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明代亲王谥号

2024-12-20黄欣妮

今古文创 2024年46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明代亲王谥号的研究,探讨明代亲王得谥的途径、明代的谥法谥号规律,通过讨论明代谥号规律性和其中的特殊性,探析明代亲王谥号和国家制度之间的联系,总结谥号赐予与皇权的高度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明代的不同时期,谥号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明代亲王谥号不使用皇帝谥号中的高频字,恶谥在明代逐渐消失,平谥在明代呈现出了很强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明代;亲王;谥号;规律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08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21

中国古代,君主、贵族、官僚等死后,由朝廷赐予他一个、几个或者十几个字,评定他的生平,叫作谥号,赐予谥号的规则称为谥法。西周时期只有谥号而无谥法,当时人们为父祖取谥号,这反映出当时的宗法观念。秦始皇时期取消谥法,后汉代恢复谥法,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谥法,使用儒家学说使谥法具有评判道德、维护统治、规范行为的作用。

谥法最初只有美谥和平谥,恶谥是自西周时期周厉王而起。之后的朝廷开始向美谥倾斜,恶谥在明清开始渐渐消失。谥法随时间而不断变化,并反映出各时代政治选择的变化。

宗室的特权让亲王可以拥有谥号,但其谥号不能僭越,需要符合宗室亲王的身份地位。明代谥法是对原有谥法的继承,并按照当时环境对谥法谥号进行相应的创新。

本文将考察明代亲王获得谥号的途径,统计明代亲王谥号用字,探讨明代亲王谥法用字的分布频率、亲王谥号与皇帝谥号的关系,平谥、恶谥的使用情况等问题,总结明代亲王谥号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对亲王谥号的研究可增进对明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了解。

一、明代亲王谥号的获得

对于明代亲王获得谥号的途径来说,又分为了正常即位的亲王和追封亲王两种情况。明代皇室的储君制度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原则,同样,明代藩王的继承制度也基本依照这一原则执行。皇帝将除了太子之外的皇子授予亲王爵位,这些亲王的子嗣继承他们的亲王爵位,死后得到谥号。明代的亲王继承并不苛刻,庶长子也有继承亲王之位的机会,比如明代第七代秦藩王秦简王朱诚泳,就是秦惠王朱公锡的庶长子。

明初,亲王无子可由兄弟继任,尤其是守卫边疆的王府,兄终弟及十分常见。明中后期明朝廷也未对兄弟继任亲王没有加以限制。比如明代第五位周王,周懿王朱子埅,系周简王朱有爝庶二子,周靖王朱子垕之弟。正统六年(1441年)封通许王,即郡王;天顺元年(1457年)他的兄长周靖王朱子垕无子,进封周王,通许郡王爵位停袭。因此明代亲王延续条件并不苛刻,各藩除绝嗣或谋反外均得以延续。

追封亲王的情况分为两类:一是皇帝幼小的孩子夭折会追封亲王并赐谥,如明光宗朱常洛的皇次子朱由㰒四岁时夭折,在天启年间被追封为简怀王,皇三子朱由楫八岁夭折,在泰昌年间被追封为齐思王。这些亲王都是死后追封并赐谥号,且因其早夭,谥号一般为“怀”“思”。对这些早夭的皇子,无法对他们的生平进行评价,一般会使用带有同情色彩的平谥。

另一类的追封亲王就复杂得多。明代的亲王继承当亲王无嫡无长甚至是没有子嗣的时候,就会从兄弟旁支中过嗣到这支来继承亲王的位置,这也就是前文中提及的“兄终弟及”,那么他自己本来的父辈祖辈就会因他而追封亲王。比如太祖嫡二子秦愍王朱樉这一支,在明太祖七世孙秦定王朱惟焯时,他作为秦昭王的庶长子袭封秦王,但是因为他没有子嗣,于是从子朱怀埢继承了他的亲王之位,成了秦宣王。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怀埢袭封秦王,追谥他的曾祖父朱诚润为秦恭王,祖父朱秉柎为秦顺王,他的父亲朱惟燫为秦端王。虽然朱怀埢一支没有秦王的继承权,但是他的父辈祖辈也因为他继承秦王一系的亲王身份而享有了亲王的追封和谥号。这反映出了亲王继承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亲王本身具有袭封权,旁支入继的亲王可追尊其本生父祖。

追封亲王的不同情况是对亲王袭封权的强调,从中可以看出明初朱元璋宗藩制度的影子。在明代整个时期,虽然藩王没有什么实质的政治权力,但是削藩可以算作明代中央和藩王关系的主线。对于藩王来说,身份特权、阶级特权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藩王身份实际上毫无作用。因此,较为宽松的亲王继承环境可以缓解亲王与皇帝的关系,轻松缓和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也有利于君主的统治。

《明史·诸王世表》中记载的有谥号的亲王共334位,除谥号不明的48位亲王外,共有286位已知谥号的亲王。数目的庞大一是因为明代皇帝的数量较多,二因为这个封建王朝生命的长久,三是亲王爵位继承的宽松环境。

无论是正常继承亲王得到谥号或是通过追封获得亲王身份和谥号,都能看出谥号作为一种政治与文化相结合的符号,代表了得谥人的身份地位。同时谥号也可以看作是对宗室的约束,通过这个整体性的人生评价来限制这些贵族在藩国的荒唐行为。不同的谥号代表了皇帝和朝廷对这位亲王的不同态度,除了感情色彩之外,亲王的谥号谥法有很多可循的规律。

二、明代亲王谥号一般不用皇帝的高频字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有关谥名的解释和一套仪注,则称为谥法。[1]

亲王谥号相比皇帝谥号十分简短,亲王的谥号只有一个字。在286位的亲王谥中,都没有出现“天”“道”“文”“武”和“孝”这五个字。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开皇帝谥号高频字,更重要的,使用这些字对亲王这个特殊阶级群体来说是不得体的、僭越的。“天”“道”不会存在于一个亲王的身上,天命观永远是针对帝王来说的,亲王是因为帝王的天命而享有了统治阶级的地位。“文”“武”多是开国帝王的谥号,例如周武王姬发、魏武帝曹操等等。对于亲王来说,需要他们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藩王们守卫疆域,拱卫王室,“恭”“定”“庄”这样的字更加适合在外藩守的亲王们,事实也证明代亲王中以“恭”为谥号的就有二十九位,以“庄”为谥号的有二十六位,以“定”为谥号的有二十位。从这三个谥号就能看出朝廷对亲王的希冀是能够“恭”敬皇权、严肃“庄”重、安“定”疆土。

不能使用皇帝谥号中的高频字,但有亲王谥号使用了皇帝谥号中的一个字的情况。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孙秦昭王朱秉欆谥号“昭”就与明仁宗朱高炽谥号里的“昭”字相同。秦昭王死后的谥号由明孝宗朱佑樘赐予,明孝宗后明武宗朱厚照的谥号中又出现了“昭”这个字。昭有“勤勉、清晰”的意思,这个字并非单指帝王,对于亲王来说也是美谥,因此出现在亲王谥号中也不会存在僭越的情况。明代共有八位亲王谥号为“昭”,其中六位都是在明仁宗之后。除“昭”字外,“敬”“简”和“懿”也在帝王和亲王的谥号里出现。“敬”为谥号的有九位亲王,“简”为谥号的有十八位,“懿”为谥号的有四位。就总体而言,数量十分有限。

明代亲王谥号原则上不能使用明代皇帝谥号的高频字,但是对于一些美谥,没有严格要求不允许亲王使用。虽然明代亲王谥号可以与皇帝谥号中一些字相同,但是得到这样谥号的亲王数量也十分少,并且这些字的字义都不会僭越。大部分的亲王谥号不会使用与皇帝谥号相同的字,具有针对性形容皇帝的字更是绝对不允许亲王使用。明代皇帝谥号与亲王谥号有着明确的界限和鸿沟,这是封建帝王必须严格执行的等级制度。

三、明代亲王恶谥的逐渐消失

谥法产生之初,较为简单,谥号只有“美谥”,没有“平谥”和“恶谥”,此即郑樵《通志》所言,“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2]谥号用字分美、恶、平三类,一般根据死者的是非功过来确定,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3]宗室谥号自汉初至明,都是美恶兼用。宗室中的恶谥数量一直是各种得到恶谥的人的数量中最大的,汉至明宗室中共有102人得到恶谥,这就占了这段时期宗室得谥人数的7.6%。[4]

明代有五位亲王得到了恶谥,其中两位得到了改谥,两位没有改谥,还有一位特殊的两字恶谥亲王。

没有改谥的两位亲王与其得谥的年代和个人品行有极大关系。

鲁荒王朱檀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十七日生,同年四月初七日册封为鲁王;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十二月十六日薨逝,年二十岁。朱檀自幼聪慧,很得朱元璋珍爱,后步入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炼制丹药,炼好后亲自试吃,把眼睛吃瞎后仍不肯罢休,直至殒命。谥册曰:“帝室所望,恪守彝训,永终天年,而或有不如愿者,岂足慰朕心。尔檀教自孩提期于成立,及年既长,遂赐鲁封夫何之国以来昵比匪人,怠于政事屡尝。屈法伸恩冀省厥咎乃复,不知爱身之道,以致夭折。生封死谥,古典昭然,呜呼,父子天性也,谥法公议也,朕于尔亲虽父子,讵得以私恩废公义,今特谥尔曰:‘荒’,昭示冥漠用戒方来。”[5]这段话强调即使是皇帝的爱子,仍然需要被公议,明太祖亦没有用私情蒙蔽“公”心,朱檀没有达到皇室对他的期待,得到了恶谥。

伊厉王朱㰘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永乐十二年(1414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二十六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四岁不到就被册封为伊王,藩地河南洛阳。太祖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不久就夭折,朱㰘实际上就是最幼子。朱㰘骄横不法、暴虐阴狠。“王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髡裸男女以为笑乐。”[6]他死后,礼部以屡受戒律仍不改的缘故,向明成祖建议追削朱㰘爵位,以庶人之礼安葬。明成祖以悼念朱㰘之故,下令不削爵位,赐恶谥为“厉”。十年后其子朱颙炔嗣位。朝廷以公正之心想废除伊厉王身份特权,明成祖顾念兄弟之情而得以留存爵位,又为了公正给出了“厉”字的恶谥。皇帝的情感因素对赐予谥号起到了决定作用。

两位未被改谥的恶谥亲王都存在于明代前期,且都言行荒唐,未达到皇室要求,皇帝与朝廷对这两位亲王的封谥秉持了公义。

两位得到改谥的亲王都因为一定的契机得到了改谥的优待。

湘献王朱柏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十二日生,建文元年(1399年)五月十八日自焚,在封国在位十四年,湘王府也仅仅存在了十四年。朱柏在八岁时就被封为湘王,但是当时他年龄尚小,封地的建设没有到位,于是到了十四岁才正式就藩。建文元年(1399年),朱柏因谋逆之罪被建文帝兴师问罪,建文帝派人带朱柏进京进行审问,实质是当时的朝廷认为湘王站在燕王朱棣一方,为了削藩的推进而进行的举措。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柏选择自焚于宫殿。朱柏自焚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建文帝的削藩速度。朱柏无子,在他死后封国被撤,建文朝廷给他“戾”为谥号。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即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对朱柏无罪而被逼自焚而死十分怜惜,改谥为“献”。

郕戾王朱祁钰,宣德三年(1428年)生,天顺元年(1457年)身亡,享年三十岁。朱祁钰的生平比其他亲王要复杂很多。他不仅是郕戾王,还是明代第七位皇帝明景帝。景泰帝的登位与废黜都与明代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土木堡之变”有密切关系。正统十四年(1449年)第四次明英宗北伐,在土木堡败于瓦剌,明英宗被俘,瓦剌预备冲击都城北京。时任兵部尚书于谦道:“各营精锐尽遣随征,军资器械十不存一。”[7]此时的明朝廷皇位空虚,社稷不稳甚至有国破的危险。明英宗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无法执政。因此,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在群臣上疏请求下继位为帝,改元景泰。景泰帝与于谦断然拒绝迁都南京,固守北京,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保全了明代江山。景泰八年(1458年)正月,宦官曹吉祥联合大臣石亨、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景泰帝贬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二月,郕王离世,明英宗定谥号为“戾”,是为郕戾王,按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明英宗赐给郕王恶谥并不难理解,虽然明英宗被尊为太上皇,事实上无法容忍景泰帝。成化十一年(1475年),臣僚向明宪宗朱见深奏明景泰之功,以“戾”为谥号不适。明宪宗命翰林院撰谥册。十二月,礼部奏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虽无庙号,也在规格上比其他皇帝十七字谥号差,但是对景泰帝的功绩进行了肯定。[8]

除了这四位恶谥亲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两字恶谥亲王。

代简王长子代悼戾王朱逊煓,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生,永乐二年(1404年)被封为代世子,永乐十六年(1418年)薨逝,享年二十六岁。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英宗追封为代王,谥号为“悼戾”。他得到恶谥的原因与他的父亲代简王朱桂有着很大关系。“代世子逊煓薨。讣闻,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謚曰悼戾。逊煓,代王桂嫡长子。狠傲荒淫,违越礼法,不顺其父云。”[9]在重视孝道文化的明代,对父亲的不尊重不顺从让他最后被赐“戾”为谥号。后“追封故代世子逊煓为代王,谥悼戾。故世子妃胡氏为代悼戾王妃。[10]”因他生前的世子身份被赐两字谥号,死后被追封了亲王,成为特殊的两字恶谥亲王。

综上,明代初期朝廷在谥号的赐予上仍有一定公正态度,在明代初期恶谥是存在的。后面两位改谥的亲王都与帝权的争夺有着密切联系,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无论是恶谥还是改谥,都代表了不同的帝权的不同态度。谥号不仅仅是一个礼仪文化标志,其中还增添了政治因素,因此谥号不仅仅评价一个人,还会根据政治环境产生相应的改变。

在明代中后期历史中也有很多行为不端、举止失德的亲王,但朝廷没有再给出过恶谥。“端王观,幼,狎其典膳信等,淫戏无度。为复屋曲房於东园,挟娼乐之。裸男女杂浴,临水纵观。左右有忤,立毙之,或为炮烙之刑,信等咄啐杀人,有抉眼截舌死者。世宗念王幼,革其禄三之二,逮信等诛之。”[11]嘉靖帝赐谥号“端”,可以窥见皇室对于亲王的要求不高,作为宗室特权阶级,是皇帝的骨肉至亲,在私生活上有伤风化并不会影响到国家政治,他们不窥视皇权,不谋求造反,生活作风差也是可以被原谅的。[12]

亲王直接被废为庶人,不给谥号,也代表了对这个亲王的否定,如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煦参与战役并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就藩云南,朱高煦不愿就藩,后改封青州、乐安州,朱高煦仍不悔改,在此期间谋划造反。明仁宗死后,朱高煦于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后被明宣宗平定。明宣宗将其废为庶人,汉王死后没有得到谥号。此外,正德末年起兵的宁王朱宸濠也被废为庶人,没有谥号。

明代的恶谥的逐渐减少表明了谥号评判公正性的降低,皇室对亲王的要求也在降低。朝廷对恶谥的排斥也使得恶谥在明渐渐消失踪迹,对于前代常用的“灵”“炀”等恶谥在明代直接消失。

四、明代亲王平谥的特征

所谓平谥,即没有褒扬也没有批贬,一般带有惋惜可怜的意味。平谥在明代多为同情哀悼类的谥号,为表达追思。常用字有“愍”“怀”等。

愍字在整个明代历史中出现过四次,时间跨度从明初到明末。这四位的在位时间有长有短,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也并不多,唯一可见的是四位亲王的死亡都是非自然死亡。如秦愍王被人下毒死亡,楚愍王为世子所杀。

怀字在整个明代谥号中共出现过十七次,是平谥中出现较多的谥号,在谥法中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宣德以前不存在,在宣德年间后开始使用。这个字的使用很有讲究,使用的对象一般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生前并不是亲王,是由于自己的后代成为亲王,从而得到了亲王的追封,从而获得了谥号,如晋怀王朱表荣,因他的儿子朱知烊承袭了晋端王的爵位而在弘治六年获得追封谥号,德怀王朱厚炖因子袭封德恭王而追封;第二种情况是庶子孙继承亲王之位,如庆怀王朱邃欻是庆康王的庶一子,肃怀王朱绅堵是肃昭王的庶一子;第三种情况是对夭折皇子的追封,如明世宗的第六子戚怀王朱载㙺在嘉靖十六年追封亲王,实质上戚怀王早夭,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亲王爵位;懿文太子嫡长子虞怀王八岁早夭,死后以皇嫡长孙追封;第四种是封亲王后绝嗣国除,如明仁宗庶八子滕怀王朱瞻垲就藩在位一年后去世,年十六岁无子,滕国也被撤除,明英宗庶五子秀怀王就藩汝宁府两年后薨逝,无子国除。怀字作为谥号在整个明代十分常见,适用范围也十分广泛。

“哀”出现过三次,分别是懿文太子第五子徐哀王朱允熙、明世宗第七子蓟哀王朱载㙺、明神宗次子邠哀王朱常溆,三府全部绝嗣。“殇”字在整个明代只出现过一次,明世宗的第五子颍殇王朱载墒嘉靖十六年(1537年)出生不久夭折,追谥“殇”。

早夭的亲王除了赐予平谥,还有一类特殊的没有获得谥号的情况,如明太祖第九子赵王朱杞,洪武三年(1370年)封赵王,当年就夭折了,虽然有亲王之位和藩地,但是死后没有谥号。

明代对平谥的使用频率并不算高,平谥的使用对得谥人的生平有着一些特殊的要求,夭折死亡或者生平不顺,对于这类亲王褒贬都不适合,因而平谥表达惋惜与同情最为得体。

五、结语

明代的宗藩制度是明代巩固政权统治的重要政策,虽然在靖难之役之后亲王的政治特权大大削弱,政治上受到限制,但是亲王仍然是社会阶级中的“一人之下”。亲王因其特殊的宗室地位而使其得谥,与国家政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亲王继承权并不苛刻,除了罪夺与封除外极少有亲王失去承袭爵位的特权,这使得明代亲王数量大,亲王谥号的发展中演化出了这三条规律:不与皇帝谥号中的高频字相同,恶谥逐渐减少和遵循平谥在不同时期的使用特点。

虽然文章总结三条谥法规律,但是任何规律性都有其特殊性,每条规律中其实都有少数的背离规律的谥号存在。总的来说,在明代,亲王谥号的赐予除了亲王本人因素外,影响最大的就是皇权。皇帝拥有绝对的赐谥权,皇帝个人情感、观点在亲王谥号的定夺中有着决定作用,无论正常得谥还是追谥都需要皇帝允准,也正因此,明代早期还存在恶谥,随着时间推移,就算一些谥号违背亲王生前行为,也违背人民意愿,只要皇帝对此没有意见,这些亲王仍然可以在死后享受美谥,这也是皇权不断盛大根连亲王待遇的表现。

恶谥的逐渐消失,社会开始以亲王不得谥号为耻,实质上,谥号惩恶扬善的功能并没有消失。消失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恶谥,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改变,宗法观念下的藩王与中央的关系也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恽丽梅.明代皇帝谥册[J].明清论丛,2016,(01):125.

[2](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603.

[3]暴希明.古人谥号论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3,(4):167.

[4]汪受宽.谥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1.

[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洪武圣政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6:752.

[6](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10.

[7](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480.

[8]明宪宗实录[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716.

[9]明太宗实录[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114.

[10]明英宗实录[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3280.

[11](清)查继佐.罪惟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221.

[12]汪受宽.谥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15.

[13](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03-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