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2024-12-17高建华

求知 2024年12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推动各项改革工作深入实施的关键所在,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反对本本主义》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经典文献,它直面民主革命的问题而写,明确指出了革命面临的具体问题,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开出了行之有效的“药方”。文中孕育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以及蕴含的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并形象地使用“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来代指“调查”与“解决问题”,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而调查必须是应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调查”,而“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在他看来,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详细了解社会各阶级状况,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进而取得革命的胜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而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落地落细落实,就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领题”“破题”“解题”。

1.改革的前提是把握好“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认清“实事”即“领题”,一切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一切从问题的实际出发,锚定真问题才能解决真问题。问题是具体的、现实的、真实的,每个问题都有其现实情境,只有听真话、察实情,把握问题产生的基础、明晰问题发展的环节,搞清其中的痛点难点,进行精准“画像”,才能准确认识“样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

2.破解改革难题要坚守“求”。对真问题要进行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改革越向纵深发展,存量性矛盾和增量性矛盾、一般性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体制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等越容易在变迁演化中交织叠加。只有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以“带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的目标指向,以发展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与务实的作风,既依据当前预设调研问题又根据变化生成新的调研议题;既设置规定性的调研方案又实时增加个性化的自选方案;既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又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问题,才能不断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落实的执行力,彰显其实践价值。

3.提升改革效能要重点探究“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是实现“事”与“是”统一的过程,以“是”的规律性指导与改变“事”的现实性。但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对“是”的把握往往受主体认知能力、价值取向、实践背景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把握重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模式,在思想碰撞与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能量、形成改革合力。

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多次提到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只有深入“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才能“完成争取群众战胜敌人的任务”。而脱离群众,习惯于找“本本”所导致的形式主义“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决定》强调,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不仅是思维导向也是价值导向。

1.在人民呼声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问题意识的底蕴就是人民意识,人民的呼声就是人民面对的实际问题。改革首先就要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最为关切、最为直接、最为紧迫的利益诉求,持续深化如就业、就医、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民生关键领域的改革。群众的呼声有多强,问题意识就要有多强,改革不能避重就轻、避急就缓、避大就小,要抓主要矛盾,从人民最不满意的问题开始改革。

2.依靠人民的实践解决改革中的难题。“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新征程上,破解改革中的新难题,化解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要找准问题的关节点,进行“靶向治疗”,就要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处于问题的最前沿、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对问题的感知最敏锐、最深切,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往往最实际、最管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枫桥经验”、三明医改经验等都是彰显人民群众创造性的鲜活改革实践。由此,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畅通表达渠道并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做好鼓励与引导工作,有助于问题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解决。

3.以人民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最终评判者。改革是一个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问题也有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不同程度之分,因而检验改革成效也必然需要一个多重标准兼容并存的复杂评价体系,涉及多个价值维度,但其中对改革成效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民群众。因此,在各种标准中,最终的标准还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支持度和认可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改革中最大量级的参与者与最直接的感受者。问题有没有解决,解决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由“点题”“点评”到“点赞”,做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的实事是关键,只有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问题在逐步解决,改革在逐步推进,生活在逐步由“愿景图”向“实景图”转变,改革才有价值,才能成功。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在民主革命早期,“以俄为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在理论与实践都不成熟的党的幼年时期,共产国际成为中国革命的实际指导者。在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下,党内常出现或“左”或右的错误,但很多人依然坚持“拿本本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痛批了这种现象,并提出中国革命的重大命题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从实质上来讲,毛泽东在此倡导的就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独立自主依然是走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1.以独立自主的精神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基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该怎样发展?当许多国家夸大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将资本主义现代化先验化作为一般公式强加在他国身上时,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它是问题导向哲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从问题而不是概念出发,形成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且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爬坡过坎中动态发展的,越向纵深发展,面对的问题与争议越多。因此唯有进行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在自身自立自强的同时,在与西方的比较中彰显特色与优势。

2.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问题是创新的最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艰辛的探索中,立足于自身实际的现代化。这样一种立足于自身的现代化也必然要去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并构建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问题上发力,直面社会主要矛盾。《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党建等各个方面,既围绕国家发展所需,也回应人民所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拓展,在均衡发展中凸显自主特性。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及激励机制研究”(CEE21009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