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2024-12-27颜韵宇
摘要: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的文化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比较与判断、调整与沟通、感悟与内化三个方面探索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文化意识;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笔者将从明确新课标文化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开始,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比较与判断、调整与沟通、感悟与内化三个方面探索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明确新课标文化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从文化学视域看新课标描绘的文化教育图景,可见其宏观目标指向明确、微观内容框架初现、培育文化意识的实践路径清晰可见。在主题引领下,学生围绕各类型语篇进行学习并获取新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意义并解决问题,从学习语篇走向基于语篇、超越语篇的学习,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文化意识建构、思维发展、学会学习的成长过程。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并且随着不断地修订更新,增加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文化元素。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仅盯着教材中文化板块(Culturetime)的文化知识点散落地教学,还要在深刻把握新课标要义的基础上,聚焦主题意义、拓展文化内涵,始于且终于生活,重视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文化的同时,增强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备语言,还要备文化。下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为例,梳理文化知识的分布(见下页表1)。
二、初探语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育策略
在课程内容六个要素中,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需要依托语篇,落实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内化语篇所承载与折射的文化内涵。
(一)基于语篇,在比较中认识文化差异
1.紧扣语篇主题,识别文化异同
在英语学习中,重大节日是重要的学习素材来源,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外国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经常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五年级下册的Chinesefestivals单元在Storytime中出现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在Culturetime安排了万圣节的习俗活动介绍。万圣节是外国孩子喜欢的节日,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在接触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让学生在认识学习外国节日文化的过程中深化对母语文化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要紧扣单元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万圣节风俗活动学习之后,引出以下问题:“Halloweenisawesternfestival.DowehaveasimilarChinesefestival?”学生抢答道:“有中元节。”更有学生好奇地问:“还有上元节或下元节吗?”教师可抓住文化教育契机,给学生布置查询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具体信息以及比较万圣节和中元节异同的课后作业,激发学生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文化异同的自主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分享讨论课后中元节自学成果开始。中元节和万圣节确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也有明显差异:万圣节逐渐发展成热闹狂欢的节日,而中元节则与祭祀相关,以活动寄托人们对先人的哀思。在紧扣语篇主题的思想下,学生便能在相似的节日比较中,初步培养观察、识别、判断中外文化异同的能力。
2.融入中国元素,传承中华文化
文化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依赖介绍文化知识的单个语篇或显性的Culturetime板块,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隐形中华文化因素,有意识地将中国元素融入不同类型的篇章学习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四年级下册Seasons这一单元的教学研讨中,笔者提出,基于Storytime板块特有的新语篇类型“诗歌”,可以适时引入中国古诗这样的类似体裁,去对比地融入“有传统中国味儿”的春夏秋冬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打开思路之后,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可以在拓展环节抛出问题:“DoChinesehavesimilarpoemsdescribingfourseasons?”一时间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纷纷“掏出”了自己的中国古诗“库存”。教师还呈现了选取的古诗《村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江雪》,引领学生在配乐中齐声朗诵。通过杨柳纸鸢、莲叶荷花、寒霜秋枫、山野严寒等意象,把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季所见所闻、诗情画意,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学生对比感受英语文字的具象叙述与中国古诗的写意留白表达方式的不同,能深刻领悟中文表达的写意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滋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二)整合语篇,在调整中建构多元文化
1.语篇延伸体验,调整文化认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不同文化进行了解、识别与认知的基础上,调整原有的文化认知,并进行分享和交流。延伸并挖掘主题语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拓展对这一主题的认知,加深对该主题内涵的理解。教师需要丰富学生对已有文化认识的储备,再借助真实的语言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开展跨文化分享和交流。
例如,五年级下册Inthekitchen单元话题和功能是Familylife/Food,其Culturetime板块近年来出现了更新修订,变为“介绍中国传统美食”,以小见大地展现我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教师要把握该调整的深层用意,通过延伸语篇,联结学生资源和地域资源,创设“向在江苏短暂工作生活过的外国友人介绍南京本地特色美食”的模拟语境,设计综合输出的跨文化交际任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呈现了丰富的汇报成果:从内容上说,有的小组用美食地图的形式涵盖了南京盐水鸭、梅花糕、糖芋苗;从文化习俗上说,有的小组结合端午节来临的氛围,介绍了南京特色饮食习俗“品五红”;也有的小组考虑到有些外国人不喜吃动物内脏的文化差异,从而谨慎推荐南京鸭血粉丝汤等。
在这样由语篇延伸带来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在分享表达上体现出礼貌与友善,在文化输出中懂得规避必要的谈话内容,达到了调整认知、内化文化和运用语言的复合任务整合。
2.语篇文本再创,建构多元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具有多元文化思想的体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交际策略的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自信心。以五年级下册“过生日”主题为例,Storytime板块中SuHai和Mike简单介绍了不同的生日风俗习惯,Culturetime板块涉及了接收礼物时中外友人的不同反应;PEP教材也在Unit4Let’stalk板块提出了“Wecanhaveabirthdaypartyforbothofyou!”的建议。教师要关注具有跨文化多元思想碰撞的“点”,将两套教材的语篇双向链接,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再创,设计“中外友人一起过生日”的多文化交际任务,并抛出问题:“Howcanyouarrangethepartyforthem(ChenJieandMike’smother)?”一时间教室内讨论声四起,气氛活跃。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后,提出了不同的组织方案,主要包括食物、生日歌、礼物、祝福、游戏、注意事项等。
在这样多元文化碰撞的语篇情境任务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解决问题能力,文化意识更是从文化了解的层面走向深度理解的层面。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中,学生学会了尊重、包容,更懂得了传承。教师应多搭建平台,设计多元文化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实现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
(三)超越语篇,在感悟中坚定文化自信
1.自主创编拓展,感悟人生哲理
新课标在文化意识二级学段目标中提出要“能理解与中外文化有关的短文,发现和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将语言学习与做人做事结合”“体现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必囿于教材语篇文本,而应搭建更多给学生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平台。笔者在自己的一篇叙事案例中,记录了六年级下册Unit1综合板块《愚公移山》课堂教学的小插曲。对于这样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教学,教师应避免简单介绍情节的来龙去脉或单纯检测学生对动词过去式的掌握情况。首先,教师可以借来多组体育器材,如仰卧起坐垫,作为“大山”背景道具,拉近故事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热情;其次,教师启发学生用自主创编的台词丰富故事的层次,让表演更加饱满;再次,教师跳出语篇,提出问题:“Whoisclever,YuGongorZhiSou?Whatdoyouthinkoftheirnames?”学生纷纷打开思路,展开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愚公并不愚。在之前“搬山移石”的表演中,学生感悟到不惧困难、吃苦耐劳、意志顽强、众志成城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尝试拓展英文版的中国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在巩固拓展语言知识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开展依据主题的自主创编、故事分享或新编、话剧展演、演讲等都是很好的主题文化活动。学生在做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过程中,能感悟传统美德,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他人,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提炼主题观念,涵养家国情怀
英语学科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连结统领语篇、知识、技能和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各单元的文本关联,提炼主题观念,挖掘文化内涵。例如,六年级上册Unit4Thenandnow,语篇呈现的是个人成长中能力的变化、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等,教师可提炼出“Changes”主题,并归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范畴,开展对单元的深层递进式教学。从学生角度说,他们的语言就不仅仅是浅层的描述,而是逐步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变化不是单独发生的,是与身边的人和物的变化息息相关的。教师结合少先队“红领巾寻访”品牌活动,给学生留下探索性任务——“寻访家乡的变化”,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寻访的发现。在单元复习课上,有的学生把这些年来连接江北和南京主城区的二桥、三桥、过江隧道都说了个遍,多亏了这些过江方式,新区发展更快,互通更便利了;有的学生则汇报了中国高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缩短了城际距离,经济相互促进更明显了。教师通过视频的补充呈现,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高铁的速度,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如此,学生在实践中能切实感受到:每一个“个人的变化”造就了“社会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把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中,涵养家国情怀。
总之,文化意识的培育是一个文化知识长期积累、文化思维逐渐建立的过程。教师应树立“大文化观”,在新课标的目标指引及教材单元主题基础上,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文化比较中学会判断,在调整后得体沟通,在感悟中内化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姜建宇.国际理解视阈下小学英语“双文化图式”的构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1(2).
[3]孙晓慧,王蔷,车蕾,等.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0(7).
[4]冯少民.基于主题意义探究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英语教师,2019(22).
[5]陈玮.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1(8).
[6]王琳珊.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1).
[7]冯少民.“教—学—评”一体化引领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英语教师,2022(23).
(责任编辑: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