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话经典到对话材料
2024-12-20陈朝颖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欣赏作为幼儿园美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有效支撑。“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1]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美育价值,也要重新认识美术欣赏活动和游戏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渗透游戏理念,使其更贴近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一、站在幼儿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准备材料
幼儿园常见的美术欣赏活动一般由教师引导幼儿先欣赏画家作品,分析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然后动手绘画创作,力求再现画家的作品。这样的美术欣赏活动忽视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无法为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提供充分的机会,自然不能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1.为什么准备?
幼儿需要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构建相关经验。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化、多层次的材料,助推幼儿获得全面完整的学习经验:运用各种感官主动的探究,通过直接经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操作、转换和组合各种材料。[2]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根据欣赏的主题准备了丰富的低结构材料,旨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幼儿联系生活经验,挖掘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2.何时准备?
教师可以在介绍所要欣赏的主题内容之后,且没有给幼儿欣赏经典作品之前,为幼儿准备或鼓励亲子准备相关材料。例如,在中班美术欣赏活动“梅花”中,教师提前告知幼儿和家长将要欣赏的主题是梅花,鼓励亲子去户外欣赏梅花,搜集或拍摄与梅花相关的图片、照片,搜集能创作表现梅花的材料或废旧物品,等等。在幼儿对梅花有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带领幼儿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梅花》。此外,准备材料的时机也可以是在初步了解经典作品的相关内容之后、创作表现之前。例如,教师带领大班幼儿初步欣赏了凡·高的油画作品《麦田和柏树》后,鼓励他们去丰收的田野走走,搜集与田野里的麦子和其他农作物相关的材料,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作品的主题、艺术元素等方面的感知与体验。不同材料的介入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为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做准备。
3.准备哪些?
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也应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亲身操作体验的机会。只有让幼儿直接参与,才能激发他们活动的热情和创作的灵感。
“材料”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可以直接造成成品的东西。”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将其涵义细化为:
(1)幼儿生活中或身边常见的、唾手可得的东西。
(2)幼儿拿到手不需要再次拆卸或加工,就能马上利用和操作的东西。
(3)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的东西。
基于这一认识,在中班美术欣赏活动“梅花”中,教师请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了除普通绘画操作工具外更生动的素材,如枯树枝、树叶、花瓣、红酒瓶、彩泥;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麦田和柏树”中,教师请幼儿搜集了麦穗、麦秆、狗尾巴草、豆荚壳及各种种子。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用来创作的材料从原来教师全权负责的高结构,到幼儿直接参与的低结构;从以往普通绘画工具材料的单一性,到幼儿自主搜集的多样化。这样的转变过程,既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更是与经典相联系的主动思考的过程。
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游戏化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是他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欣赏主题和操作材料,并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丰富活动形式,进而体现活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特性。基于这一认识,教师也可在美术欣赏活动的创作表现环节,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不同类型的游戏设计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具体而言,教师可鼓励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互动中,感知材料特性,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1.以材料激发幼儿游戏动机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获得多种感官的直接刺激,进而有效激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兴趣和欲望。例如,中班美术欣赏活动“白桦林”中,幼儿和教师共同准备的材料有:自然材料类如树干、树枝、树叶、麦秆;废旧材料类如纽扣、酒瓶、报纸、吸管、卷筒纸芯、水管;美工工具材料类如:白纸、油画棒、记号笔、墨汁、水粉颜料、排笔、双面胶、胶水。
教师带领幼儿欣赏作品、熟悉了解白桦树的典型特征后,便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过程中教师发现:自然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在建构游戏、拼棒游戏中表现白桦树林空间关系的兴趣,废旧材料和美工工具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用拼贴、撕贴、滴流的方式来表现白色树干、黑色斑纹特点的兴趣。
幼儿主要凭借直觉感知主题形象,且能够仔细观察并描述画面细节,对非具象的图画往往会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借助针对性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观察白桦林,并通过观察、了解材料的形状、颜色、结构、造型等多方面要素,进而让幼儿综合表现白桦林的不同姿态,最终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2.以材料引发幼儿游戏联想
幼儿的游戏动机往往和目的是不一致的。幼儿在用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生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具体来说,会从一个游戏内容联想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一种游戏材料的使用联想到加入或替换另一种材料;从一种表现形式联想到另一种形式。因此,当幼儿在创作表现中产生新的想法时,教师不应阻止幼儿的联想,而应因势利导,适时介入,给予色彩、空间造型等方面的指导。
例如,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麦田和柏树”中,教师从三个方面启发幼儿。其一,是内容的联想: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作品中密密匝匝随风倾斜的麦子,借助角色游戏,请幼儿表演大风和麦田。一名幼儿戴上大风头饰扮演大风,其他幼儿扮演麦子。风往哪里吹,其他幼儿便要挨在一起顺势歪斜,以表现麦浪起伏的状态。通过这一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得以激发,有幼儿联想到了田边的草被风吹的样子、大树被风吹的样子。其二,是材料的联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幼儿直接在纸上用颜料绘画,有的幼儿则用麦秆和麦穗进行拼棒游戏,斜斜地将这些麦秆和麦穗排列在一起,并由此联想到还可以用树叶、狗尾巴草排列拼贴。其三,是形式的联想:通过前面两个游戏,幼儿想到了还可以玩拓印游戏,即用麦秆蘸取颜料后,将其斜斜地拓印下来,或用麦穗蘸取颜料拓印后再添画,这种方式也能生动展现“风吹麦浪”的意蕴。
3.以材料拓展幼儿的动作经验
幼儿大多通过感觉动作获得经验,并开始形成表象符号。感觉动作是在动手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需注意发展幼儿的剪切、连接、扭转、组合、增加、压紧、滚动、打印、按、刷等肢体运动经验。[3]这些技巧让幼儿在创作与表现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创作、表现艺术的经验。例如,在中班美术欣赏活动“梅花”中,我们开展了5种艺术游戏。
吹画游戏:用吸管将颜料吹滴在纸上变成树干、树枝,再添梅花。
拓印游戏:将可乐瓶底部蘸颜料压在纸上变成梅花。
点画游戏:手指蘸颜料点五个花瓣变成梅花。
剪贴游戏:剪花瓣贴在树枝上做梅花。
泥工游戏:用彩泥做梅花按压在红酒瓶子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游戏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在教师分析了活动内容、材料的功能性和游戏的可行性后再做的有效结合。
三、站在幼儿学习特点的角度展开创作
经典美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这些作品都能彰显出新的意义。对于在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欣赏活动,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幼儿与经典美术作品产生对话,进而生成新的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且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而动作需要材料来支持。
1.通过直接经验发现材料功能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经典作品、创作材料的体验与认知,大多依赖于知觉运作和已有经验的直接推理。材料作为幼儿认识和表现的中介和桥梁,需要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发现、感知其艺术要素,同时获得相关的审美经验。多元的材料和丰富的表现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当形形色色的材料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会在触摸、摆弄中感受材料的质地,并在剪、贴、撕、压、滚、按、刷、洒等创作过程中体会创作的乐趣,进而收获自信心和成就感。
2.运用感官探究不同的表现方法
幼儿可通过多个感官感知材料的大小、颜色、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展开相应的艺术创作。例如,在中班美术欣赏活动“春”中,我们先是带领幼儿欣赏了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随后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毛线颜色,贴出不同造型,表现春天的美丽与生机。此外,我们还引导幼儿摸一摸毛线,感受其毛毛的、软软的质感,然后鼓励幼儿把毛线放在颜料里,蘸湿颜料后在纸上拖画。幼儿在探究材料的功能和用法时,教师不要急于详细告知,应给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当幼儿无从下手时,教师可以用提示、解释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启发。
3.尝试转换组合获得经验提升
单一材料因其独特的功能性,可以扩展出不同的使用方法。教师可借助不同的材料特性,引导幼儿在对不同材料功能的运用和组合中获得经验的提升。通过对材料的多种使用,幼儿能感受其不同的质地和功能,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意表现。
总之,我们应站在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让幼儿与材料游戏和对话,促使幼儿打开多感官通道,联系生活经验,充分感受经典艺术作品,并借助不同材料和游戏体验联想、想象与创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访虞永平教授: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J].幼儿教育,2015(9):46.
[2]芭芭拉·荷柏豪斯,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123.
[3]玛丽·霍曼,伯纳德·班纳特.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幼儿园教师手册)[M].郝和平,周欣,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