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亲自然生态场域构建的实践探索

2024-12-20葛彩红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种植区场域幼儿园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幼儿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疏远。然而,自然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亲近自然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培养其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因此,幼儿园构建亲自然生态场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发现生态——环境课程化

在“自然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要善于发现园内的生态环境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实现环境课程化。

幼儿园要对园内自然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和筛选,通过多方审议梳理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及可能开展的活动,形成幼儿园自然资源地图,为自然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做好开发准备。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带着幼儿观察,支持幼儿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互动,将原本景观化的自然资源变成支持幼儿获得经验的平台。例如:幼儿园内种有很多乔木、灌木,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究,感知它们的种类、数量、花、果实、根、皮、枝干、叶;不同季节开放的花卉,幼儿也可以与其充分互动,感知其种类、数量、颜色、花瓣特征、茎、叶脉。不同的幼儿会钟情于不同的资源,当幼儿萌生好奇心时,教师可积极支持他们结成学习小组,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项目活动,制订相应的项目计划。

二、构建生态——课程环境化

基于园内现有自然环境资源,幼儿园要根据幼儿发现的问题及发展的需要,通过师生“设计→审议→再设计→活动→审议→改造”的路径不断优化园内外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完成从现有环境的生态发现到生态式环境的构建,使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一)价值取向:从景观取向到探索取向

我园南门入口处有一片“荷文化”特色的铜铁制成的景观池塘,为了开发景观资源的教育价值,幼儿园联系了当地“荷塘月色”景区的工作人员,开始了“荷你藕遇”的环境改造:池内种植了睡莲、荷花和水八仙,养殖了乌龟和金鱼,小池塘旁边还增设了写生墙、探索坊,春秋两季幼儿还能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种藕和挖藕的实践之旅。改造后的小池成了集自然观察、种植饲养、艺术欣赏与表达功能于一体的“热门”地标。

(二)深度探究:从单一探索到多元探索

在完成沙水一体区改造的基础上,我们打破原水池防水层,填上淤泥,种植了睡莲、芦苇、水稻、荸荠等水生植物,投放了金鱼、螺丝、泥鳅、孔雀鱼等动物,小水渠的环境资源也随着季节和幼儿的兴趣不断发生变化。这里变成了幼儿钟爱的自然教育实验场所,也是一个与大自然融合的鱼水共生体系。

(三)自然融合:依托环境优势助推活动生长

幼儿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我们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让幼儿选一棵最喜欢的树做好朋友,很多幼儿选择了香气扑鼻的桂花树。于是,幼儿园在户外音乐区改造过程中保留了所有的桂花树。当凉爽的秋风吹起,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桂花飘落到幼儿的头上、肩上,他们就随着音乐在桂花雨中翩翩起舞。小舞台上可以听见《桂花雨》的朗诵声、歌声、乐器声,也能看见幼儿在制作香料、香包的忙碌身影。音乐区与桂花树的自然融合,助推了幼儿课程活动的持续生长。

(四)生态循环:沉浸式推动全面发展

我园依据生态循环的理念改造户外环境,让各种生物、物质之间有机联系。以户外“小游园”为例:将单一的种植区改造成集种植区、饲养区、水生区、生活坊为一体的联动大区域,饲养区动物的排泄物可以作为种植区的肥料使用;种植区的瓜果蔬菜既可以为生活坊提供食材,也可以用来喂养动物。在生活坊中,晒干的植物茎秆可作为燃料,燃烧后产生的草木灰又再次成为种植区的养料;生活坊内的生活废水也被储藏起来,与羊圈的便水一起存在留置桶内,用来灌溉种植区。各区域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生态上的闭环。在这样的生态循环互动中,幼儿可以感知自然、主动观察、乐于探索、勤于劳动,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

(五)拓展认知:儿童博物意识的提升

为了拓展幼儿的认知,补充自然资源的不同种类,幼儿园创设了自然博物馆。

1.打造自然博物馆空间

结合幼儿对不同生命资源的兴趣,在空间规划中,我们将植物类、动物类、地质科学类多种类型的自然生命资源合理、有序地融于一体。有效的空间规划为幼儿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2.提供互动操作的空间

博物馆中的动植物都是以符合幼儿的视角进行布局、展示,重视幼儿的操作与体验,比如幼儿能走进宽敞的鸟房饲喂鸟儿并与之互动。每个操作区均投放了专业的观察和操作工具,让幼儿在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中自主构建科学知识,萌发亲近自然的情感。

3.创设动态发展的空间

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寻找资源与课程的链接点,推动博物馆内容的更新与发展。如,结合季节变化投放当季资源,在春天投放蚕宝宝,幼儿定期进入区域照料、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又如,将室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幼儿在种植区发现了蚂蚁、西瓜虫,看到了这些昆虫在地表的活动样态,但看不到他们在地底下生活的状态,于是将昆虫带入博物馆的虫虫工坊,利用特殊装置观察蚂蚁挖洞的状态,从而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蚂蚁的地下生活。此外,幼儿在专业工具的支持下,将蝴蝶、蛇蜕等制作成标本,放置在标本区供同伴观察。

(六)整合共享:资源在不同场域的循环与共享

幼儿园通过场域与资源共享,实现室内外多方联动。以自然博物馆“种子区”为例,师幼共同商议决定培育内容,有可以喂养兔子、遁甲蜥的莜麦菜、青菜,也有适合户外种植的向日葵、番茄、毛豆等。博物馆内无土栽培区的青菜长大了,可以直接喂给萌宠区的小兔子和爬宠们。育苗后的向日葵、番茄则被移植到班级自然角或种植地,体现了种植场域的联动。植物生长伴随着收获,在小游园种植区的莜麦菜凋谢后,幼儿将菜籽晾晒、采集,再次收藏回我们的自然博物馆中,这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共享,也是园所生态教育的循环。

三、走进生态——课程游戏化

自然生态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落实“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课程游戏化精神,紧跟幼儿的脚步,以关键经验与科学素养指标为依据,支持他们参与自然生态探究活动,帮助幼儿从发现自然到理解自然,最终尝试建构自然,让教育与自然合一。

(一)多途径感受自然

1.多感官活动,支持幼儿认识自然

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莲蓬”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感受莲蓬的特点,并在探索与分享中提炼相关经验。

2.创设趣味游戏,支持幼儿感知自然

例如,小班幼儿以任务式的寻宝游戏开展对自然物的探索,通过领取“形状宝藏、颜色宝藏”任务单,幼儿在园里细致搜寻,圆圆的荷叶、长长的树枝都成了大自然的“宝藏”。这样任务式的情境游戏,也让幼儿更加关注自然物的外形特征,想要积极主动地与自然环境互动。

自然物还有着其他的独特价值,如幼儿可利用这些自然材料进行自然拼摆游戏。游戏中,他们会拿起贝壳反复触摸、观看,探究贝壳内外的纹理、颜色、质地;会用小手测量树枝的长度,把长长的树枝掰断,感受树枝表面的质地等。在充分感受自然物的基本特点基础上,再进行创意拼摆活动。

(二)多维度理解自然

1.理解自然生态关系

支持幼儿有深度地探究。例如,关注荷叶上的洞洞和斑纹、梨树叶子生病的原因,通过调查、亲子访谈、信息查询等方式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些探究背后其实指向的是认识植物与动物、植物与季节、动物与气候等生态关系。

2.体验自然生命变化

生态教育的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教育。在“种·养”的过程中,幼儿有机会参与动植物生命的诞生与终结,体验大自然的规律。例如,“芦丁鸡诞生记”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小鸡的孵化过程,通过持续观察感受生命的神奇与奥秘。然而孵化过程是漫长、渐进的,教师遵循自然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带幼儿梳理芦丁鸡孵化的核心经验,通过“第5天”“第15天”“第18天”三个关键节点助推幼儿深入学习。整个孵化过程,幼儿经历了欣喜、着急、担心、害怕等情感体验,他们开始有了照顾生命的责任感,学会了关爱生命。

3.对话自然与生活

幼儿园的自然生态教育应当从生态出发,指向生命,落于生活。以“遇见一粒米”的活动为例,我们以日常生活环节为线索,以问题为导向,用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幼儿探索粮食的由来。幼儿共同经历了晒种、选种、育苗、管理、收割、加工、烹饪的完整过程。这样的互动也从根源上解决了幼儿“用餐难”的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节约粮食的意识。

构建亲自然生态场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开展多样的亲自然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与尊重,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因此,幼儿园应高度重视亲自然生态场域的构建工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种植区场域幼儿园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C市主要草莓种植区土壤重金属镉、铅现状调查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草莓种植区土壤中典型有机氮化合物的分布及来源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