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打造好高等教育龙头 带动教育强国建设

2024-12-26张应强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强国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强国的龙头带动: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笔会)

张应强 王建华 李立国 王洪才 陈廷柱

摘" 要: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着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要避免以排名论一流,要凸显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国建设和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对于改变西方文明主导的高等教育中心格局具有重要的文化与文明价值。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要坚持文化主体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也要文明互鉴、融通中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承载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使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面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首选和首要场域,须统筹协调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将人才培养与人才资源积极对接新兴科技产业需求,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之间跨界融合。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24)04-0001-21

DOI:10.19563/j.cnki.sdjk.2024.04.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首次提出了教育强国“六个力”特质内涵。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一、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重中之重打造高等教育龙头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世界教育强国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强”。拥有相当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教育强国”蕴含着大国博弈和大国竞争内涵,又集中体现为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我国是在先发型现代化国家已经产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格局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面临着如何避免步入“依附发展陷阱”、如何克服“示范效应”等挑战。能否克服西方世界一流大学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形成的理念钳制、模式复制、道路锁定、标准控制,成为走出一条新路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确立了新时代背景。其次,要认清当前的中国大地正在“干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赋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使命新任务。只有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才能不被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模式和发展道路牵着走,才能培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生资源,才能建设面向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高校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在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下好“先手棋”。

走出一条新路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自“985工程”实施以来,学界对“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还存在着模糊认识,认为“中国特色”是“虚”的,“世界一流”是“实”的,甚至认为二者是矛盾的。这在各种各样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实践领域,有些高校出现了对照排行榜指标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倾向。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从“世界一流水平”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着“两个忽视”。一是忽视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殊性。相较于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我国世界一流大学有着特殊的起源、特殊的使命、特殊的形成方式和特殊的大学制度,这些特殊性源于中国近现代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基因性差异。二是忽视了中西方大学的发生学特点和发展逻辑差异。就发生学特点而言,我国近现代大学是在救亡图存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担负着促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就发展逻辑而言,我国近现代大学是在特殊使命引领下,通过广泛的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而建立起来的,是国家“建设”的大学。

“中国特色”是就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而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性质。“世界一流”是就大学自身发展水平而言的,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就是说,“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不仅都是“实”的,而且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是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向而行,具有担当精神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能力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已经从过去局限于大学自身层面的特征,演变为大学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所作的贡献。如果脱离我国大学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只是就“世界一流水平”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会偏离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违背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逻辑。

二、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打造高等教育龙头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亟须实现转型发展。研究型大学理念发源于德国,研究型大学建设起源于美国,1876年创立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1973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开发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首次公布了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并在1976年至2021年间数次对该评价指标进行修订。显然,这些评价指标只是从大学特征层面而不是从大学功能和作用层面做出的。实际上,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主要源于研究型大学对国家的作用。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和战争需要,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群体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任少波教授指出:“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型大学群体中,有一类大学通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实现了办学实力和战略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进而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教育强国建设凸显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属性,赋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性使命任务。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准确理解自身使命任务的战略性,要避免战略性使命任务出现能量逐级衰减现象,避免将战略性使命任务简化为在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必须聚焦科技创新,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创新人才会聚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切实履行战略性使命任务,必须聚焦重大科技问题,实现与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融合发展,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格局。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入创业型大学理念,要以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创业型大学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承担新使命、具备新功能、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学。伯顿·克拉克和埃茨科威兹认为创业型大学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三使命”,其本质功能在于创造了新的高科技产业,引领了产业发展方向。创业型大学不仅通过转化科研成果直接为产业和社会服务,而且通过创造新产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这就是说,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升级版”,它不是像传统的研究型大学那样,只是充当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成为知识、学术的中心和间接生产要素,而是将教学、科研、创新与创业整合起来,逐步演变为研究与创新枢纽,与产业界和政府深度联动,成为直接的生产要素之一,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对创业型大学理念存在误解,忽视了“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型大学”的根本差异。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在于以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化推动新技术与新产业汇聚融合,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由于对创业型大学理念存在误解,我国的创新型大学建设至今仍然没能真正深入产业界,没能与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只是局限在开展知识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

引入创业型大学理念,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特征来源于科技创新,其概念本质立足于科技创新,其理论属性依托于科技创新,其演变动力集中于科技创新,其现实需求聚焦于科技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高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生产力的内在结构,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力和驱动力将越来越强。这就决定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融入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只有实现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深度融入产业并创造新产业,才能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三、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高等教育龙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既是针对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高端人才国际竞争加剧、科技制高点竞争异常激烈所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选择。这里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特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是我们过去所说的一般性人才培养质量。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根据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对人才有不同的界定和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工业部门建设工业类专门学院,为国家工业化培养针对性强的建设人才。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任务,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党的十四大以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主要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理解和定义人才,强调要通过教育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和激烈的国际高科技人才竞争,赋予人才以战略属性和战略资源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就是说,新时代是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范畴内提出人才类型和人才内涵的,这与过去在“建设人才”“合格人才”“人力资源”范畴内所说的人才具有不同意义和内涵。因此,必须紧密联系我国国家战略,立足人才是战略资源,从争取和把握国际竞争主导权和主动权的高度来理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点,在于培养战略性人才。战略性人才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能理解和认同我国国家战略、能把握所属学科战略发展方向的具有战略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都将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泛化现象。无须赘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大中小学全学段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协同努力。但对“拔尖创新人才”泛化理解,往往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停留在口号层面,甚至通过“掐尖”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掐尖”方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剧了各级各类学校为了“掐尖”而展开生源竞争,破坏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不利于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具体路径,以及相应的方式方法。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来说,我国现有高等学校3 074所。我认为,并非所有高校都要以“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级各类高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从我国的国家战略要求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实质上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只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才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关键主体,特别是要通过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来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虽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但还需要构建有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瞿振元教授指出:要认识到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任务,而不能只是高校的任务。“学校育才+岗位成才”,才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涌现的一般规律。这就是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着力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社会生态系统。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JZD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强国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探究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