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中解读霍去病形象
2024-12-20辛乐
【摘要】霍去病作为汉朝杰出的军事家,他以短暂的一生在中国史书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六出匈奴为大汉王朝的边境稳定做出巨大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了这位少年将军,用五篇诏书的方式彰显了霍去病的战功,描写了霍去病的漠南之战、两次河西战争、战后受降战、漠北大战的表现,表达了对霍去病战功的敬佩,同时,他也在文中用含有深意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霍去病的一些不满。从两方面理解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使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形象也对后人了解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霍去病;司马迁;汉武帝;诏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05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13
一、霍去病人物背景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其父霍仲孺先与少儿通,生去病” ①,由此可知,霍去病的出身并不完美,是平阳县吏霍仲孺和卫少儿的私生子。但后来霍去病成长为汉代著名的军事家,擅长骑射,用兵奇特,为汉朝抗击匈奴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汉王朝统治的稳定打下基础。其姨母“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 ②,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出身于平阳侯府,在公主府做歌姬,武帝第一次见到就很喜欢,便将她召入宫中,后来得宠幸。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子,被立为皇后。其舅舅“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是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③,长大因卫子夫被选入宫,受到汉武帝青睐,经常伴随外出围猎,从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等官职一路升迁,后因战功拜为大将军。
武帝即位之前,匈奴军队不断侵扰,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个时期共进行了九次和亲,那时汉匈关系之中汉朝处于劣势。武帝即位之后,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国家经济逐步稳定发展,此时国家再无内患,武帝决心改变外患格局,开始反攻匈奴,这也为霍去病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
二、霍去病的功绩
《史记》中关于霍去病共有五次战争的描写,通过这五次战争使霍去病英勇无敌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漠南战争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朝再次发兵征讨匈奴,卫青带领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及李沮六将,兵分六路,从定襄出发,向北进军数百里。同时,十八岁的霍去病以“剽姚校尉”的身份首次参与战争。苏建与赵信的军队三千多骑兵,遇到了匈奴的单于主力,被其与左贤王夹击,近乎被全灭。这次战役损失惨重,但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参战的霍去病,以八百骑兵进入大漠,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最终他们斩杀的敌兵数量超过了他们的损失。汉武帝对其大加赞赏,封他为“冠军侯”,“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④。
漠南一战培养出了一名出色的军事天才,霍去病以一种独特的战术、锐不可当的气势横扫了大漠王庭,自此汉军在战争中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二)两次河西战争
漠南战争后,匈奴大受打击,主力虽退居漠北地带,但一直计划反攻。公元前122年派骑兵万余人攻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兵,与匈奴作战。霍去病率军西进,一路势如破竹,十分勇猛。“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 ⑤,大致路线为:从陇西出发,在西渡河渡口过黄河,再渡乌亭逆水,进入遫濮部落,继续向西进军渡过谷水,经过五个匈奴部落,用六天的时间到达了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胭脂山)。抓了浑邪王的儿子、相国、都尉等,歼灭敌兵八千余人,杀死了匈奴的折兰王、卢侯王,并缴获了休屠部祭天的金人。第一次河西战争结束。
此次战争是汉军对河西地区的一次试探,具有侦察的作用,经过这一战,汉军对河西一带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匈奴在此地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之后的出兵奠定了基础,也为之后打通河西走廊创造了条件。
同年夏天,汉武帝乘胜追击,命霍去病进行第二次河西之战,这次战争规模宏大,人员更多。霍去病与公孙敖二人计划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市)兵分两路向西进军。霍去病为主力,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从北部攻打匈奴,公孙敖则从正面吸引匈奴注意。霍去病深入到匈奴之中时,公孙敖却迷了路,二者没能相会,霍去病丧失辅助,只能独自迎敌。对霍去病此次的行军路线,史学界有多种猜测,其中王宗维先生的推测:先渡黄河,向北行进越过贺兰山,跨过腾格里沙漠,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经小月氏(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到匈奴境内两千余里,在祁连山的弱水上游区域,从匈奴的侧方猛攻。霍去病沉着指挥,用兵奇特,匈奴战败而去。霍去病在此战中“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 ⑥。
河西之战后汉朝彻底占据了河西地区,武帝为巩固统治,设置了武威(今甘肃民勤)、张掖(今甘肃张掖)、酒泉(今甘肃酒泉)、敦煌(今甘肃敦煌)四郡。霍去病仅以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标,使匈奴丧失大片领土,创造了汉匈大战的最大胜利,汉军从此战后成为主动的一方,匈奴逐渐由盛转衰。
(三)战后受降战
河西之战后匈奴内部气氛低迷,于是匈奴的浑邪王与休屠王便打算向汉朝投降。“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⑦,于是霍去病带领军队去接应降军,在渡过黄河的时候,休屠王想要反悔,被浑邪王诛杀,此时军队中有逃跑的迹象。见此情形霍去病当机立断,斩杀了叛乱的兵将,并派人一路护送浑邪王部队到达了长安,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斗灭于无形。
(四)漠北大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天,武帝再次下令攻打匈奴,命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向漠北进军。卫青率领李广、公孙敖等人穿过大漠千余里,与匈奴主力交战,以五千骑兵迎战匈奴万余大军。双方激战一天,突然狂风大起,沙石乱飞,双方视线受阻,于是卫青抓住大好时机,派出主力部队从两翼包抄,匈奴单于败走。同时霍去病率领五千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俘虏了单于近臣章渠,诛杀了比车耆。然后一鼓作气翻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和韩王等三人,匈奴的臣子共八十三人。霍去病一直追击左贤王,直至狼居胥山,几乎全灭了左贤王的部队。为了祭奠为国捐躯的战士,霍去病在此“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⑧。
经过此战,匈奴远退大漠深处,从此“幕南无王庭” ⑨,对汉王朝统一与开发北部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霍去病形象的构建方式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并没有太多的描写,以不多的篇幅去刻画这一人物。司马迁在构建霍去病形象时,选用精妙的词语表现出霍去病英勇、自信的人物形象。但是人无完人,霍去病也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在文中也记述了他为人处事的不足与欠缺,关于他不体恤士卒的做法,对于他射杀李敢的傲慢行径,这些司马迁都有写到。
司马迁在刻画霍去病时运用了细节描写与语言描写的手法,将他自信豪迈的性格和高大英勇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在文章中写道:“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⑩,“弃”在文中可以理解为抛下、抛弃,指霍去病抛下身后数万大军,率领八百勇士深入大漠寻求作战之机,这一词充分体现了霍去病英勇无畏的性格。还有在“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 ⑪中的“驰”和“入”两个动词一起使用,简洁具体,把当时战场的紧张氛围渲染出来,给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体现了霍去病沉着冷静、勇猛果断的性格。语言描写也是一个重要方式,“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⑫这两句话体现了霍去病的自信与英勇以及浓烈的爱国之情。
司马迁在整篇文章中没有直言霍去病的打仗过程,而是以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嘉奖诏书来表现他的功绩。司马迁在塑造人物上,特别注重素材的选择。他在人物塑造上力求对人物的刻画严谨求实。因此通过五篇诏书来描写霍去病在漠南战役、第一次河西之战、第二次河西之战、河西受降战、漠北战争中的功绩,使文章更加有信服力。这五篇诏书从漠南战争到漠北战争,内容上,文字不断增加,同时所表达的信息也不断丰富;形式上,采取了连续性动词,使用短句的方式,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河西战争和漠北战争是霍去病参与的主要战役,因此在三次的诏书中不仅描述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奖赏,还详细地介绍了他的行军路线、作战方法与技巧、斩获敌人的数量、自身损失情况,清晰地让后人了解了霍去病的作战才能,使霍去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
文章中同时也写了霍去病贵不省士的利己主义的弊病,司马迁认为霍去病从小家境比较优渥,没有深切体会平民的疾苦,因此不知道体恤自己的士兵。“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⑬霍去病在行军时,丢弃了剩余的米和肉,让士兵忍饥挨饿;在塞外打仗时,士兵们因饥饿士气低靡,而霍去病却毫不关心地画球场,准备踢球游戏。并且司马迁还在文后写到霍去病“事多此类”,说明此类事件并不少见。这几句话真实地展现了霍去病形象的另一方面。
对比《史记》中其他关于将军文章的描写,其实不难看出司马迁对霍去病的一丝不喜。首先,从整本书来看司马迁是很擅长描写战争的,他的文章中注重指挥者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描写详略得当。比如,刻画项羽时,他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用诸侯军的“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⑭和项羽进入城门时诸侯将的“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⑮,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气势;在刻画李广时,司马迁选择了射虎入石、射杀白马将以及被俘后射杀敌将逃脱等三件典型事件,表现了他的善骑射与勇敢;在刻画韩信时,通过安邑之战、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三次战役,表现了韩信运筹帷幄的机智。而在写霍去病时却是以武帝诏书来代笔,司马迁本人的发挥则很少。其次,在写到其他将军时,司马迁大都单独作传,而对汉朝有巨大功绩的霍去病却是夹在卫青的传中,由此看出司马迁对他的不重视。
综观全篇,司马迁在刻画霍去病时其实以一个“幸”字为暗线。文章开篇,作者就点明身份“幸,为天子侍中” ⑯,一个幸字便概括了霍去病的优秀与功绩,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大将军卫青的侄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作为皇亲贵戚的霍去病本身就比普通人的机遇要好,因此他善骑射便显得不那么让人惊叹。在河西之战后,霍去病取得巨大胜利,而司马迁在文中评价时用“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⑰,将霍去病此次战争的胜利归功于“天幸”。
四、霍去病形象构建的原因
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他战功的欣赏,对他爱国的赞美,也有对他性格上的一些不喜。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司马迁的家学渊源来看。司马氏的先祖曾掌管周史,到了司马谈时期更想恢复祖业,于是在他进入仕途后,为此做了许多准备。司马谈当时官居太史令,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史料,为他著书提供了条件。并且他也不断培养下一代,司马迁从小便受到父亲的督促,刻苦学习,拥有良好的文学基础。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独自远游,他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识非凡。不仅如此,在他入朝为官后多次随武帝出游,甚至参与了“封禅大典”。年少出游的经历,和参与国家祭祀的经历,促使了司马迁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因各方面的原因他对编纂史书又有极大的信念感,将这看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但是“李陵之祸”的发生让他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他不再意气风发,只求苟活于世,完成自己与父亲的梦想。事情发生后他用“忍辱偷生”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⑱,向好友诉说内心的痛苦。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经历了这些的司马迁,对统治者和国家政治产生了一种愤愤不平之情。因此当他看到仅十八岁便建功立业的霍去病,或许产生了一种羡慕甚至是嫉妒之情。霍去病因姨母卫子夫,舅舅卫青的原因,一直深得汉武帝的喜爱与信任,年纪轻轻便被武帝委以重任,而自己却在为梦想苟且偷生。所以在为霍去病立传时虽有对他战绩的赞美,但字里行间也有对他的一种不满。
其次,从司马迁的精神个性来看。武帝时期儒学盛行,但司马迁深受父亲“独尊黄老”的影响,比较推崇无为而治,面对儒生过于重利的现象而不满。黄老思想的影响下让他更加注重平民的生活。霍去病从小生活于官宦之家,不愁吃穿,因此在《史记》中他将霍去病浪费粮食、不体恤部下的行为记录下来,成为霍去病的一个负面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可能是因为司马迁与李广之间的友情。漠北大战中,李广抵御匈奴失利,自刎而亡。他的儿子李敢因此记恨卫青,认为是他逼死了父亲,因此对卫青多次出言不逊,并打伤了卫青。霍去病听到此事后,便假借着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司马迁写道:“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上讳云鹿触杀之。” ⑲李敢是武帝时期的名将,他与父亲李广为汉朝抵御匈奴都立下了汗马功劳,霍去病因一己之私便杀了他,而汉武帝却为他隐瞒真相,称李敢是触鹿而死。司马迁看清这些,便认为霍去病的品德有亏。
五、对后世的影响
霍去病十八岁一战成名,二十四岁逝世,以六年的时间创造了令后人赞叹的军事奇迹,因时间久远后人对他的认识大多从《史记》对他的描写中获得,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态度影响着后人的态度。
对其鄙夷者有之,如清代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写道:“卫、霍将略,太史公不之取也……非以示讥?” ⑳可见对卫、霍二人的不喜。徐复观先生在提及霍去病时,则完全将他归入佞幸一类。吕思勉在《秦汉史》中对霍去病的评价也不是很好,“彼卫、霍之所以制胜者,乃由其所将常选,而诸宿将所将,常不逮之耳。”从文中看出他们认为卫青、霍去病的功绩只是来自汉武帝的宠幸以及本身的幸运。
历史上对霍去病的评价大多还是以正面为主。在唐代和宋代时,霍去病一直同其他名将配享帝庙。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徽宗政和三年,礼仪局上《五礼新仪》……世宗孝武皇帝以丞相、平津侯公孙弘,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骠骑将军、冠军景桓侯霍去病。”元代丞相脱脱编撰的《宋史》中有“太祖建隆三年,诏修武成王庙……仍令颂检阅唐末以来谋臣、名将勋绩尤著者以闻”,霍去病就位列其中。这些说明历代帝王对霍去病的功绩还是肯定的。
霍去病的战绩斐然,历代文人武将对其赞美者甚多。例如隋朝军事家杨素的《出塞》:“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南北朝时曹景宗的《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曹景宗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名将,他出身于将门之家,后追随萧衍起兵,成为梁朝的开国大将,被梁武帝重用,立下了众多战功。公元507年,曹景宗出兵抵御北魏军队,得胜归来后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时,曹景宗写下了这首诗。这不仅表达了曹景宗的保家卫国之心,也表达了对霍去病深深的敬仰,可见其在后代武将中的地位。霍去病的功绩不仅得到武将的推崇,文人墨客对其也是赞美不已。李白的《塞下曲》其三有“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隋朝诗人薛道衡的《出塞》其二有“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他们虽然不能亲上战场,体会战争的残酷,但他们深知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有一颗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通过对霍去病的赞美表达自己的热血与豪情。
霍去病的戎马一生,为汉王朝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时间虽然短暂,但留在后人心中的英雄豪情和爱国情怀是悠远深长的。
六、结语
霍去病的一生虽短,但为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关于这位少年英雄,司马迁在《史记》中按时间顺序将五次战争的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在文字中表露自己的情感。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并不完美,但也因此更加真实。他本人对霍去病的感情有些复杂,既有对他战功的赞美与敬佩,也有对他幸运的羡慕,对他性格上缺陷的一些不满。但人无完人,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还是很受人敬仰的。他的传奇人生有着丰富的内涵,书写于史书中的件件奇功,备受后人的赞美;挥洒于大漠边关的热血,被历代文人墨客传唱。
注释:
①班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78页。
②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53页。
③司036903a9f61cf118535480e7a0d25dd3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01页。
④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28页。
⑤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29页。
⑥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31页。
⑦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31页。
⑧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36页。
⑨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11页。
⑩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28页。
⑪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版年,第2933页。
⑫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39页。
⑬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39页。
⑭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3页。
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2页。
⑯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27页。
⑰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31页。
⑱司马迁:《报任安书》。
⑲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9页。
⑳何焯:《义门读书记卷14·史记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7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姚苎田.史记菁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杨燕起.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8]何焯.义门读书记卷14·史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9]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马端临.文献通考·宗庙考卷一百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脱脱.宋史·志58·吉礼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赖家度.汉代军事家——霍去病[J].历史教学,1954,(10).
[14]王北辰.古代居延道路[J].历史研究,1980,(3).
[15]王兴锋.论汉匈之战视野下的霍去病“天幸” [J].中国史研究,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