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课堂人类教师主导地位的澄清与转向

2024-12-31张钰苑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9期
关键词:教师主导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未来课堂呈现出以技术为主导的样态,教师由于诸多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处境尴尬:人工智能虽冲击了教师的工作方式甚至存在,却无法取代教师,教学内容仍需教师的监督、筛选与补充,教学安排仍需教师的组织与重构,情感培育仍需教师的参与,人工智能在知识输出、教学设计、情感交流层面存在不足,只能作为协助教学的工具而存在。教师在未来课堂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从显性主导转向隐性主导、外生式主导转向内生式主导、知识型主导转向素养型主导

关键词:未来课堂;人工智能;教师主导

中图分类号:C40

DOI:10.19504/j.cnki.issn1671-5365.2024.09.12

迄今为止,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教育革命。以必要教育为特征的在家庭、团体和部落中有组织地向他人学习构成了第一次教育革命;以制度化教育为特征的学校和大学的到来构成了第二次教育革命;以世俗化为主要内容的大众化教育构成了第三次教育革命,并一直延续至今[1]1-9。前三次教育革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普及,提升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但总体而言没有改变教育的基本模式:当今课堂教学仍是以认知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以同质化的教材为学习内容,以传统大规模教育为基本样态,以集体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反复训练促进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存在诸多弊端。虽然现代技术在第三次教育革命中后期被引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代教学,但技术的介入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创新,仅是在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内部提升了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我们需要一次系统性的变革来改变现状,塑造全新的未来课堂,而变革的机遇就在于人工智能的教学参与。

2016年,AlphaGo以绝对优势战胜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后,人工智能再度掀起了全球性的热潮。然而教育领域却是热潮中的“冷水区”,应用甚少。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依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一对一的教学很大程度挑战了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模式,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学生的“个性化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技术实现远程交互,学生也可能不再局限于教室的物理环境中,能够跨越时空享受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优质的教育资源。人工智能的参与推动课堂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教育生态、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模式、师生关系等维度影响着教育”[2]。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3]。2017年,我国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4]。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领域的引领性不言而喻,甚至被看成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1]1。

一、人工智能引领未来课堂变革方向

“人工智能+教育”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赋能课堂变革,衍生发展机遇,重塑课堂样态,引领未来课堂变革方向。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将满足“学生中心”所需的资源配置,促进学生中心理念在教学中真正落地;也将回应时代需求,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深度参与教学,打造个性化学习的新模式。

(一)满足资源配置,学生中心理念切实落地课堂

自2001年以来,“学生中心”已然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关键词。学术界普遍认为一线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中心”正是现有课堂所秉持、追求的教学理念。然而,现有课堂虽高度赞同并努力实践“学生中心”理念,但实际上却缺乏落实理念的基础。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状态,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成为中心更多意味着不充分或过度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同时,是否每位学生都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都是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者,都能够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均未可知,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中心”课堂的风险。并且,当今学生仍然将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人格平等而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5]。学生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学习任务的需要,也让现有课堂的“学生中心”成为空谈。

未来课堂虽同样秉持“学生中心”理念,但具有超越性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满足了“学生中心”理念落地的条件。一方面,人工智能基于图像识别的感知智能,能够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精准识别学习状态,扮演学生学习“监督者”与学习效率“促进者”的角色。同时,学生学习状态数据也会输入到预训练转换器中,人工智能根据指令进行自适应的教学调整,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保证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基于海量数据,挖掘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地注意力训练,突显成长过程,逐渐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依托其海量的知识库,利用其决策模型确定学习方案,与学生的学习需求适配——两者紧密结合,人机交互成为学习共同体,通过交互式问答,实现智能化的问题解答与学习辅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弥补师生间知识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将超越教师,毕竟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地掌握当代海量的知识与资源。因此在未来课堂里,学生与教师能平等地站在知识天平的两端。学生能够成为中心,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二)回应时代诉求,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6]85功利主义的色彩已让教育变了味,教育成为进入优质大学的入场券、良好事业的开门砖,致力于“把蒙昧的和似乎异己的人改造成为它自己的资源和理想的、健全的托管者”[7]16,而不是从人本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真正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机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教育领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8]34。以人为本将成为未来课堂的建设方向与发展目标,人工智能赋能下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广度与深度上的双重成长。

从广度而言,人工智能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已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数据,以ChatGPT-3为例,已达到1TB之多[9],囊括大量互联网、社交媒体、在线图书馆、百科类平台的信息,在不断深度学习中建立起庞大知识库。人类教师尚有知识局限性,但人工智能将通过多轮对话向学生传递、与学生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与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同时,AI将通过智能技术建立学习者画像,精准分析学情,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提出个性化的学习支架,做到有的放矢,让每位学生的天赋与潜能都能充分得到发展。例如世纪科技公司(Century Tech)开发的软件能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挑选合适的教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从深度而言,人工智能不仅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更能引导学生认识最深层的自我身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提出洞穴隐喻:一群被捆绑生活在洞穴里的人,只能看到火把投射到墙壁的阴影,而无法看见真实的物体。施特劳斯认为柏拉图式的洞穴图景深刻解释了人的根本处境问题[10]7:绝大部分人一生都生活在所谓的洞穴之中,是其所处时代及场所中权威意见的囚徒,只看到世界的表象并把表象当作真实。而教育提供了让人跳出局限的方式,帮助人从可见世界走向可知世界。真正的教育应当通过深刻的对质破除自以为是,让每个人拥有去敝的可能性,走出现象世界把握理念世界。幸运的是,人工智能因其价值的中立性,为学生提供多元视域以打破单一的个体认知,使得“洞穴”与“洞穴”之间发生碰撞,在意见的彼此交锋中把握上位的概念,以更宏大的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同时人工智能与学生的主体性冲突也同样倒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自我并完成自我提升。

(三)深度参与教学,打造个性化学习新模式

现有课堂教学同质化问题严重,大规模班级教学的形式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深度与广度。学生接受同样的内容,跟随班级整体的进度与节奏,这极易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展不充分,而如此不均等的信息交换流将直接造成学生学业的不平等[11]。同时,大规模班级带来的“稀释效应”更是加剧了现有课堂教育不平等的危机。然而,人工智能将通过教学过程全链条式的深度参与,全面打破现有课堂的僵局,根除现有课堂之蔽——个性化学习将成为未来课堂的学习新模式。

其一,学习内容个性化。人工智能将基于学生的学习档案与学习进度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甚至根据学生需求开发学习资料。这一功能在阿尔特学校(Alt Schools)、萨米特公立学校(Summit Public Schools)已经付诸实践,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进一步应用与推广需要等待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取得突破性进展。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资料专家”,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学习的材料。同时,人工智能将根据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接受习惯,进行多模态的内容创生,灵活地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搭建桥梁,在提高文本生动性的同时促进教学情境的生成与直观性的落实。此外,若学生有接触多元信息的需求,人工智能将打破时空壁垒,让学生与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连线,足不出户便能实现与世界发展的同频共振。

其二,学习评估个性化。作业作为巩固与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掀起了一场变革。人工智能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的学业数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实现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力促精准教学实践落地,满足“双减政策”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期待。智能化的作业批阅也使得学生学习数据能够被实时记录,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提供数据支撑,在学生个性化学习中建立良性循环。此外,在对学生进行长期学习状态评估时,人工智能能够结合学生的追踪数据,化点为线,对长期的学情作出精准把握,甚至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分析。学生数据被记录在一套个性化的账本系统(区块链)中,溯源每位学生的发展路径成为可能,更是给予了每位学生未来成长的力量——人工智能将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质赋能。

二、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教学主导地位之争

未来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与充分赋能,人工智能对课堂新样态塑造的影响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未来课堂仿佛成为技术主导的产物,而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数字化的境遇中如何生存呢?

(一)人工智能成为主导?

未来课堂里,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位学生的“新”教师。相比于人类教师,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的丰富度,能力培养的多元性,给予评价的客观性、精确性、及时性都具有超越性的优势。特别在知识层面,人工智能对学科知识有更庞大的储备、更精准的抓取能力,弥补了人类教师的知识短板以及教学失误,在学科知识领域更具权威地位。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发明”,正在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乃至教师的存在[12],甚至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

人类教师鲜有时间、机会和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水平来制定个性化的材料,而是根据课程标准从巨量知识中选择适当内容进行统一传授,这就带来了同质化的教育危机。而人工智能却能够以其庞大的扫描检索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知识储备量成为每位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者与提供者,以差异化内容的提供打破同质化的教育困境,更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务服务,从而在学习准备环节占据主导地位。

学习材料的准备已被人工智能代劳,而人工智能还将接过管理课堂的接力棒,在提供优质学习内容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监督,能够保证针对性教学开展的同时学生充分地学习投入,规避人类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问题。特别是在教授有难度的知识时,人工智能与混合相似等技术的结合能够提供高拟真、沉浸式的学习场景与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从经验中生发理论。

作业设计与批阅则使得人工智能的主导色彩更加凸显。人类教师因时间与能力的限制无法设计个性化作业,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个性化作业设计得心应手,人工智能将从海量题库中挑选题目,以其高精度、高速度的批阅模式迅速给予反馈,用于指导与安排下一步教学,打造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

着眼于学习评价,人工智能将成为主要评价者。人工智能透过学生学习过程的海量数据,通过分析与理解数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情,甚至预测分析。评价也真正跳脱出“唯分数论”的范畴,而将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更全面地把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二)人工智能仅是表面主导,人类教师方为深层次的主导者

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挑战教师的学科地位与教学地位,也消解人类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看似取代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但“人工智能主导教学”实际上是我们的误解,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并不是教学的主导地位,而是师生间低水平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人工智能的主导仅在表面,实质上人类教师才是深层次的主导者。毕竟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以算法为底层逻辑构筑的机器。机器是手段,而人才是目的,作为机器的人工智能是无法介入教与学的关系的。

首先,人工智能选择与提供的内容受到教师监督、筛选与补充。人工智能固然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是人工智能输出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出错率,特别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人工智能难以呈现全貌,极易影响学生的全域认知。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内容幻象”,教师进行筛选必不可少。此外。虽然人工智能能够与学生进行智能交互,但实际上是基于训练数据生成内容,类似“文献综述”,除非有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介入,否则人工智能难以产生新知识。此外,人工智能本身并不理解语义与背后的情感,而是利用类似于“马尔科夫链”的概率推导生成内容,因此不能借助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因此需要人类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进行学习内容的补充,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工智能虽带来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但个性化学习并不意味合作学习的丢弃,毕竟学生要想得到充分发展,绝对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而应在生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在知识的体认中促进知识理解,在观点的碰撞中把握本质。然而,人工智能对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处于缺位状态,需要教师肩负起教学组织的重任,思考在何时何处安排、设计、组织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收获更多,成长更快。同时,人工智能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个性化学习的机遇,也是沦为“技术动物”的危机。危机的破除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生与人工智能接触的“度”,保障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

再者,人工智能益处颇多,是减轻人类教师负担的工具。面对诸如批改作业、学习评价等重复性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充分替代,让教师将更多从繁重的课业负担重解脱出来而思考关于“学生成长”“优质教学”的问题,有时间有条件进行教学反省与改革实验,真正关注与感受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这才是人类教师深层主导作用发挥之处。

最后,人类教师在情感交流与互动领域占据重要的主导位置。人类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提升学生人性境界、塑造学生理想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命、认识未来,正如瞿葆奎先生所言“人们总希望教师显示其本身的宗教和道德方面的美德,并把这些美德传播给学生”[13]216。教师作为人文教化的实施者,意味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全人的发展的关注,是充满情感投入与支持的,是以尊重、理解、关怀、爱护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有远超于人类教师的储备量,能满足所有学生不同的知识需求,在知识传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人类教师在知识容量上远不及人工智能,但其独到的优势在于传授的每一条知识都不是单纯地信息输出,而是包含了个人对内容意义的理解与阐释,所传授的知识经历个体加工,将情感附着其上,有温度地传授,这才是教师的意义所在。此外,人工智能如ChatGPT虽然能够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互,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交互外还有社会交往的一面。人类教师在职业身份之外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师生的社会交往更多地体现为基于友善、关怀与尊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感受他人的理解与关怀。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真正地联结起来,为人文性的培养提供可能。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1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策三先生提出的“教师主导教学”一说便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获得了教学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普遍认可。人工智能进入课堂教学虽然给“教师主导教学”的论断带来了冲击,但是,被称为“AI教师”的人工智能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势必为教师选择与控制,其使用与否取决于教师。从这一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教师自然领导下的自然教学的一个补充[15],并不能动摇人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布鲁纳在其著作《教育过程》中也鲜明地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16]。

三、未来课堂如何实现主导的转向

在未来课堂里,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诸多新的启发。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未来课堂中,教师诸多职责被人工智能替代,教师应当改变主导形式,实现主导的转向。

(一)从显性主导逐步转向隐性主导

从教师的主导形态而言,教师主导应从显性主导转向隐性主导。现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真实地置于讲台上,借助预定的教学内容、有温度的教学语言与可视化的教学过程实施对教学的主导,其实质是通过亲自对课堂实施全面的控制与组织来完成教学。而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未来课堂中,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将依据学生学情提供恰当的学习材料,并根据学生状态灵活调整策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学生不依靠教师也能完成学习。试想在如此环境中,老师还需要站在教学上主导教学过程吗?当然不必。在未来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将集中体现为其隐性组织者角色。以司机类比教师,没有卫星导航时,司机需要熟记每一条线路以保证行驶的正确。而卫星导航的出现将司机们从熟记线路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司机的工作重心转向时间管理与乘客服务。教师也是如此,当教师知识传授者角色被人工智能弱化后,教师将成为课堂隐性的组织者以实施其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将选定大体的教学内容,而后由人工智能针对每位同学的个性化学情实施教学,教师通过对自身身份的隐藏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腾出空间,学生个人将对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当学生存疑时,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答疑者,将教师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相勾连,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组织集体讨论也是教师组织者角色的重要体现。集体讨论的重点不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思维活动展示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释放,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成。当然,教师也应当监督人工智能以及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行为,确保教学的稳步推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维持,以免他们成为技术的奴隶。

(二)从外生式主导逐步转向内生式主导

从教师主导来源而言,教师主导应从外生式主导逐步转向内生式主导。外生式主导是指由外部环境的要求而主导教学的模式,这不仅让学生们难有所收获,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受阻,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师生关系。因此,教师主导需要从外生式主导转向内生式主导,基于教学活动参与者自身真正的需求与价值追求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与安排。未来课堂中,人工智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独特的教学体验,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使得以学生需求为取向的教学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教师成为内生式的主导者势在必行。教师应当从学生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中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人工智能的反馈结果制作个性化学习档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充分关注并积极回应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要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未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需在课堂中围绕学生个体实现知识的创生与交互,进行精神、情感的体认与交流,熟悉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与过程,走进学生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人工智能难以记录与测量的非认知部分,全方位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

(三)从知识型主导逐步转向素养型主导

从教师主导内容而言,教师主导应从知识型主导转向素养型主导。“教育是当今知识社会的核心职业,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而教师则是这一社会变革的助产士”[17]1。在教学领域,教师主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存在,但未来课堂中的人工智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教师,这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型主导转向素养型主导,重视学生的素养培育而非知识习得。教师应当积极构建真实情境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设计问题导向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此外,人工智能作为知识传授者介入教学,人机互动成为主要的互动形式,这必然引起人们对于教学丧失社交属性的担忧。虽然全息技术与智能问答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仿真的体验,但这在现实中与人的交流不同,与机器长久对话,会让学生逐步脱离现实的社交圈而变得封闭。未来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着力点在于人机互动中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在情感交流的同时营造温暖、支持的学习环境。另外,技术缺乏对个人价值观、道德规范的关注,并且人工智能本身便没有道德意识。因此,未来课堂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易缺失,但又尤其重要,教师主导作用在此能获得发挥。

人工智能赋能下未来课堂的教师大展拳脚之处并不在于知识传授,而是素养培育——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并且实施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以保证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品德与责任感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塞尔登,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M].吕晓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 顾明远“. 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场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9-08-1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EB/OL].(2019-05-16)[2024-02-13].https://www.gov.cn/xinwen/2019-05/16/content_5392134.htm?eqid=c1fc4c4000002bc800000003645efcf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7-20)[2024-02-1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5] 白雪瑞.试析教学中师生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70-172.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 THOMPSON A D. Contents of GPT-3 amp; the pile v1[EB/OL]. [2023-10-18](2024-03-07). https://lifearchitect.ai/models/#gpt-3-top-10.

[10] 布鲁姆.纪念施特劳斯[C]//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张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1] 张国林.班级规模对教育均衡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6-29.

[12] 张务农.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主体的辨识与伦理反思[J].教育研究,2022,43(1):81-90.

[13]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4] 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6):70-76.

[15]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 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17] 艾弗·古德森.专业知识与教师职业生涯[M].刘丽丽,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露】

猜你喜欢

教师主导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