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界革命” 的文体价值探析

2024-12-20栾玥

今古文创 2024年46期

【摘要】20世纪初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学发展急需转变的特殊时期。在文体的改革中,梁启超率先提出了三界革命的号召——即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文界革命中,他提出了“新文体”的概念,逐步加深了人们对于文体的重视程度;在诗界革命中,他致力打破古典诗歌的壁垒,实现诗歌文体自由化;在小说界革命中,他重视小说的政治功用,逐步提升了小说的地位。三界革命的提出为近代文学文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后世文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三界革命;梁启超;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07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18

谈及梁启超,公众更为熟知的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身份,即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然而,他在近代文学革命中的贡献同样显著。作为文体革新的先驱,他提出的三界革命不仅推动了文体改革,还深刻影响了当时文体的演变,促使文体形式相互碰撞、交融,催生出新风尚。

一、三界革命理论的提出

三界革命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提出的文学号召,即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这是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的一个关键节点,梁启超通过“文”“诗”“小说”等不同文体促进了大众的思想启蒙,激发了国民意识的觉醒,为文体的变革和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

(一)初探报章体的文界革命

最先打响“文体”意识改革第一枪的便是梁启超提出的文界革命这一重要思想,至此新文体在文体变革的岔路口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提出了对中国文界革命的设想:“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开一别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①梁启超认同德富苏峰的观点,希望借鉴日本的经验,将“欧西文思”引入“中国文”。这就意味着中国文界革命的开始必将以文字为起点,而传统文学观念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旧时文人思想必将成为新思想传播的阻碍。只有突破古代文体界限,唤醒新文体意识,才能更有效地为政治宣传服务,便于新思想的传播。

首先,他对八股文等一些腐朽不堪的旧文体进行了严厉地批评。严复曾在《救亡决论》中痛陈八股之害:一曰“锢智慧”,二曰“坏心术”,三曰“滋游手”。②梁启超也对八股文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揭露,直言其形式违背了写作的标准,许多人因为文体的限制而失去自由表达的机会。其次,他对于新文体的形成建立了独特的审美理念,提出了言文一致的“新文体”。这种文体多适用于报章之中,文体要求词意畅达、条理清晰,是从文言文中初次解放的一种文体,因多用于文章报刊中,还被称为“报章体”。不仅如此,梁启超作为新文体的推动者,积极实践文界革命的理念。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揭示侵略和批判封建势力的同时传递了维新派新思想。在形式上,他突破古文规范,自由直言,运用独特视角表达观点;在语言上,他避免晦涩,偶尔使用俚语和外文结构,使作品通俗易懂,有效传播新思想。

“文界革命”的提出加深了大众对文体转变的理解,审美标准也由过去重视形式规范和华丽语言,转变为强调文章思想的启发性、语言的平易近人以及形式的灵活性。这一转变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张三长论的诗界革命

新文体的变革意识同样体现在当时的诗歌领域。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历久弥新,始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面对社会的剧烈动荡和诗歌转型的迫切需求,诗坛依然以拟古和复古派诗人为主。这类诗作在艺术上模仿古诗,外表华丽,却缺乏真实情感,更无政治意义。这种现象导致了诗歌与当代社会的脱节,古典诗歌大有日薄西山之势,因而对于诗歌这种文体来说,诗界改良与革命刻不容缓。梁启超因而提出了“诗界革命”中的三大新主张,在其作品《夏威夷游记》中提道:“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③这一论述不仅概括了诗歌革命的纲领,也体现了梁启超在诗歌文体改良中的具体思想。

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意境”强调新诗创作者必须展示与传统诗歌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涵,其核心在于他所推崇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意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梁启超革新了中国对于诗歌美的传统认知,从以前仅注重意蕴与情感的表现转变为通过诗歌传达思想和反映现实,使诗歌成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工具。如果说新意境是梁启超对古典诗歌改革的新一步探索,那么新语句的提出则是他对中国格律诗诗体的进一步改良。由于新思想的渗入与传播,梁启超提倡在新诗创作中融入源自欧美的符号与术语,如法律、政治、经济以及一些国人前所未闻的科学术语。他认为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新潮流,还象征着革新。例如“太息神州不陆浮,浪从星海狎盟鸥。共和风月推君主,代表琴樽唱自由。物我平权皆偶国,天人团体一孤舟。此身归纳知何处,出世无机与化游”,一些新兴的社会科学名词和自然科学名词的引用为当时的诗歌注入了新思想,极大地拓宽了当时国民的视野。

在意境与语言表达方面,梁启超始终倡导创新理念,但在风格上则倾向于“旧风格”。所谓旧风格指的是传统诗词所具有的风格韵味,即诗人通过语言、结构和技法等形式,巧妙结合诗的内容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倡导的新诗形式将现代元素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继承了古诗精髓并融入新思想。梁启超的独特审美在于新旧融合,既阐释了古诗的深刻内涵,又注入了现代意识形态,这一过程正是当时中国新旧思想碰撞所激发出的思想火花。

(三)追求兴国强民的小说界革命

在当时政治与文化危机的背景下,梁启超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万事万物、人类社会都处于变化之中,要想实现社会的变革,必须进行“新民”运动,而“新民”则要从意识上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就要“新一国之小说”,把小说放在“国民之魂”的位置上。尽管在中国传统文艺观念中,小说常被视为低俗的文学形式,甚至被封建历史称为“小道”,可是随着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不断地在西方文化中寻求挽救新中国方案之时,梁启超深受其影响,积极推动了“小说革命”,将小说看作治国良药。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梁启超以其著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引领了变革的风向标。梁启超在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说的政治功能,并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开篇即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④在梁启超看来,无论是兴国、新民,还是改良社会风俗,小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救国救民、国家的未来与小说的教诲紧紧联系在一起,唯有小说才是改良政治的最有力工具。同时,小说界的革命无疑提升了“小说”这一文体的地位,使其逐渐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和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小说常常处于边缘地位,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公众心中始终难以与散文诗歌相提并论。但随着梁启超喊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小说的形式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一观点的提出让人们逐步意识到了小说的特点与优势,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解除了千百年来小说属末流地位的思想禁锢。

此外,梁启超还对小说文体提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为今后的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借用佛教用语,将小说的四种艺术特性概括为熏、浸、刺、提。这四种艺术特性的提出,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审美共鸣,还通过细致地对比描绘与现实相结合,展现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这一过程也推动了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效转型,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提升了其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二、文体观念在三界革命的呈现

在三界革命中,梁启超不断寻求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文体,以期通过文体的创新来响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政治变革的紧迫性。文体的改变不仅仅是写作者思想意识的改变,还有社会发展、媒介、环境变化等外在形式对文体的无限推动。因此,无论是文界革命、诗界革命,还是小说界革命,都是梁启超对新文体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一)唤醒新文体的意识

梁启超一生都致力于报刊事业中,这使得他很早就对报纸杂志的社会公用十分熟悉。在他看来,报刊是去塞求通,治愈落后思想的良药,其对百姓的新思想的影响不容小觑。作为当时新兴的传播媒介,报业的发展成了促进新文体发展的动力之一。关于报纸媒介与新文体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报纸媒介为新文体的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新的文体又为报纸媒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文界革命中,梁启超为了使语言更贴近社会大众,他打破了封建古代文言文的桎梏,将文章的功用朝着应用、传播的方向深入发展,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体、大众体、平民体。而新文体半文半白的形式,既反映了中国文言文向白话文逐渐转变的历程,也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初步开展,这也为之后白话文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打破古典诗歌壁垒

梁启超早年在海外的经历,使他得以接触到许多国内尚未普及的先进文化理念,这些外来思想的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改革的进程。因而启蒙思想的萌芽也是促进文体发展的一大动力。梁启超十分赞同欧西现代化的文化精神,认为其发展在当时位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而欧洲思想所体现的开放性以及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视角,对于我国诗歌创作者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诗界革命中,梁启超号召将新名词入诗,通过表示新事物、新观念的词汇反映诗人现代新思想的内涵,借此希望用诗歌来改变国人的封建思想。诗歌文体的变革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上的重大转变,同时随着新词汇的融入,诗歌的内在结构也会引发不同的变革效果。传统诗歌多以单音节搭配出现,而新名词多以双音节或多音节为主,音节的变化使得诗句在押韵、平仄等传统韵律的组合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兴词汇的引入促使诗歌在韵律结构上发生了新的分化与变革,从而为诗歌的创新开辟了新道路。

(三)提升小说文体地位

文学的演变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是促使文体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列强的侵略和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外在的冲击,更是深刻的文化侵入,这种侵入使得以西方为主的外国文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传统的中国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令许多读者和作家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与审视。战争的残酷也为小说作者提供了创作素材,促使他们关注社会的变迁与人们命运的抗争,小说也在关注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逐步实现了文体的发展。晚清时期,文人也普遍接受了小说文体的出现,纷纷进入到小说作品的创作当中。“五四”运动之后,小说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当时的文学世界中。鲁迅、老舍等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也同时推进了我国小说文体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小说在中国的文学界逐渐获得了巨大的认可与尊重,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标志着人们对这一文体的重新肯定。小说的地位不断提升,小说的队伍也逐渐壮大。小说界革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国人对小说文体不入主流文学的意识观念,更是对当时的文体结构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学文体构成有了新的排列阵营,小说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被不断挖掘,使其在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转型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同时也为今后西方文体的引进做出了极大帮助与影响。

三、三界革命对当代文体的启示

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型传媒方式的改变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人们面临着文体演变与坚守的双重挑战,诗歌、小说等文体的未来走向,成为亟须探讨的核心问题。

网络作为新兴科技的产物,促使文体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传统文体的界限日渐模糊,灵活多样的写作方式渐兴。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赋予作家更大的创作自由,作家可随时通过设备将思想化为文字,上传到网络。这一便捷平台打破了文体壁垒,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的环境使得文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得以充分彰显,创作者们能够在此平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意,形成了一个丰富而活跃的文化生态。网络的出现为创作带来了各种便利,各种文学的文体也在网络的影响下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色彩。它拓宽了文体创作的内容范围,但在形式上却出现了模糊化现象。以诗歌创作为例,由于缺乏严格的审核,创作者对于主流创作理念的把握存在欠缺,进而导致创作重心逐渐向诗歌的创新性与吸引力倾斜,甚至出现了低级审美的粗俗表达,严重亵渎了诗歌文体。

由此可见,文体在新时代的媒体结合下,其发展道路既有良好的一面,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同样是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分界时期,新媒体使得文体不断向现代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融入了更多现代先进的思想,甚至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创造文学作品。这一现象促使不同文体竞相发展,不断为文体体系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文体的特征。但是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言,诗歌、散文等各类文学形式依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因此,需维持各文学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推动其有序发展,从而使文体结构特点更加鲜明,体系更加完善。对待文体转型,公众不仅要吸收梁启超先生关于文体演变的前瞻性理念,还需具备理性分析和辨识文体的能力。文体改革应遵循保守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改革的稳健前行,推动文体变革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③梁启超:《夏威夷游记》,载《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0页,第1219页。

②王栻编:《救亡决论》,载《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884页。

参考文献:

[1]张松之.试论梁启超与报章文体[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160-165.

[2]孙晓光.新历史视域下的三界革命[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4):95-98.

[3]胡峰.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刘岩.探析梁启超的“新文体”主张与实践[D].重庆师范大学,2014.

[5]肖欢.新媒体时代诗歌何为[J].青春岁月,2013,(07):30.

[6]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J].河南社会科学,2004,(0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