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美术游戏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实践探究
2024-12-20陈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开展户外美术游戏,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帮助幼儿打开感官通道体验户外环境,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将美术与户外结合,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趣情境提升幼儿美感
户外创意美术活动不是单纯地把室内美工材料搬到室外,而是结合户外场地特点创设相应的美术环境。在创设环境时应充分利用操场空地、围墙及大型户外设施,并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通过富有情趣、雅趣、童趣的情境创设,充分激发幼儿对户外游戏的兴趣和创作欲望。例如,在一次艺术节活动中,教师精心规划幼儿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结合各游戏场地的特点,创设出“拓印工坊”“捕梦拾光”“七彩花影”“捕风行动”等充满趣味的美术游戏情境。这些情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欣赏美、感受美,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热情。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深入推进,我园的环境也随之进行调整。在露天的中厅巧妙设置了两个自主游戏区域,青草创意园和国风艺术馆。在这里,幼儿不仅可以化身为艺术家,自由地表征创造,还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陶泥、花朵、树叶、超轻黏土、石头、各种材质的瓶子、布袋等多种材料进行美术创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发挥创意。活动中,青草创意园的幼儿还可以与国风艺术馆的游戏联动,将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如布艺购物袋、薯条等,拿到国风艺术馆展览或者换取观影门票,让自己的作品产生价值。富有美感的环境、多元化的美术材料,为幼儿的户外美术自主游戏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引发了幼儿参与户外美术自主游戏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幼儿用视觉艺术表征、语言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并从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户外的艺术走廊是幼儿最喜欢的神秘小径。在这里,他们可以观察和照料美丽的植物,穿梭于矮灌和树林之间,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里还提供了大量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主使用的低结构材料。在手工编织区,幼儿用麻绳或棉绳、竹篾等自然物进行编织,探寻编织的秘密;在拼摆区,幼儿用木头树枝等做立体造型……这些低结构的原材料,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引发了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青草创意园、艺术走廊等将大自然融入幼儿的生活,通过自然界有生命力的一切激发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体验、操作,进行审美创造。
二、活材料助力幼儿探索
游戏的优化不仅指向环境的改造,更是指向《指南》的落实和儿童的发展,这与幼儿能否跟材料互动密切相关。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桥梁,是顺利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保证。在户外美术游戏中,可以遵循“一低、两可、三多、四化”的材料投放原则,积极探寻各种互动策略,指向幼儿核心经验的发展。
一低:低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具有简单、操作性强、可变性佳的特点,能激发幼儿不断探索,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如树枝、泥土、纸片、石头、果实、绳子、竹子、花朵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在幼儿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成了别致的帽子、亮丽的屏风、飘逸的斗篷……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便于幼儿共同参与搜集,更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材料给予幼儿更大的创造空间,激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随意组合,并一物多用,使户外游戏更加多姿多彩。
二可:可组合、可移动。可组合的游戏材料玩法丰富,探索性强。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材料组合,会形成特点不同、复杂程度各异的结构。如木片可以涂鸦,也可以与树枝结合做造型,还可以与毛线、花瓣、果实等组合进行微景观创意游戏。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充分想象、随意组合、排列、拼搭、粘贴,自主展开多元化的设计与玩法的开发。也可以打破区域限制,将室内外材料联通。如运动区的小车、轮胎等也可和画纸、颜料组合,让幼儿探索拓印的玩法;室内的毛线编织等,也可与户外的树枝、渔网等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创意玩法。相比固定设施,可组合、可移动的材料能灵活地支持幼儿在不同游戏场景与情境中发挥想象,满足幼儿的各种游戏需要。
三多:多种类、多数量、多层次。除了基本材料,还要有工具性材料和辅助材料。材料的多样性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户外美术游戏材料的投放不仅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体现材料的层次性,还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兴趣和需求有序地投放,并做到定期调整与更新,以最大化地发挥材料的价值,促进经验进一步发展。
四化:目标化、生活化、自然化、适宜化。材料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媒介,投放不是毫无目的,不仅要投放幼儿喜欢的材料,还要从核心经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判断。《指南》中提出:“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我们连接幼儿的生活,投放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使幼儿生发游戏的兴趣;我们也连接自然,投放开放、多样的自然材料,唤起幼儿游戏的欲望,推动游戏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密切关注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观察使用率不高的材料,分析其不受欢迎的原因,通过多种策略支持幼儿自主使用材料,为幼儿的经验发展、创造力提升提供更多可能。
三、多玩法拓展幼儿思维
当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脱离原本的功能属性,成为幼儿户外创意美术的材料后,令人惊奇的纹理和图案不仅能让幼儿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还能让他们体验创意美术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动学习,形成了许多小小艺术家的创作之旅。
以“树”为例,我们尝试用树枝制作画笔,描绘更神奇的“春如线”,用草枝条在纸上抽拉出线条,用树枝和果子蘸稀释的颜料,撒出彩色的点点,一起来描绘自然。叶子挡住的部分没有晒到太阳,就会留白,其他没有遮挡的部分晒到太阳,就成了蓝色。借助晒出的图形添加自己的想象,与春日暖阳共同创作“日晒成像”。春天到了,我们让幼儿为树干穿件彩色外衣。小班幼儿把涂抹工具换成了双手,蘸上印泥,在树上拍拍、抹抹,在游戏中亲近自然、触摸大树。秋天来临,地上的落叶可以玩些什么呢?我们带领幼儿使用压花机在树叶上压出不同的形状,用树叶制作泡泡器,将树叶泡泡器蘸上泡泡水,轻轻地吹,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还可以在草地上拾一支树枝,用胶带将它缠住,有黏性的一面向外,再把捡到的花草树叶都贴上去,看看谁的魔法更强大!
户外美术游戏玩法多种多样,幼儿在观察、想象、感受、创作中打开了感官世界,拓展了的思维范围,提高了创造力。
四、巧支持促进幼儿创造
在户外美术游戏开展中,我们践行“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的游戏理念,努力成为他们游戏中忠实的追随者,尊重幼儿的想法,追随他们的喜好、意愿和探索的脚步,做有意识的老师。同时,我们也要适时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作品、人际互动、持续时间、问题发现和解决等要素的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发展水平,然后基于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对幼儿的游戏需求进行理性判断并做出支持和回应。
1.即时性回应
在游戏中幼儿遇到问题时,可采取“情感鼓励”“问题启发”“示范参与游戏”“调整游戏环境和材料”等具体的策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推动游戏情境的深入持续发展。当幼儿对某种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涂鸦区中,被风吹落的花瓣、树枝等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教师问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金金说这个叶子像蝴蝶的翅膀,说着捡起材料摆了出来,其他幼儿纷纷效仿。即时的问题,启发幼儿探索新的游戏玩法。教师适时的介入,能够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助力他们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增强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自信心。
2.延时性回应
游戏开始前,教师可采取“谈话唤醒经验”“材料引发思考”“讨论拓展新经验”“制订游戏计划”的方式进行回应,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比如,教师观察到某一种材料在不同幼儿的手中能变幻出不同的形象,可以组织游戏前的谈话引起幼儿思考:石头可以变出花朵、池塘、风车等各种造型,那这次我们能变出什么新的造型呢?幼儿的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始新的游戏。教师要发挥教育智慧,支持幼儿在户外美术游戏中围绕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内容,迁移已有经验,应用高阶思维,不断思考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构建新的游戏经验,创造出更多新颖有趣的游戏玩法。
游戏结束后,教师采取“多元表征经验”“反思总结梳理游戏经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式帮助幼儿回顾游戏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梳理游戏经验和构建新经验。在“蝴蝶”游戏后,我们增加了树枝、松果、鹅卵石、贝壳、雪糕棒和原木片等自然材料供幼儿选择。幼儿对新材料特别感兴趣,刚开始只是独立创作,后来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合作创新。教师要展示幼儿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放大优点、扩散亮点,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照片,拓展幼儿的思路,同时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创新。
亲身体验是创造力的源泉,幼儿对美的感受,只有通过艺术表达与创造才能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户外美术游戏中,幼儿使用不同材料、发现生活之美、绘画自然故事,进行更有生命力的表达和创造,艺术教育自然发生。教师的充分支持鼓励,巧妙引导,不仅能培育幼儿的艺术素养,更能点燃他们的艺术热情与自信,从而助力幼儿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