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12-31罗天骄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乡村发展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

摘" 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追求,数字时代下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呈现新的秩序与活力。该文立足于数字赋能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多主体参与基层管理积极化、新技术提升事务办理公平化和新思想引领下的办事效率化的现状,针对在当前发展中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产生数字办事流程下主体力不从心、数字技术融入乡村领域水土不服、工具理性与情感交融内在冲突等问题,需要构建新时代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主体,发展有生产力的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流程,促进数字工具与主体情感的交融化发展,为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乡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031-04

Abstract: The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is not only a powerful 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pursuit for the people to b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In the digital age, digital endowment can make the whole process of people'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present a new order and vitali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agent involvement in grass-roots manage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eople's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digital empowerment, the fairness of affairs management promoted by new technology, and the efficiency of affai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ideas. Aiming 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people's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the subject is unable to do what he wants,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to rural areas, and the internal conflict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emo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main body of people's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rural people's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develop a productive digital process of people's democratic governanc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ools and subject emotions,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empowerment; rural governance;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rural development

2023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数治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理念也不断融入世界发展各领域,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加快乡村数字治理建设步伐,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数字赋能则赋予了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新的内涵,数字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在当前数治时代下的数字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又将何去何从,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中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技术化与创新化特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时要紧跟时代发展,利用新理念、新方式促进乡村治理完善发展,所以,在数字技术主导的时代进程中,如何运用数治的方式促进数字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完善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1" 数字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现状

1.1" 多主体参与基层管理积极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思想的进步,在乡村领域主体参与性行为增强,在利益共同体意识取代个人利益主义意识的思想更迭下,各主体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的欲望增强,面对乡村基层事务管理的繁杂性与多样化,各主体利用新锐的技术工具以实现基层治理的民主化、效率化与公平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村各主体增强了联系,提高了共同决策的机会,也使得各治理主体得以全过程监督以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共同实现。数字赋能的发展使得“民主”2个字更加嵌入人心,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民主法律的不断完善都使得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发展得越来越好。数字赋能发展使得村民表达自己权利和意志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化,个人权利和利益诉求也不断地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新技术提升事务办理公平化

数字赋能含义下的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出向公平更进一步的追求,数字技术的嵌入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显得更加公平化。一是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办事制度形成过程中保障制度的公共化、透明化,赋予治理制度更全面的透明度。在数字赋能的推动下,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领域致力于构建从决策框架到决策结果的公平性,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制度的确立建立在倾听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增强了民主性。二是在事务办理过程中数字技术提升其治理过程的透明度与可视化,通过数字技术将事务办理的各个流程映射到网络中,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透明化与暗箱操作的去除。三是在数字赋能的发展下,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监督的力度显得更大。在数治时代下,各种网络问政等形式的出现保障了结果的公平,监督机制的加大也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1.3" 新思想引领下的办事效率化

数字赋能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就要求在发展水平好的情况下要追求高效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事务管理显示出高效率的状态。首先,在基层事务管理流程中来说,技术的赋能使得办事流程变得简洁化,祛除以往办事流程层级办理的现状,促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事务办理一体化,办事程序的减少使得村民能够及时快速地解决问题。其次,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办事结果来看也呈现出高效率的特质,办事流程的简化带来的就是结果呈现的速度加快,从而使得在基层事务办理中能够及时地解决村民的问题。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带领下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办事效率提高,提升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度与满意度。

2" 数字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现实困境

2.1" 数字办事流程下主体力不从心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全程参与的民主形态。然而,在数字办事流程下全过程人民民主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数字赋能实际流程与实际有所脱节,群众参与深度不够、广度有限。数字技术引领下的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变得更加敏捷与效率化,但在乡村治理这个覆盖面广、涉及主体杂乱的领域中,在差异化的个人因素的影响下,数字化的办理事务流程治理显得不是那么的顺利。

第一,基层治理主体的办事习惯在长期的过程中存在稳定性,数治时代的到来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中治理主体的习惯难以迅速更改,造成治理中出现接受速度慢等问题。村民是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受益者和主要参与者,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促进乡村中的治理规则制定、实施等流程转型。从乡村发展状况来看,当前村民数字素养较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村民数字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所以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过程中,不能够完全地依靠数字流程进行。数字技术本身具有价值属性,其复杂化、高端化、智能化及强大的技术“壁垒”,让数字技术具有“排外”的使用价值,对使用者提出了专业性要求,而村民往往专业素养不高。第二,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中的村民存在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在数字技术冲击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情况下,由于村民的学习能力不足,就无法快速地实现办理的数字化与更新化。“技治主义”在社会治理中盛行,认为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全社会的管理与统治,一味强调技术使用而忽视了不同群体所生长的环境和拥有的能力,造成在推进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中出现了数字排斥现象。村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对新型技术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不够,尚未形成数字化意识和思维。第三,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具有内生性。村民的日常生活总体上处于一种平衡的自足状态,对外来数字技术的需求很小,因此,数字参与的意愿也不高。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引入数字技术亦需要考虑到村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程度。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低,乡村网络设备不完善,在信息技术更迭交替的时代,村民可以接触到的数字资源有限,部分村民产生了抵触和畏惧的心理,学习数字技术的意愿不强。村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限,技术门槛与村民数字素养之间存在巨大张力。

2.2" 数字技术融入乡村领域水土不服

数字技术作为刚性的治理工具融入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难免出现供需矛盾的问题,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与数字技术的不契合导致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缺乏内生动力最终流于形式。第一,在乡村传统治理领域中,小范围内的集体事务处理仅仅依靠于人际交往就得以解决,对于数字技术融入治理流程的需求小。第二,乡村领域作为事务繁杂而又牵扯到情感关联的区域,事务的治理往往不能够通过精密的技术计算得出令大家满意的结果,基层治理事务既需要依靠正当合理的数字程序,也需要掺入必要的情感因素。推行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工作时,遵循中央政策要求,制定地方数字化改革的指标与要求,并最终以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治理模式作为推进数字化治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而这种治理模式在基层社会实施过程中逐渐固化、模板化,缺乏乡村社会治理的温情与变通能力,因而很难融入乡村社会,更无法顺利完成地方的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工作。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将刚性的治理模式运用于乡村社会,一味强调程序与流程,却忽视了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作用。数字赋能下的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本质就是利用数据要素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推动乡村民主现代化发展,其中数字技术是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贯穿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全过程。但是,在推进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实践中,数字技术无法与乡村场景相匹配,出现了“数字技术嵌入鸿沟”的困境。毋庸讳言,作为人类社会先进信息技术的代表,数字技术具有较高的硬件基础设施门槛。在中国仍有将近一半的农村没有实现互联网覆盖,城乡之间的数字技术鸿沟仍然存在,并且在未来较长时间段内将持续存在。此外,各种数字技术应用到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虽然这些技术相互联通、相互组合、相互支持,但技术是有边界的、有门槛的、有壁垒的,会不同程度产生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再加上人、技术和乡村场景的兼容性问题,以及技术本身的复杂性,造成数字技术脱嵌甚至悬浮于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

2.3" 工具理性与情感交融内在冲突

乡村领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追求制定规则的公正、治理过程的透明及治理结果的可监督,数字赋能下这些流程在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工具理性与情感交融的冲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步骤和内容。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数字化探索中,数字赋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乡村基层政府与村民的互动,但是在数字赋能过程中数据的半开放性难以有效实现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数据多跑路看似高效的表现,但如果互动过程不清晰,互动链条不畅通,权责边界不明确,反而会降低效率。在数字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由于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重手段轻质量,衍生出了治理数据碎片化、传递单向化及定密模糊化等问题,导致数据低质、构成复杂,制约了整合效应的发挥,使得治理诉求难以全面呈现,乡村治理合力难以形成。在乡村数字化治理方面,大多工作由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的基层工作者完成。大量的数字化工作使其分身乏术,而民众真正需要治理的问题却难以有效解决。这不仅增加了基层工作者的压力,还影响了民众对乡村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数字技术尚未能够监督和限制的内容中,技术的运用可能会扭曲人民民主的实现,使治理过程中的寻租更隐蔽化。

3" 数字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选择

3.1" 构建新时代治理主体,提升参与治理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进程中的治理主体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去接纳新的治理方式与治理思维的变迁,乡村基层作为信息传达相对较晚的领域,扎根在这个领域生活的治理主体——村民,由于知识水平的相对低下与接受信息速度的缓慢导致参与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能力较低。首先,基层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对数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必要性进行大力宣传,提升村民参与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警觉性。其次,加快治理主体间帮扶小队的建设,利用治理主体间的互相带动效应,对于数字信息较为了解的主体带动认识不深刻主体的参与,从整体思维带动治理主体能力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是乡村治理的平等参与问题。乡村治理的平等参与是指在决策、管理、监督乡村公共事务中,多元主体的意见会得到充分尊重和平等对待。这不仅意味着基层党组织、政府、村委会能够有效地参与乡村治理活动,而且乡村民众、社会组织等群体也可以平等地参与治理。但随着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推进,数字素养高的民众逐渐掌握了治理乡村的主动权,出现了与乡村治理平等参与原则相悖离的现象。为此,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应建立起以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主体数字素养的长效机制。基本原则是促进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平等地参与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营造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公开、透明、民主的氛围,增强乡村公共事务决策的合意性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借力于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升全体乡村治理主体的通用性数字素养,并对基层党组织、政府、村委会、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性组织以及部分乡村民众等群体培养起专业性数字素养,有效发挥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主体数字素养的作用。

3.2" 发展有生产力的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流程

在当今乡村数字发展领域内,数字技术融入的停滞不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供需不对等的问题,也就是内生动力发展不足的问题。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依然存在着觉得不需要数字技术也能够发展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问题。要解决内生动力发展的问题就需要从需求端出发,从源头解决供需不对等的问题。第一,扎实了解村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与需求,不追求全方位的、僵硬的数字化方案,灵活运用数字在相契合的治理流程发挥作用。第二,乡村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熟人社会,要促使数字技术完全融入乡村社会就要考虑到柔性调试的问题,但在民主治理实践中依靠熟人社会的情谊连接就难免出现黑箱操作的问题,所以应展示数字技术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中的公平性优势,促使治理主体从内心上自发地接纳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方式。推进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目的之一是有效破解以往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中遇到的难题。就治理而言,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为基层民众诉求与政府政策的精准对接提供了保障。但在数字化治理中也滋生了民众诉求被数字遮蔽、技术行政消解村民自治等新问题,使民众逐渐丧失了参与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积极性。因此,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最重要的是以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激活乡村治理的内源动力,其本质在于建立起乡村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关系。因此,以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激活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内源动力需要着力构建起数字信任运行机制。一方面,借助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所形成的沟通渠道、信息汇集平台、治理平台等优势条件,强化村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评议权,激发乡村治理主体的信任感。另一方面,以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为契机,加强村民之间、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互信关系,形塑出高信任水平的社会资本,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乡村公共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形成。

3.3" 工具与情感的交融化建设

数字对于乡村治理来说是一个新颖的、冰冷化的命题。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交流可能随之减少,从而使得情感的冷漠化。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领域中,数字工具与情感的建设呈现出不相契合的情况。第一,应树立起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民主治理追求的首要就是民主效应,民主的提升建立在数字监督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完善,要在顾及情感的基础上做到民主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应发展有温度的治理形式。在乡村治理领域中,单纯依靠数字技术得出的成果往往是不够具备人文关怀的。因此,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对结果进行适度调整。

4" 结束语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嵌入为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注入无限潜能,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提供重大支持,为寻找最大公约数开辟了便捷高效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如今,数字公共空间日益成为汇聚民意的新渠道、思潮交锋的主战场、政治参与的新场域和为人民服务的新平台,数字赋能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已成为传统协商民主的有力延伸。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数字赋能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并未改变这一实质,其根本目的依旧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既不能对数字技术的运用过于保守和忧虑,也不能陷入“技术中心论”“技术崇拜”的怪圈中,要把握数字运用的尺度以促生更多的敏捷机制,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形式,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永兰,周其鑫.数字技术嵌入基层协商民主:价值意蕴、潜在风险与规避策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3(3):15-23,101-102.

[2] 任中平.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的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23(4):28-36.

[3] 吴培豪,钱贤鑫,衡霞.基层协商民主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运作机制与驱动逻辑——基于“红茶议事会”的案例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3(9):30-41.

[4] 罗家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何以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3,45(2):54-62.

[5] 张贤明.民主治理与协商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之道[J].行政论坛,2023,30(1):27-32.

[6] 刘少杰,罗胤斌.推动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行动的有效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82-189.

[7] 黄刚,沈费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运行机理与价值拓展——基于浙江省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2):13-22.

[8] 张力伟.责任型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生性特质[J].行政论坛,2024,31(1):25-33.

[9] 王炳权.以民主推进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治理的逻辑理路[J].行政论坛,2024,31(1):13-24.

[10] 杨抗抗,牟修新.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机理与实践机制[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40(1):52-60.

[11] 廖维晓,钟智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显著优势和创造性发展[J].甘肃政协,2023(6):41-47.

[12] 汪霞,白雪妍.全过程人民民主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H省A县P村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23(12):119-122.

作者简介:罗天骄(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治理与乡村治理。

猜你喜欢

乡村发展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基石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人大工作守正创新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路径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数字经济赋能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
数字化赋能出口型跨境电商的价值共创研究
教育软实力视角下农村教育现状初探
贵州省服务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