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掣肘与突破路径

2024-12-31邓泓王祖明何雯洁黄伟继彭莹琼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数字技术高校教育

摘" 要: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虽然农村地区推广数字技术虽然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农村数字基础设备薄弱、农民数字化意识不高、乡村数字人才稀缺、高校教育模式匹配度不高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因此,该文从数字乡村政策、提升数字化意识、培养数字化人才、保障乡村网络安全和改革高校教育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乡村数字建设、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技术;高校教育;数字乡村;赋能效应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023-04

Abstract: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st arduous and arduous task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s still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igital rural are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has achieved results, but the empowerment effe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weak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the low digital awareness of farmers, the scarcity of digital talents in rural areas, the unmatched degree of educational mode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network secur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digital rural policy, raising digital awareness, training digital talents, ensuring rural network security, re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so on, thereby can provid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promoting rural digital construction and realiz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village; empowerment effect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的版图正在不断拓展,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关键推动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达到41.5%[1]。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催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撑”。自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年均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产业数字化在中国宽带互联、5G通信应用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下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在我国三大产业中,服务业、工业和农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增幅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服务业的增加值为4.6%,工业为1.2%,而农业的增加值仅为0.4%[2]。这表明我国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乡村经济数字化面临着一些掣肘,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3]。2020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要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4]。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5]。国家颁布的政策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能缺少数字技术。由此可见,我国在“三农”领域,尤其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引领为数字技术注入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6],并进一步完善了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

数字技术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和动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因此,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机遇来打造数字乡村,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掣肘

1.1" 基础设备建设存在短板

农业物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构成了建设数字乡村的物质基础。尽管农村地区拥有大量民用土地,但由于农村人口分布不均,这导致互联网基础设施配置和信息数字化设施的实施面临较大困难,进而制约了农业数字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数字环境存在较大差距。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相较于2021年12月提升了1.2个百分点,达到58.8%。与城镇地区的82.9%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7]。农村与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归因于数字乡村的基础设备建设不够完善,以及城乡之间信息流通率大相径庭。其次,乡村数字信息化体系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光纤和移动网络在乡村已经广泛覆盖,但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4G/5G信号不稳定、维护成本高昂、信息传输不畅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制约了农村金融支付平台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1.2" 数字化意识需要提高

在当今社会,尽管互联网普及速度迅猛,覆盖面也逐渐扩大,然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尚未认识到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亦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对乡村农业和产业的长远影响。在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今天,相较之下,许多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尚属有限,仅将其用于刷视频、追剧等娱乐性活动,对数字化的认知亟需提升。毫无疑问,数字技术对农村将带来巨大变革,生活质量也将因数字化的推动而提升。然而,由于许多农村居民对国家发布的新政策了解不足,对乡村数字化的安全性存在疑虑,潜在地将网络虚拟性带来的风险夸大化,导致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提高数字化意识势在必行,数字乡村发展的进程尚需加速。

1.3" 数字化人才严重不足

当前,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数字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乡村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才严重不足。数字人才在乡村数字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字人才能够将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的发展。然而,目前在乡村数字化的路上,人才数量难以满足数字化需求。农村和城市之间在收入水平、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发展,致使能够向乡村靠近的年轻人数量始终无法保障。此外,乡村数字化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和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数字技术与乡村经济”复合技能的人才,数字人才不仅是数字技术的专业掌握者,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数字人才的培养重心从第三产业成功转移到第一产业,将成为填补数字乡村人才缺口的关键问题。

1.4" 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网络安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由网络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会削弱农村居民推动农村信息化的意愿与需求。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网络安全问题备受瞩目。由于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居民们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低,农村地区的网络安全形势往往更严峻[8]。数字技术的崛起推动了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数字化改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然而,互联网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增加了不可控性,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乡村网络面临着普及程度不高、设施安装信息不透明等挑战,给网络安全埋下了隐患。农民对网络安全防护的认识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员,致使网络防护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为了确保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农村数字化治理及其相关产业数字化信息也面临数据安全风险。缺乏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责任制度,互相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大了网络安全的隐患。切实落实农村网络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机制,将有力促进农村网络安全建设。

1.5" 高校培育模式亟待变革

大学教育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托,是经济社会增长的后劲之源。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高等院校要义不容辞担当起专业人才教育、技术科研、技术创新及支持标准制度建立、支持生态的任务。高度信息化、自动化必然对当今数字乡村从业者的创新能力、数据分析及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高校农业科研存在着人才培养不足、创新活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9],这导致数字乡村的建设未能得到有效的高校供应,对高校和农村而言都是不利的。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改革,以更有力地支持数字乡村的发展,并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2"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

2.1" 因地制宜规划数字乡村政策

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而数字技术的支持又需要乡村数字基础建设的保障。为了让广大农村偏远地区能够享受到数字技术的发展红利,政府要制定好乡村数字技术基础建设的规划设计,并在财政支持上加大力度,优化乡村的数字基础及人员配置。当前,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需要地方政府细化措施、深化改革,形成符合农村地区发展规律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方案,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8]。

为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同时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方式,提高乡村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有创新实践潜力的基层干部,鼓励形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地方社区优良风气。另一方面,可以走进农村社区展开调查研究,向基层群众宣传数字乡村政策,要使用科学的方式鼓励农村居民参与监督政策的部署与实施。此外,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及时更改不合理的地方,对群众的反馈作出政策上的调整,让数字乡村在人民群众中的推广更为高效。可以鼓励当地数字化企业参与到乡村农业产业中去,政府引导舆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去。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的特有优势,制定出既能符合农村经济规律,又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方案。

2.2" 加强观念,提升数字化意识

人是科技应用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强化农民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及提升数字化意识显得尤为关键。第一,开展数字化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系统性的数字化教育活动,例如专业讲座和培训班,向农民普及数字化技术的核心概念和实际应用,有助于解构技术的复杂性,让农民更深入地了解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第二,建立数字化社区中心。为贴近农民实际需求,可以建立数字化社区中心,为农民提供数字化设备、网络接入和培训服务。这样的中心不仅为农民创造了可亲近的学习环境,还通过示范课程和在线学习资源,促使农民逐步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知识,主动参与数字化时代的乡村振兴。第三,开展宣传活动。在数字化宣传方面,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媒体渠道是至关重要的。社交媒体、广播、电视等平台可以传递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突显其对提升农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作用。通过引导公众关注数字化技术的社会效益,逐步打破农村地区的信息壁垒,激发广泛的数字化兴趣。第四,培养数字化领导者是实现数字化意识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些领导者将成为数字化意识传播的引领者,带领乡村朝着数字化未来稳健迈进,并在实践中展示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鼓励其他农民积极参与到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逐步引导农民更深入地融入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潮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农民是乡村数字化的重要参与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数字化意识,提升数字化素养,并积极参与乡村数字化建设。这有助于推动数字乡村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原生动力。

2.3" 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发展备受瞩目。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数字化人才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建设一支卓越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方能推动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因此,注重培养乡村数字化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第一,为乡村数字化人才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数字化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这对数字化人才在乡村地区的职业发展形成了制约。因此,建立更为健全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吸引更多数字化人才投身乡村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数字化行业政策引导的实施势在必行,为数字化人才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将成为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训和教育至关紧要。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和教育方式,提高乡村数字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在数字化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应不断创新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灵活调整数字化人才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以确保培养质量和效果。第三,加强数字化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归属感也是关键。在乡村地区,由于数字化行业的相对滞后,数字化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归属感较低。为此,应加强数字化行业的推广和普及,提高社会对数字化行业的认识。同时,为数字化人才提供更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其归属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总的来说,注重乡村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是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基石。通过提高待遇、改善环境等手段,吸引并留住人才,为数字化人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扎根提供保障。这将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奠定基础。

2.4" 保障乡村数字化网络安全

互联网作为乡村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离开了网络,数字化的进程将会举步维艰。然而,在数字化进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乡村数字化的道路上,不仅需要“搭建网”,更要确保“搭好网”。因此,保障乡村数字化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0]。

第一,确保乡村数字化网络安全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的普及。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网络安全意识也相对薄弱。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的宣传,提高乡村居民的网络安全素养,增强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以避免受到网络诈骗等安全问题的困扰。第二,确保乡村数字化网络安全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这包括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监测和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等方面。只有建立起健全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乡村数字化网络的安全。第三,确保乡村数字化网络安全同时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地区的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相对较少,这也是影响乡村数字化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乡村地区的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保障乡村数字化网络的安全。确保乡村数字化网络安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维护乡村数字化网络的安全。

2.5" 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

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中,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为解决高校培养模式的问题,着眼于构建数字化乡村创新实践平台是当务之急。通过与乡村建立合作基地,高校能够实现数字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管理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实践机会,弥补农业科研中人才培养不足、创新活力不足等方面的短板。其次,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另一突破口。建立与乡村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有助于科研成果更迅速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合作,高校可以更加准确地满足数字化乡村的需求,同时促进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此外,为解决高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数字技术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在数字乡村建设领域拥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数字化乡村从业者对创新能力、数据分析和前沿技术应用能力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最后,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需要建立更有力的支持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数字化乡村建设[9]。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高校能够更积极地参与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实践和应用,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在这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中,高校不仅能够优化教育资源的利用,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持。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全面发展,实现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3" 展望

乡村振兴为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而数字乡村可以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将这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乡村数字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健全和完善数字乡村体系。数字化已经成为农田管理中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高校作为拥有丰富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的机构,可以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领域提供有力支持,在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将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实现高等教育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朱群芳,闵佳迪,郭沛瑶.数字经济、产业韧性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5[2024-01-1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40105.1115.020.html.

[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R/OL].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 419051.htm.

[3]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N].人民日报,2019-05-17(007).

[4] 农业农村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2):33-41.

[5]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J].建设科技,"2022(1):10-11.

[6] 钟钰,甘林针,王芹,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特点、难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3):105-115.

[7] “数字”点亮美好生活——透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08/31/content_5707608.htm.

[8] 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5):93-102.

[9] 邓泓,蔡欣,彭莹琼,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2):50-53.

[10] 邱云慧,陆喜元.新媒体背景下农村网络安全环境构建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48-51.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YJG-2023-06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Y22117);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2YB035)

第一作者简介:邓泓(197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农业信息。

*通信作者:彭莹琼(1978-),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数字技术高校教育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