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乌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

2024-12-20曾文梅

今古文创 2024年46期

【摘要】词汇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寻乌方言归属客家方言区的宁龙片,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方言与文化特色,本文从形式、结构、意义、词源等方面描述了寻乌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别,以期丰富客家话的研究材料和成果,为寻乌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参考。

【关键词】寻乌客家方言;普通话;词汇;比较

【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12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33

寻乌县,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是闽粤赣三省近邻烟火相连的三角要冲。东邻福建武平县、广东平远县,南连广东龙川县,西毗安远、寻乌县,北接会昌县。[1]

可见寻乌县的地理位置特殊,它是客家聚集地之一,寻乌方言则属于赣南的客家方言。刘纶鑫认为,赣南各客家方言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历史行政区划不同、居民迁徙的时间和来源的不同,具有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特征,但各地的客家话差异较大。[2]根据谢留文、黄雪贞(2007)在《中国语言地图集》基础上对客家方言的重新划分,寻乌方言归属客家方言区的宁龙片[3],且寻乌方言在词汇方面与普通话相比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形式上的差异

(一)音节数量上的差异

寻乌话中单音节的词,对应普通话中双音节的词。如:梢-树梢、鼻-鼻涕、串-发旋、衫-衣服、净-干净、搭-搭理、拣-收拾、望-盼望、恼-讨厌、惜-疼爱、好-喜欢。

寻乌话中双音节的词,对应普通话中单音节的词。如:碑石-碑、河坝-堤、葱子-葱、猫公-猫、圆鱼-鳖、镬头-灶、勺嬷-瓢、贼佬-贼、酸酒-醋、肚饥-饿。

寻乌话中双音节的词,对应普通话中多音节的词。如:单车-自行车、细路-捷近路、皮带-裤腰带、谷壳-枇谷皮儿、鸡脚-鸡爪子、钓鞭-钓鱼竿儿、钓子-钓鱼钩儿、酒娘-江米酒、着衫-穿上衣、做屋-盖房子。

寻乌话中多音节的词,对应普通话中双音节的词。如:日子头-白天、明朝晡-明天、月历子-历书、发大水-涝了、水源头-水头、一年到暗-整年、雪豆子-豌豆、上海青-油菜、枣子树-枣树、黄毛鸡子-鸡雏。

(二)声调的差异

一些调类相同的字在普通话和寻乌方言中调值不同。例如:读书,普通话中“读”的调值为35,“书”的调值为55,而在寻乌方言中,“读”为34,“书”为24。老人,普通话中“老”的调值为214,“人”的调值为35,而在寻乌方言中,“老”为42,“人”为214。电影,普通话中“电”的调值为51,“影”的调值为214,而在寻乌方言中,“电”为55,“影”为42。日子,普通话中“日”的调值为51,而在寻乌方言中的“日”为21。

二、结构上的差异

(一)构词语素的差异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些虽然是同一事物,但不同民族的语言或者方言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语素来表示,这样就可能形成用不同的构词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词,寻乌方言与普通话就有此情况。

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地-坟、呕-吐、热头-太阳、灶下-厨房、日子头-白天、暗晡-夜晚、下货-卸车、羊角锤-镐、谷-稻、包粟-玉米、禾笋-茭白、噢糟-肮脏、屎缸-厕所、地脚-垃圾。

2.构词语素前同后异:猪栏-猪圈、上昼-上午、年头-年初、洗面—洗脸、镰子-镰刀、眼汁-眼泪、脚迹-脚印。

3.构词语素前异后同:烧水-热水、脚头-锄头、旧年-去年、淋肥-施肥、烧火-生火、落雨-下雨、归来-回来、乌蝇-苍蝇。

4.构词语素顺序颠倒:鸡公-公鸡、天晴-晴天、欢喜-喜欢、骨排—排骨、菜干-干菜、嘴多-多嘴、尘灰-灰尘。

5.附加成分不同

(1)前缀

①阿、老

在寻乌方言和普通话中,“阿”和“老”可以用在排行、小名、姓的前面,如:阿三、阿娇、老二、老王等;也可用于某些亲属称谓的前面,以称呼某人,如阿爸、老妹等,称呼人时听着与人更亲近。但同时“老”还可用于其他事物的名称,可见“老”在寻乌话中的构词能力比之普通话明显更强,有如:老屋、老蟹(螃蟹)、老卡(蜘蛛)等。

②细、番

在普通话中,“细”一般不用作前缀。而在寻乌方言中,“细”可以用作前缀,表示“小”,例如:细路子-小路、细人子-小孩子;另外“细”在寻乌话中还能表示“最小”,如:把最小的姐姐说成“细姐”;有时“细”用在人或物上,还带有喜爱、亲昵的色彩。如:细妹子-小女孩、细猫子-小猫。很多时候“细”与现代汉语中的“小”相当,却不等同,如“小姐”不能说成“细姐”。“番”在寻乌话中也可作前缀。如:番豆-花生、番枧-肥皂等。可见“番”作前缀时,主要用在外地引进的事物名称上。

(2)后缀

①牯、公、嫲

现代汉语中很少用的一些词,在寻乌话中反而使用频率很高。其中,寻乌话表示动物雄性时,一般会用“牯”或“公”作为后缀,并用后缀“嫲”表示雌性,这样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客家方言词汇的特征。例如:猫牯、猫公-公猫,猪牯-公猪,猫嫲-母猫,牛嫲-母牛。与此同时,有些东西是不分雌雄的,但寻乌话也会用上“牯”“公”或“嫲”命名。如:鼻公-鼻子、笠嫲-斗笠、勺嬷-瓢、花牛牯-天牛儿、梨牯-梨、碗公-大碗。“牯”“嫲”用于人,能表示和区分人的性别,因为在称呼男性和女性时,有的会相应地在姓氏或名字后边加上“牯”“嫲”,如:先牯(表男性)、陈嫲(表女性)等;也有根据女性本人的出生地或其他特点加“嫲”,如:广东嫲、学老嫲。但有时“牯”“嫲”用于人,如:癫嫲、聋牯等,常会带有鄙视的意味。“公”用于称呼男性长辈时,可表示尊重,如:伯公、叔公。

②子

在普通话中,有不少词是习惯带上“儿”尾或者不带任何词尾的,但在寻乌方言中却常用“子”这个后缀。例如:雨点儿-雨点子、小狗儿-细狗子、鸟儿-鸟子、瓶塞儿-塞子、鱼-鱼子、背心-背心子、鞋刷-鞋刷子。可以说,“子”是寻乌方言中用的最多的词尾,它还经常用于一些表示时间的名词,例如:前年子-前年、前下子-前时;“子”尾还可以跟疑问代词“几”和量词一起表示数量不多。如:几个子-几个、几块子-几块、几斤子-几斤。此外,“子”尾用于一些表示生理缺陷的词语时,一般表示对人的轻视。如:只眼子、驼背子、跛脚子。同时,有很多事物,在普通话中往往要带上“儿”尾,但是寻乌方言却没用上“儿”这个后缀,例如:坟头儿-坟头、韭菜花儿-韭菜花、葵花子儿-葵花子、柳条儿-柳条、樱桃儿-樱桃、竹叶儿-竹叶。

③头、佬

有些是不加后缀“头”的词,寻乌话反而经常带上“头”。例如:锁头-锁、柴头-柴、膝头-膝、肩头-肩。“佬”尾用来称呼长辈时可以表示尊敬,例如:娭佬-母亲、丈人佬-岳父;同时,“佬”用于人,有时与“牯”“嫲”相似,也能用来表示对人的鄙视:贼佬-贼、颠佬-疯子、哑佬-哑巴。“佬”还可与“牯”“嫲”一起使用,既可表示鄙视,又可表示和区分人的性别,如颠佬牯(男)、贼佬嫲(女)。

总之,寻乌客家话中的附加成分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功能多样化。此外,表示时间时,在寻乌方言中经常用“昼”和“晡”两个语素。例如:上午-上昼、中午-当昼、下午-下昼、夜晚-暗晡、今天-今晡、明天-明朝晡、后天-后日晡。

(二)造词方式的差异

由于事物在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特征、领属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人们往往以事物的特征为依据来命名某一事物,由此产生新词,寻乌方言也有此情况。

1.寻乌话根据事物的颜色造词,如:红萝卜-胡萝卜(颜色为红色)、牙黄-牙垢(颜色多为黄色)、黄毛鸡子-雏鸡(毛色多为嫩黄色)、白癞-头屑(颜色为白色)。

2.寻乌话根据事物的形状造词。如:羊角锤-镐(镐头上部的形状像羊角)、圆扇子-团扇(形状为圆形)、扬叶子-蝴蝶(飞舞时像叶子)、松毛蛋-松球(形状像蛋一样)。

3.寻乌话根据事物的性质造词。如:臭屁虫-臭板虫儿(会释放臭气)、大肚嫲-孕妇(肚子大)、外间-外屋(房间靠近外边)、唔舒服-生病(身体不适、难受)、热痱子(天气炎热时易长痱子)、打摆子-发疟子(病发时会打寒颤)、酸酒-醋(味道酸)。

4.寻乌话根据事物的用途造词。如:枕头套-枕巾(用来套住枕头)、尿桶(用来装尿液的桶)、脚盆(用来洗脚)、面盆(用来洗脸)、暖壶(能用来保温)、过道灶下-厨房(用灶来烧火做饭的房间)、手帕(用来擦手擦脸)。

三、意义上的差异

在词汇意义方面,寻乌方言与普通话虽留存诸多相似之处,但也保留着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下文将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作普通话词义参照,从同形异义和异形同义两个维度,说明二者在意义方面的异同。

(一)同形异义

词汇意义涉及词义中与概念相对应的部分,包括适用对象的范围。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义项数量的不同。部分词汇在寻乌方言中的词形与普通话相同,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二者的词汇意义出现了若干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寻乌话与普通话词汇的意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语比较少见,如:“鲜”在普通话中指新鲜、鲜美、水产食物等,而在寻乌方言中则表示清澈、稀两个意思。如:水很鲜(清),粥很鲜(稀);“刁”普通话中指狡猾,含贬义色彩,而在寻乌方言中的意思是聪明,带有褒义。例如:好刁(很聪明)。

2.寻乌话与普通话词汇的意义同中有异

可细分为以下三种。

(1)词义扩大

比起普通话词汇,寻乌方言有些词义项更多,使用领域更大。

“舞”在寻乌话中的组合能力更强,应用很普遍,可指多个含义。如:舞(做)饭食、唔好舞(办)、舞(挣)钱、舞(砍)柴、大石头舞(搬)唔动。“食”在古代曾表示“吃”“喝”“吸”等意思,现今在寻乌方言中仍可大量用“食”表达这几个含义。由此可见,其词义范围比普通话的“食”广,组合能力也更强,如:食茶-喝茶、食水-喝水、食烟-吸烟。“屎”在寻乌话中的涵盖了普通话中的几个意义,但此外,它可指鼻涕的凝结物,如“鼻屎”;可表示锯木头产生的木屑,称“锯屎”;“屎”还指脑髓,称“脑屎”。

“跌”在普通话的意思是“摔、下降”,在寻乌方言中表“掉落”“遗失”等意思。如:跌眼汁(掉眼泪)、橙子跌地下了(掉地上了)、跌了钱(遗失了钱)。而丢脸叫“跌面子”。

“手”除了指普通话中的“手”,在寻乌方言中还能指“整个上肢”,即包含手臂与手腕。

“脚”与之相似,在寻乌话中也能指“整个下肢”。由此可知“手”和“脚”在寻乌话中义域更宽。

“鼻”在寻乌话中的义项和用法更多,作名词的时候,除了指称“鼻子”外,也能指称“鼻涕”。如:流鼻-流鼻涕。此外,“鼻”还可用作动词,意为“嗅”,如“嗅一下”说成“鼻一下”。

(2)词义缩小

相比普通话词汇,寻乌方言有些词义项较少,使用领域更小。

“破”在寻乌方言中表示破坏、劈开,使用领域较窄,其在普通话中表“花费”“破烂的”等意。在寻乌话中,“房”的义项更少,往往只表示单个房间,而普通话中的“房”还可指结构和作用像房子的东西、家族的分支等。

(3)词义转移

寻乌话中有部分词,其意义有所转移。如:“地”在寻乌话中并非指土地,而是表示坟墓。如:晒地(打扫坟墓)。“叫”在普通话中主要指喊叫,在寻乌话中则指哭泣。例如:又叫(哭)了哩。

(二)异形同义

所谓异形同义,即“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来表示”[5]。较之寻乌话与普通话,二者除了有意义、有所差别的词,同时还存在词形不同、但词义相同的词语,相当于是同义词。换言之,有些词在寻乌方言中词形不同,却可能表示普通话中的同一个词。例如:“挖”在寻乌方言中就有根据语境用其他几种词形来表达的。如:改笋子(挖竹笋)、镃田(挖旱田土)、打土(挖土)、捣田(挖有水的田土)。在上述的语境中,“捣”“打”“改”等都能表示“挖”,但“挖”所用的工具和方式会因对象不同而异,而且它们有些是多义词,故具体意义要结合不同的搭配对象来确定。如:“打饭”不是挖饭,而是买饭的意思。

表示“拿钱换东西”时,在寻乌方言中说法多样。除了用“买”,“捡”“打”“斫”“籴”“称”等词在特定语境皆可表达“买”这个含义。例如:捡点药-买点药、打饭-买饭、斫猪肉-买猪肉、籴米-买米、舀酒-买酒、称点子苹果-买些苹果。

普通话一般用“死”表示“生命终结”,而在寻乌方言中,表示人的生命终结时,较少说“死”,往往换成其他几种较含蓄的说法。如:“过身”“过世”“转背”“唔在哩”“走哩”;用于人以外的动、植物等时,往往直接用“死”,有时也用“过世”。普通话中的“棺材”一词,在寻乌方言中也与“死”相类似,经常用其他两种比较委婉的说法。如:“寿寄”“大屋”。

普通话用“杀”表达“弄死”,寻乌方言较少用“杀”,且“杀”多用于人,而用于动物时往往会用“割”“㓾”“破”这些动词来表示。例如:㓾猪(杀猪)、割鸡(杀鸡)、㓾鸭子(杀鸭子)、破鱼子(杀鱼)。“㓾”“割”“破”等动词搭配的对象有所区别,但都含有“杀”的意思。

寻乌方言中的“打”能表示各种击打的意思,同时,“用手打人”义除了用“打”表示,还有其他多种表达方法。如:搥人(打人)、劈一巴掌、洗一巴掌、扫一巴掌等都表示打一巴掌;搥、术、擂、愤、搏等动词皆可与“一拳”搭配,表示打一拳。上述短语所用的动词都可以表示“用手打人”,只是发力的大小和击打的方式有些微不同。

“猪血”在寻乌方言中还有两种说法,如:“猪红”“猪旺”。普通话一般用“告诉”表示“让某人知道”,寻乌方言不用“告诉”,而经常用其他三种表达方式。如:莫话过佢听(不要告诉他)。“话”“学”“讲”在这类句子中都能表示“告诉”。“开水”在寻乌方言也有其他说法,如:“沸水”“滚水”。

总之,上述这种同义词在寻乌方言中有很多。这样既丰富了语言表达,使其更加准确、生动和形象,又展现了寻乌方言独特的语言魅力。

四、词源上的差异

寻乌方言与普通话词汇之间存在的差异,部分源于词源的不同,包括古语词的沿用及对外来词的借用差异等。下面将从这几个角度探讨词源差异。

(一)古语词

所谓古语词,是指从古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词语。寻乌话中就保留了不少常用的古语词。如:牖:窗户。《说文·片部》:“牖,穿壁以木为交窻也。”《说文解字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可见“牖”古代是指“窗户”。如《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又如汉代王充《论衡·别通》:“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上述两个“牖”都表示“窗户”。寻乌方言至今仍沿用“牖”,称窗户为“牖子”“牖窗子”。

莳:移植、种植。《说文·艸部》:“莳,更别种。”《说文解字注》:“今江苏人移秧插田中曰莳秧。”例如晋左思《魏都赋》:“水澍粳稌,陆莳稷黍。”宋杨万里《插秧歌》:“秧根未牢诗未匝。”句中的“莳”都皆指移栽、种植。今天的寻乌方言仍用该“莳”,如“莳田”。

炙:烤。《释名·释饮食》:“炙,炙也。炙于火上也。”可知“炙”曾意为“烧烤”。例如《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也。”毛传:“炕火曰炙”。寻乌方言用“炙火”指“烤火”,也用“炙热头”指“晒太阳”。

啜:喝、骗。《说文·口部》:“啜,尝也。从口叕声。”《广雅·释诂二》:“啜,食也。”除了用“食”,寻乌方言也用“啜”表示“喝”,但作为动词较少带宾语,如:莫啜腌快(不要喝太快)。《武王伐纣》:“南宫括过,登于山,啜乌文画独入谷中。”这里的“啜”就是指“哄骗”,现在寻乌方言仍用“啜”表示“骗”,如:渠啜人。(他骗人。)

摷:水中捞取。《广雅·释诂一》:“摷,取也。”如《文选》:“摷昆鲕,殄水族。”此处的“摷”表示用能滤水的器具在水中捞取某物。寻乌话仍用“摷”,如:等渠煮好哩就摷起来。(等它煮好了就捞起来。)

着:穿。唐王维《西施咏》:“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句中的“着”都指穿。又如《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寻乌方言都是用“着”来表示“穿”的意思,如:着鞋,着衫。

乌:黑。西汉《史记·匈奴传》:“北方尽乌骊马”,宋代有诗云:“穷年弄笔衫袖乌”。元代《古今韵会举要》:“又俗谓黑色曰乌”。寻乌方言如:人都晒乌(晒黑)了,称“黑色”为“乌色”。

面:脸。《说文·面部》:“面,颜前也。象人面形。”古代汉语中用“面”来表示“脸”的用例丰富,如《墨子·非攻中》:“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唐元稹《遣春》:“三杯面上热,万事心中去。”上述的“面”就是脸,寻乌方言有洗面、面上等。

徛、企:站,立。《广韵·纸韵》:“徛,立也。”例如东汉《汉书》:“日夜企而望归”。三国《景福殿赋》:“鸟企山峙。”“徛”和“企”都是站的意思。寻乌方言就用“徛稳”表示站好。

行:走。《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释名·释姿容》:“两足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如孔子《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墨子·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句中的“行”都指行走,寻乌方言如:他行路(走路)去的。

籴:买(粮食)。《说文·入部》:“市穀也。从入从䊮。”《玉篇·入部》:“糴,入米也。”如南宋陆游《初夏杂兴》:“闷里家书到,贫时籴贾平。”《陈州粜米》:“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称。”这两处的“籴”都是指“买”,寻乌方言仍经常用“籴米”。

(二)借用词

借用词是指本方言在与其他语言接触过程中吸收来的词语。寻乌方言中有不少外语借词,有少量带“洋”字的,例如:水泥也叫“洋灰”,煤油也叫“洋油”,也有较多带“番”字的,如:番豆-花生、番枧-肥皂、番薯-地瓜。

此外,寻乌县离广东很近,寻乌人也有很多人外出广东打工和求学的,他们可能会把在外学到的粤语词汇带回寻乌方言中。因此寻乌方言也受到了粤语的影响,吸收了一些粤语词汇,如“耕田(种田)”“波鞋(球鞋)”等来源于粤语。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说明寻乌方言词汇在形式、结构、意义、词源等方面与普通话词汇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寻乌方言之于普通话的鲜明的地域独特性。随着自身不断的发展变化,寻乌方言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可能保持其独特性,或逐渐向普通话靠拢。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寻乌县志编纂委员会.寻乌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刘纶鑫.赣南居民的迁徙层次和赣南客家话内部的语音差异[J].中国语言学报,1995,(5).

[3]谢留文,黄雪贞.客家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2007,(03):238-249.

[4]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

[5]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97.

[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