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呈现大变革

2024-12-20李桢瑞

今古文创 2024年46期

【摘要】非虚构作品呈现历史变革的叙事方式具有独特性和可行性。《大赢家》作为一部非虚构财经小说,通过三维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资本市场三十余年的风云变幻。它紧扣历史变革脉络,从时间轴、空间系和人物谱多角度切入,通过跨界团队合作、紧扣时代热点的选题、虚实交织的叙事艺术折射出这部作品高度的专业性和文学性。在虚拟现实盛行的互联网时代,非虚构写作具有重要性和挑战性。

【关键词】非虚构;财经小说;变革;《大赢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6-001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6.003

2023年12月19日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33周年,也是财经小说《大赢家》[1]发行之日。作者团队称该作品旨在纪念中国资本市场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并将其定位为“虚构作品外壳之下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作品是一种基于真实信息和事物进行创作的作品形式,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其中非虚构小说需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发挥文学想象力,将真实事件以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方式呈现。本文通过对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史和《大赢家》叙事基底分析,尝试从作品时间轴、空间系和人物谱的三维叙事构建探究其呈现社会大变革的独特风格,探究非虚构写作在虚拟现实盛行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发展。

一、非虚构写作的缘起和发展

(一)国外非虚构写作

Lillian Ross于1952年发表的长篇作品《影片》(Picture),被认为是最具里程碑的早期非虚构作品。它记录了一个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过程,深刻揭示了当时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电影工业内部的种种矛盾与妥协。作者将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相结合,把文学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中,为后来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Truman Capote于1966年出版的《冷血》(In Cold Blood)即是一部广受赞誉的非虚构小说代表作[2]。它详细记录了1959年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霍尔库姆镇的一起震惊全美的灭门血案,以及随后对案件的调查和刑事诉讼过程。作者花了六年左右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调查,积累了6000多页的笔记。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连续55周雄踞当年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名[3]。它里程碑式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文体形式,将传统小说的创造力与新闻报道的纪实性相结合,成为西方“新新闻主义”潮流下的代表作。十年后,Norman Mailer所著的《刽子手之歌》同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他宣称自己写的是“一部真实生活的小说”,美国出版商也将其列入畅销书目的虚构栏目,而非实事报道[4]。

从此,非虚构创作逐渐兴起,在文学界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新闻写作形式单一、缺乏趣味等弊端,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例如,《邻人之妻》通过独特角度窥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性开放和色情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中产阶级的传统价值观和家庭伦理;《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揭示了当代新奴隶制的出现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怖运作方式;《巨浪下的小学》讲述了2011年日本9级特大地震中大川小学的悲剧,揭示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特别是对儿童的深远影响,以及灾后重建的艰辛。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佐证了“非虚构”呈现社会变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国内非虚构写作

在中国,非虚构写作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史传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的非虚构写作形式,它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20世纪上半叶,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非虚构写作形式在中国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多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通过深入的调查和采访,以文学化的手法呈现真实的社会图景。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关怀和文学价值,成了当时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

近年来,中国非虚构写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涌现出了一批经典作品。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细腻的文学笔触,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变迁;李娟的《羊道·春牧场》则以个人化的视角记录了新疆牧区的生活;刘亮程的《飞机配件门市部》则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吴晓波的《大败局》通过多个著名企业的失败案例,深入分析了当时经济形势下企业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小说在讲述了主人公的故事的基础上,也涵盖了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诸多里程碑事件,生动再现了中国证券市场风云变幻的历史细节,堪称大时代的缩影。作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兴起与变化,以及金钱对于个人幸福的影响。

二、《大赢家》的折射非虚构的三维叙事重构

《大赢家》与传统小说叙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不同,重新构建出体现真实、立体和丰富的非虚构叙事特征。三维的非虚构重构使写作达到了文学与感受的高度契合。一个真实的大时代经由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市场风云变幻的历史细节。

(一)时间轴与变革的历史相吻合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初建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其中包括监管机构的设立、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创新等关键节点。这些变革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浦东开发、上交所开市、南方谈话、深圳股票认购抽签、证监会股权分置改革、创业板上市等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一一展开。叙事紧密联系着个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交织嵌入了企业上市前后运作、房产商品化时代开启、加入WTO、纸媒沦落自媒体崛起、互联网企业腾飞、政府监管迭代、 P2P覆灭等各类标志性历史事件,贯穿整个时间脉络,展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起步、变革、起伏、规范的时间过程,股票、期货、投资基金从无到有,到之后涨跌变化的细致刻画,创作出丰富的历史画卷。小说展现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小说开篇便以浦东开发为背景,描绘了梁万羽作为一名信托公司小职员,如何目睹了浦东从一片农田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巨变。这一过程中的土地拍卖、外资企业入驻、基础设施建设等细节,都被生动地刻画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

书中详细描绘了上交所成立初期的热闹场景,包括首日交易的紧张氛围、投资者的狂热情绪以及市场机制的初步建立。这些场景能更好地让读者感受并理解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小说中也通过梁万羽等人的视角,展现了这一政策变化对资本市场、企业经营以及个人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一些原本犹豫不决的企业家在听到讲话后,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开始大胆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和融资方式。

(二)空间系与变革的场景相链接

小说以梁万羽的视角切入,从空间上全景展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空间系构建上,从农村到城市,从信托公司到证券市场,小说中的空间转换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紧密相连。这种空间转换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活动轨迹,也呈现了资本市场从地域性到全国性的扩展过程。尤其是小说中对于证券市场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证券市场风云变幻的历史细节。这些空间场景的变化,与资本市场变革中的体系建设、证券业务的开放等方面息息相关。同时,一些小场景的设置,也同样呈现了经济变革时期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小说中,梁万羽的家乡从一个落后的农村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边缘地带,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如新修的道路、拔地而起的高楼、繁忙的工地等,感受时代的变迁。

梁万羽的职业轨迹也是空间转换的重要线索。他从信托公司的小职员一步步走向证券市场。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不同金融机构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业务模式的转变。小说中对这些场景的细致描写,如信托公司的保守氛围、证券市场的紧张刺激等,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证券市场的描绘尤为精彩。从交易大厅的喧嚣、大屏幕上的数字跳动,到投资者的喜怒哀乐、市场走势的瞬息万变,都被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场景,能够深刻感受到证券市场的魅力与风险并存。

(三)人物谱与变革的发展相映衬

作者精心安排了四个主人公的人物设定,梁万羽的投资者之路、宋旭东与华变电能的上市、严浩的媒体人生、马文化的监管之道。加之主人公相关联的各色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决策,都与资本市场的变革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小说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网。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描写,从每个人的人生梦想和选择中,将财经叙事与人物叙事巧妙结合,打造出真实、丰富多样的经济生态人物志,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小说详细描绘了梁万羽从信托公司职员到职业投资人的转变过程。他经历了股市的多次牛熊转换,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成熟稳重,每一次投资都伴随着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通过他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心路历程。

宋旭东作为推动国企华变电能上市的关键人物,他的故事不仅涉及了企业上市的复杂流程和内部斗争,还展现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刻影响。通过他的故事,读者能够了解到资本市场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严浩从媒体从业者到大V的转变,反映了自媒体时代的崛起和舆论环境的变化。他通过社交媒体引导舆论导向,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走势和投资者的决策。这一角色的设定,让读者看到了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马文化作为研究机构人员后成为监管官员的经历,揭示了政府在资本市场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仅要应对市场的复杂变化,还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通过他的故事,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市场监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三、《大赢家》的非虚构创作基底

《大赢家》凭借其跨界组成的专业创作团队、紧扣时代脉搏的热点选题以及真实与虚构交织的独特叙事风格,成功构建了非虚构财经小说的新风格。

(一)跨界专业创作团队

《大赢家》的创作团队是一支由资深财经记者、成功企业家、金融分析师及畅销书作家组成的跨界专业认识。他们各自在财经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组合确保了小说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财经记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市场动态与幕后故事,企业家分享了真实的创业经历与管理智慧,金融分析师则负责解构复杂的金融交易与市场趋势,而畅销书作家的加入,则为这部作品注入了引人入胜的文学魅力。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与思想碰撞,使得本书在保持财经专业性的同时,也拥有了高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二)时代风云热点选题

《大赢家》选取的热点选题紧贴当代财经领域的重大事件与趋势,如科技创新带来的行业变革、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的波动与机遇、以及企业家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与成长等。这些选题不仅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经济现实,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剖析这些热点议题,小说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财经画卷,还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虚实交织叙事艺术

《大赢家》在叙事风格上独树一帜,采用了非虚构创作的手法,即基于真实事件和人物进行艺术加工,既保留了财经故事的严谨性,又融入了小说的情节构造和人物塑造技巧。这种叙事风格使得故事既具有纪实文学的真实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想象力。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财经知识融入生动的情节之中,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轻松掌握财经变革的脉络,领略到财经世界的魅力与挑战。《大赢家》的这种叙事创新,无疑为财经小说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影响和启示

(一)非虚构写作的独特性

非虚构写作对变革中历史、社会、人性等深层次问题的关注和挖掘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

非虚构写作往往选取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作为其核心主题,进行深入关注和细致描绘。这些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还通过深刻的主题探讨,引导人们思考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这种对历史的深度挖掘和再现,使得非虚构作品在文学领域中独具魅力。

2.注重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平衡

在创作非虚构或涉及真实历史背景的作品时,作者们面临着一个重要挑战: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元素的巧妙融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这种平衡的艺术不仅考验着作者的创作智慧,也使得作品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3.强调人性复杂性与深度挖掘

非虚构写作往往聚焦于人性的多面性,无论是智慧、勇敢、可爱,还是贪婪、狂妄、自负,都在作品中得到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和共鸣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从而引发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4.倡导真实性与场景化表现

非虚构作品在传递价值观时,往往避免直接的说教形式,而是通过真实历史的场景化表现,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之中。这种场景化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使得社会变迁的不凡岁月得以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5.融合跨界与多元发展

非虚构写作倡导跨界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为作品提供了专业性和真实性的双重保障。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源,作者们能够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作品。这种多元发展的趋势不仅丰富了非虚构写作的内涵和外延,也使得这一文学形式在当下社会文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非虚构呈现大变革的写作范式

1.叙事策略的灵活运用

非虚构写作在呈现大变革时,叙事策略的灵活运用尤为重要。作者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如插叙、倒叙、顺叙等,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例如,通过倒叙手法将关键冲突提前呈现,吸引读者兴趣;插叙则可用于补充背景信息,使故事更加丰满。此外,多人物和地理空间式结构也是常用手法,通过描述多个人物和场景,叙事在不同的人物、时间和地点之间切换,多个故事平行展开又有所关联,从而全方位展现大变革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2.文学手法的综合运用

非虚构写作虽然基于真实事件,但文学手法的运用同样不可或缺。作者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如场景描写、人物塑造、对话重现等,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场景描写应注重细节,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人物塑造则需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在大变革中的挣扎、成长与转变。对话重现则要求作者精准捕捉人物语言特色,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3.社会视角的宏观观照

非虚构写作在微观上强调个人的亲历和体验,但在宏观上则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观照。在呈现大变革时,作者需具备广阔的社会视角,深入剖析变革背后的社会机制、文化变迁和人性光辉。通过具体而微的故事,映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引导读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例如,通过记录某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揭示社会结构中的不公与矛盾;通过展现个人在大变革中的奋斗与坚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媒介融合的多元呈现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非虚构写作的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作者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全方位呈现大变革的复杂面貌。例如,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故事的视觉效果;通过视频访谈展现当事人的真实情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媒介融合不仅丰富了非虚构写作的表现形式,也使其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

5.社会责任感的选题策略

面向未来的非虚构写作,首先要有更富社会责任感的选题策略。作者应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议题,通过非虚构写作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在选题时,既要考虑作品的社会价值,也要兼顾其商业潜力,通过高质量的作品赢得读者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

(三)虚拟现实盛行时代的非虚构写作

当今,非虚构写作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难点。首先,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是一个主要问题。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娱乐内容,这使得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去阅读长篇的非虚构作品。其次,非虚构写作需要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这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互联网上的快餐文化往往鼓励快速消费和浅层次的内容。最后,非虚构作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也是一个挑战。在互联网上,吸引眼球和点击量的往往是轻松娱乐的内容,而非虚构作品往往需要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吸引力。

在虚拟现实(VR)盛行的时代,非虚构作品的重要性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凸显。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在享受虚拟世界的同时,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思,从而避免完全沉浸在虚拟现实中而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要发展非虚构写作,作者需要创新叙事方式,使非虚构作品更加吸引人和易于阅读;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确保非虚构作品的可持续发展;培养读者的深度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读者更加珍视和欣赏非虚构作品的价值。

有探索意义的是,《大赢家》采用话剧、广播剧和小说三种形式进行非虚构创作,不仅拓宽了传播渠道、增强了叙事多样性、提升了阅读体验,还适应了不同受众需求。话剧、广播剧和小说分别侧重于视觉、听觉和文字阅读的不同维度,弥补了单一形式在叙事上的不足。通过不同媒介的互补优势,构建出更加丰富、立体和生动的叙事空间。话剧和广播剧通过现场表演和声音演绎,能够为观众和听众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非虚构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五、结语

在这个知识和情感具有一定碎片化特征的时代,非虚构文学穿越信息的洪流,让我们在快速消费的时期找到一块可以驻足反思的净土。《大赢家》展现了非虚构文学在传递真实信息、激发深度思考方面的独特价值。即便是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复杂环境中,真实的力量依旧能够穿透表象、触动人心,引领读者走向更加深入、全面和真实的阅读体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非虚构文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启示者。它激励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马赛客.大赢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3.

[2]Voss,R.F.Truman Capote and the legacy of In Cold Blood[M].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11.

[3]杨联芬,李双.当代非虚构写作的内涵及问题[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02):17-26.

[4]董鼎山.所谓“非虚构小说” [J].读书,1980,(04):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