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课堂生成 促进师生成长

2024-12-31范成金王菁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32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

摘要:老师要努力构建一种自由、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活用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不断生成,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课堂生成" 生机与活力" 师生成长

“生成”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设的教学情景,在师生互动中随机产生。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坚信每一位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力求数学课堂因课堂生成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及时发现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有效的信息,据此调整教学结构,有效抓住课堂中的生成,使课堂上思维产生碰撞,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一、挖掘教材,追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促进作用。老师应从深入挖掘教材入手,把握学情,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基础、思维水平和心理特点,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使教学生成更具有效性。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出示例题:小红、小亮和小明春游时,正在玩画片。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小红有6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明有9张画片),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课前进行了预设:①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②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③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④三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前3个问题学生很快能够提出来,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生在前3个问题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第4个问题,用到了连加,超出这节课的学习范围。本环节充分利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画片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设中充分把握教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出加法计算数学题,再将问题抛给学生独立解决,课堂生成水到渠成,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紧接着,询问学生24+6等于多少。学生可独立思考怎样算,也可用小棒去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展示摆小棒计算的过程。在摆的过程中进行提问:原来几捆?怎么多出来1捆?(请学生将6和4合起来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追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课件展示计算过程:先要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预设,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一步一步引导,不断启发,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之后让学生自主操作,进行合作学习,估一估24+9的得数,并问学生是怎样估算的。学生可以拿出小棒或铅笔先动手摆一摆,摆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虽然计算中加数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哪种更简便,新算法与以前学习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归纳:24+6、24+9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得数中十位上多了1个十,是因为“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数学意识得到提升,课堂生成水到渠成。

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收到了出乎老师意料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不断生成、拓展与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做出了精准的预设,以教材为抓手,实现了动态的生成。

二、活用反馈,随机生成

学生是主动的、灵活的、具有创造性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真实的教学,时刻关注师生、生生互动,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情况,注重随机生成。如教学人教版“鸡兔同笼”一课,出示例题:“今有稚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稚兔各有几何?”老师提问:“这道题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谁看懂题目的意思了?”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一道简单一点的题目:笼子里有一些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问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回答:鸡和兔共有8只,鸡和兔共有26条腿,每只鸡有2条腿,每只兔有4条腿。学生开始猜想验证,有的同学想到了列表法。教师:“有了以上这些信息,请大家先来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你是怎么猜的?为什么这么猜?说说你猜的理由。”学生:“鸡和兔一共8只”教师:“光知道鸡和兔一共有8只,就能猜到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吗?”接着出示一张表格,请学生独立填写汇报,课件展示正确答案,同时追问:“你是怎么填的?怎么想的?”课堂小结:列表法能帮助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也有学生反馈:“这道题中鸡和兔只有8只,用列表法很容易就得出来正确结果,如果数字变大,列表法还方便吗?”这时有同学提出看法,觉得数字大可能会比较麻烦,还容易出错。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共享呢?观察表格,看看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回答:“①兔子的数量每减少1只,鸡的数量就增加1只,腿的数量减少2条。②鸡的数量每减少1只,兔子的数量就增加1只,腿的数量也跟着增加2条。③全是鸡的时候是16条腿,所以26-16=10(条),每只鸡比兔子少2条腿(4-2=2),需要增加兔子。所以10÷2=5(只)——兔,8-5=3(只)——鸡。④可以把兔子当鸡算。把1只兔子当成1只鸡算的话,这样会少2条腿,把5只兔子当成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也就是10里面有5个2。把5只兔子当成了鸡算,这里的5就表示有5只兔子,也就是鸡有3只。”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后,随机引导学生理解生成假设法。

受到同伴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变得高涨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活用课堂上学生的反馈,随机生成。

三、直面尴尬,机智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这其实也是一种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直面尴尬,并巧妙地将尴尬化解成课堂生成,相信这样的课堂会越来越灵活。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出示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先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学生回答:“‘22根1米长的木条’意思就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教师:“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尝试解决(可以画一画、围一围、算一算等)。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得出几种围的方法?”有的学生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如长9米、宽2米;长7米、宽4米……)围,有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长10米、宽1米;长9米、宽2米或长6米、宽5米;长7米、宽4米……)围。没有做到有序列举的同学出现了重复遗漏的情况,汇报时自己也觉得有些尴尬,表示其对于本题的多种情况考虑不够全面,从而思路比较混乱。此时老师先不做评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其他同学列举的结果,同时听一听其他同学汇报的结果并进行对比。对比后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接着重新汇报,得到完整的结果。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得出一共有5种围法。

教师:“谁的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后再比一比,对通过一一列举来解决问题这一策略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列表法,用列表法可以让学生做到列举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课堂上将学生的尴尬看作课堂的机智生成,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并加深理解。

课堂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地方,教学效果也在对话中悄悄地不断生成。也许课堂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尴尬,老师第一时间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并巧妙运用尴尬,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化解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将突发情况变成一节课的机智生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捕捉错误,创造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小错误,结合班级学情,促进学生创造生成。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创设电影院情境,让学生依据“4排3号”找相应的位置,引导学生回答4排3号是从单号门进还是从双号门进。有学生回答从双号门进,安静的课堂立刻沸腾了,学生们议论纷纷。有学生说:“关键是看号前面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再选择从单号门还是双号门进。”这时候有表示同意的,有保持中立意见的,也有同学在冷静思考,当然也有同学提出疑问。这时老师先不表态,不作出判断,而是请学生各自阐述理由。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其中有一名学生从“4排3号”字面入手,引导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比较多少排和多少号的区别,并从题目出发,理解“单号门还是双号门”的意思,这时刚刚出现错误的同学恍然大悟。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很正常,将错误“还”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去解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同伴的帮助和老师的点拨,认识到错误,加深印象,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得到提高。

运用简便方法计算25×44时,有同学写成25×4×11,这时有同学觉得这种简便算法不对,老师并没有立即作出回应,而是让这位同学说出错在哪,结果他说不出来。接着教师让采用这个方法的同学自己阐述理由,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并板演计算过程:25×4得100,再乘11得1100。一番操作下来,同学们认可了他的算法,并看出这种算法很简洁。之后,让刚才说这种算法不对的同学用自己觉得简便的方法运算,他先写25×(40+4),然后拆成25×40+25×4=1000+100,最终结果也是1100。掌声再次响起,大家发现这题同样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老师这时指着黑板上的两种算法让同学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它们都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便。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其中哪个数字比较特殊,既可以用乘法拆分,也可以用加法拆分,同学们发现44很特别。老师问44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发现44是4的倍数,而25和4恰好可以凑成100,另外44可以拆成40加4,而40和25凑成1000,4和25凑成100。小小一道题却蕴藏着大学问,学生从一道题出发,进而想出多种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总结,将发现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提高解题效率。

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很正常,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的错误,并加以好好利用,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尤为关键。教师充分挖掘课堂错误产生背后的有效信息,从而创造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总之,老师要努力构建一种自由、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活用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不断生成,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顾云辉.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孕育新的生命[J].小学教学研究,2008(2):4344.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
把握灵动资源 打造动态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精彩也可以预约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智慧理答,破解课堂生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