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观察与评价,提升课程设计水平

2024-12-20王晓华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幼儿评价

幼儿园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关键反馈机制,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1]幼儿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无数细微的变化中逐渐展现其独特的个性与潜能。教师需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考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言语表达、情绪变化,以及与他人交往的种种环节,细腻地勾勒出他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洞察其内心的意图与想法,以此对幼儿的发展阶段、兴趣偏好、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且深入的探讨,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上的需求。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与全面评价,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幼儿个体的认知上,更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理想的教学方案应紧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力求让每个幼儿在课程中寻得最适宜其发展的路径与资源。这样的教育追求,恰恰依赖于对幼儿行为的深度解读与精准评价。因此,科学、系统地进行幼儿观察与评价,并认识教育评价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肩负的崇高使命。

一、观察与评价在课程设计中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规划幼儿园课程时,首要考虑的是幼儿的实际学习状况及他们成长中的需求。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与评价,洞悉幼儿在游戏学习中的兴趣所在、能力展现及遭遇的难题,依此量身定制既契合其成长阶段又富有趣味的教育内容。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诸多方面的发展尚在萌芽阶段,程式化的测验或调查对其并不适用。观察评价旨在通过幼儿日常的言行举止评价其发展情况,不要求幼儿做出特定的反应,能够避免固有测试方式中诸如不理解指示语或无法准确表达等不客观的评估因素。观察能协助成人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儿,为幼儿评价提供有力依据。比如,观察到幼儿在散步时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情有独钟,便可精心策划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探索活动,如开展种植实验、进行昆虫研究等,点燃他们对自然观察和动手实践的热情。

此外,在组织一日活动中,教师教学反思的缺位容易导致教育活动落入俗套,缺乏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关照。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幼儿的学习行为,不能借助对幼儿学习行为的观察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会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限制幼儿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2]鉴于每个幼儿的发展路径和学习偏好亦各有千秋,教师在做课程规划时应借助日常细致的观察与评价,重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进而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比如,针对语言能力发展较慢的幼儿,教师不妨增添诸如故事讲述、角色模拟等语言游戏环节,以此助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动态优化课程设计

幼儿评价不仅能作为课程开展的出发点,也能成为检验课程开展质量的试金石。[3]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进行反馈评价,进而依据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这样动态的互动循环,有助于提升课程内容的实效性与灵活性。如观察到幼儿对某一话题有兴趣而展开某个主题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未能达成预设的发展目标,教师便可借助前一阶段的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活动难度和层次,如提供辅助材料、根据难易程度自由分组选择,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参与度。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幼儿的情感状态与态度变化,透过细致的观察掌握他们的情绪波动及交往互动。比如在集体协作的活动中,受同伴关系、能力水平、目标达成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在合作时显得局促不安或无所适从。若教师能够注意到,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如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水平重新分组,或给予情感上的慰藉、方法上的支持等,便能助力幼儿克服困难,增强其协作技能与自信心。

二、观察与评价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一)多种观察方法

观察手段可分为扫描观察法、有序观察法及跟踪观察法等。扫描观察法是指教师对所有幼儿依次轮流观察,全面观察整体游戏情况,有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适当提供帮助。例如在沙池游戏中,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不仅要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和表现,还需要观察他们的游戏态度,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后续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开展。[4]有序观察则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依照提前设计的观察计划进行,比如教师可连续一周每天在相同的时间点对某个幼儿的言语发展进行记录,考察其词语运用和句子构造能力。跟踪观察则是通过持续观察幼儿个体,深入了解其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教师通过选取目标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跟踪观察其在活动中的习惯和行为,再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分析其心理发展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值得注意的是:跟踪观察时需保持距离,避免干扰幼儿的正常活动。[5]

(二)多元记录手段

当前,记录幼儿表现的方式很多,有书面记录、音频视频捕捉、摄影以及儿童作品集等。书面记录尤其适合深入描绘幼儿的行为与反馈,如教师详细记录幼儿在语言游戏中的发言、语调及其交流技巧,进而对其语言掌握程度进行剖析。录音录像能够鲜活地呈现幼儿当时的真实表现,为之后的回顾与分析提供便利。比如在幼儿玩角色扮演游戏时进行录像,能够捕捉和发现许多书面记录难以表现的内容,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儿在社会认知、情感发展、语言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照片与作品集是呈现幼儿活动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累积、对比观察幼儿在不同项目如绘画、手工艺中的作品,能够发现他们动手能力的成长轨迹。

(三)质性与量化结合的评价策略

只是收集观察资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需对这些资料加以评价分析,我们主要采取质性与量化结合的策略。质性评价侧重于对幼儿行为的详尽记录和深入阐释,旨在揭示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及成长规律。比如,教师通过细致观察一名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而洞察其展现的同伴领导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对其社会发展性有所认识。而量化评价则通过数据整合与对比分析,揭示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特征与个别差异。例如,收集并分析一定时期内幼儿的语言使用数据,包括词汇量、句子复杂度及语法使用情况等,以此评价幼儿的语言发展程度。两种策略的结合既能把握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能深入了解个别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助于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针对幼儿的状况调整相应的活动。

三、观察与评价促进课程设计改进的实践路径

(一)精准发掘课程资源,加强资源管理

儿童兴趣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依据。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互动交流与作品分析等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以大班“一起过端午”主题活动为例,当发现很多幼儿对搭建“龙舟”兴趣浓厚时,该兴趣点便成为接下来丰富课程资源的重要线索。我们首先对园内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整合,师幼共同收集各类建构材料,包括不同形状、大小和材质的积木,以及废旧纸盒、纸杯、易拉罐等可用于创意建构的辅材,还收集了相关的绘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支持。

此外,我们还积极拓展园外课程资源。随着活动的不断进行,从幼儿的搭建过程中可以看出,如何在使用不同材料搭建“船”时兼顾美观与稳固,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建构作品的造型和细节,深入了解他们的建构水平和对船只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积极联系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组织幼儿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多方面感受船的魅力和构造特点。

在挖掘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为了确保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园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并按照课程资源的基础性质、功能用途、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我们根据日常活动的观察情况,拍摄并标注好资源的适用年龄和可能玩法,方便后期了解幼儿对其使用状况,定期评价更新,让课程资源能更好地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持。

(二)动态调整目标体系,适应个体差异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我们根据观察与评价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其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且具有适宜性与弹性。

主题活动开展前可聚焦四个关键问题:“幼儿的已有经验在哪里”“如何将已有经验与新经验衔接”“原有的主题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现状和需求”“是否有新的内容或话题丰富主题”。通过对这四个关键问题的逐一梳理,确立初步的主题目标,在实施进程中再根据幼儿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如在“了不起的中国”主题活动中,对比以往主题,教师发现幼儿从小班到大班实现了从我与自己到我与他人,再到我与群体的自我意识。对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园本课程的二、三级目标,教师将该主题的目标设定包括语言表达、科学认知、数学逻辑、归属感与身份认同、艺术表现等方面。同时,教师观察发现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工艺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原主题目标中该方面涉及较少。于是,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将“深入了解中国民间工艺,感受其独特魅力”纳入主题目标,使主题活动目标更加全面、丰富。

在大主题目标的框架下,教师再根据每次观察与评价所获取的信息,为具体的活动制定精准且富有弹性的目标。以“寻乐汉字”活动为例,教师在观察到幼儿对汉字结构和演变过程有一定认知基础,而对汉字的创意运用缺乏经验后,便在相关活动设定了“尝试用象形文字进行艺术想象创作,提升对汉字的理解与创新能力”的具体目标。这样的目标既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能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三)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开放性

幼儿兴趣是活动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兴趣点,并将其转化为活动内容。如中班“沙沙沙,起风了”主题活动,教师预设了三大板块内容,分别是“寻落叶”“玩落叶”“品落叶”。在班级实施过程中,A班幼儿对落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落叶最后去了哪里”“为什么有些树叶还是绿油油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调整了课程结构,在“寻落叶”板块中增加了与“常绿树与落叶树”相关的内容,以支持幼儿对“落叶”的深入探究。而B班幼儿对“玩落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幼儿团讨的基础上扩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落叶变身”“落叶跳舞”“大风和落叶”等,并生成微课程活动“落叶小世界”,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和享受秋天的乐趣。

活动实施中,教师也会根据幼儿的反馈和兴趣点及时调整内容。如大班“梅雨来了”活动,因为幼儿对“雨”的兴趣浓厚,他们想要了解“天为什么会下雨”“雨在哪里”“下雨天我们可以做什么”。因此,原本单一的活动“梅雨来了”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班本课程活动“‘雨’你嬉戏”。课程从“不一样的雨”“雨的秘密”“好玩的雨”等方面展开,再延伸到“小水滴力量大”等更多活动,让幼儿感受雨的趣味及与生活的关系。

(四)灵活运用实施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主题课程实施需要构建教学情境脉络,而教学情境脉络的构建应基于观察和评价结果,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大班“了不起的中国”主题活动中,A班以“小小旅行家”为情境脉络起点,带领幼儿“游览”中国的各大名胜古迹,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中国的地理文化;B班则从奥运会这一热点事件出发,让幼儿感受中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再深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

另外,基于个性化评价基础,教师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协作、个体互动以及项目驱动学习等多样化教学策略,增强教学的精准度与实效性。如在科探活动中,教师原本预设让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但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对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不熟悉,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于是,教师将活动调整为集体教学,先向幼儿介绍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再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又如,在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已经提前掌握了预定的学习内容,便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实现“强带弱”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儿童观察与评价在课程设计、改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帮助构建更加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在丰富多彩、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观察与评价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能力和评价水平,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晓宁.“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应用[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0.

[2]农彩霞,许家盘.幼儿学习行为分析视角下的教师有效教学行动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2(14):91-94.

[3]张俊.“活”的幼儿观察评估:南京鹤琴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J].幼儿教育,2021(16):4-7.

[4]林婉清.科学观察有效指导:探究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策略[J].教师,2024(02):78-80.

[5]孔琳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18):117.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幼特教立项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发展真实性评价的行动研究”(批准号:D/2021/04/1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幼儿评价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