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聂小倩》英译翻译策略探析
2024-12-20刘睿佳程平程建山
【摘要】本文以苏珊·巴斯内特(Susa Bassnett)与勒弗菲尔(Lefevere)的文化翻译观来探析翟理斯翻译的《聊斋志异·聂小倩》中所使用的英译翻译策略。《聂小倩》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都与白话文以及西方语言大异其趣。在词汇层面,本文介绍了特殊文化词汇的英译翻译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释义法、意译法的翻译策略;在句法层面,介绍了特殊句式的英译翻译策略,并提出了相应扩充法、合译法的翻译策略;在语篇层面,分析了文言文的语篇特点,并详细介绍了照应手法、隐喻的翻译策略。其中,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对于文言文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聂小倩》;汉译英;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11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28
一、引言
翟理斯是英国政府驻华大使馆的一名翻译员,他翻译的《聊斋志异》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拓宽了外国读者的视野,推动了中英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翟理斯曾在天津、宁波等地工作过,1893年,他因身体状况不佳返回英国。1932年,翟理斯辞去了剑桥大学的汉学博士职务,在此后的35年里,他不仅致力于教书育人,还专注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曾经的驻华经历,让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且致力于将中国文化推向西方。同时他又拥有一定的双语能力,能够运用独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使《聊斋志异》英译本在世界广为传播。翟理斯翻译的《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源文本风格,不仅完美地再现了该作品,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理雅阁(James Legge)更是对该译本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研究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既可以丰富国内关于《聊斋志异》的理论研究,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文化翻译观与《聊斋志异》的翻译研究
1900年,苏珊·巴斯内特(Susa Bassnett)与勒弗菲尔(Lefevere)在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翻译观[1]。首先,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其次,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通过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特点,以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化。最后,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的目的是文化交流,文化是放在第一位的。2004年,廖七一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并指出“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移植文化,并尽量保留两者的差异。[6]根据“文化翻译观”的要求,文化因子不可翻译,只能移植或传递,这就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2005年,刘宓庆提出“翻译文化战略观”[8]。他认为,这正是顺应当前历史潮流,反映时代使命的翻译理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行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战略,而文化战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他提出,中国人应当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翻译。2023年,南京大学的许钧在《文章研究与翻译文化观》中提出,要进一步树立翻译的文化观,认识翻译的文化本质,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个角度来理解翻译活动。[15]
三、文化翻译观下《聊斋志异·聂小倩》英译本的案例分析
(一)文化翻译视角下特殊文化词汇的英译翻译策略
文化翻译就是解决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文化为单位,翻译只是一个解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译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译者拥有较高的双语能力,也要拥有深厚的双语文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技巧,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翻译的效果。
1.释义法
释义法(Paraphrase)是指译者对原文的某一部分进行扩充或者认识阐释,使得译文的逻辑更加清晰。中西方因为政治经济背景不同,所诞生的文化也不同,虽然翟理斯在中国生活多年,但是翻译时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而是在自己的教育、文化、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翻译。以下两个例子展现了翟理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进行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价值观的投射翻译阐释。
例1.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不以鬼妻而遂夺也。
译文:Ning would have three sons,that the line would not be interrupted by his marrying her.
此处,译本直接将“注福籍”忽略不去翻译。“注福籍”是指命中注定有福的人,“注”是记载的意思,“福籍”是传说中人间登记福禄的册子。我国民俗中的福禄寿三位神仙,被视作人们生活美好、平安喜乐和健康长寿的象征。福星面带微笑,象征着家庭美满、顺风顺水、无灾无难;禄星身着官服,拿着如意,象征着官运亨通、财富丰厚;寿星留着长长的胡髭,拿着寿桃,象征着健康长寿。此处“郎君注福籍”是指宁采臣享有福分和禄位。在中国古代,众人多追求升官发财、福寿双全、光耀门楣、荫子封妻、万世留名。因此,有福之人多是儿女双全、人丁兴旺。但人们在追求了人丁兴旺之后,还需要物质财富和高官厚禄为之锦上添花。因此在此处使用释义法进行翻译会更好,比如:He was protected by the gods and destined to be blessed and to attain fame,它可以进行一个意义阐释,能够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例2.后数年,宁果登进士。
译文:After these events Ning took his doctor’s degree.
翟理斯在翻译“进士”一词时,用“doctor’s degree”,意思是“one of the highest earned academic degrees conferred by a university”,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统称为进士。在明朝和清朝,通过殿试的考生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只有三人,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的考生则按成绩依次排序。一甲三人称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翟理斯在翻译“进士”时并没有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而是在自己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因此,从文化观的视角下可以使用释义法进行翻译,比如:doctor’s degree(In the ancient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he person who passed the final level of court examination)。这样的一个翻译,使得译文表意更加清晰,从而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2.意译法
翟理斯在翻译《聊斋志异·聂小倩》的过程中,在翻译一些特定词汇时,采用一种委婉的语气把文章的内涵与意义翻译出来,这种方法就叫做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意译法可以让读者原本较难理解的词汇变得明了易懂。《聊斋志异·聂小倩》是被改编最多的篇目之一,它与其他人鬼恋、人妖恋不同的是,在聂小倩与宁采臣的浪漫爱情里充满了侠气与义气,而作者的这一思想被翟理斯很好地翻译了出来。比如下面两个例子。
例1.聂小倩
译文:The Magic Sword
翟理斯将“聂小倩”翻译成“The Magic Sword”,很好地体现了文本色彩。聂小倩一家都被杀害,自己则被金华老妖控制,她不得不依靠色相骗人,然后对这些人进行加害。但是最后,聂小倩在宁采臣的感召下改过自新,恢复了善良,也终被宁采臣与婆婆接纳。她在第一次面对魔剑的时候,“若非石棂,妖当立毙,虽然,亦伤”,由此可见,聂小倩第一次遇“剑”的时候受了伤,差点性命不保;第二次遇“剑”时原文这样描写:“室有剑气畏人。”此时的聂小倩对于剑气是害怕的;第三次遇“剑”,聂小倩主动提出要把宁采臣的剑袋挂在床头,“妾受生气已久,当不复畏,宜取挂床头”。此时的聂小倩已经完成了蜕变,而她的性格、命运,也于此时发生了改变。这一切都是通过聂小倩与“剑”这一暗线体现出来,翟理斯的翻译将文本中的侠义展示了出来,赞扬了侠肝义胆这种美好的品质。
例2.但意似蹙蹙。
译文:but she seems to want to give trouble.
翟理斯在翻译“蹙蹙”这个词时,用了“give trouble”这一说辞,“蹙蹙”原本有忧伤的、闷闷不乐的意思,但此处翟理斯并没有翻译为“但是流露出闷闷不乐的神态”,而是意译为“但是她似乎想要给我找麻烦”,西方的文化背景让他对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具有特殊的理解,因此他很自然地将自己代入读者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更加生动地刻画出了金华老妖刻薄的人物形象,使得西方读者在阅读时更加贴近人物角色。
(二)文化翻译视角下特殊句式的英译翻译策略
由于文言文高度简洁,且多以名词和动词为中心,词组、分散的句子比比皆是,它们或按照时间,或按照逻辑一一罗列,外形看似松散,没有主从之分。而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其余的句子成分都是连带附加在这条主干上的。因此要充分理解与领悟英文与文言文的差异,防止译文较为生硬。
1.扩充法
扩充法(Augmentation method)包括语法结构的扩充和语意结构的扩充,即把原文主谓不齐的补齐,把原文隐含的信息或者作者可能不太熟悉的文化信息溢出,以及作者含而不漏的逻辑关系表明,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文言文通常没有主语,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省略一些主语。在翻译时,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例1.方将睡去,觉有人至寝所。
译文:As he was dropping off to sleep,he perceived that somebody was in the room.
例2.明日,恐燕他出,早诣邀至。
译文:The next day Ning was afraid that Yen might be going away somewhere,and went over early to invite him across.
例1与例2中,翟理斯分别将“he”和“Ning”补充到目标文本中,把原文主谓语很清晰地指明,使得译文逻辑清晰,故事情节明确,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不知所云,从而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与内容。
2.合译法
合译法(Adopted method)是一种将汉语中的两个或更多的句子转换为英语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会把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转换成英语的主语,并考虑到汉语的语法结构、语义、语气等因素。
例1.宁欲观之,慨出相示,荧荧然一小剑也。于是益厚重燕。
译文:At Ning’s request he produced the weapon,a bright little miniature of a sword;and from that time Ning held his friend in higher esteem than ever.
例1共两句话,第一句的大意是宁采臣看剑,第二句的大意是宁采臣更加敬重燕赤霞。译文中,这两句话用了并列连词“and”,将两句话连接成一句话,并增加了“from that time”,使得句子更有逻辑,情感脉络推进得自然合理,使得译入语读者更加明了文章内容。
例2.迨营谋既就,趣装欲归。燕生设祖帐,情义殷渥。以破革囊赠宁,曰:“此剑袋也,宝藏可远魑魅。”
译文:He then fulfilled his promise and prepared to go home,Yen giving him a farewell banquet,and presenting him with an old leather case which he said contained a sword,and would keep at a distance from him all devils and bogies.
在例2中,主句是宁采臣完成许诺,准备回家。译文用现在分词作状语,与主句有因果关系,因为宁采臣要回家,所以燕赤霞设酒践行,并以剑袋相赠。翻译这句话时,我们可以参考主次信息句。所谓主次信息句,指的是两个或更多句子并列,没有主语、宾语或表示偏正的关系。在翻译时,通常会将主句翻译成完整的句子,而将从句翻译成伴随的状语。英译时,一般把主要信息译为完整的句子,而不重要的信息译为伴随状语。主要信息是主要人物加主要动作“He then fulfilled his promise and prepared to go home”,不重要的信息是动名词引导的短语表结果,以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引导的状语从句。用合译法将这两个句子合并在一起,使得故事逻辑连贯缜密,引人入胜。
(三)文化翻译观下《聊斋志异》语篇的翻译策略
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关注对字词、句子的翻译,更要重视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重视文化词在语篇语境的作用。本文节选《聊斋志异》中情节较为完整、故事内容较为清晰的篇章。随着情节的缓慢展开,一个清晰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但中文的段落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太多的衔接词,这会使得外文读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存在障碍。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了翻译策略,去解决了外文读者理解难的问题,从而保障了语篇的连贯与流畅性,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1.照应手法(Reference)
照应手法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从而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连贯和清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句子构成完整语义的手段,在阅读完文言文时,利用这种手段,可以巧妙地帮助我们疏通阅读障碍,分析文章内容。
例1: 文章开头“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与文章结尾“纳妾后,又各生一男”。
译文:“...fond of telling people that he had only loved once...”与“He then took concubine,and had one more son by each.”
照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十分常见,如上文说宁采臣称自己“生平无二色”,但下文中,在妻子去世后,宁采臣却又纳了妾。在翟理斯的翻译下,该篇的戏剧冲突更加强烈,“生平无二色”的意思是“平生除了妻子之外,不好任何女色”,译文则将其“只爱一人”表现得更加深刻,与后面他的纳妾行为形成对比,从而更具冲突性。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当时很多人心中,这是一种相对完美的婚姻制度。但是翟理斯却认为这种制度是“notorious”,他认为一国女性的地位或可作为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标准,因此更加可以看出无论宁采臣如何承诺自己只爱一人,也会在妻子病逝后再娶;无论他与聂小倩的婚姻关系多么美满,也会娶小妾。翟理斯的翻译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下的婚姻理念。
例2:文章开头“意甚乐其幽杳”与下文“君诚圣贤,妾不敢欺”。
译文:“...and,being much pleased with the quiet of the place,determined to remain.”与“You are upright man,and I will not attempt to deceive you.”
原文的上下文照应可以更好地促进文章的可读性,上文的意思是“宁采臣很喜欢这里幽静的环境”,而翟理斯在翻译这句话时,增译了“determined to remain”,进一步展现了宁采臣对此环境的喜爱。竹子和莲花都是宁静而优雅的象征,它们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象征着高尚的品格。此处从侧面烘托出宁采臣人品高洁,与下文的宁采臣在聂小倩美色与金钱的试探下,依旧保持本心的高尚品格相照应。因此翟理斯在翻译聂小倩评价宁采臣的话时,直接翻译“You are upright man”,与上文相互呼应,使得宁采臣的形象深入人心。通过翟理斯的翻译,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下,仁爱守信、克己复礼的儒家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2.隐喻(Metaphor)
隐喻是人类用自己熟知的语言系统去认知自身不熟知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和手段,在日常交流中大量存在。没有隐喻,人们甚至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顺畅沟通交流。文化隐喻是指带有独特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隐喻。[7]
例1:……鲐背龙钟,偶语月下。
译文:...humped-backed and feeble-looking.
原文将金华老妖的外貌形态比喻成“鲐背龙钟”,这里用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描写来显示出金华老妖伪装之狡猾,心思之深沉。在此处翟理斯直接将其翻译成一个驼背苍老的老人,不仅通俗易懂,也与下文金华老妖逼迫聂小倩做坏事形成巨大的反差。在中国文化中,“鲐背”是指老人年龄大,背上长了斑点,就像是如鲐鱼的条纹一样,是长寿的象征。“龙钟”是一个常见的比喻,用来形容老年人很疲惫,但随着“老态”的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抛弃这个词,更加热衷于其他形式的表达。译者在体会原文的隐喻表达形式后,在翻译时用了“feeble”一词,使得整个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厚,读者对于聂小倩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怜悯。
例2:……愿执箕帚,以报高义。
译文:...begs to be allowed to give her poor servants as some return for favours shewn.”
“愿执箕帚”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指愿意充当仆从,后来指愿意成为妻子,承担家务。而这一隐喻在西方仅仅指用扫帚打扫房间,打扫卫生,做家务的意思。此处翟理斯翻译为“servant”“仆人”,并添加了个人感情色彩词“可怜的”,用来体现聂小倩想要报答恩情的决心,这种翻译很好地表达了隐喻的核心要义,从而达到文化互通的效果,为后文聂小倩成为宁采臣的妻子做铺垫,也与后续情节环环相扣。
四、结语
本文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聂小倩》出发,根据翟理斯创作的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agic Sword节选英译版本,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在词汇层面,介绍了特殊文化词汇的英译翻译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释义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在句法层面,介绍了特殊句式的英译翻译策略,并提出了相应扩充法、合译法等翻译方法;在语篇层面,分析了文言文的语篇特点,并详细介绍了照应手法、隐喻等。揭示了文化翻译观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翻译观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我们也认识到,翻译并非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它可能会带来新的思考方式,从而促进文化融合。在进行文本翻译时,我们需要掌握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原理,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使得译文更加贴合原文。
参考文献:
[1]Andre.L.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4:41.
[2]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Press,2000.
[3]程怡雯.《聊斋志异》英译本注释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
[4]纪晓丹.目的论视角下的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李可.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困境分析——以翻译文化战略观为基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6).
[6]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刘俊作.《聊斋志异》翻译策略比对——以翟理斯和宋贤德为例[J].作家天地,2023,(17):70-72.
[8]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9]吕松博,闫鑫.政治语篇中文化隐喻的翻译传播策略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04):127-132.
[10]容荣.浅谈文言文英译的句法[J].科技信息, 2006,(S1).
[11]牟晋蕾.形象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狐妖形象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12]蒲松龄.蒲松龄集·聂小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4]蒲艳春.《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J].蒲松龄研究,2023,(04):49-58.
[15]许钧.翻译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3.
[16]朱弯弯.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创造性翻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
[17]庄绎传.英汉翻译500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18]周涵.形象学视角下《聊斋志异》翟译本和邝译本女性形象重塑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2.
[19]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