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人本质的异化
2024-12-20辛妍
【摘要】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得到了显著验证和发展。尽管科技进步增加了人们的自由时间,创造了更多新兴职业,并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因此,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将人类需求置于首位,建立有效的防止垄断的机制,制定科技发展的风险评估体系和伦理规范标准,确保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些措施将有助于解决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推动每个人更加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人的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08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22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触角已深深嵌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持续重塑着人类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纽带愈发紧密,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被视为追求技术革新的终极目的,而人的主体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人的异化现象愈发凸显。探讨科技进步与人的异化,首要任务是深刻剖析“异化”这一复杂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精辟阐述,为人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特别是几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社会面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和更为深刻的内涵。本文旨在以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思想灯塔,结合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深入剖析科学技术进步如何微妙而深远地影响着人的本质,探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异化现象的新特征、新表现及其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之策。
一、概念界定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的技术概念以生产技术为主。
异化一词来自拉丁语,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近代以来,霍布斯第一个在政治领域使用了异化这一概念。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也使用了异化这一范畴。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使用异化范畴并系统阐述异化理论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过程中使用了异化概念,用以表达人本质的二重化和颠倒。马克思积极扬弃和超越了前人的异化理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洞悉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许多严重的异化现象,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乃至资本拜物教的出现都是异化现象的表征。马克思将这些异化现象产生的基础归结为“劳动的异化”,即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与他们自身相对立。对“异化劳动”现象,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方面是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方面是与自己的劳动活动过程本身相异化;第三方面是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由此可见异化劳动的发展过程必然会导致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消灭私有制是消灭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之路。
本质是指对事物的性质、特点以及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学者张奎良认为,本质是相关性概念,表明一物区别于他物的根本特征。而与人关系最近的他物是动物,所以多数哲学家都认同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性。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都对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先后提出了六个人的本质的定义,分别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人的社会联系本质;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本质。目前,学界使用较多的“人的本质”的定义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本文将从劳动、交往等方面考察科技进步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二、科技进步对人本质的异化
学界普遍共识,人类社会迄今已经历四大工业革命浪潮:首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核心引领技术飞跃;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携电力技术之威,再度革新生产格局。马克思与恩格斯身处这两场革命的风口浪尖,他们的生活受这两次工业革命影响颇深,其著作深刻洞见了技术进步与人性关系的微妙变迁,故本文特将前两次工业革命并置探讨。至于第三次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前者自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后者作为21世纪的崭新篇章,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鉴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尚处于初期,且深度依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互联网基石,两者在现阶段的影响交织难分,本文遂将这两大阶段合并审视,以期更全面地剖析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人类本质及其生存环境。
(一)蒸汽和电力技术革命时期
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个人手工作坊之间开始出现车间和工厂。工厂和车间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大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工厂工人,人们从农耕时代进入了工业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电力技术在工业的应用使得大规模、批量化作业成为可能,工厂开始进行流水线生产。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动者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业生产相比,劳动者依托机器进行生产的效率显著提高,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这一效率的提高到电力革命之后更为显著,有了电灯,工厂可以24小时不停地运转,工人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延长,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从事着相同的工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到,劳动不仅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是人类独有的、蕴含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彰显了人的类本质——即一种“自主且自觉”的力量展现。然而,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浪潮中,这一崇高实践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众多劳动者被束缚于工厂的流水线之上,日复一日地执行着单调重复的劳作,其内在的创造力与主动性被无情地压制。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所创造的丰富产品并未成为其自由支配的财富,反而成为了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压抑感与疏离感,促使人的异化现象愈发严重。针对这一严峻现实,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剖析了“异化劳动”的根源与后果,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性的扭曲与失落,为后世探索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手稿》中马克思敏锐地揭示了一个悖论:工人越是辛勤耕耘,创造出如山的财富与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自身却愈发陷入贫困的深渊,成为市场上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商品。在蒸汽与电力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社会生产力跃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世界繁荣昌盛,但令人费解的是,这光鲜背后却隐藏着“物质世界的繁荣与人之价值的贬损并行不悖”的悖论,凸显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深刻矛盾。马克思认为,这些事实不过都在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在《手稿》中,马克思是这样描述这种对立现象的,“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产品及资本的统治”,“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异化关系之中。这种异己的劳动关系,或者说异化劳动,是如何导致人的异化的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外在的、不属于自己本质的劳动。他们的劳动是一种否定自己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中“使自己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能感受到不幸。人们无法在劳动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无从体现,劳动就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被迫劳动。这一现象在《手稿》中被描述为“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因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就会导致这一结果:使得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根据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论述,这一过程导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就像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现实,劳动者只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环,工人的劳动成为机器生产的一部分,本应该作为主体的人成为了机器生产的劳动工具,无从发挥能动创造性,也不具备机器生产时代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只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在资本家眼中除了分工不同并无差别。在资本的统治下,工人被异化成牟利工具,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的人不仅仅是劳动者,还有不断追逐利益的资本家。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资本家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失败的资本家会沦为无产者,并被迫从事出卖自己劳动的活动,在异化劳动中失去自己自主自觉的劳动特性;竞争成功的资本家会不断地积累自己的资本,并在更多资本的裹挟下追逐更多的利益,最终沦为资本逐利的奴隶。由于在资本的竞争中,资本家眼中只有金钱和利益,丧失了作为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良知,异化为人格化的资本的奴隶。
(二)电子信息技术革命时期
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支撑下的自动化为主要标志。进入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人们得以从一些复杂、重复或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开始呈加速状态,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5G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会迎来真正的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时代。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世界中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和职业,劳动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与机器合作生产的方式被改变,劳动者与机器相分离的“分离式生产”成为趋势,并且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自动化的机器所替代。如果说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通过机器“解放”了人的体力,那么信息、智能革命时代科学技术“解放”的就是人的脑力。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并在人类劳动领域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是人类智力和体力的外在表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产品的推出和使用,都是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果,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每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诞生,都是人类智慧的一次充分展现。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中解放人类。人工智能产品代替人类从事复杂繁重、重复和危险的劳动,将人类从这些压抑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智能机器人在快递行业的使用、祝融号火星探测机器人的火星探测任务等,这些人工智能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使用,是对劳动者的解放。最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增加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人们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复杂繁重的工作流程交给智能机器完成,使自己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自己的自由时间就增加了,人们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变多了。从机械工作中解放出来的劳动者,可以从事更多创造性、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增加人们自由时间的同时,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机械化”乃至趋向于“无人化”,人们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随着科技发展逐渐成为劳动的参与者,现在甚至可能成为劳动的旁观者。当劳动实践不再需要人的参与时,人们的劳动能力势必被弱化,人的本质又将从何处体现?此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由争夺商品货币资源转为争夺数字信息资源,但不变的是对资本积累和扩张的追求。拥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大资本家集团早早抢占了大量数字资源,实行新时代的数字垄断。而数字技术时代广大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不仅要出卖自己的劳动谋生,还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或被迫出卖自己的数字信息给资本家来获取便利的数字生活。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各种数字信息平台息息相关,人们的劳动实践也离不开互联网资源的渗透,然而这些平台以及人们从事的数字劳动的所有数据都归资本所有。人们要按照资本、数字的逻辑工作、生活,实际生活中的很多具体的现实都已经异化为数字资源,而这个数字资源的所有者却不是数字资源生产者本人。学者孙伟平认为,“由于生产力结构中科学技术的占比大幅上升,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信息、知识取代土地、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智能时代的资源、财富和权力正日益集中到资本所有者和技术精英手中,马克思所揭露的工人——智能时代可以确切地名之以‘数字穷人’”。
如果说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在资本的统治下被异化成机器的附属物,那么在信息技术革命时期人们已经被异化为数字符号。前两次工业革命只能在劳动中异化劳动者,脱离劳动场合之外的人仍是自由的。而信息技术革命时期的人是被完全的异化,一方面,由于发达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存在,大部分职业已经不存在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只要有工作劳动者就需要随时待命,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界限不再明朗;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渗透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工作中乃至工作之余都会生产大量的数字信息,然而这些数字信息被大资本家或技术精英占有,并通过数据分析掌握人们的喜好,甚至控制人们接受的信息。在数字技术时代,本就稍有闲暇的劳动者还无法控制自己的信息接受内容,成为数字技术异化中彻彻底底的数字人。
三、以科学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在一开始是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更好发展为目标的,然而在现实的运用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其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使得科技进步最终导致了人本质的异化。不容否认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使得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所以继续推动科技向前发展势在必行。人们要做的是采取措施,使科学技术发展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在发展进程中限制人的能动性最终导致人的异化。首先需要明确定义,何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者韩庆祥认为,自由、平等、和谐、完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有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再回看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两百多年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很多方面促进了人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发展增加了人们的自由时间。科技进步带来的自动化不断升级,机器自动化生产在诸多行业推广普及,部分行业甚至已经实现了“无人化”,如,快递分拣、无人驾驶、快递配送等等。人们从复杂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相较之前拥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人们更可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依托互联网技术生态催生了许多新型职业,自由职业的出现也给更多人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人们越来越可能以自己的兴趣为职业。最后,科技的发展也拓展人们了的交往范围。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人们之KhA6czIoLZfLGOgMfWrMefI9BWm6Qrlqx0g83l+gU0M=前的联系更加便利,随时随地和地球另一端的人沟通交流也不再是难题,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科学技术进步确实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技术进步导致人的异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需要面对科技发展这一“双刃剑”,同时制定恰当的措施,让科技进步更好地服务人而不是异化人。
首先,明确科技进步要以人类的发展需求为主。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科研院所和高新科技公司在进行科学研发时要以人为本,以人类发展和全人类利益为主。相关科研机构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初心和目标,将人放在科学发展的第一位,而不是以资本或其他因素来驱动科学技术发展,真正做到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在科学研究中出现可能危及人类利益的状况时,要能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谨记科技进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为了人,才会依托人、发展人,才会更好地展现人的本质。
其次,应建立相应的科技发展防垄断机制。过去近半个世纪,垄断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进行的垄断竞争,在很多科技发展方面的投资也只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垄断资本,最终都只是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异化。到了信息技术时代,除了防止资本家的资金垄断之外,也要注意防范大资本的数字垄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和数字技术息息相关,为了保证人们不在数字时代沦为数字劳工,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个人数字信息,杜绝大资本对普通劳动者的数字剥削。
最后,制定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风险评估体系和伦理规范标准。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人们担忧的智能技术发展是否会让机器统治人、是否会丧失人的本质等问题,相关科研机构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做好严密的风险评估,不能忽视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专家学者也要时刻关注科技进步的最新知识,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并对科技进步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深入分析。同时,也要保证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将风险评估成果公布,缓解民众对新技术萌芽阶段的恐慌情绪。
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概念,深刻揭示了科技进步背后可能存在的人的本质异化问题。尽管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生产力,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职业选择,然而,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依然存在且日益显现。因此,人们必须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坚持将人类需求置于优先考量。建立有效的反垄断机制、制定科技风险评估体系和伦理规范,是确保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关键步骤。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解决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还能推动每个人更加自由和全面地发展。在未来的科技革新中,应当牢记马克思的警示,以确保科技进步与人的本质不异化为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参考文献:
[1]张奎良.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演绎程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
[5]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
[6]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