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助推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4-12-31黄娟卉
摘 要:在乡村振兴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乡村地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阵地。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为发展低碳高质量经济提供了良好基础。结合湖南省西部具有“偏、远、小、散”典型特点的民族聚居地高峰镇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面临的困境。从能力共建、自然人文资源整合、公众参与规划、多方共营方面进行解读,探讨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以期能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带来有益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低碳经济;民族地区;低碳农业
中图分类号:TG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2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05
0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低碳发展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乡村是我国发展的根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缓解经济动荡、稳定社会的重任。农业是中国主要的产业,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2023年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生产总碳排放量为8.28亿t二氧化碳当量,只占全国碳排放的6.7%,以1/16的碳排放创造了1/10的GDP,说明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空间巨大。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外流、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3060”战略目标提出后,国家发布系列针对乡村绿色低碳建设发展的政策文件,各地围绕“低碳乡村”主题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与建设实践,乡村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新阵地。特别是民族乡村地区,其独特的肌理风貌、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先天优势。因此,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的低碳经济,对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1.1 万物互联的时代激发乡村发展新篇章
万物互联为乡村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无论是社会化服务,还是电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都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嵌入传统的生产过程,取得明显的效果。在万物互联的助力下,传统乡村将展示独特的文化魅力、无限的“田园风光”和极致的旅居体验。乡村也将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全方位、立体化地重新思考新的乡村营建模式,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1.2 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驱动绿色转型
民族地区多分布在山地、高原、峡谷等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森林、矿产、生物、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引发的资源危机,倒逼经济发展向集约绿色方向转型。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高山、峡谷、密林这些制约区域发展的因素,都将成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产业的优势资源。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传统的智慧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内部势能。
1.3 市场的后发性为乡村提供新机遇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起步晚,在2011年底,才启动低碳小城镇试点工作。“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指明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引发了产业的重大变化,传统高碳排放产业将被淘汰,新兴环保产业将兴起。民族地区开发晚、破坏少、环境好、可塑性强、低碳成本低,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以并联式和叠加式发展探索出符合本土的发展模式,为广阔的民族地区提供无限机遇[1]。
2 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
2.1 人力资源困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化率已从2010的36%提升至2022年末的65.22%,流动人口增长了69.73%,劳动力流失现象突出,老龄化、空心化严重,乡村衰落的趋势愈发凸显。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乡村的发展缺乏体力、现代农业智力和投资财力,同时人才的流失和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得村民的素质提升和价值认同受到限制,普遍缺乏低碳意识、现代农业和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仅能维持传统耕作方式,难以实现产业兴旺。
2.2 自然资源困境
民族地区环境脆弱,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交通环境的恶劣使得大部分区域不能适应机械化耕作,运输成本也较高。而当地经济高度依赖自然环境,过度开采水资源、砍伐森林,使用的化学原料和高碳能源抑制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得生态系统受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易造成经济重创。2012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统计显示,超过一半的山区乡村位于行政交界处。边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道路建设中断头路多、过境线路少,严重限制了边界地区的商品贸易和经济流通,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2.3 文化资源困境
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地区的“根”,民族群文化则是民族地区的“魂”。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之道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环保理念,与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但在高度传媒的异质文化冲击下,乡村文化原有的价值观念被挤压,民族特色遭同质化,甚至部分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濒临消亡。据调查,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但到2021年,急剧减少至261.7万个,每天有超过130个自然村在消失[2]。村庄的消失意味着那些世代相传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技艺、民间信仰、风俗习惯正在消亡,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因此而逐渐消失[3]。
2.4 管理困境
在乡村转型期,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着地理环境、治理思维、公共服务、治理目标、科技支持、企业责任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严峻挑战。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治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使得治理效果大打折扣[4]。民族地区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乡村的主要居民群体,进一步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
3 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高峰镇案例分析
高峰镇位于湘西州古丈县东北部的高寒山区,北与永顺县隔酉水河相望,东接沅陵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民族地区“偏、远、小、散”的乡村特点。高峰镇通过低碳乡村能源转型、搭建绿色优势产业链、构建乡村发展网络等方式,探索低碳经济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1 低碳乡村改造促进能源转型
高峰镇的李家洞村是典型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山区村落。镇上建立了企业、村集体、社会投资者利益联结机制,共建民居,将农村闲置资产盘活,推动“资产”变“资金”,将低碳技术与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进行有机链接。
对镇上公共生活区进行低碳节能改造,集中打造低碳理想社区,改建绿色展销馆、村图书馆,结合传统生活习惯,使用低碳材料和节能设施,对各村各户的民居进行改造设计。采用风光互补技术,为住户提供安全低碳的供热能源。大面山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0 000 kW,发电量约为1亿kW·h,每年节约的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 973 kg。
3.2 低碳产业主导绿色优势产业链
高峰镇围绕低碳产业主题,精心打造绿色优势产业链。通过深化油茶与林下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融合竹编与印染技艺,焕发传统手工业新生机;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展现独特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共同推动高峰镇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优势产业链。
油茶和林下循环型低碳农业。在油茶耕种区,高峰镇高望界村推行油茶生产联建机制,建立财政、银行、企业、合作组织、茶农等一体投入机制,将油茶企业从传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出油率由14%~27%提升到35%,使其成为当地一项特色支柱产业。高峰镇高望界村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生态农业资源,探索林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利用林下空间规模养殖,鼓励农户发展稻花鱼、生态蜂蜜、岩蛙、野禽等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养殖产业,以特色品种和科学的生产方式推动绿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竹编、印染结合的低碳手工业。在低碳手工业方面,高峰镇巧妙地将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整合工艺特色资源,分层定位,互相依托,打破传统手工业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产量低的特点,实现从“小散乱”到“产业化”的转变。高峰镇岩坳村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竹编文化底蕴深厚,村民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家具设计相结合,深挖湘西传统印染工艺的内在价值,追寻植物印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然后进行再创新,制作出既具有现代美感又实用的家具产品。这种融合提升了传统竹编工艺的价值,使其从“珍藏品”转变为“日用品”和“消费品”。
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造具有苗族、土家族风貌的生态主题村。高峰镇岩排溪村和石门寨村利用良好人文风貌,整合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将山高弯多、封闭的地理劣势转化为慢时光、轻生活的优势。推出“飞来山上千层阶,闻说鸡鸣见石门”,体验岩排溪村千年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节奏。在“云端上的岩排溪”,打造“两栖小镇”,利用青蛙特有的两栖习性,为城乡身份置换的“两栖生活族群”提供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乐园。
3.3 全域运营构建乡村发展网络
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中,小规模、分散化、细碎化成为重要阻碍,单一村庄的农产品难以独立占领市场[5]。为打破这一局限,高峰镇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建、人才联培、资源联享、品牌联创,从个体农业到乡村产业链共营,再拓展到区域的全域共营,构建了一个紧密、高效的乡村发展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旅游范围。将“一村一规”改为镇域郊野单元规划,建成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非遗就业车间10个,形成发展“一盘棋”的增收格局。
4 低碳经济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4.1 激活乡村人力潜能,培育“新农人”引擎
乡村有呼唤,人才有期盼。挖掘乡贤资源,培育新乡贤队伍。打好感情牌、念好人才经,重视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外来人才搭建交流平台。
构建线上实践交流平台,强化校企深度合作,融合低碳经济、民族文化与数字化教育元素,提供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培养重乡情、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团队形式帮扶乡村,为基层实践者与技术人才牵线搭桥;聚拢乡土人才,鼓励乡土人才科技兴农,绿色助农,结合“互联网+”提高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提高各类物质保障,创造教育、文化、医疗和养老等环境条件,让人才心无旁骛地发展事业。
4.2 融合文化与自然资源,构筑乡村独特魅力
民族文化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低碳经济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研究历史文献、口述传统及民俗活动,提炼其独特价值与精神内涵,将历史故事融入自然景观;利用传统技艺与材料,设计环保的手工艺品与建筑,通过文化节庆、教育体验等方式,沉浸式体验、感知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独特低碳产业模式;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规划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精品廊道,保留民族乡村原生态魅力;推行绿色低碳食品生产,引领周边旅游全域绿色升级;借助“虹吸效应”,吸引游客跨越资源界限,共赴民族文化盛宴,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4.3 公众参与规划共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在发展乡村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规划先行惠及了村民与经营主体,自下而上的经营模式激发了原住民热情,保障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乡村运营为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尝试。与爱乡村、会策划、懂营销的乡村运营师团队合作,以市场化运作为引擎,推行一体化整村运营模式,深度融合乡村管理、规划、设计、施工、投资、招商与运营各环节,铸就乡村发展的有机生态链[6]。
通过导入轻资产运营公司,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提高资产收益率与收益水平。选择具备产业运营或资源整合能力的社会资本投资人,扎根乡村,深入农业农村领域,推动智慧农业运营、农产品加工贸易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这种紧密合作有助于村委会提升管理能力,确保乡村运营的有序进行,更好地服务于村民和经营主体。激发原住民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反馈循环,让乡村具备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机制。这种合作模式从整体定位、业态布局、招商运营、规划管理等方面为乡村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4 构建多方共营利益共生格局,保障乡村高质量发展
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多方共营、利益共生的框架。这一框架强调多元共治与内源性治理的深度融合,充分尊重并利用了民族地区的独特性。积极引导和发挥传统宗教的正面作用,利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具有深厚社会影响力的教育文化活动,增强民族群众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将环保理念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同时,借助民族传统的约束力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确保低碳发展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传播绿色低碳理念、促进资源要素的转化,为乡村低碳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7]。
同时需引入地方管理经验,依托科学决策、技术创新、资金注入与政策扶持的多重力量,激活人、地、村三大要素的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乡村的人力潜能、物质资源、组织结构及文化底蕴,形成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利益激活层面,聚焦提升生态特色产品的品牌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自然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利益分配层面,倡导多元且均衡的机制,力求超越传统单一的资金补偿模式,探索多元化效益联合补偿路径。这些措施将确保低碳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为乡村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 结束语
低碳经济为民族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揭开了新篇章,民族乡村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优势,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然而民族乡村地区也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基础条件落后、传统文化受冲击和管理匮乏等多重困境。为推动可持续发展,需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把握万物互联的时代优势和政策支持,注重低碳产业与当地特色的融合,通过探索人才共建、资源整合、公众参与、多方共营等多元化路径,为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的农村形势和农村工作[N].社会科学报,2007-03-15(001).
[2]詹勇.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N].人民日报,2014-11-28(05).
[3]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97-108,112.
[4]谭志满,罗淋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J].民族学刊,2022,13(8):136-144,167.
[5]罗必良,钟文晶,谢琳.走向“全域共营制”:从农业经营到乡村振兴的转型升级[J].农村经济,2022(1):1-9.
[6]国潮岑卜村:以“整村运营”模式,打造乡村发展新样板[J].新型城镇化,2023(10):29-32.
[7]贾丽奇,李佳宜,戚路辉.祁连山国家公园与其多族群社区的耦合共生:逻辑、困境与路径[J].中国园林,2023,39(12):28-32.
(栏目编辑:刘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