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ARCS 模型的幼儿建构游戏探索
2024-12-20杨牧
建构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社会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开展建构游戏,我们以ARCS学习动机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认识模型、分析建构游戏现状等,挖掘、丰富建构游戏的支持策略,增强教师的游戏支持能力,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
一、学习动机的园本化落地
(一)ARCS学习动机模型简介
ARCS模型最早出现于1983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勒(J.M.Keller)提出,包含四个动机类别,分别为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1]
ARCS学习动机模型取自这四个动机的单词首字母,其中“A”指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R”指学习内容或目标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经验;“C”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良好的积极状态;“S”是指学习结果与学习者的期望相一致,进而产生的积极作用。[2]简单来说,就是学习者先对某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且这项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有着紧密联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自信心,从而体验结果带来的满足感。
(二)ARCS学习动机模型使用现状及研究价值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自该模型被提出以来,先后被应用于在职教师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等教育实践中。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不同领域对此模型都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为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明。我国对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引进较晚,最早可追踪到1997年,高利明发表《调动学习动机的ARCS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文,正式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介绍给国内读者。此文章只是对四个动机类别进行了罗列,并简单地探讨了教学方法,对于ARCS学习动机的本土化实践还缺乏系统性的推进。近年来,ARCS学习动机模型虽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根据文献反映,该模型大多应用在学科教学领域以及激发成人的学习动机中,在幼儿园领域尚未有专家学者研究。
二、建构游戏应关注学习动机设计
(一)建构游戏的意义
建构游戏也叫“结构游戏”,“结构”即为建造房屋的意思。在国外,“结构”一词是由拉丁文ConsTrucTic演变而来的,原意是“建筑”,即建筑活动。建构游戏是幼儿每天接触的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幼儿园的建构游戏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构游戏现状及问题
我们通过对所在幼儿园开展建构游戏的情况展开调查,并借助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形式了解家长、教师对于建构游戏的理解和支持策略,可以看出:家长认可建构游戏的意义,但缺乏科学系统的支持和陪伴;教师有初步的支持策略但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支持以教师为主导
大部分教师在建构活动中将自己定位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游戏中基本以幼儿遇到问题、教师帮助解决为主,但在活动中并未真切关注如何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思路或增加材料,协助幼儿解决问题。但是,过程中未见幼儿的主观学习行为,如自主发现问题、初步探究等,长此以往,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养成。
2.支持缺乏完整体系
现阶段,教师在园所开展的建构游戏主要从游戏前、游戏中和游戏后为幼儿提供支持,强调教师观察和儿童表征,虽然对于推进建构游戏的深入发展有一定作用,但缺乏整体的策略支持体系,导致建构游戏的发展陷入停滞期,这也是我们探究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初衷所在。
三、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建构游戏推进
详细了解、学习ARCS学习动机模型后,我们对于该模型应用于幼儿园教学展开了构思,决定以建构游戏为切入点,探究ARCS学习动机模型对于幼儿园游戏深入开展的作用。
(一)注意性的建构游戏支持
中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渐开始发展,注意保持时间在10~15分钟之间,这对于一个完整的建构游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推动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就成了我们思考的方向。结合ARCS学习动机模型,我们认为幼儿注意力的激发与幼儿的活动兴趣息息相关。兴趣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游戏的出发点。但是,仅有兴趣不足以支撑幼儿的整个游戏,还需要教师的“隐性”支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主要从物理特征、情境特征和指令性特征为切入点,关注教师回应的刺激程度及支持过程中情境的营造,明确建构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等信息,以达到提升幼儿游戏注意性的目的(见图1)。
案例:“坦克”诞生记
十月一日是祖国的生日,我们在幼儿园大厅布置了“我爱你中国”的主题环境,其中有我国研发和制造的各种武器装备,如飞机、大炮、潜艇、坦克等。经过观察发现,幼儿对坦克特别感兴趣,不仅如此,在户外和室内的建构游戏中,常常能看到幼儿拼摆各种“枪支”“大炮”“手榴弹”等作战工具。了解到幼儿的兴趣后,我们开始了一段建构之旅。
支持策略:
1.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正面、积极的刺激,如游戏过程中视幼儿兴趣和需要逐步投放新材料,活动结束后请幼儿介绍作品,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分享不断给予幼儿新的刺激点,提升幼儿对“坦克”搭建的持续注意。
2.重视游戏中的情境营造。教师加强对于“红色环境”的营造,如利用不同区域开展主题活动,鼓励幼儿用画一画、捏一捏、说一说、看一看等方式多领域地认识坦克;还发起家园合作,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相关科普绘本,让幼儿更深入了解坦克类型、构造、作用等,为搭建坦克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3.增强指令性。搭建前教师会与幼儿聊一聊今天准备搭建什么、想用什么样的积木,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表征出来。活动开始前也会结合幼儿的兴趣,强调建构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会让幼儿在实际建构中更加关注这些细节,从而集中注意力去搭建。
(二)相关性的建构游戏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3]这其实也呼应了ARCS学习动机模型中的相关性,即学习内容或目标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经验。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也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生成建构主题,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我们对于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适宜开展的建构主题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发现生活化的内容设计能够有效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提升幼儿的动机水平。
(三)自信性的建构游戏支持
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因为一些困难而无法继续游戏。如果是自信心或学习动机较强的幼儿,他便能很好地调节情绪,重新梳理思路,进而再次迎接挑战。可见,良好的自信心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建构游戏中,常会发生幼儿的作品被破坏、建构技巧不足、建构主题转换频繁等现象,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会使幼儿丧失成就感和活动动机,进而失去对建构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通过调节建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建构顺序、增加游戏奖励等方式,增强幼儿建构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同伴间的肯定鼓励、教师的表扬夸奖等都能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四)满意性的建构游戏支持
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推行,评价逐渐成了衡量活动、游戏的重要标准,尤其是过程性评价,更是评价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研究表明:学习反馈才是对学习过程与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教师针对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成果给予及时的、经常的、持续的反馈,则更容易催生高效学习。[4]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通过提高幼儿的满意度达到强化动机的效果。例如,在建构过程中后期,教师可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对幼儿的建构作品、行为做及时肯定。此外,评价不应限于教师评价,更重要的还有幼儿自评和同伴互评等,让幼儿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游戏过程;教师还可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引导,例如自评表、建构表征图等,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了解自己的建构想法和感受,从而重新规划建构主题与内容(见图2)。在评价与支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幼儿满意度的达成,如果幼儿的学习进程与教师要求的进程相符合,就有利于产生正向的学习体验,使幼儿的学习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如果幼儿的进度与目标产生间隙,教师则可通过调整环节、正面反馈等形式及时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5]
四、结语
利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支持幼儿建构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学习动机,推动建构游戏向纵深发展。在接下来的ARCS学习模型的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动机模型的含义,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并在有效支持建构游戏的基础上将此模型应用于更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KELLERJM.DevelopmentanduseoftheARCSmodelofinstructionaldesign[J].Journalofinstructionaldevelopment,1987(3):2-10.
[2]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95-1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卢一,郑燕林.ARCS模型视角下创客项目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2):12-19.
[5]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