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明
2024-12-17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贵州民族大学郝亚明认为,我国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一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性是主线和方向,差异性是要素和动力。二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由各民族交融汇聚而成,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三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精神相依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心灵慰藉、精神归属,体现鲜明的“家园”属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相依、精神归属的聚合处,根本上依托于文化的作用。四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物质和精神不可偏废,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一个民族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谐稳定,使得各族群众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来源:2024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团结奋进 不断提升精神凝聚力
中共中央党校杨家刚认为,精神凝聚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属性之一,它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精神凝聚力是把分散的、不同的精神力量通过凝结聚合而形成的集中的、共同的、统一的精神力量,它是凝聚各种不同的目的、意志与情感所产生的精神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文化作为价值观的载体能凝聚起强大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形成文化合力。这种合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强精神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是增强文化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革命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增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这既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资源,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实践成就,同时为守正创新、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提供了文化基础。
(来源:2024年11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 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北京语言大学张永奋等人认为,文化传播是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为持久的传播。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可以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一要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优秀文化产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要求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新时代以来,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养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创造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创新成果。二要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只有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才能得到更好彰显。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更要注重精神层面,传播好我们创造的精品力作,推进中国形象的塑造、中国精神的推广、中国故事的讲述,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三要探索文化传播新模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深刻重塑文化业态,深刻推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四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是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与贸易顺差呈攀升态势,这对于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2024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四川大学纪志耿等人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晶,既是对本民族固有文脉的继承,也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更彰显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切实增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责任担当。一要赓续历史文脉,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明特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二要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必须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将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作为立足点,将巩固文化主体性作为关键点,以更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做好,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三要谱写当代华章,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历史主动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与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来源:2024年11月25日《解放军报》)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辽宁大学房广顺认为,新征程上,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推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整体性、联系性、相互依存性不断加深,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中华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领导力量。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具有明源流、厚根基、承传统、开新篇的基础性作用。只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体现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文脉离不开对文物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只有把有形的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优秀传统精神、鲜明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在新征程上展现出时代风采。
(来源:2024年11月26日《辽宁日报》)
植根文化沃土 彰显时代精神
曲阜师范大学邢光认为,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实现了创新而不忘本,返本又能开新的文明赓续发展。今天,要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不仅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将传统与现代真正融贯起来,在新征程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一是文化“两创”需要现代化。中华文化向来强调积极入世,化民成俗。推动文化“两创”也应该赓续这一文化特色,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如何服务于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创造中国人的现代美好生活世界。二是文化“两创”需要生活化。新时代的文化“两创”,要通过贴近时代的表达方式、活泼灵动的文化语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动”起来,走进寻常百姓家。三是文化“两创”需要科技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主要是传承发展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但绝不能忽视现代科技思维与手段的运用。用现代新科技服务于人文精神的现代表达,是当下科技界与人文界必须相互对接的时代课题。
(来源:2024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周 雯(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