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024-12-20吴艳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幼儿的认知力、观察力、沟通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好情感,以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交往、生命价值、情绪情感体验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不仅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也有利于其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社会交往包括亲子间、同伴间、师生间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生命教育有助于幼儿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幼儿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理解,可以让其以个体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二、不同主题绘本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价值
1.“生命与死亡”主题的绘本,促进幼儿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目前,部分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对幼儿生命教育存在狭隘、片面的认识。幼儿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非常有限,一些幼儿园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去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理解生命。
绘本是幼儿最欢迎、最亲切的伙伴。绘本生动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符合幼儿的阅读特点,同时绘本对幼儿的语言、想象力、审美、情绪以及社会性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因此,绘本对幼儿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我们班发生这样一件事,笑笑的奶奶在笑笑上中班时去世了。笑笑的妈妈对我说:“最近孩子在家里总是问奶奶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人是不是都要死,人为什么会死”这样的问题,她感觉笑笑的情绪很不对。而在园里我也听到笑笑在游戏时总是对小朋友说“我奶奶死了”,小朋友都显得很害怕的样子。于是,我找来了《再见了,艾玛奶奶》《天堂的问候》《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绘本,决定带着幼儿利用集体活动时间一起阅读。
《再见了,艾玛奶奶》的作者是一位日本摄影记者,她在赴美采访时,长期受艾玛奶奶的照顾,征得艾玛的同意后,用相片记录了艾玛奶奶临终前一个月的生活。这个过程从容而安详,没有留下任何叹息与悔恨,而是将很多很多的爱留在了人间。故事讲完后我对幼儿说:“其实每个人都和艾玛奶奶一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是死亡并不可怕,它降临时也不痛苦,就像艾玛奶奶一样,静静地闭上双眼。死去的人不过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开始了他们另一段新的旅程。其实老师就是希望小朋友可以学会热爱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和花草树木;热爱我们的家人;热爱老师,热爱自己的小伙伴;最重要的就是要喜欢自己,爱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
那段时间我发现笑笑总喜欢在阅读区一个人看这本书,下午放学妈妈还没来接时,她还会缠着让我给她讲这个故事。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与对话,笑笑的情绪逐渐转变了很多,脸上又开始有了笑容。她还会对别人说:“我奶奶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她会在天上看着我对我笑的。”而班里大部分幼儿也不再说到死时就表现出一副害怕或大惊小怪的样子。
2.“合作分享”“乐于助人”主题的绘本,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社会交往技能是社会性发展的必要途径,它包括“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培养幼儿的这些社会性技能,可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这类绘本通过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来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分析与自我和他人有关的想法和行为。当幼儿能够倾听并认同某个故事角色的思想和行为时,他们也就能够检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1)绘本阅读可以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
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初始阶段,遇到社会交往问题时,往往会退缩或回避,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绘本,幼儿可以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去做事和说话,从而将绘本上的交往做法内化为自己的交往行为,不再害怕交往。如“小熊和小兔”系列、“好奇的乔治”系列以及《小猫头鹰找朋友》等绘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可爱的角色形象,帮助幼儿理解了交往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幼儿从绘本里学会了“我能和你一起玩吗”等话语,从原来的不会说、不敢说,到现在人人都会说,交往的主动性得以提高。
(2)绘本阅读可以提高幼儿交往的积极性
幼儿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主要反映为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社会观点采择包括对认知和情感的观点采择。其中情感的观点采择又称移情,是指对他人在某一情景中的情感状态或情感反应的推断。
教师在绘本阅读时可借助讨论帮助幼儿理解绘本中行为背后的含义: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行为,什么情况下适合做出这种行为,怎么做才有效等。幼儿对绘本故事情境的观察(如故事角色的神态、周围发生的变化及条件等),对故事人物的换位思考、同情体验,都能有效地发展其采择能力,从而提高其社会交往的积极性。
例如:绘本《小老鼠分果果》让幼儿理解到小老鼠独自运送果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需要每个动物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其独有的本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老鼠虽然没有成功地将大红果运送到家,但结局还是完美的。合作让动物们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绘本《大个子波波熊》讲述的是关于合作的故事。通过阅读绘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帮助波波熊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合作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3.“勇敢和自信、自我与成长”主题的绘本,对幼儿情绪情感有积极影响
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培养包括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和消极情绪情感的排遣等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要以“快乐兴趣”为中心,让幼儿充分享受和体验爱的情感。情绪情感的产生与需要有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肯定体验,但不能一味迁就,适度否定也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教会幼儿自我调节,排除消极情绪。
教师引导幼儿与绘本交互,通过对绘本中不同类型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与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相结合,让他们正确认识这些情绪,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缓解这些情绪。从了解故事内容到体验故事主角的经历和情绪感受,到自我省察,比较自己与故事主角情绪的异同,从而有针对性地自我应用和净化。这样一来,借助绘本阅读和讨论,能帮助个体健康发展、增进他们对自我情绪的了解、学习接纳自我,并让幼儿在个人经验与绘本的交互作用下,改变自己对情绪的不恰当认知与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发展。
在阅读《生气汤》这本书时,当幼儿看到霍斯对着锅子尖叫的画面时,我让他们也学一学霍斯的样子,他们兴奋地大叫着,这样的模仿让他们找到和书里主人公的情绪共鸣。通过阅读后的讨论,幼儿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不再生气,如喊几声、做鬼脸、用物品敲打出声音或对别人倾诉,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
在阅读完绘本《你是我的朋友吗》后,我问幼儿:“小狐狸和大熊关系这么亲近,为什么大熊会不高兴呢?”幼儿觉得是小狐狸打扰了大熊,所以大熊不高兴。我继续引导:“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会怎么做?”幼儿的讨论很积极,有的说“我不会打扰大熊,我也不喜欢别人打扰我。”有的说“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之后我又让幼儿找出身边类似的例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再一起分析。我还请幼儿扮演大熊和小狐狸,可以再现故事,也可以创编新的情节,幼儿在模仿和创作中进行情绪迁移和感受。
慢慢地,幼儿学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能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交往,如“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能听我说一下吗”等。幼儿的转变让同伴之间的矛盾少了很多,他们获得了更多快乐的情绪体验。
三、绘本阅读教育的建议
1.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或问题选择合适的绘本
什么样的绘本才是幼儿需要的呢?我认为教师应先去分析班里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等,然后,选择合适的绘本,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幼儿明白自身的不足。很多绘本都有自己要表达的“理念”,当这个理念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那就是适合幼儿的。
选择绘本可以从以下角度综合考虑:故事是否富有趣味性并容易理解;角色是否刻画得立体、真实,令人印象深刻;图画和文字的表现是否有水平,风格是否符合故事或主题;图文结合是否和谐;细节是否生动与丰富;思想、观点、态度及相应的表达是否积极向上;能否体现文化的多元性等。此外还应考虑传播与影响力,幼儿的评价、接受与认可程度等。
2.教师运用绘本对幼儿进行教育应注重方式方法
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相辅的符合幼儿阅读特点的儿童读物,但由于幼儿身心发育不完善,理解能力较弱,对于绘本中的情感和主题不能够归纳并概况。所以,教师应结合绘本的图画和文字,用幼儿能听懂并接受的语言引导他们完整、正确地理解故事内容,在绘本阅读中和阅读结束后组织幼儿就有关主题展开讨论与分享。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和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如做游戏、情景表演、户外实践等,将幼儿主观认识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践行他们内化的生命经验和态度,真正做到让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和谐统一。
3.教师指导绘本阅读的策略
首先,在绘本阅读之前要认真准备,深入细致地进行文本研究。一般而言,文本研读应重点关注故事和人物、核心场景和中心画面、内容与形式的文字表述、主旨与思想、细节与趣味。其次,在讨论环节要预设针对故事情节内容的提问。提问要少而精,要跟随幼儿的兴趣有技巧地提问,问题开放、有趣才能引发幼儿多种回答,问题有效才能推进阅读,层层递进,进一步引发新的提问……最后,在阅读过程中应对现场状况进行及时调整。教师需及时观察幼儿的表情与动作、兴趣和情绪,注意他们的参与和投入程度,重视他们语言或其他形式的回应,比如随手的绘画、议论、想象、复述或续编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