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渗透“前识字”,助力幼小衔接
2024-12-20吴青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已从“先学拼音再认字”变为“先认字再学拼音”。从上述文件精神及一年级语文教材重大变化能够看出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路径——在应用中学习。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有必要在有目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初步获得一定的关于符号和文字的经验,了解它们的功能、形式,感受了解它们的基本规则。为此,幼儿园可以采取适宜的策略,科学渗透“前识字”,避免机械认读,重在激发幼儿对符号和文字的兴趣,发展文字意识,为他们进入学龄期的正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前识字”意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应为儿童提供一个符合其发展需要的真实环境,让他们在该环境中实现经验的自我建构。一个充满丰富文字的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前识字”阶段幼儿的核心经验成长。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地构建一个由丰富且具有功能性的符号、文字,以及操作材料所组成的“前识字”环境。
1.创设户外“前识字”环境
幼儿园可以在户外区域设置互动式学习墙,以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该学习墙要有包含字母和简单词汇的磁贴,还要融合色彩鲜艳的图案和形状,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接触并理解文字。幼儿园还可以在户外设施设备、植物等上面贴上图文并茂的标牌,使幼儿自然而然地理解它们与文字之间的关联。例如,在花圃前面树立“禁止摘花”的牌子,上面画有一双小手正在摘一朵花,旁边是一个大大的红色“×”,来告诉幼儿摘花是一种被禁止的行为。这不仅起到了提示和警示的作用,还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文字的意义和功能。
2.创设室内“前识字”环境
幼儿园的室内环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工具。幼儿园可以将符号、文字等巧妙地融入室内墙饰,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不经意地接触文字和符号,从而激发他们对语言和文字的好奇心。
二、借助图画书,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的“前识字”能力
图画书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也是发展幼儿识字能力的重要载体。幼儿的早期阅读往往经历“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图画书对幼儿“前识字”的价值,让幼儿达到《指南》所强调的能力和水平:“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1.研读图画书,找准“前识字”切入点
教师应认真研读、分析图画书,发现和挖掘其中适合对幼儿进行符号、文字教育的元素。例如,在图画书《蛤蟆爷爷的秘诀》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中的色彩、形状、线条等视觉元素,然后引导幼儿认识书中结构相似或部首相同的文字、符号,使幼儿对它们之间的规律和关联产生认知。诸如“咆哮”“吃”“吸”“吼”“吞”等词语都与嘴巴(口)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动作都是通过口腔来完成的。通过学习这些与嘴巴相关的词语,幼儿不仅能对文字产生兴趣,而且在遇到带有“口”这个部首的文字时,能够更加轻松地识别和记忆,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2.结合故事情节,理解符号、文字的意义
幼儿的前识字经验应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获得,教师应先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引导他们观察、分析符号和文字的含义。例如,在图画书《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从哪些细节中可以推断出鼠小弟渴望像小鸟一样飞翔?”幼儿经过观察,注意到鼠小弟的双手出现了叠影,这表明它在快速挥动双臂,双脚离地试图飞翔。画面中的线条生动地传达了它努力又急切的心情,此时,“线条”作为一种符号,有助于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涵,感受鼠小弟的迫切愿望。又如,在图画书《大卫,不可以》阅读活动中,教师依据幼儿观察到的画面信息,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导幼儿关注“大卫,不可以”这几个文字,随后让幼儿在书中找出其他几处“大卫,不可以”的字样,并观察这些文字是否代表相同的意思。教师支持幼儿将文字与图片的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解,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父母、教师说“不可以”的原因,帮助幼儿充分感知并理解“不可以”的含义。
三、设计趣味游戏,自然而然地增进幼儿的“前识字”经验
游戏不仅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更是他们探索世界、发展认知和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前识字”游戏,点燃幼儿对符号和文字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玩乐中自然地探索语言的奥秘。
1.绘画类“前识字”游戏
《指南》明确指出:“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绘画类的前识字游戏(如文字符号涂色、形状识别和连线等),将“前识字”教育融入绘画活动,让幼儿在享受绘画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触和识认文字符号。以“涂色识字”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黑白的简笔画图片,每张图片旁边写上相应的文字。幼儿需要根据图片的内容和旁边的提示文字,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涂色。这种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色彩感知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涂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识别这些文字。
2.生活类“前识字”游戏
《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指出:“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前识字”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感受文字的魅力和实用性。比如,“模拟购物”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顾客或售货员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需要识别商品标签上的文字来挑选和购买物品。这样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符号,同时更自信地应用新学到的文字符号。
3.益智类“前识字”游戏
益智类“前识字”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而且是培育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益智类“前识字”游戏。以“翻翻棋”游戏为例,教师准备一个棋盘,用25张尺寸略小于棋盘格子的硬纸片作为棋子。每张硬纸片上分别书写了按不同类别分类的汉字,每个类别包含5张硬纸片。例如,水果类的硬纸片上可以书写杏、桃、李子、苹果、西瓜等词语;动物类的硬纸片上可以书写鸡、鸭、鹅、猪、羊等词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干果类、植物类、交通工具类等不同类别的汉字书写在剩余的硬纸片上,但有5张硬纸片上不需要书写任何内容。在设计好各类别的“棋子字”后,教师将这些卡片有字的那一面朝下,随机摆放在棋盘上的粗格子中。随后,4名幼儿分别站在棋盘的一侧,每人负责识别一类棋子。幼儿轮流翻动棋子,翻动时需确保其他幼儿无法看到棋子上的字。若翻到自己需要寻找的棋子,则将该棋子翻转,正面朝上放置在自己一侧的格子中;若未翻到所需棋子,则将其放回原位,并记住下次不再翻动。通过反复轮流翻动棋子,首先成功找到并收集齐自己类别中5枚“棋子”的幼儿获胜。这种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对文字的初步了解,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正式书面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上述策略开展“前识字”教育活动外,幼儿园还应想方设法地提高幼儿的“前识字”意识和能力,但切忌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这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