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浅露
2024-12-20罗燕
【摘要】将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文学作品当中,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白色鸟》在语言描写、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本文以留白的角度阐释何立伟的《白色鸟》,探讨其缱绻悠长的“言外之意”中所包含的具体内蕴,从审美的形式中洞见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白色鸟》;留白;人物塑造;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04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10
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谈到留白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实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居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道出了中国绘画对空白艺术作用的高度重视,虚实相生,以实衬虚。若将艺术中的留白运用到文学领域中,即:有意在文本中制造空白,这空白就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文本中没有进行交代的内容。文学中的留白具有内隐性,需要通过不可见不可闻的内容进行接触与碰撞,读者需要仔细阅读品味,才能发掘出隐藏文本中的“空白”。《白色鸟》中作者通过语言叙述的删繁就简、具体情节的取舍、人物塑造的巧妙运用以及儿童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化有行于无形,融有意于无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空间。本文将从语言留白、情节留白、人物塑造留白以及儿童视角留白四个角度,探求留白艺术余韵悠长的表达效果。
一、语言留白
古语云:“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作画时留有空白会使画面更富神韵,而说话时适当“忘语”则会使话语更有深意。古人常道“水满则溢”,文学亦是如此。若文字过于饱满,则会使语言过于平实,失去想象力;因此,语言上的“缺笔”便至关重要。《白色鸟》中作者多处运用语言留白,令读者驰骋想象,填补空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白色鸟》的实际字符不足三千,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作者巧妙地运用语言留白,把宁静祥和的一面呈现给读者,而将真情实感隐匿在文字之中;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索的余地,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丰富文本的意义。如文中将外婆在乡下的遭遇内隐于文本之中“听话,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平常外婆都会逼着白皙少年睡午觉,不许他出去玩,而今天外婆为什么让少年和小伙伴玩到天黑再回来?少年走后外婆会经历什么?刚才隔了田塍喊外婆出去的人又是谁?作者设置了大量语言留白,令读者去猜想和补充这些空白,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审美韵味和艺术张力。善良的外婆打发白皙少年和孩子们玩耍,实则是不想让他知道今天下午会发生的事情,不想让这个天真纯洁的孩子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而作者也将外婆在乡下的经历在文本中暗示而不点破,没有人知道外婆会经历什么,而只是借少年稚嫩的话语“外婆你几多好”,将少年的单纯天真与外婆隐瞒真相的苦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结合上下文,不断联想和补充作者隐而不语的内容,感受其中暗含的凝重与悲凉。又如文中“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很匆遽地流”,作者并没有直言人们内心的“伤痛”,而是赋予河水生命,将人们无言的苦楚隐于其中。读者需要反复阅读文本,结合文章内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内涵进行创造与丰富。不仅如此,作者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自然美景,而有意省略相关社会信息,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再如文中作者写白皙少年喜欢吃外婆炒的香喷喷的马齿苋干菜,咽绿豆稀饭;为什么只能吃马齿苋干菜和稀饭?因为外婆和白皙少年从城里搬到了乡下,而写孩子们吃干菜和咽稀饭,也能让读者通过文本感受其生活条件的改变。作者没有将这种变化直接加以叙述,而是借用孩子的话语,将其真正想表达的内容隐于其中,有意造成语言上的空白,通过读者联想、想象增加了作品深意,达到一种“曲径通幽”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上的留白,令文本颇具深意,具有“运密入疏,寓浓于淡”的艺术效果。
文字语言的合理运用对于文章的传情达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适当的语言留白,则会使得文章具有丰富的内蕴,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体味文章悠远绵长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旨。
二、情节留白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情节留白是指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有意运用不连贯的手段,造成情节因果关系不明,从而使作品更快趋向高潮。读者需要细读文本,自行填补与思索文本中情节空缺的内容。这种写作手法在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使作品意蕴更加深沉,正所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白色鸟》中作者设置了多处情节留白,留待读者去回味和充实这种空白。
如文中并没有交代白皙少年来到乡下的原因,而是用“却忽然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省略了他们在城里的经历以及下乡的原因,留下情节空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空缺的情节进行猜想和填补。外婆可能是在城里遭到了身边人的排斥,抑或是担心城里的状况会影响白皙少年的成长而带他来到了乡下。这些缺失的情节产生了大量空白;作者言不必尽,却令读者腾挪想象,品味无穷之趣,正如李渔所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又如:文中并没有介绍黝黑少年与白皙少年外婆的相识情节,而直接写道,外婆回来后就带了黝黑少年和白皙少年一起去玩耍。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设置了“缺漏”,留下情节空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疑惑:刚刚外婆出去做了什么?外婆是怎么认识黝黑少年的?外婆和黝黑少年是什么关系?读者自然地产生阅读困惑,而这也激发了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让读者去思考和完善其中的空白,使得文章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再如文中写道锣声哐哐哐作响,这是突转性的情节,作者没有进行过多暗示,便将读者思绪从美丽安详的“白色鸟”绕至别处;作者也点到即止,意在言外,没有叙述锣声哐哐哐产生的原因、时间和地点等情节,而是令读者感到不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中来,结合作品以及社会背景做出合理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兴味盎然,其审美活动是开放且自由的,而文本也在读者的参与中更加耐人寻味。结合前文可知,外婆正是不希望孩子们亲眼目睹当时所发生的场景,才让白皙少年“没断黑不要回来”,对于外婆和其他人的经历,文中虽然只字未提,却在这里用隐含的手法透露给读者,较为含蓄,增加了作品深意。而这种情节上的省略、抽空,也使得文章线索很清晰,简短的字句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读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填补“不响”的内容。文章达到了言简意赅、含而不露、余韵丰厚的审美艺术效果;而审美主体在解读过程中,也能享受到解码的审美趣味。
对作品情节的解读,需要作家、文本、读者三个方面来完成,这三者是一个整体。作家完成的只是文本文字层面的内容,而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涵,则需要读者充分调动阅读激情和想象力,去领悟作家隐藏在文字里的内容。本文中适当的情节留白,不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文本情节的建构中,更加丰富了文章内蕴,产生余音绕梁般的表达效果。
三、人物塑造留白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相较于物体描摹,追求形似的工笔画,更为追求神似,寥寥几笔便勾勒其大致形态,其余部分则留为空白,让观者自己去体味。文学中,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常常也是极具写意性的,注重神似大过形似,而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则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白色鸟》中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构建了大量空白,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大致形象,读者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勾勒。
如文本中对白皙少年的外貌叙述仅有简单的两句:“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皮带上斜斜插得有一把树丫做好的弹弓。”而对黝黑少年的外貌刻画则更为简单“那黝黑的呢,缺了一颗门牙,偏生却喜欢咧开嘴巴打哈哈;而且赤膊。”作者惜字如金,仅用简短的语言对两位少年的外貌进行刻画。读者通过联想并结合生活经验可知:白皙少年家境较好,而黝黑的少年家境普通。正是因为不用常年干农活,没有经历风吹日晒,所以白皙的少年皮肤得以白净,“西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更是能体现出白皙少年有着良好的教养,服装得体,是城里大户人家的孩子;而黝黑少年在乡下的生活比较素朴,皮肤被晒黑,甚至因为与伙伴玩耍或是别的缘故,把重要的门牙都给缺了一颗,天气炎热也习惯了赤膊外出。作者没有“一览无余”地把两个少年的家境情况翔实地直接呈现给读者,而是别具匠心地创造出“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和填补。又如:在炎热的夏天,白皙少年走一会儿便觉身体十分劳累:“哎呀,累。晒死人呐!”黝黑少年玩笑似的回答道:“城里人没得用。”作者并未将两个少年的个性特征直接呈现给读者,而是通过孩子们之间简单的对话,让读者自行思索和解读。为什么黝黑少年会说白皙少年“没得用”,因为对于黝黑少年来说,在炎热的环境下玩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早已习惯,平时还要帮家里干农活,那么走路对于他来说,实在不算辛苦。再如两个孩子玩完游戏在河堤旁歇憩时,白皙少年和黝黑少年讨论左岸和右岸不同的原因时,黝黑少年始终答不准,而白皙少年却用他表哥教他的地理知识作了准确的解释,但采马齿苋、烧包谷和钓麻拐(田鸡),这些却都是黝黑少年教会他的,作者用语十分含蓄和节制,并没有直言两个少年的性格和气质,而是用极短的笔墨写了他们的对话和行为,体现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勾勒出孩子们不同的性格和气质;读者能通过作者隐含在文字里的信息,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经历重构作者未曾明示的部分。这种人物塑造的留白,使得文本精致凝练,令文章回味无穷,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作者通过写意化的人物塑造方法,以朴素、洗练的笔法将少年们的主要个性特征和气质表现出来;对人物塑造的留白省略,可以丰富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为读者营造更大的想象空间,好似中国的水墨画,浓淡得当,疏密有致,令文本回味无穷。
四、儿童视角留白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吴晓东指出,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这种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小说的叙述语调、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儿童叙述视角因儿童的年龄和阅历不足等因素,而在叙述过程中留下大量空白;使文章更加真实且耐人寻味,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白色鸟》中作者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构建了大量空白。如文中白皙少年说道:“采了这样多马齿苋,回去外婆会高兴咧!”天真烂漫的少年没有什么烦恼,他关心的是外婆看到马齿苋会很开心,因为可以拿来做成香喷喷的马齿苋干菜,作者用这种自由天真的语气展现了孩子的天性,也让读者感受到孩童生活的美好。而当孩子们在玩耍、采马齿苋的时候,外婆会遭遇什么?文中并没有叙述,读者也无法直接得知,儿童的叙事视角给读者留下阅读障碍,而这种留白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其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作者采用这种儿童叙述视角,以儿童纯真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情节,将美好和谐的一面呈现给读者。读者仔细解读后,领悟到儿童视角之外的一面,情感的反差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审美冲击。又如文中白皙少年用天真无邪的语气表达了对乡村景色的喜爱:“哎呀!这地方,几多好看。”白皙少年不会担心能不能适应乡下的环境,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突然要住在乡村;而这也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外婆保护起来的少年,其内心真实的感受。孩子们的世界是天真纯粹的,作者以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使得文章内容显得更为自然真实,同时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反差感。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无忧的,那这一时期成人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他们的内心创伤是怎样的,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进行交代,为读者解读文章内容时留下了大量空白。读者需要参与到文章内容的建构中来,大大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如文中白皙少年所说:“做什么敲锣?”听见敲锣声的白皙少年,首先反应是惊讶,这种惊讶中带着些许激动之情;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只会觉得哐哐的敲锣声很有趣,期待会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在外婆庇护下成长的白皙少年,他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也不明白敲锣声意味着什么,而读者通过少年的天真叙述,更加深沉地感受到外婆的不易和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所经历的伤痛。这种儿童视角的留白,给读者阅读文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读者需不断补充其中空白,大大丰富了文章内蕴。
留白是一种简约美,它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惜墨如金,以少胜多”的审美理念达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作者的《白色鸟》深谙此道,“留白”之处寄予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贯注了创造者的生命律动,提供给读者一个灵动想象的空间,读者与作者在这空间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正是因为作者的“意不浅露”,才成就了“文不穷尽”,使文章意蕴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何立伟.关于《白色鸟》[J].小说选刊,1985,(5).
[2]陈美渝.辞约意丰的《白色鸟》[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4).
[3]李云甫.对记叙文情节“留白”的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1).
[4]聂章军.新时期小说儿童视角叙述下的“文革”话语[J].阴山学刊,2018,31(03).
[5]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01).
[6]陈晓勇.汪曾祺小说留白艺术试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4).
[7]刘文文.论《莺莺传》中的空白艺术[J].科教文汇,2006,(01).
[8]武艳春.论儿童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文学呈现[D].河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