鉴赏就不再是花本身,而是一种人格,一种人生理想。张潮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焦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花卉的鉴赏,在花被赋予人格化的语言中自然延伸,妙趣横生。以花为伴的生活,是有格调的生活,把生活审美化。有些花卉爱好者会把花当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或是不可或缺的伴侣,将花融入他们的生命里。古人陶渊明独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都是把所爱之花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花与人已经难分彼此。以花为伴,用花愉悦自己,是审美的人生,花卉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格调,多一份风雅。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歌咏花卉的诗词歌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十大名花的鉴赏教学中,把花卉与古典文学相结合,引用诗词歌赋,联系生活的实际对花卉进行赏析,让课程思政教学更有温度[12]。掌握花卉寓意,了解花卉礼仪,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亲手栽培的花卉送给长辈,如在重阳节送给家里的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一颗万年青,祝愿长辈健康长寿,把祝福寄托在花里面。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对花卉进行运用的同时,激励学生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基于此,教师从古诗词中梳理出中国十大名花被赋予的人生品格或特殊的寓意(见表1)。
3.4" 插花艺术与“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相融合
插花是一门大众的生活艺术,可以让人身心愉悦,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个人审美情趣。习近平总书记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16个字对工匠精神给予了精辟的科学阐释,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一项实操性较强的传统手工艺,是物化的国学精华,插花制作中要格外细致、耐心、严谨与灵活,“工匠精神”与插花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具备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在插花教学实践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同时增强对“文化自信”的认同感[1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价值观,是积极响应全民传承民族“工匠精神”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号召[13]。
东方式插花与西方式插花有很大区别,东方式插花强调的是返璞归真,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注重线条美和意境美,其中意境美是首位。东方式插花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元时期,瓷瓶插花便十分风靡。东方式插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4]。
经过赏析优秀的东方式插花作品后,让学生进行东方式插花的创作,在创作中感悟,一个好的东方式插花作品要具备气韵生动、线条优美、造型高雅、色彩美和意境美等特点。以小组讨论、共同构思进行创作的方式进行插花设计,通过插花实践,让学生理解一个插花作品的结构、布局是需要苦心设计和组织的,要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插花作品,同时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和文化自信。通过插花艺术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插花艺术的过程中,培养知美、爱美、会美和尚美的生活情操,具有优雅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交礼仪。
4" 党建引领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以“党建+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统筹花卉栽培与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优秀共产党员教师为标杆,激励优秀党员教师先行,发挥优秀党员示范作用,以榜样为镜,推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改革[15]。教师所在党支部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通过基层党支部联建,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推动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的发展。党建引领不仅要用好第一课堂,也要充分运用好第二课堂,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16]。
花卉栽培与鉴赏课程考核遵循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三大原则,根据课程特点设立评价的主体,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17]。围绕花卉栽培与鉴赏的教学内容,系统设定评价标准,思政评价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指导与反馈。评价结果运用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运用到课程设计的改进、评价标准的改进等方面。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三全育人”育人目标。
5" 结束语
通过基层党组织联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教学工作中的支持、参与、保障和监督作用,凝聚教学团队中教师的思想共识,激活基层教学组织功能,赋予教师“思想之能”“行动之能”“发展之能”。花卉栽培与鉴赏的课程建设中,发挥党建引领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课程思政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实的思想保障,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为“党建+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国理论研讨会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2,115.
[2] 陈翔,吴礼珍,赵洋,等.基于党建引领的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267-270.
[3] 张悦,欧阳瑜,杨放琼.高校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2(6):95-98.
[4] 陶琳.高校通识课程现状与反思——以南开大学为例[J].教育评论,2018(4):38-41.
[5] 刘璐.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探索与体会——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32):171.
[6] 周清波,王长平,王建波,等.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评价体系探索[J].经济师,2021(4):203,205.
[7] 谢梦然,杨艳,刘琰珮.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J].现代企业,2021(11):152-153.
[8] 蓝蔚青,谢晶,孙晓红,等.“花卉栽培与欣赏”课程思政综合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9,2(1):20-21.
[9] 温和,侯音.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园林设计》课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22):198-200.
[10] 温岚,李冕.开放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花卉栽培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21):169-172.
[11]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热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35-136.
[12] 蓝蔚青,谢晶,孙晓红,等.课程思政在高校“花卉欣赏”通识课中的改革探索[J].现代园艺,2022(15):190-192.
[13] 何丽华.传统插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教学为例[J].现代园艺,2022(2):188-190.
[14] 张砚宸.传统东方插花文化的历史探索及现代性融入[J].美育与文化,2019(20):168-169.
[15] 李策,何晓卉,李玄阳.党建引领下高校课程思政创新研究与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3-46.
[16] 姜秋杰.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四维路径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2022(13):160-162.
[17] 周继彦,苏江.党建引领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数据通信网络及其设备配置》为例[J].科学咨询,2023(6):152-154.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3JGB419);2024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4GKSYG62)
第一作者简介:彭姿(1987-),女,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花卉栽培教学与研究。
*通信作者:叶黎(1994-),女,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